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声传情 以情激趣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吟咏诵读法探究

2017-03-23 20:15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17年1期
关键词:古诗词诗词新课标

以声传情 以情激趣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吟咏诵读法探究

江苏省镇江市索普初级中学 倪佩芳

结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案例,从诵读吟咏唱诗,循序渐进;体验传情内化,读出个性;竞赛评比激趣,渐成常态三个层面初步探究吟咏诵读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有效性,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个性的发展。

初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吟咏 诵读 激趣

我国古代诗人创作诗词时,并不叫“写诗”,而叫“吟诗”。因为诗词的创作讲究字的音韵、声的节律、气的贯通,从而形成一种独具魅力的音乐美。作诗尚且如此,学习古诗词就更可从“吟咏诵读法”着手。就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那样:“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个学段关于朗读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可见,吟咏诵读法在阅读教学,特别是在古诗词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下面结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案例,就吟咏诵读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有效性作初步的探究。

一、诵读吟咏唱诗,循序渐进

新课标在7~9年级段的阅读目标与内容中提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诵读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朗读,它比朗读更注重熟读、精思和声调的抑扬顿挫。新课标下的诵读是对课文内容自我感悟、自我体验、自我欣赏的一种阅读方式,所以古诗词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吟咏唱诗来体验作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首先是诵读。在学习李白的《永王东巡歌(第六首)》时,笔者先演示该诗的最后两句“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再让学生以清晰响亮的声音把它念出来,旨在通过念读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达到音准入耳、初步理解的效果。接着告知学生李白写该诗时的背景:描绘当年永王水师到达目的地的盛况,再请学生读第二遍,这次大多数学生都能以高亢激昂的语气来读,达到有感情地朗读的效果,说明学生已基本了解该诗是一首赞扬永王水师兵强马壮,胜利搬师的称颂之作。然后再告知学生,永王水师到达的目的地、诗仙李白倾其才华描写的地点正是我们的家乡——镇江,再请学生读第三遍。读罢,让学生来说说自己三次朗读的不同感受。结果学生都以为第三遍读得最好,因为在语音、语调、语速等细节上有了自己不同的处理,体现在语速较缓,语调较高,句尾上升等等,并在朗读中很自然地融入了自豪和赞美的情感,有了美读的味道。最后出示全诗,结合师生互动总结的感悟,学生继续进行朗诵演练,几轮后,让学生自行上台配上动作与神情进行诵读。整节课,没有教师的强制记忆,有的是学生的自主体验,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诵演练中,在一轮轮的感情体验中,经历入耳、入心、传情的感悟积累过程,从而很好地诠释了该诗的内涵。可见,新课标倡导的诵读目标并非难不可攀,而是完全可以通过师生的协调合作来实现,在这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师生在平等对话中,实现教学相长。

其次是吟咏。吟咏是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通过对语音节奏、语调高低、语速缓急的处理来表现诗词思想情感的一种审美艺术。古人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正是吟哦情感魅力的感染力。吟咏较之诵读相对自由,更受学生欢迎的是吟咏还可使用镇江方言。镇江方言保留有入声字,更便于按平长仄短的规则来吟哦。吟咏是对教师自身素养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吟咏,笔者先播放了徐长顺老师教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时录制的吟诵视频,然后教师范吟该诗,接着学生跟着教师一起吟诵,师生短长其调,摇曳其声,于拖腔处又带着声音的曲折变化,整个课堂充满着古典情韵与儒雅情怀。

最后是唱诗。唱诗就是给诗词谱曲并进行歌唱。新课标倡导“有创意的阅读”,面对现代中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笔者尝试探索了唱诗这种更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最初学生听到诗词还可以唱时,首先想到的是毛主席的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但对于古诗词能唱大家还是感到很新奇。当笔者播放一曲苏轼《水调歌头》时,喜欢流行歌曲的同学们很快就说出这是歌后王菲所唱。当播放根据岳飞励志诗《满江红·怒发冲冠》谱的曲时,就很少有人知道这是由鲍国作曲并演唱的。尔后,在校本课程《镇江地方诗词》的教学中,就有个别音乐基础好的学生,尝试用流行乐为古诗词作曲。如笔者班上的付某同学吉他十级,就尝试为赵禹圭的《折桂令· 过金山寺》谱曲,悠扬动听的曲子,不仅得到同学的喜爱,还推荐到全校进行公演。

