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鉴定研究如何区别新老瓷器的釉(中)

2017-03-24 08:33叶佩兰李昊冰
收藏家 2017年3期
关键词:开片仿品元青花

□ 叶佩兰 李昊冰

古陶瓷鉴定研究如何区别新老瓷器的釉(中)

□ 叶佩兰 李昊冰

二、釉面的各种瑕疵

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受到窑温变化以及胎、釉原料等方面的影响,釉面通常会出现一些小的瑕疵,如气泡、棕眼、缩釉、炸纹等。瓷器出窑后,在长期的使用和把玩过程中,釉面又极易产生一些人为损伤,如划伤、磕伤等。这些小的瑕疵在不同时代、不同器物的表面出现,形成了一些器物独有的时代特征,这些瑕疵都是在瓷器烧成和长期使用后的自然状态下形成的。造假者为了仿制的更加逼真,连一些常见的瑕疵痕迹也一并研究模仿。因此釉面的各种瑕疵痕迹在鉴定中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依据。以下介绍常见的一些瑕疵痕迹。

1.釉面划伤

老瓷器在长期的使用、陈设、把玩过程中,釉面通常会留有不规则的少量划痕。现代仿古瓷为了表现瓷器的老旧,釉面通常人为做旧划伤,用放大镜观察不难发现,做旧的划伤痕迹是很有力度的划纹,或仿佛是用工具划出的一团团或一片片划纹。

2.磕伤(图14)

瓷器本身化学性质稳定,经久耐用,不怕潮湿,但却是易碎品,最怕磕碰。古瓷器口边、足边在使用过程中极易与其他物体发生碰撞,就会出现大小不等的缺磕痕迹,形成磕伤。现代造假者为了使仿品更逼真,就故意在器物的口边和足边进行人为损伤,再经过修补打磨后造成所谓伤缺。新仿伤缺处经仔细观察有打磨后的痕迹,大多较光润,或有假修补的现象,与陈旧磕伤痕迹差别较大。

3.釉面裂纹

又称“开片”。早在宋代,汝、官、哥诸窑就已经出现了釉面开片装饰,其釉面裂纹如同冰裂、龟裂、蟹爪或其它细碎状。这些釉面不同形状的裂纹是烧造工艺上的一种缺陷,是由于胎体和釉料的膨胀系数不一造成的,却显出了一种独特的装饰效果,别有一番古朴自然的情趣。明清两代及现代多有仿制,所仿器物各具有不同时代的风格,却与宋瓷相去甚远。宋瓷的开片裂纹是受窑温和胎、釉膨胀系数的影响产生的自然开裂,线纹有曲度,而仿品裂纹僵直生硬。另外宋代哥窑开片有“金丝铁线”一说,它的形成(现在说法不一,一般说来)是由于器物出窑以后,用草木灰均匀涂抹器表,使草木灰渗入较大的裂纹之中,纹线即成黑线。一段时间后,釉面会陆续裂开一些小的裂纹,小裂纹釉内的铁元素受空气氧化而呈现出褐黄色,两种纹线交织布满釉面即所谓的“金丝铁线”(图15)。据有经验的窑工师傅介绍,现代仿古器可用化学试剂做出釉面裂纹,再用红色、黑色彩料分别泡染填充,与宋代“金丝铁线”相差甚远(图16)。

在明清两代青花或单色釉瓷器的釉面,一般来说是没有“开片”的,但有个别器物受保存条件的影响会偶然形成开片,没有形成时代特征。现代仿品中往往在仿元明两代的青花瓷釉面人为制作出“开片”来伪造出土物,值得注意。

4.鸡爪纹(图17)

老瓷器的腹部或底部在不小心碰撞后,器体受撞击处容易出现鸡爪状的裂纹,因而有“鸡爪纹”一说。老鸡爪纹由于形成时间久远,裂纹内多渗入其它杂质而呈褐黄色纹路。而新仿品鸡爪纹是人为敲击形成的,在器壁上多见有二三处鸡爪纹,但器表没有撞点痕迹,显露出是伪作。

