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行走中常见的步态问题及指导策略

2017-03-26 17:24安徽省合肥市安庆路幼儿园
家教世界 2017年9期
关键词:早教步态走路

◆安徽省合肥市安庆路幼儿园 李 峥 阎 艳

婴幼儿行走中常见的步态问题及指导策略

◆安徽省合肥市安庆路幼儿园 李 峥 阎 艳

独立行走能力的发展解放了婴幼儿的双手,使婴幼儿的行动更加方便自如,更为婴幼儿探索新世界打开了大门。我们发现婴幼儿行走的姿势问题受到大多数家长的关注。婴幼儿行走时出现过内八字、外八字、足尖走、燕飞式、鸭步走等姿势,这些常让家长感到不安和焦虑。早教指导者如何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下面我们以案例的形式介绍发生在婴幼儿学步过程中的步态问题及指导策略。

一、案例描述

案例1:

基本情况:小A,女,18个月

观察实录:

小A平时由外婆抚养。小A在其他各方面的发展比较理想,与教师互动良好,特别是语言方面明显优于同月龄的婴幼儿。然而她的爬行和学步都比较晚,16个月才开始蹒跚学步,现在走路时两只脚向两边撇开,呈“外八字”。走线活动时,小A不肯配合,吵着要外婆抱。

指导过程:

(一)倾听交流

老师在亲子集体活动之后与其外婆进行了个别交流。在交流中了解到:外婆发现小A走路步态有问题,试图矫正,可是小A不但很紧张而且很抗拒。我追问外婆:“那么您是如何矫正的呢?”外婆说:“为了纠正她走路姿势,我每天都让小A在家顺着地板上的直线练习走线。可是她总是不肯配合,老师你看她到现在走路还是这样子,一个女孩走路这样多难看呀。”

(二)耐心讲解

我们从谈话中发现外婆特别关注小A的发展状况,同时也迫不及待地希望孩子快速成长。于是我们给外婆耐心介绍0~3岁养育的基本理念,使让她明白:婴幼儿是带着先天的成熟时间表降生的,早期教育只有遵循婴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发展规律及个性特点,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孩子走路有早有晚,我们应该关注孩子的成熟时间,处理好成熟与发展的关系。过度的训练不仅是徒劳的,有时甚至是有害的。

(三)教育建议

根据小A的现状,我们给她提出了以下的调整建议:

1.创设良好的锻炼环境。

恰当适宜的环境能激发婴幼儿行走的兴趣,对于这一时期的婴幼儿重要的不是千方百计地训练,而是为婴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有利时机,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成长中的婴幼儿。比如:在家开辟一块宽敞安全的场地,拿走对婴幼儿有危险的物品,减少对他们说“不”的频率,减少对其活动的限制。

2.增加与同龄婴幼儿活动的机会。

平时积极创造小A与同龄婴幼儿玩耍的机会,如多带小A到小区内的婴幼儿乐园玩耍,邀请小客人来家里玩或者自己到小伙伴家中做客等等。让小A在与同龄婴幼儿的交往中获得学习和锻炼机会。

3.关注婴幼儿的心理发展,培养婴幼儿的自信心。

平时为婴幼儿营造关爱、满足及信任的家庭氛围。在生活中为小A创设表现自己和体验成功的机会,当小A有新的进步给予积极的肯定与鼓励。

指导效果:

经检查,小A在行走中出现的“外八字”步不是生理疾病,应是其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重心造成的。小A本身比较敏感,行走又比较晚,所以特别在乎别人对她的评价。不要刻意练习,多让婴幼儿在情境中自发练习。当小A体验到行走的乐趣及成功的快乐后,她又能融入到同龄婴幼儿中,又能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外婆又重新露出了笑容,并握着我的手说:“谢谢老师!还是你们说得对!过多地训练是不可取的。还是你们的方法好!以后我一定让小A多与小伙伴游戏。感谢你们的早教指导。”

案例2:

基本情况:M,男,15个月

观察实录:M活泼好动,13个月会独立行走,但走路时常出现用脚尖走的情况,一只脚用脚尖着地,看起来有些跛行。户外活动时,M想要追大皮球,起步时身体向前冲,似乎像跑一样,行走过程中踮着脚尖跌跌撞撞的。妈妈跟在M身后,不时紧张地张开双臂去保护,时不时地发出紧张的惊呼声。

指导过程:

