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对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2017-03-25 17:27孙杨李任斯茹张鹏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乡土文化公共文化服务城镇化

孙杨?李任斯茹?张鹏

【摘 要】 本文介绍了西安市户县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户县在城镇化进程中依托公共文化服务,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的五点具体做法。户县在实践中,将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与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政府搭台、农民唱戏、社会参与”的良性发展之路,对当下保护和发扬乡土文化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城镇化;公共文化服务;乡土文化;保护

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要走“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导思想中明确要求:新型城镇化要“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即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但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越来越高,乡土环境也开始变得越来越无机化和人工化,乡土文化的价值和内涵也在逐渐消退,农村中的自然风土和特定的文化沉淀也正在因为城镇化的建设而加快了消失的脚步。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做好文化的有效传承与保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公共文化服务承载着文化的发展和文明的延续,无论是文化引擎角色,还是社会教育职能,其在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都发挥重要的作用。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就强调要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体系。[1]同年10月陕西省文化厅出台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中更是将弘扬传承陕西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放在了突出位置,并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性意见。[2]户县作为陕西省文化先进县,利用公共文化服务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很多做法值得借鉴。

一、户县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基本情况

户县是“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中华诗词之乡”“中国鼓舞之乡”“全国围棋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也是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副中心城市、全国文明县城。总面积1282平方公里,辖16个镇、1个景区管理局、518个行政村,总人口60万。近年来,户县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开展文化惠民新载体,积极组织引导文化站、文艺团体、文艺骨干力量,以县馆为中心,建立网点式镇站、村、室三级联动模式,发挥文化志愿者及文艺骨干的力量,激活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热情,在不同类型的艺术表现形式上,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开展不同的展示展演活动,树立全国一流品牌活动。户县文化馆“三级联动”新模式,被全国公共文化政策研究试验基地对外推广。2016年,户县文化馆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陕西省十佳文化馆”。同时,积极完善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先后争取2600万元建成14个省级综合文化站;争取2500余万元分别建成518个农家书屋、农村健身广场,实现了全覆盖;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三级应急广播网”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全覆盖;已安装“户户通”设备6700余户,逐步建成了覆盖广、设施优、功能全的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先后推出了“周末惠民影院”“百姓戏台”“快乐乒乓进乡村”“篮球欢乐行”“广播体操四进”“文体指导员进农村”等文化惠民活動。县剧团每年下乡惠民演出260多场次,每年“2131”工程放映电影6500场次。2015年户县被评为“全省文化先进县”。

二、户县依托公共文化服务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的具体做法

1、重视文化工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县委、县政府每年召开3次以上的专题会议研究文化工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政府发展规划,编辑出版了《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先后印发了《户县创建文化先进县实施方案》(户办发〔2011〕31号)、《户县农民画及其他民间艺术扶持奖励办法》等文件,并认真实施,扎实推进。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将文化建设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各项资金足额拨付到位。2011年财政投入2858万元,2012年财政投入3580万元,2013年财政投入4489万元,年平均增幅达到25%。同时,坚持把新增财力的2%以上用于文化建设,每年人均文化事业经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保护和展示工作

2011年至今,户县先后投入6400余万元,建成文化馆、图书馆活动大楼、农民画珍藏馆,对县剧院、县电影院进行全面升级改造,使全县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率先在全省建成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陈列展示全县30多个非遗项目,并以非遗展馆为阵地,常年开展培训和宣传展示活动。户县农民画珍藏馆为户县农民画收藏鉴定、辅导培训和交流交易中心。为户县农民画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载体。春节期间,免费开放户县名人馆、户县非遗展馆、户县书画联展、户县微缩社火传习所(草堂镇)、龙窝酒民俗展馆(涝店镇),展示乡土民俗文化经典作品,宣传户县乡土文化。目前,户县农民画、县北乡迎祭城隍和龙窝酒开春立窖仪式已成为户县非遗传承保护的品牌项目。

3、强调交流宣传,以惠民文化活动推动传承发展

户县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展示展演活动,促进项目的传承保护。已经形成品牌的春节民间艺术节,每届参与表演的队伍上百个,其中大部分都是极具乡土文化特色的“自乐班”。比如来自全县16个镇的20多支鼓舞队集中巡演、比赛,展示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户县锣鼓的独特魅力;同时,社火、龙舞、狮子、竹马、旱船、秧歌等多个传统民间艺术表演,充分展示了户县非物质遗产保护取得的丰硕成果,中央电视台等50余家新闻媒体予以报道。县馆、镇站、村室形成三级联动,在2016年组织开展以乡村文化为主的民俗展示展演活动(北乡迎祭城隍、定舟村社火民俗表演、西郊村、蒋村镇等)16次,参与活动文艺骨干人员累计5000余人,观看群众累计30余万人次。通过组织非遗项目进校园、节庆日集中展演等展示交流活动,极大地调动了保护项目传承人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提升公众参与力,对传承保护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4、推出奖励激励办法,激发农民对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热情

2011年,县政府专门出台了《户县农民画及其他民间艺术发展扶持奖励办法》,设立基金100万元,其中80万元用于农民画发展。同时,利用非遗宣传日,对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传承人,进行表彰奖励。评选出优秀非遗项目先进传承基地五个、优秀传承人五名,进行表彰。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创建五个民俗传承示范基地,十个自乐班、十个民间鼓舞、十个广场舞培训基地评选活动,35个业余团体所在村成为示范培训基地,通过政策引导和先进的引领示范作用,激活农民的热情,进一步带动乡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5、以事业带产业,促进文化产业规模发展