图14 盘口磕伤

图15 宋哥窑双鱼耳炉

图16 仿宋哥窑双鱼耳炉

图17 清康熙成化款青花山水图直颈瓶

图18 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管

图19 明洪武釉里红荷花菊花纹盘缩釉

图20 元青花鱼纹大盘毛口

5.气泡

图21.1 元孔雀绿釉盖罐 盖 器身剥釉

图21.2 唐三彩三足鍑 器身剥釉

釉在高温熔融状态下某些化学成分会产生气体,大部分气体会散逸,未及散逸的气体被釉面包裹住,就在釉内形成了极小,用放大镜看有的几乎形成小白点,均匀地分布在釉面内。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瓷器是用电炉烧制成的。新老瓷器釉内都有气泡,或稀疏或密集,因此仅凭有无气泡这一点是无法成为断代依据的。

现在有些藏家用高倍显微镜观察釉内气泡状态来进行研究,其方法是要在釉中找到所谓死气泡、变色气泡,找到了就是真品,原理是“变色气泡没有几百年是形成不了的”。这种方法很值得商榷。气泡,有的密集,有的稀疏,在器物边角处的气泡尤为密集。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老瓷器中的气泡,由于瓷器年代、种类不同,会发现釉中各种气泡非常透亮仿佛沉于纯净水中,有的却像是浮于云雾之中。孙瀛洲曾很形象地总结说,哥釉中的气泡如“聚沫攒珠”,汝釉中的气泡则“疏若晨星”,非常形象有趣。新仿瓷器中也有稀疏、密集气泡现象的存在。常见的一类现代仿品,釉内气泡笔者经与专业学者探讨后了解到,气泡的形状、颜色是受到釉的薄厚、釉的粘稠度、釉所处的自然环境或人为做旧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气泡的显微效果要从多方面考虑,对瓷器鉴定来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是绝对的。

图22.1 元卵白釉葫芦形带盖执壶 出土痕迹

图22.2 明龙泉窑刻花梅瓶腹部残件 出土痕迹

图23.1 明成化斗彩菊花纹罐修复器 出土痕迹

图23.2 仿元青花凤纹罐假出土痕迹

6.棕眼和缩釉

在瓷器的烧制过程中,由于坯料、釉料配制不当,当瓷器入窑煅烧时,釉和坯体因化学作用产生气体,在釉里面会形成气泡。当窑中火力不足时,气泡未能完全被釉充塞而收缩,在釉面上会留下气泡收缩的痕迹或中空气泡崩裂的痕迹,这就是棕眼(图18)。明宣德时期瓷器釉面常布满下凹的星点,犹如桔皮状,被称为“桔皮釉”或“桔皮棕眼”,这是明宣德时期瓷器釉面的主要特征。缩釉则是釉面气泡破裂时釉子回缩,形成大小不均的无釉小孔,天长日久孔内容易进入污垢,形成缩釉点,清康熙瓷器底部釉薄之处常有针孔状缩釉点。也有由于缩釉较严重时导致釉面成片露胎的现象,如明洪武青花、釉里红大盘,大片的缩釉现象比较严重,形成了洪武时期的时代特征(图19)。这种大片的缩釉现象是由于瓷器在烧制过程中釉面较大的气泡破裂时釉子回缩,或是由于胎面有油污导致釉与胎体未能紧密结合,导致露出胎体。新仿瓷器中也有仿缩釉点的伪作,其做旧方法是在瓷器入窑前用针状工具扎出大小一样的小孔,或用刀具在胎釉上刮去几处釉,使得烧成后器表产生露胎无釉处,但与老瓷器相比较差别还是很明显的。

7.毛口(图20)

又称毛边。老瓷器中常见器物的口边因为小气泡破裂或轻微损伤导致口沿釉面剥落,用手指顺着口沿捋过去,会略有棱刺之感,称为毛口。这种毛口现象在元青花大盘、大罐和清康熙盘、碗、瓶、罐中较为常见,给人一种老旧之感,形成时代特色。新仿瓷器仿毛口的做旧方法通常是在瓷器入窑烧制前,用工具将上了釉的口沿去掉几小块儿釉,出窑后在对缺釉处进行打磨和修补,伪造成毛口旧伤修补的痕迹。

