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让学生触摸经典、走进经典

2017-03-23 14:15朱文豪
教育家 2017年18期
关键词:格律诗串联古诗文

文|朱文豪

吟诵:让学生触摸经典、走进经典

文|朱文豪

吟诵是古人读诗文的传统方式,是古诗文的创作方法,同时也是古诗文的学习方法、记忆方法和欣赏方法。“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吟诵文化面临失传的危机,语言学学者们也开始关注和抢救这一传统学习形式。近年来,笔者尝试吟诵涵咏母语,穿越时光的隧道,浅吟低唱,载歌载舞,试图开辟一条古诗词教学的别样通道,让师生沉浸在民族文化的神韵中。

激趣,领进吟诵之门

兴趣,有助于激发学生吟诵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吟诵教学的开展,学生对吟诵有兴趣,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第一次吟诵课,我选择让孩子们分享吟诵的“韵律盛宴”。好听的名字吸引了孩子,同时利用《声律启蒙》,带领孩子们吟诵,让他们充分感受汉语的韵律感。等学生的兴趣高涨起来,笔者再适时地向学生讲解古诗词上标注的吟诵符号的意义。学生了解后,便迫不及待地根据标注符号的提示学习起吟诵来。慢慢地,他们对吟诵的兴趣被激发起来,课间、午间都能听到学生优美的吟诵声。

笔者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现代语言,赋予吟诵课美好的名字,烘托经典的精神魅力,让孩子们听见历史亲切的呼唤,激发学习吟诵的兴趣,让他们情不自禁地走进去,去亲近一首首古朴厚重的文化经典。

品悟,体验吟诵趣味

学生在了解吟诵的规则后,已经习惯了拉长声音来读诗,在此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根据平长仄短,感受古诗文的“呼吸”和“节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吟诵,笔者找来徐健顺、程滨、陈琴等专家的吟诵音频,学生在聆听和模仿中品味吟诵的精妙,从而更好地感受古诗深藏的情感。

笔者播放古人吟诗,情到浓时,常常摇头晃脑,手舞足蹈,体态相随。学生天性好动和爱模仿,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笔者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生活经验,借助体态语,或握紧拳头,或仰头低眉,或左顾右盼,或手足舞蹈,以增加吟唱的效果,再现诗歌的意境,引发学生的想象。刚开始练的时候,很难达到“音、声、舞”的协调,但坚持下来,就会熟能生巧。

渗透,掌握吟诵技巧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经历了模仿和学习,学生对吟诵的规则和方法已经了解不少,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课堂教学,这时教师就可以逐渐由扶到放,让学生自由吟诵。

古诗归类吟诵 中国古代的格律诗分为八种形式,平起五绝、平起五律、平起七绝、平起七律、仄起五绝、仄起五律、仄起七绝、仄起七律。相同的格律诗一般是有相同规律的,按照规律可以顺利吟诵所有的格律诗。

例如笔者在教学五言仄起绝句杜甫的《八阵图》,学生学会了吟诵这首诗后,掌握了五言仄起绝句的规律,就会吟诵同样体裁的《登鹳雀楼》《风》等所有的五言仄起绝句。不仅如此,掌握了八种格律诗的吟诵方法,还可以掌握许多词的吟诵,因为早期的词中律句非常多,完全可以按照八种格律诗的吟诵的模式走,所以学会了格律诗的八种吟诵方法,不仅可以吟诵古诗,还可以吟诵许多早期的辞章。

古诗串联吟诵 把一个诗人的多首诗用不同的曲调串联吟诵,也可以把多个诗人同种思想感情的诗串联吟诵,同时也可以把同类主题的诗歌串联吟诵。通过串联吟诵,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层次地感受诗人的创作风格,也可以更细致地了解同种思想情感的诗歌的细微差异。

例如,写秋的诗有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有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叶绍翁的“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等。同是写秋,不同的诗人写的秋各有特点,以吟诵之声传意,以吟诵之声传情,在吟诵中学生更能感受到诗句中的异同。

曾国藩曾说:“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开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吟诵是触摸经典最好的方式,吟诵唤醒孩子亲近经典的渴望,吟诵搭建走进经典的桥梁,吟诵带给孩子心灵的震撼,吟诵让经典学习变得简单而优雅。因此,笔者认为开展吟诵教学,意义深远。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澄江街道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格律诗串联古诗文
曲是新格律诗继承传统和融汇当下的纽带
串联法写记叙文的概括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审批由“串联”改“并联”好在哪里?
我曾经去北京串联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串联攻坚弹后级引信自适应起爆方法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
自由诗与格律诗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