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机智应对幼儿游戏中的交往行为

2017-03-26 17:24吴玲
家教世界 2017年9期
关键词:玩具建构区域

专家视点:机智应对幼儿游戏中的交往行为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吴 玲

谨慎判定奇奇的行为。我们似乎感觉奇奇是个喜欢独霸玩具的孩子,但仔细分析发现这不能怪奇奇,“因为奇奇拼搭得较早,他己经做成一个较大的成品大桥”,这时让他“和昊昊一起分享玩具”,奇奇自然很不乐意,因为他必须将已经搭好的玩具拆掉。作为教师万不能由此而判定奇奇是个“小霸王”,喜欢独霸玩具。

丰富区域游戏材料。案例中果真是奇奇不愿意分享吗?仔细分析会发现,该区域的材料似乎只够一个孩子玩耍。案例提醒我们考虑一个问题:区域活动中的材料是否丰富?事实上再小的区域也不应该只能满足一个孩子玩耍,这就需要教师充实区域活动的材料,以减少或杜绝此类问题的出现。

了解建构游戏的特点。幼儿在使用小型结构材料游戏时(如桌面建构游戏),多半以独自游戏为主。因此,玩小型建构游戏时孩子间的合作较难。所以,熟悉建构游戏的特点并加以区别指导是教师有效指导游戏的前提,这也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培养幼儿交往能力。在区域游戏活动的选择上要教会孩子一些原则与方法。如先来后到原则:再喜欢的区域,如果你不是一开始就选择它,且此时已满员,那就必须等别人走后你再玩——要教会孩子学会等待。友好协商原则:自己喜欢的区域已有人,而自己又特别想进去玩时,需要征得该区域伙伴的同意——要教会孩子尊重他人,等等。这些原则具有普适性,教师需要在日常中传递这些道理。

让奇奇充任指导者。教师可以改变思路,让奇奇充任建构游戏的小老师,指导其他小朋友搭建玩具。教师可以这样建议:“奇奇,你搭建的大桥真漂亮!我们将它放在这里作为展品,你指导他们一起搭建,可以吗?”如此调动奇奇的积极性,昊昊与其他小朋友便可以自然地参与其中。

让孩子体验被拒绝的感受。案例中的昊昊显然被拒绝了,且被多次拒绝,很沮丧。“被拒绝”也是一种体验,在人的一生中“被拒绝”是一种较常态化的体验,所以在孩子的幼年,让他们体验一下这种感受也未尝不可。

要有接受介入不成功的心理准备。在游戏中教师的介入与指导是否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介入的失败并不说明教师的无能。很多时候一些游戏情景教师是无法介入的,所以教师没有必要自责、内疚。也许,这种无解的情景恰恰给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在争吵、折腾、磨合中孩子们有可能会自己寻找到答案,如此岂不是更好。

猜你喜欢
玩具建构区域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分割区域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游戏玩不够
平衡玩具
丢失的玩具
小小玩具,大大乐趣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