8.剥釉、剥彩

古代低温彩釉瓷器中常有釉剥落或彩剥落现象,其原因是由于低温彩釉瓷器都是经过二次入窑烧成,先高温烧胎,再低温烧釉或釉上彩绘。此类器物无论是釉面还是彩绘,都有小小的开片,证明胎釉或釉彩之间结合不紧密,当受到潮湿空气的影响后,釉层或彩层会从胎体或釉面上逐渐脱落,如黄釉、茄皮紫釉、孔雀绿釉、唐三彩釉等。这些低温釉的釉面都有小的开片,也常见釉面出现小块儿的剥釉或剥彩(图21)。清代粉彩瓷器彩绘花纹中的黄彩、绿彩、粉红彩等色彩易出现剥彩现象。新仿瓷器仿造的剥釉、剥彩现象,器体缺釉、缺彩处周围的釉面都非常坚实,手触摸的感觉也很光滑。有的新仿器大块大块地缺釉,不像自然剥落,而是人为做成的。现在新仿的六朝青瓷或唐宋青釉、青白瓷之类的高温瓷器,常常出类似的假剥釉现象。鉴别时还需注意器身凸起的棱线部位、口边、足边及其它边角部分,如表现出很整齐的缺釉现象,则是人为用化学试剂涂抹做出的假剥釉现象。

9.釉面上出土的痕迹

水碱、水锈、土锈这三类现象都是出土瓷器器身上表现的痕迹,这些痕迹有的是呈灰白色、灰黄色的土疤,或是铁锈状斑痕。无论是铁锈还是土疤,这些瑕疵由于地下环境潮湿,泥土中的元素与釉面产生化学反应,痕迹深入釉面,锈迹坚实,不易洗刷掉(图22)。现代仿古瓷仿造假出土的现象也很常见,具体做法是在器身用粘合剂涂抹一层薄厚不均匀的桔红色泥疤,或是在器内壁挂一层桔红色、黑色的泥浆,更有甚者将仿古瓷通体用粘合剂粘满很厚的铁锈状附着物,仿佛瓷器在地下常年受金属物质侵蚀一般(图23)。笔者曾经遇到一位藏家,藏有许多此类挂满铁锈斑痕迹的瓷器,还说是一个坑出土的。

汝窑瓷器的釉色为介于蓝绿之间的天蓝色,非常文雅,是帝王喜爱之物,非常珍贵,寻常百姓家是难有的,于是一些仿出土汝窑的器物就出现了。在汝窑窑址的残片中,有许多瓷片釉表面浮有一片片灰白色的斑块,这是釉面在土内长时间受潮湿和酸性物质腐蚀后产生的现象。而现代仿古瓷中,仿汝、仿官、仿钧、仿元明青花等瓷器品种的釉面上都有此现象(图24)。据有经验的同志介绍,这种现象是因为在釉中加入了一种金属元素后烧出来的,表面很光润,与真出土器的痕迹有很大区别。

辨别真假出土器物还要警惕瓷器的粘补现象。在实物中常有假修补器,其做法是将仿古瓷器打破后重新粘补好,欺骗藏家是御窑厂出土的官窑器。其实御窑厂窑址出土的残片在发掘过程中会经常碰撞,从修复器的粘合处可以看出残片的边沿是不整齐的,并有缺补处。但从新品碎裂的修补处可看出裂纹非常整齐,值得注意。

近年来还发现一种在仿古瓷釉表面粘附许多铁锈色状植物根茎的现象(图25),仿佛是器物从土中挖出来时带有许多草根似的,经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器物釉面的一些植物根茎是用铁红色原料绘画粘附后制作的假现象。

10.釉面锔子(图26)

瓷器在受外力碰撞之后器身易碎裂,过去百姓人家瓷器碎裂舍不得扔掉,而是找个锔匠把瓷器修补好后继续使用。锔,是指用一种弯曲“∩”形的铜钉或铁钉(称钯钉、钯锔或锔子),用其将有裂缝的器物接补起来,修补的方法就叫做打锔子。手艺人将打破的瓷器片儿拼拢起来,用线扎缚固定,计算一下该打几个钯锔,做好记号,然后用金刚钻在瓷器外壁接缝两侧分别钻出小孔,接着取铜质或铁质的锔钉用小槌细心钉入小孔。最后在打了锔子的地方涂上一种特制的白色灰膏,再用布擦拭,抹去多余的灰膏,瓷器就修好了。瓷器的硬度很大,必须要用金刚钻才钻得了孔,因此民间有“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的说法。明代多用铁锔子,体型宽大厚重;清代用铜锔钉,体型较小。有的新仿瓷器为模仿老锔活儿,故意将瓷器打破后再用大、中、小各种尺寸的铁锔子锔好,为了防止新锔子露金属光泽,往往还在锔子周围涂抹灰泥或铁红色的锈疤,值得注意。

