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2017-03-25 09:40陈旭峰
教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激发新课程

陈旭峰

摘要: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者的内在学习动力非常重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把学生喜欢的语文课文放在教学首要位置,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创新教学评价,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感受听说读写的快乐。如此才能进入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语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程;激发;学习语文;内在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耳熟能详的话,诠释了教育的核心。只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拥有持续不断的学习动力。假使我们一味地追求学生的学业成绩,不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恐怕会事倍功半。即使在一味的严格要求下,学生的成绩是提高了,但假使是建立在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那将是得不偿失的事。在语文教学中,笔者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努力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爱上语文。

丰富教学组织形式

有时候,只要老师肯动脑筋,换一换学习的组织形式,就能激起学生无限的学习兴趣。偶然读到这样一首诗,得到启发,在低年级复习字词时进行了这样的实践,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诗的内容如下:花 花 花骨朵的花/桃花的花 杏花的花/花蝴蝶的花 花衫衫的花/王梅花的花/曹爱花的花/黑 黑 黑白的黑/黑板的黑 黑毛笔的黑/黑手手的黑/黑窑洞的黑/黑眼睛的黑……

读了这首小诗,觉得很有趣。在组织学生复习学过的生字时,就套用了其中的句式:先让学生认读生字,再给生字扩词,然后告诉孩子们,老师教你们编诗歌:夕,夕,夕阳的夕,朝夕的夕,前夕的夕,夕,夕,就是那个夕。说到最后一句时还让学生用手指指着黑板上的那个字。教学中,这么一个小小的变化,复习就变得饶有趣味。再比如,生字卡片还可以有多种使用方法,能激发起学生无限的学习乐趣:学生不发出声音念,老师猜字;让卡片突然从身后出现;盖住卡片上的生字,然后慢慢的露出其中的某一部分等等,使得整个课堂充满乐趣。

创新教学评价形式

评价的目的不是给学生定等级,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激发学生后续的学习动力,因此评价方式是否得当,切实关系到能否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我们不仅要以鼓励为主,还要想方设法地丰富评价形式,使学生在评价中自我反思,自我促进,得到发展。如发现班级里的学生作业的书写质量与正确率参差不齐,可用“班级作业展览”的形式,既使优秀作业的主人有成就感,又让有待努力的学生有了学习的榜样。

刚开学时,总是特别关注学生作业的书写和正确率,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学生也仿佛是了解老师的心思,开始的作业也是很认真的。然而,没过多久,老师不经常强调了,对偶尔写字不端正的也没有采取什么措施了,学生作业的书写也渐渐退步了。书写其实也代表着一种学习态度,如果书写质量不高了,正确率一般也会受到影响。

对于儿童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比较中也能让他们自觉地反思。虽然书写质量下降是普遍现象,但是班级里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作业非常整洁,书写工整美观,正确率高,如果班里的孩子都能向他们学习,作业质量会有一个飞跃。因此,作业展览应运而生。

刚一宣布展览活动开始,有的同学忍不住伸出手指说出“耶”来了,而几个书写不认真的则透露着紧张。作为语文老师,要利用语言表达训练的机会,问道:“昨天,陈老师说展示优秀作业,今天,却让大家的作业都参加展示,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华说,我很紧张,因为我平时作业写字不认真。亨说,我很惭愧,要是同学们看了我的作业,我会觉得害羞,因为我的字也写得不认真……

孩子们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且在作业展览还没有开始之际就进行了自我教育了,这比老师说多少遍“写字要认真”的效果都好。

展示结束,组织交流。最后,进行投票,评出了本次作业展览的优胜者九名,发给喜报,并号召全体同学向他们学习。从交流结果和同学们对得奖者的羡慕来看,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一种舆论导向更加明确,那就是作业书写要端正,正确率要高,要对自己严格要求。

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如果语文学习只是停留在语文课本的几篇课文,那将是枯燥和乏味的,努力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认识语文的大世界,是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一本与课文相关的书,一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诗歌,活泼有趣的语文游戏,无不让学生对语文充满浓厚的兴趣。学校里一位老师上四年级(上册)的童话专题《巨人的花园》时,老师很有心地找出了他的原文,印发给学生阅读,并告诉学生,原文中有更多精彩的语句……最后还给学生推荐了一个网站:金苗有声图书馆。

课后笔者也登录了网站,浏览了以后,觉得这个网站推荐的真是太好了,(从而再次感叹:要是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网络为孩子的学习服务,让孩子从小认识到网络是主要是用于学习的,而不是游戏的,那也不会人人谈网色变了)里边有童话故事、语言、小说、成语故事、历史故事、传统故事……真是应有尽有,像爱丽丝梦游情境还有文字,可以让孩子一边听,一边阅读,还能为学生识字服务。