古人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云“熟读成诵”。在古诗词教学中,通过诵读吟咏唱诗等多元阅读方式的循序渐进推进,笔者发现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更浓了,学生欣赏古诗词的品位在提高。

二、体验传情内化,读出个性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吟咏诵读法,不仅能使学生有效体会诗中情感,还能更好把握诗中意象,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审美体验,产生个性化的解读。

例如,在学习《题金津渡》时,笔者把阅读教学过程设计为领会感悟体验读、传情达意深情读、理解内化积累读三个环节。在第二环节中,学生对“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这句产生了观点碰撞。

有的学生认为这句中的“斜”应重读。“斜”点出时间已到下半夜,而诗人依旧在望月。后半句要读得更缓,到“瓜州”音调要低沉下去。因为诗人客居镇江,长夜难眠,极目远眺,想望到江对岸的家乡,这样读更能体现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孤独凄凉的处境。

有的学生则发现把“斜月里”三个字用上扬的音调来读,会有一种宁静优美之感,好像诗人完全陶醉在夜色美景里,特别是后半句如果用较轻快的语气来读,会有一种诗人触景生情的喜悦之感,这正是诗人在赞美镇江的西津渡之美。

可见,诵读本身就是对诗词内容、情感思想领悟品味的过程。同一个作品,由于时空的变化,人自身阅历、经验的不同,对作品的体验感悟肯定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在自己人生的不同阶段,或是在不同的地点,诵读同一首作品的体悟也不尽一致。教师如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激起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这种学习之旅不正是学生自主审美和鉴赏的体验过程吗?

三、竞赛评比激趣,渐成常态

“中学古诗词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唤起学生澎湃的学习动力,以此来拨动他们心中的诗弦。”因此,笔者在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同时,努力给学生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例如,每月举行一次古诗词朗诵竞赛。先在各班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选拔赛,由任课教师选定1-2首古诗词进行固定篇目比赛,评委由各班自主推选5名组成,最终各组推出一名选手参加全班比赛。要求每次推出的选手应不同,这一方面能使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另一方面能促进组内成员间的互帮互学,因为组内成员都要参与指导参赛组员进行准备。赛时要求完全脱稿,统一评价标准。满分100分:普通话20分,情感表达30分,阐述演绎的理由30分(要求参赛人员对诗词有较深入的学习研究),现场答疑20分。每次比赛评选出班级月冠军,至期末每班的月冠军进行总决赛,评出年级前三名和优胜奖。实践证明,分层推进竞赛评比可达到如下目的:①通过比赛促使学生养成诵读习惯,提高审美情趣,享受快乐阅读过程。②精选镇江地方经典古诗词为参赛作品,能让学生在校本课程学习中体验乡音乡情,积累古诗词,这比强迫学生记忆、默写更有趣味和意义。③从组内选拔,到班级月冠军,再到年级总冠军的产生过程,是每一位学生参与古诗词学习、欣赏、积累的过程,为了小组和班级的荣誉,人人参与,分工协作。这种参与感和成就感,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合作和不断进取的精神。④在活动过程中,每个参赛成员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背后都有一个组,乃至一个班在支持。大家互相交流学习,共同提高,增加了凝聚力,培养了合作探究精神。⑤要得到阐述演绎理由30分和现场答疑20分,必须对参赛篇目有较深的理解和较细的探究,这能促使学生多途径查找搜集资料,深入思考,多元解读,这无疑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综合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可见,诵读比赛不仅可调动全体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此为契机,将古诗词吟咏诵读变成一种学习常态,并辐射到全校师生,这有力地促进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然而,在中考指挥棒下,古诗词教学历来都以应试为目的,失去了它本来就具有的音韵美、意境美、情感美等审美特征。笔者尝试探索的古诗词吟咏诵读教学法,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用眼睛抚摸语言文字,用耳朵体会抑扬顿挫,用心灵感受情感思想,久而久之生出对文字、声音、情感的敏锐感受力。旨在通过学生的各种探究活动课、综合实践课,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顾宏.让学习力在古诗词学习中飞扬【J】.语文教学通讯,2012(10)

猜你喜欢
古诗词诗词新课标
踏青古诗词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