11.釉斑

釉斑是元青花瓷器底部特有的一种现象(图27),但也不是所有元青花都有此现象,造仿者往往在仿品的底部随意点上几笔釉来误导藏家(图28)。实际上元青花的釉斑是工艺上粗率的表现,在入窑烧之前未能将器底的釉刮干净,是一种随意的表现,与新仿品点几笔釉作伪的表现截然不同。

12.老胎挂新釉

老胎挂新釉是冒充旧窑器的一种手法,造仿者将窑址中出土的未上釉的瓷胎重新施釉烧制冒充真品销售。常见挂新釉者有南宋建窑的黑釉碗,新挂釉釉质过于光亮,与宋代真品相比,缺乏时代神韵。

13.釉面粘补

民国时还有一种在老瓷器上补釉的作伪方法。在故宫馆藏的瓷器中,有一件宋代钧窑天蓝釉三足小香炉,有民国时的古玩行商人将炉身挖掉一块儿釉,然后再补上一块儿红釉,冒充成宋钧窑天蓝釉红斑小香炉。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非常珍贵,民谚有云:“钧瓷挂红,价值连城”,痴迷者不仔细认真看,稍不留神难免入其彀中。

以上几种瑕疵多为日常常见者,仅供收藏爱好者在鉴赏瓷器中参考。

三、应掌握的历代独特釉面

中国古瓷器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历朝历代所制瓷器产品在胎、釉、造型、纹饰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特点,传世珍品不可胜计。据文献记载,早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瓷器仿品,有的是各地区窑口之间互相仿造,有的是仿先秦、秦汉的古铜器造型。明代景德镇瓷业大兴,由中央政府创办御窑厂,汇集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制作出了精美的官窑瓷器。至明晚期开始出现仿造本朝或前朝瓷器产品的热潮,仿古名家辈出,其不仅仿制宋代五大名窑,连永宣青花、成化斗彩等前朝名品也一一仿制。清代景德镇在督陶官唐英在任时期,仿古创新多达50余种瓷器品种。至清末民初,中外藏家对于古瓷的需求量大增,因而仿古瓷业更加兴盛,上至汉陶、唐三彩、宋代诸名窑,下至明清官窑器、德化窑白瓷、山西珐华器,几乎无不仿制,但也有少量传世名品在这一时期没有仿制现象出现。直到当代受市场经济影响,文物市场收藏热度急剧升高,大量仿品纷纷涌入市场。在这些新仿品中,有一些是过去从来没有仿过的唐、宋以来的南北瓷窑产品,或是元、明、清景德镇烧造的具有独特釉面的品种及空前绝后的珍品。很多藏家对于这类器物往往寄希望于明仿或清仿的老仿器物,事实上是绝对不可能的。从传世品看,在陶瓷发展的过程中,仿品也是有规律可寻的。下面试举例说明。