户县农民画全国闻名。为了实现农民画产业发展规模,户县运用市场经营理念,通过加强农民画网站建设、开辟“一日游”旅游线路、盘活民间艺术品超市、申请注册“户县农民画”经营商标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规范农民画产销运营模式。每年投资15万元对经营良好的农民画庄进行奖励,目前,全县已发展农民画庄22个,形成了农民画“一日游”旅游精品线路,这些画庄年收入达350余万元。农民画带动了旅游、铸造工艺、玻璃工艺、麦杆画、布艺等相关产业,全县涌现出农民画农家乐村2个,民间工艺品厂6个,铸铁工艺厂32个,玻璃工艺厂、黑陶厂、绣品厂等个体实业几十家,年产值达几亿元,农民画产业已成为户县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三、户县经验对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启示

由户县的经验可以看出,将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与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结合起来,走出一条“政府搭台、农民唱戏、社会参与”的良性发展之路,是解决乡土文化流失问题的关键所在。具体的启示如下:

1、尽快出台符合区域实际、凸显民俗特色的文化保护传承规划和方案

规划和方案的制定不仅是落实国家决策的自觉行动,更是在对乡土文化保护和传承问题整体形势全面、科学把握的基础上,明确保护的基本思路和发展的预期目标,规划重点内容,从而指导区域科学合理落实的关键举措。因此,按照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结合相关政策,研究、制定某区域乡土文化保护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尤其对基层文化建设提出具体标准要求,加大非遗保护和传承内容的比例,比如非遗项目的申报、传承人的培训、业余传习队伍的组建等,能量化的尽可能量化,并纳入年终目标考核的范围。

2、拓宽资金渠道,提升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水平

除了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政府还应拓宽资金渠道。设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基金以及冠名、民办、捐助、结对帮扶、城乡共建、租赁等多种投入方式,吸纳社会资金加入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来,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公共财政建文化、社会力量办文化、市场运作兴文化的格局。重视乡贤的带动作用,通过他们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引发社会各界对乡土文化的关注,鼓励、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公共文化发展,特别是投身到乡土文化保护这个事关中华文化脉络延续的事业上来。除了建设好全农村文化室、文化广场等基本文化设施外,还应建设非遗展示馆、文化民俗馆、民俗传习所、村(镇)史馆等基础设施,夯实乡土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

3、以活动促保护,创新文化惠民的内容和形式

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中的文化惠民活动深受群众喜欢,参与热情极高。在做好节庆演出中民俗展演、宣传的同时,还可以创新地将民俗文化中适合演出的项目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充分利用送戏、送演出下乡这个平台向大家展示文化的魅力。做到文化活动經常化、日常化,保障农村月月有安排,周周有活动,人人能参与。让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在观看、参与演出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树立保护和发扬乡土文化的理念。通过文化下乡并结合展板、宣传单等形式寓教于乐,让农民群众及时了解这些亟待保护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可以说,唯有群众保护意识的觉醒,才是乡土文化保护的根本保证。[3]

4、培养传习人,支持农民自办文化社团

文化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一个优秀文化人才,可以激活传统文化的活力。首先,要加大对现有乡土文化传承人的保护和奖励力度,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并及时给予资金上的扶持和名誉上的精神鼓励。其次,通过政策倾斜发动群众尤其是年青人学习和传承民间艺术,对有志于此的人加大培训力度并给予一定的补贴。在高校、中小学开展“非遗进校园”等各类活动,让民间艺术和技艺后继有人。第三,支持农村文化社团的蓬勃发展。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鼓励农民坚持自愿、特色、多样和便捷的原则,举办各类民俗传承社团。农民自办文化的各项活动由于参与度高、形式多样、贴近群众,也有助于乡土文化品牌的打造。

5、保护和开发兼顾,深挖乡土文化资源

理顺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坚决制止无节制、纯盈利性的开发。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科学利用乡土文化资源,使其在开发利用中受到保护和传承。国内外很多例子已经证明,凡是乡村旅游发达的地方,都得益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心保护与合理开发。对于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古村落、祠堂、庙宇等,在开发过程中重视传统村落风貌的保存,并从中感知传统、历史和记忆,旅游者也会是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志愿者,旅游文化产业会有更长远的文化考虑和意义。当地村民也能在开发中获得收益,进一步激发其保护文物古迹的积极性,形成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开发成旅游纪念品,或者在乡村旅游中以体验的形式让游客参与其中。适合演艺的项目通过现代手段的包装,形成特色鲜明的演出。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5-01/15/c_133920319.htm,2015-1-14/2016-11-10.

[2] 陕西省委办公厅,陕西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sxwht.gov.cn/20151023/100016991.html,2015-10-23/2016-11-10.

[3] 王艳,淳悦峻.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问题刍议[J].山东社会科学,2014(6)105.

【作者简介】

孙 杨(1985-),陕西西安人,中共西安市委党校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旅游.

李任斯茹(1987-),陕西西安人,中共西安市委党校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公共文化服务、图书馆学.

张 鹏(1986-),陕西西安人,中共西安市委党校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公共文化服务、图书馆学.

猜你喜欢
乡土文化公共文化服务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法理分析与法律构建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推动艺术普及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