(一)个别交流,排查原因

1.排除脚骨发育问题。

我们用左手托住孩子的脚后跟,右手抓住脚向多个方向转动。如果脚背方向无法弯曲15度以上,那可能是后脚筋生得太短。出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故意使其脚后跟着地,否则会引起膝关节逆向弯曲。程度轻者不需要开刀,到医院直接以胶布固定即可痊愈。

2.观察M穿的鞋子。

我们看鞋子软硬程度和大小是否合适,过大的鞋子会导致婴幼儿用足尖走路。

(二)排查情况分析

经过初步的排查,M的脚骨发育是正常的,各项生长发育指标也在正常范围,所以可排除M的生理健康问题。M站起来时,脚尖前有半个拇指的空间,说明鞋子的大小是比较适宜。但是鞋子是软的,软底鞋对学步的婴幼儿不太适合了,应选择鞋底前1/3可弯曲,后2/ 3稍硬不易弯曲的鞋;鞋跟比足弓略高、鞋面柔软、防水性强,鞋帮稍硬的,这样可以有效保护学步期婴幼儿的踝关节。据了解,M学步时,家长选用了学步车作为辅助工具。

(三)指导建议

1.有针对性地进行走路练习。

建议M在室内练习行走时,光脚或穿防滑的袜子,这样更有利于他对自己身体平衡的控制。

2.及时给予肯定。

在M行走过程中,家长不要过于紧张或惊呼,因为这样的惊呼和情绪会影响M。家长欢快的笑脸、鼓励的眼神或动作都会对M的正常行走起到积极作用。

3.器械助力法。

成人利用生活中的器械、材料,采用适宜的手段和方法,帮助和支持婴幼儿的行走动作发展。M很喜欢球,就利用与球相关的游戏来提高M行走的稳定性,帮助他形成良好的行走姿态。为M准备了一个直径60cm的健身球,家长和M一起玩球的游戏。刚开始,让M玩拍球的游戏。健身球圆溜溜的摇晃不定,需要M脚跟站稳后才能用双手拍打球。M双手拍球时,两脚要稳稳的站立,保持身体平衡,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M的站立平衡能力得到了很好地锻炼。在此基础上,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推球走。在推球行进的过程中,因为身体不平衡,可能会出现左摇右晃的动作,家长此时不要过于担心,只要在一旁做好保护工作即可。当M步子非常不稳时,家长可以扶住他的胯部帮助其保持平衡。M非常喜欢推球的游戏,常常乐此不疲。这时家长要注意帮助M控制球滚动的速度,防止他因球滚动过快而跌倒。

4.尽量不使用学步车。

因为婴幼儿的脊柱发育还不成熟,背部肌肉发展也不完善,婴幼儿的骨骼还在继续增长,一旦遇到不良刺激,就会出现骨骼发育异常,久而久之就会引起脊柱和下肢骨骼的弯曲畸形,出现“O”型、“X”型腿,学习站立和行走时最好慎用学步车。

指导效果:

案例3:

基本情况:小C,女,19个月

观察实录:小C第一次来早教中心参加活动,虽然她已经会走路了,但不太愿意离开家长的怀抱。户外活动时,受到其他宝宝的感染才肯离开家长自己走。观察到小C的走路姿势像燕子飞翔一样,两只胳膊张开。

指导过程:

(一)谈话了解

老师:“小C平时是你们带的吗?”奶奶说:“小C从小是我们老两口带的。”老师:“那你们平时带她出去玩吗?”奶奶说:“很少带小C出去玩。因为小C在刚学走路时摔了一次,磕到了头还缝了针,小C的妈妈就非常不高兴,责怪我们没有带好孩子,从此我们就开始特别当心!再也不敢让小C在地上走!后来一直到17个月才让下地走路。会走路后我们也一直特别当心,很少带她出门,出门也是用小车推着或是抱着。”“可是小C不能一直不活动呀,这样小C怎么能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呢?”“是呀,这也是我们担心的,但又怕她磕了碰了。”

(二)专家指导

针对小C家的情况,建议让小C妈妈来参加我们的公益讲座活动。通过专家的指导让家长转变教养观念。妈妈听了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袁丽萍“开心成长,做冬日健康宝贝”的专题讲座后还主动向专家进行了咨询。专家的解答让妈妈育儿理念有了一定的改观。