1.汉代的银釉及六朝青釉

图23.3 仿元青花凤纹罐口沿假出土痕迹

图23.4 仿元青花梅瓶假出土痕迹

图24 仿宋汝窑贯耳瓶 假出土痕迹

图25 仿元青花龙纹玉壶春瓶粘贴树根

图26.1 南宋龙泉窑青釉小碗 锔钉

图26.2 清中期青花灵芝纹盘 锔钉

图27 元青花釉里红开光镂花盖罐罐底釉斑

图28.1 仿元青花红绿彩罐罐底假釉斑

图28.2 仿元青花人物故事梅瓶瓶底假釉斑

图29 东汉绿釉弦纹熊足陶仓

图30 仿东汉绿釉凸花博山炉

图31.1 三国青釉镂雕谷仓

汉代低温釉陶都为近现代或早年出土的,釉面主要为黄、绿色(图29)。有些汉代釉陶器的表面附着有一层或一片银白色的物质,我们俗称为汉代“银釉”。经专业学者介绍,汉代黄、绿釉陶的烧成温度在800℃左右,釉内含铅量高,含有铅的釉层长期埋在地下,受酸性物质侵蚀,表面会析出层状结构的结晶体,并有一定厚度,宛如云烟状,这种结晶体对光线有折射或反射作用,表现出银白色,所以通常称作“银釉”。这种银釉用湿布擦一擦就立刻出现鲜艳光亮的黄釉或绿釉的本来釉色,但干燥后又会很快恢复所谓的“银釉”。现代仿造的汉代黄釉或绿釉陶器的银釉,是人为配置一种化学试剂涂抹在器表上的,用湿布擦一擦是不会变色的(图30)。

瓷器在东汉时期烧制成熟以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了我国陶瓷史上第一个发展高峰(图31)。南方著名青瓷窑址主要有浙江上虞、绍兴等地的越窑,温州地区的瓯窑,杭嘉湖平原西部的德清窑。另外在江西、安徽、福建、四川都发现有瓷窑生产青瓷,说明这一时期我国瓷窑在南方已多有分布。烧制青瓷的温度普遍达到1300℃,且采用轮制技术和化妆土,故胎质细密,釉质莹润,色泽纯正,釉面呈青灰色,胎釉结合紧密。北朝青瓷的生产晚于南方,北魏时开始烧制,与南朝青瓷在釉色、器型和工艺上都有许多不同。北朝青瓷胎骨较厚,带青灰色,火候较高,釉色深浅不一,有的带青褐色,有的是青黄色,多有冰裂纹和流釉现象。南朝青瓷釉面易剥落。

当今存世的六朝青瓷皆为出土器物,有的是1949年以前出土后留存下来的,有的是1949年以后新出土的,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价值,其相关文献资料较少。当今市场收藏六朝青瓷的藏家很少,据笔者了解,在南方有专门从事六朝青瓷收藏的藏家和单位,如浙江绍兴越国文化博物馆,所藏六朝青瓷质量上乘,在文物界、收藏界都很有名望。从各大博物馆发表的资料中来看,目前均未发现有以后的朝代仿制六朝青瓷的现象,只有现代仿品中才多见,故宫馆藏瓷器中仅有一件民国时期仿东晋的青釉羊。现代仿六朝青瓷中常见仿两晋的青釉羊、鸡头壶、青瓷大罐、青瓷谷仓、仿北朝的莲花尊等等,其仿制水平有的精美,有的粗糙(图32)。如新仿德清窑鸡头壶,胎体比古代细腻,釉面光亮,褐色釉发色纯正(真品呈黑褐色),造型呆板。新仿青瓷谷仓则做工粗糙,有的通体是假剥釉、假出土现象。因此在市场上一旦遇到六朝青瓷器,切需谨慎。

2.唐代长沙窑的青釉、鲁山窑花瓷的黑釉、当阳峪窑的绞胎绞釉

长沙窑和鲁山窑瓷器是唐代独有的瓷器品种,两瓷窑一南一北,均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考古发掘中发现的窑址,现今所藏此类器物均是早年或解放后的出土器物。近年在海外沉船中,也发现了唐代长沙窑瓷器。

长沙窑兴起于“安史之乱”之后,盛于中晚唐。它是岳州窑继承和发展,在装饰技法上深受唐三彩的影响。长沙窑主要生产釉下彩绘和各种单色瓷器,它的装饰艺术不仅有中国绘画、书法、堆塑和雕塑,并且吸收了中西方的地方特色,以及伊斯兰教和佛教的一些艺术表现形式,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长沙窑彩瓷,是中国陶瓷生产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图33)。其釉下彩绘是用毛笔将彩料绘在生坯上,然后罩上一层透明釉在高温中一次烧制而成。工匠们将毛笔的绘画技术运用到瓷器装饰上,显示出独特的风格。其釉下彩绘常绘斑点组成各种图案,还绘有简练的花鸟、动物、人物甚至诗文,用笔娴熟自如,画风清新,寥寥数笔却栩栩如生。长沙窑瓷器胎体较薄,胎质较粗,呈灰白色或香灰色,经科学研究表明:“长沙窑绝大部分产品实际上是一种瓷化程度不高的半陶半瓷制品,严格地说是一种‘炻器’。”长沙窑施釉较薄,釉面呈青色或青灰色,有细小开片,并有剥釉现象。器体施釉通常不到底,釉下彩绘呈褐绿色或褐红色。唐代以后历代从未仿制过长沙窑器,当今市场新仿的长沙窑釉下彩绘瓷器胎体细腻坚实,釉面光亮,小开片纹路生硬,造型、图案、纹饰板滞,与真品相比相差甚远。

