高中生物课堂中学生主体性教学失当的反思与改进例析

2017-03-23 12:56韩益钧江苏省东台市教师发展中心江苏盐城224200
中学生物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生长素主体思维

韩益钧(江苏省东台市教师发展中心江苏盐城 224200)

高中生物课堂中学生主体性教学失当的反思与改进例析

韩益钧(江苏省东台市教师发展中心江苏盐城 224200)

列举并反思了高中生物课堂中存在的学生独立思维机会减少、自主反思生疑环节缺失、弱势群体在互动中被边缘化、评价主体及评价指向单一等学生主体性教学失当现象,以案例形式就其教学改进进行分析,以期所有效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有效改进学习方式。

主体性 教学失当 教学改进

文件编号:1003-7586(2017)01-0007-03

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能引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有效改进学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但在实践中,由于教师越位所产生的学生主体性教学失当现象还普遍存在,下面结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列举并反思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几种现象,并就其教学改进进行例析。

1 学生独立思维机会减少

具备独立思维能力是学生提升创新学习能力的基础,因此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引发学生深度的自主思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但在有些课堂中,教师为了加快教学节奏、营造“热闹”的课堂氛围,经常提出问题后,马上就要求学生回答或讨论,导致学生在还没有充分思考之前就开始“被讨论”“被告知”。对于那些思维速度较慢的学生来说,他们就总没有思考的时间,缺少独立发现和表达观点的机会,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思维惰性,不愿独立思考、难以独立判断。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依然处于被动应付与接收的状态,深入有效的思维活动难以出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难以体现。

教学改进案例1:在学习人教版必修3“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时,教师提出问题:达尔文切去胚芽鞘尖端进行对照实验的目的是什么?达尔文为什么又要用“锡箔罩”再次进行实验呢?这两个问题都具有一定的思考性,教师没有立即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而是在看似“沉默”的课堂中“安静”地“等待”,把独立思考与判断的机会留给学生。当时间静静地过了1 min后,部分学生似乎若有所悟并开始小声交谈。当多数学生都跃跃欲试时,教师适时提示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并推举一位代表发言。教室里立刻活跃起来,争论之声不绝于耳,2~3 min之后课堂才逐渐归于平静。教师开始组织学生交流与评价,最终学生脸上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在经历了深度的自主思维之后再引发讨论与交流,学生的收获最是深刻有效。

“定能生慧,静纳百川”,静心思考是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习惯的良机,教师若能成为学生自主思考的引导者,其价值远甚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活跃远比课堂气氛的活跃更重要,教师也要学会“耐住寂寞”,让教师的“等”成为一种教学习惯,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自主的空间里觉醒,让学习真正发生。

2 学生自主反思生疑环节缺失

自主反思、生疑是学生认识新知识、发展能力的桥梁。新课程要求教师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就是要顺应学生的求知欲和认知规律,鼓励学生不断反思、大胆质疑。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为了“完美”地完成自己预设的探究任务和教学计划,经常会省略这个环节。而学生则往往在教师的安排下“被探究”,即使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教师也经常让其课后另行商讨,导致学生最终错失了获得自主发展的良机。在过分讲求预设的课堂中,教师其实还是把教者本身当成了课堂的“主体”,忽视了学生这个真正主体的发展需求。

教学改进案例2:在学习人教版必修3“植物向光性的产生原因”时,教师首先通过问题串启发学生思考: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尖端,而弯曲生长的部位发生在尖端的下面,这说明生长素的运输是怎样的?这种运输的方式是什么呢?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教师通过评价与总结完成了难点的突破。但此时,有学生小声地议论:单侧光为什么会使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呢?教师注意到了学生的疑惑,虽然自己对该问题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但学生能自主生疑实属不易,因此没有一语带过,而是在适当鼓励后主动施问:你们认为单侧光使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的原因是什么呢?大家可以通过合理猜测作出假设!思维的涟漪很快在教室里泛开,有人认为生长素本身就是一种光敏物质;有人认为光照改变了胚芽鞘尖端的电荷分布导致生长素的重新分布;还有人认为是光能驱动下生长素发生的一种横向主动运输……学生思维活跃,种种异想不断涌现,把课堂讨论推入了另一个高潮。最后教师相机总结:同学们的猜测都有一定的道理,据我了解目前比较认同的是光照改变胚芽鞘尖端电荷分布的理论,大家课后可以查找网络和图书继续探讨。一段小小的插曲引发了精彩的生成,有效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甚至在一些教师认为“无疑”之处,学生仍有可能出乎意料地产生疑问,教师此时的态度就影响着学生自主反思、生疑的积极性和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敏锐地把握时机,主动为学生提供自主反思和生疑的机会,引导他们深入思考、随机提问,而不必拘泥于课堂结构的完整与流畅性。假若自主反思、生疑成为了生物学课堂的重要环节,那么学生也会由“不敢问、不会问”逐渐发展为“乐问、善问”了。