从此以后,笔者就利用这个网站,为学生们服务,让他们天天有故事听,爱上听故事,从而爱上阅读故事,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也省了老师每天为孩子们阅读故事了。

感受听说读写的快乐

激发兴趣就是减轻负担的最好途径,一个人如果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是不会觉得辛苦的,并乐在其中。有一次,学习《掌声》一文,笔者首先检查了周末作业:有谁读三遍课文?结果绝大多数同学都说读了。但也有个别同学说没有。于是我说:“书要多读,古人还把读书叫做煮书呢,知道为什么吗?”学生没有听到过这样的说法,觉得很新鲜。为后面的“煮书”奠定了情感亲近的基础。

读过课题后,让同学们说说是谁给谁的掌声?你觉得英子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说,英子是个文静的孩子。文静是文中有的词语,学生这样回答,也是預习认真的表现吧。引导学生理解文静后,让学生说一说课文哪一段特别能让你感受到英子的文静呢?再指名学生读第一段,学生读得不够正确和熟练,于是老师说,看来还没“煮”熟,味道还不够,同学们,要不要让大家再“煮煮”?同学们欣然应允,没有一个人露出不耐烦的神色。

在熟读之后,学生从相关词句里体会到了英子文静的原因及具体表现,并从这些语句里体会到英子害怕同学们的嘲笑与歧视,体会到英子不自信,也就是自卑。这一切的体悟均来自于学生,他们由表及里,那么自然地走到了英子的内心世界。

在读第三段时,由于这段最长,老师就说,最难熟的食物,我们总是得多煮一会儿,这段比较长,我们也多“煮煮”吧。学生听了,又笑了,专心致志地读了起来。

在学生继续“煮书”的过程中,一个女孩子的眼圈红了,周围的同学见了,迫不及待地向老师汇报,语气之间,颇有同感,恍然间,让我仿佛觉得英子就在教室里,她离同学们的距离是那么近,甚至已经走到了同学们的心里,触动了她们心中那根最柔弱的心弦,也许那个女孩子认为自己就是英子,回忆起自己偶尔也有英子那样的自卑了吧?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想,但是我的感觉却是那么强烈!《掌声》这篇课文我已上过多次,但是感觉最好的却是今天,仿佛文本、学生、老师已融为一体……也许这就是“煮书”的味道吧!

进入儿童的思维方式

《我们的民族小学》的第三段是描写上课和课间的情景,描写得非常生动,且在两处都用了间接描写,尤其是“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的是,跑來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王尚文教授在《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里如此说道:“如何在实际教学种强化学生的语文意识?还是以读为例。对一个具有高度语文意识的教师来说,教授一篇课文,就不仅要使学生搞清楚课文写了什么,而且要搞清楚它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这么写有什么好处,换一种写法行不行,效果有什么不同。”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就有了以下的教学片段:

师:民族小学的学生是怎么上课的?

生:(读课文中的句子)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

师:民族小学的学生读课文的声音怎么样?

生:好听。

师:你听到了吗?(本意是想引出课文并没有直接描写声音是如何好听,而是通过其他景物的描写来衬托声音的好听)

生:听到了!

师:(学生这样说,也许有自己的理由,于是我问)从哪听到的?

生:我从感叹号中感觉到的。(令笔者感叹!)

师:(欣喜地)同学们,你们真会读书,能从标点符号中读懂课文。让我们比较一下用句号和用叹号有什么不同吧。

(对比朗读)

师:还从什么地方听到了同学们朗读课文的声音很好听?

生:蝴蝶都不飞舞了,要听同学们读书。

树枝不摇了,怕影响了同学们读书。

猴子也跑来听同学们读课文,说明同学们读书的声音真好听。

鸟儿不叫了,也说明同学们读书的声音好听。

师:鸟儿为什么不叫了?

生:因为它觉得自己的叫声没有同学们的读书声好听,害羞了。

鸟儿不叫是为了不影响别人欣赏同学们朗读课文那优美的声音。

师:孩子们,你们的眼睛真亮,耳朵真灵,真会读书!虽然课文没有直接描写同学们朗读课文的声音是如何好听,但是通过对其他事物的描写,还是让我们“听”到了那动听的声音。

(齐读“这时候……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然后在作业本上抄写这段话。)

记得有人说过: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学会进入学生的词语系统,用学生能接受的语言,感兴趣的语言。今天是被我歪打正着了:当我问孩子们有没有听到好听的读课文声音时,我想要的答案是“没有”,而孩子们的思考却是从标点符号,从下文描写中“听”到了美妙的朗读声,从而有了那么多美妙的解读。顺着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教学,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学生不但懂得了阅读方法:从标点符号中读懂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还受到了写作方法的熏陶:可以不直接描写声音如何好听,而通过对其他景物的描写来衬托。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靠老师来激发,来培养,只有把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老师才不会舍本逐末,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激发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浅谈新课程下的课外阅读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