图31.2 东晋德清窑黑釉鸡头壶

图33.1 唐长沙窑褐彩贴花执壶

图31.3 南朝青釉五连烛台

图33.2 唐长沙窑褐釉模印贴花双系罐

图32.1 东晋青釉羊

图36.1 唐当阳峪窑绞胎瓷枕

图32 .2 仿东晋青釉羊

图36 .2 宋修武窑绞胎罐

图35 仿唐鲁山窑黑釉蓝斑执壶

图34 唐鲁山窑黑釉蓝斑执壶

图37.1 仿古绞胎高足碗

图37.2 仿古绞胎撇口瓶

鲁山窑花瓷实际上是一种在黑釉地、青釉地、茶叶末釉地上饰以蓝、灰、白色彩斑的瓷器。唐代匠师为了美化黑釉瓷器,创造性地在黑色的铁质底釉上施以铜、锰、钛、磷酸钙为原料的物质,在高温烧制过程中,这些釉料相互融合、浸润,出现深蓝色、天蓝色、褐色、月白色等状如云霞一般的彩色斑纹,这种带彩斑的黑釉瓷,时人称之为“窑变花釉”,可能为宋代钧瓷的前身(图34)。故宫博物院旧藏有一件花釉瓷鼓,曾长时间无法确定窑口,据唐代南卓所著《羯鼓录》一书中记载:“宋开府璟,虽耿介不群,亦深好声乐,尤善羯鼓,始承恩顾,与上论鼓事,曰:‘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 这种腰鼓是一种什么乐器?“花瓷”又指的是什么?鲁山有没有生产这种乐器的窑场?这是多年来学术界曾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上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在调查河南鲁山段店窑窑址时终于发现了黑釉花斑腰鼓残片,从而印证了文献记载。

鲁山窑花瓷是唐代独有的瓷器品种,它的特点是胎体稍厚重,施釉较厚,器体外釉不到底,釉面光泽柔和,有细碎开片,常见器型有罐、壶、甁、三足盘、拍鼓等。器表的花斑有的是任意描绘,自然洒脱;有的作规则的排列,可以清晰地看出运笔的痕迹,寥寥数块儿斑块,庄重古朴,典雅大方。新仿制品则胎质白细坚实,黑釉漆黑光亮,斑点过于整齐呆板,没有生气(图35)。

当阳峪窑的绞胎、绞釉是唐宋时期北方瓷窑一种特殊的装饰工艺。绞胎是用两种不同颜色的胎泥制成泥条,然后拧在一起拉坯成型,器里外均有瓷泥相绞自然形成的花纹(图36)。也可将绞成的泥条切成片状,贴于器胎的表面做高级装饰。“绞釉”为过去流传的俗称,在制瓷工艺学中并不存在,应称其为“沥粉方法”。经匠师介绍,绞釉是将不同颜色的化妆土相绞制成糊状的泥浆后,施于胎体需要美化的部位,再上釉烧制,不同颜色的纹理在不透明的釉下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日本人称这种釉面为“流泥纹”。绞胎、绞釉瓷器常在北方瓷窑遗址中出现,明清以来从未见仿品。新仿品除精美的现代艺术品外,多数非常粗糙(图37)。

(责任编辑:田红玉)

猜你喜欢
开片仿品元青花
瓷器的开片原理
郭德纲巧用寓言劝爱徒
最贵“福禄”元青花 元青花缠枝福禄万代大葫芦瓶拍卖价5681万元
明朝成化时期斗彩鸡缸杯研究
浅谈哥窑开片的三大美学特征
浅谈汝瓷开片艺术
开 片
如何鉴定瓷器的真伪
艺术衍生品不等于艺术仿品
从考古发现看元青花在海内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