3 弱势群体在互动中被边缘化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这里的学生是指全体学生而非少数学优生。但在不少课堂中,由于课堂活动价值的精英化取向以及“展示”的需要,不少教师的教学起点和设疑难度都超越了普通学生的承受范围。由于教师教育行为的失当,使那些本已处于不利境地的弱势群体更容易遭忽视,丧失应有的主体地位,进而厌倦课堂生活,成为“被边缘化”的群体。

教学改进案例3:人教版必修1“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实验一直是教学难点。教师改变了既定的设问顺序,进行了如下设计:先出示两套渗透装置的示意图,其一用半透膜密封漏斗口,另一用单层纱布密封漏斗口,其余设置相同(漏斗内装蔗糖溶液、烧杯内装清水);再出示实验结束时两只漏斗管液面高度不同的照片,并提出问题串:两套装置中漏斗管内最终的液面高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如果都将漏斗中的蔗糖液换成氯化钠溶液,两只漏斗管内的液面会如何变化?如果将两套装置漏斗内外都换成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漏斗管内的液面又会如何变化?在将问题梯度化、适度降低难度后,再辅以生生、师生互动,多数学生均在对照情境中较好地理解了渗透原理及其实验设计思想。

“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容。为了让边缘生回归课堂、确立弱势群体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经常问自己几个问题:我设计的教学活动是以全体学生为主体吗?弱势群体在干什么呢?研究表明:在竞争激烈、活动频繁的课堂结构中,弱势群体更容易产生无助的情绪,愈加对自己失去信心,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弱势群体予以更多关注,宁可降低活动难度或将问题进行细分,也要力争把最适合的问题在最适当的时机交给最适合的学生,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同样能体验到成功,进而消除无助感、树立主体意识。

4 评价主体及评价指向单一

学习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的思维、技巧、情感与态度均可作为评价对象,运用得当的评价可以起到适时总结、激励激发、发展情感等作用,无论是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都能获得有效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经常是唯一评价者,评价的终极目标就是获取正确答案,而学生则往往是“被评价”对象,有时还是教师借错点评的资源,在教学评价这个环节,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明显削弱了。

教学改进案例4:在学习人教版选修3“利用单克隆抗体构建生物导弹”时,教师要求学生联系生物膜的结构,自主构建“生物导弹”模型。几分钟后,教师在巡视学生的构图时发现:有的学生将包裹药物的脂质球体膜画成了磷脂单分子层;有的将双磷脂分子层的疏水尾部画在外面;有的未能将磷脂双分子层连成球体;还有的将作为导弹头的单克隆抗体画在了磷脂球的内部……符合要求的模型寥寥无几。考虑到生物膜和单克隆抗体的知识内容跨度很大,学生出现遗忘和联系困难实属正常,于是教师没有直接借错点评,而是在适度肯定后,鼓励学生用投影仪分别展示各自的构图,谈谈设计的困惑。当学生综合比较了多种设计之后,教师再引导生生互评、相机点拨。当交流评价活动充分展开了、学生的理解深入了,教师再提出自主修改处,完善构图的学习要求,多数学生都正确完成构图,同时还在“评价与被评价”中收获了成功与自信。该过程有效拓展了学习评价的参与率和参与度,使评价的主体更加丰富、全面,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随之凸显了。

善意、贴切的学习评价有利于学生进行“可持续学习”,教师一束赞许的目光、一句肯定的话语都能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因此,教师首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把握好评价的方向,既不唯书也不唯标准答案,坚持用宽阔的视野进行发展性评价。另外,教师要把评价者的位置尽可能交还给学生,不强行推销自己的观点,帮助学生摆脱接收评价、旁听评价的惰性,养成自我评价、生生互评的习惯,形成敢于施评、积极评价的良好氛围。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19.

[2]薛会娟.浅谈中学生物教学评价策略[J].中学生物学,2010(10):39-40.

[3]韩益钧.教学等待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教学,2013(10):19-20.

G633.91

B

猜你喜欢
生长素主体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生长素的调节作用”复习课教学设计
探究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两重性作用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研究
浅谈生长素对植物的作用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