(三)示范指导

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研发了一套应用于土壤取样的TGQ-30C浅层轻便取样钻机(图1)。TGQ-30C土壤取样钻机模块化设计,拆装方便、操作简单,可满足30 m以内的土壤取样要求。然而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在一些缩孔严重,深度超过10 m,大口径的孔中需要非常大的起拔力才能够将钻具提出。如果使用绞车起拔,拉力10 kN的液压绞车质量达到50 kg左右,拉力30 kN以上的液压绞车质量超过120 kg,并且使用拉力大的绞车会使得支撑结构复杂,钻机本身的重量也会加大,这会极大地影响钻机的轻便性,移动过程中增加操作者的劳动强度。因此需要研制一款独立的起拔装置代替液压绞车起拔钻杆。

在指导中,教师以“大脚小脚”活动为例,进行了活动示范。鼓励妈妈和小C一起尝试游戏,起初小C不愿配合。后来观察到别的孩子游戏的情况后,抗拒减低,慢慢地能和妈妈一起迈出脚步了。教师采用直接指导的方法,让妈妈参与到小C的活动中,与她积极互动。

(四)教育建议

1.要给小C提供自由活动的空间。

2.外出活动尽量让小C自己独立行走,创造机会让她多走走,满足小C的需求。

3.增加亲子游戏,促进小C的发展。

指导效果:

经过几次活动后,小C行走时平衡能力有明显提高,胳膊举起的幅度减小,虽然还不是特别协调但愿意和其他孩子一样投入活动了,家长看了也流露出喜悦的神色,并开始骄傲地说:“我们家小C很聪明的,就是我们平时不敢放手,包办得太多。”教师说:“是的,孩子很聪明的,你们平时多跟她做游戏,小C一定会更棒的。”

二、思考与建议

上述案例记录了婴幼儿行走过程中出现的步态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每一个案例我们都采用不同的指导方式,这些案例演绎了我们的指导行为,诠释了我们的指导策略。

1.善于观察婴幼儿和家长。

婴幼儿行走过程中发生的步态问题成人要注意观察并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要善于观察,不仅观察婴幼儿,更要观察家长。通过观察可以全面、深刻地了解家长固有的教养理念、教养方式与教养特点,可以准确地了解婴幼儿的行为特点、发展现状,为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提供依据。

2.教育指导具有针对性。

婴幼儿行走步态问题是各种各样的,我们的早教指导要做到有针对性,仅靠预设的几个集体亲子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而应重视个别化的指导。个别指导能够了解每个家庭的教养特点及孩子的发展状况,能够关注到不同家庭的教养特殊性,能够更深入地剖析存在的问题。因此我们的早教指导要兼顾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两种方式,两者互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最大效力。

3.从对家长的指导入手。

婴幼儿身上出现的问题往往是特定养育方式的产物。我们要解决婴幼儿身上的问题就要是从对家长的指导入手,所以我们的指导是双向的。既要指导婴幼儿,更要指导家长。在指导中,教师与婴幼儿互动时应亲切友善,表情、动作尽量形象、夸张,语言要低龄化、游戏化,语调要具有亲和力。与家长互动时要采用其易接受的方式耐心指导。在指导活动中我们还应充分重视家长互动交流,引导家长之间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育儿方法,交流成功的教育经验。当家长做出适宜行为时,我们会及时鼓励教养者的行为,并请他们介绍经验。我们鼓励家长多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互相交流解决策略,使好的经验在家长中传递。

4.必要时进行干预治疗。

如果步态异常与一些疾病有关系,发现了问题后要及时提醒家长带孩子去就医,进行早期干预治疗。比如:发现婴幼儿出现“鸭步”时,就一定提醒家长及时就医,因为此步态与一些疾病相关,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提高治愈率。

总之,作为早教指导者,我们在开展早教指导活动时要善于观察家长及婴幼儿的不同表现,本着“因地制宜”“因人施教”的原则,着重在活动中从观念、方法等方面入手,对不同的问题提供不同的早教指导策略,促进婴幼儿行走能力的发展,形成良好步态,健康走好每一步。

猜你喜欢
早教步态走路
基于步态参数分析的老年跌倒人群步态特征研究
会走路的蛋
去早教班可以让宝宝早说话吗?
基于面部和步态识别的儿童走失寻回系统
基于Kinect的学步期幼儿自然步态提取
宝宝学走路
会走路的树
步态研究及其在踝关节不稳中的应用进展
早教QA
早教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