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密度对小麦晋麦84产量及单株农艺性状的影响

2017-03-27 14:47任文斌谢三刚王倩邱玉亮姚景珍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基本苗粒重穗数

任文斌+谢三刚+王倩+邱玉亮+姚景珍+吴翠翠+柴永峰+李秀绒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产量和单株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种晋麦84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进行等距离4、5、6、7、8、10 cm单子粒点播、条播、宽幅播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产量随密度增加先升后降,有效穗数随密度增大而增加,穗粒数随密度增大而减少,4和10 cm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小麦苗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分蘖数、次生根数和小麦成熟期单株穗数、主穗小穗数、主穗粒数、主穗粒重、单株生物学产量随密度增加有下降趋势。在适宜播期内晋麦84的合理基本苗密度为230万~340万/hm2,在此范围内各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基本苗密度为270万/hm2的宽幅播种处理产量最高。

关键词: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晉麦84;种植密度;等距离;单粒点播;农艺性状

中图分类号:S512.1;S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02-0218-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02.005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的播种方式主要有条播、撒播、宽幅等。不同播种方式都须有合理的种植密度。适宜的密度有利于小麦个体与群体以及产量三要素的协调发展[1-3]。适宜的密度能够塑造较好的冠层结构,提高群体的光合效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4-6]。不同行距是调整小麦播种密度的主要措施,也直接影响小麦的群体质量与产量[7-10]。不同密度和播期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较多,不同品种在不同区域适宜的种植密度也各不相同[11-14]。不同的小麦品种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其增产潜力,许多学者研究了其在当地气候及土壤条件下的最佳种植密度[15-18]。以此达到良种与良法配套目的。在运城地区晋麦84作为主要推广及当地一个千粒重在不同年份稳定在50 g左右的品种,了解其在适宜播期、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的农艺性状变化,有利于发挥其高产潜力,为当地小麦高产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单子粒点播试验也是为了预测小麦杂交种使用最小播量,达到不减产目的而提供数据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为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培育的小麦品种晋麦84,于2015-2016年度种植在所部农场。试验地土质为壤土,土壤基础养分含量为:有机质15.1 g/kg,全氮0.865 g/kg,碱解氮98.6 mg/kg,速效磷10.62 mg/kg,速效钾234.1 mg/kg。施底肥尿素225 kg/hm2,磷酸二铵450 kg/hm2,拔节期追施尿素150 kg/hm2。并于小麦越冬期和起身拔节期浇水。

1.2 试验方法

试验分为8个处理,分别为4、5、6、7、8、10 cm等距离单子粒点播,条播(行距24 cm),宽幅播种(行距24 cm,幅宽8 cm);理论基本苗数分别为580万、390万、270万、200万、150万、100万、280万、280万/hm2。数据处理过程中以实测基本苗数为准。小区面积为9 m2。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10月7日播种。

1.3 试验数据观察测定

三叶期每个小区定点测定1 m双行基本苗数,并于成熟期测定小麦的有效穗数,随机选取20穗测定穗粒数,所有小区全部收获后测定产量,折算成每公顷平均数。每个小区选取500粒种子测定千粒重。在小麦不同生育期选取20株进行测定,在苗期测定苗长、分蘖数、次生根数、分蘖节粗、单株鲜重、单株干重。在拔节期测定主茎长、分蘖数、次生根数、主茎基部节间粗、单株鲜重、单株干重。在成熟期测定株高、单株穗数、主穗长、主穗小穗数、主穗粒数、主穗粒重、主茎生物学产量、单株粒重、单株生物学产量。不同生育期干物质质量,为各单株地上部分置于105 ℃烘箱中杀青30 min后,调温至75 ℃烘干称重所得。

1.4 数据统计分析

数据分析利用Excel,SPSS18.0软件进行[19,20]。多重比较采用Duncan法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性状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处理的实测基本苗数除条播和宽幅差异不显著,其他处理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4、5 cm处理有效穗数较多,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有效穗数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有逐渐上升趋势,但条播显著少于宽幅播种。4、5 cm处理穗粒数较少,与其他处理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穗粒数随着播种密度增加有下降趋势。4 cm处理的千粒重与其他处理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千粒重在等距离播种时随着播种密度增加有下降趋势。宽幅播种5、6 cm处理每公顷产量较高。10 cm处理产量最低,与其他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每公顷产量随播种密度先升后降,呈抛物曲线趋势。

通过简单相关分析,实测基本苗的密度与单位面积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875;与每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r=-0.943;与千粒重呈负相关,r=-0.506;与每公顷产量呈正相关,r=0.291。由于每公顷产量与播种密度呈抛物线趋势,对其进行二次方曲线拟合检验,R2=0.641,Sig.=0.207>0.05。表明该方程拟合度较差,无明显的统计意义。因此对每公顷产量(Y)与基本苗数(X1)、有效穗数(X2)、穗粒数(X3)、千粒重(X4)进行多元线性一次回归分析,得到方程式为:Y=-13 410.78-0.794X1+12.821X2+211.522X3+142.191X4(R2=0.926)。对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检测,F=59.607,表明每公顷产量Y与X1、X2、X3、X4存在极显著线性回归关系。

2.2 不同种植密度对越冬期幼苗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在越冬期,条播、宽幅播种两处理的幼苗长度与6、7、8 cm处理差异显著,冬前幼苗长度随密度增大有增高趋势。10 cm处理的分蘖节粗、分蘖数与条播4、5 cm处理差异达极显著水平。4 cm处理的单株干重与8、10 cm、宽幅播种差异显著。分蘖节粗、分蘖数、次生根数、幼苗单株鲜重、幼苗单株干重随密度增加均有下降趋势。

2.3 不同种植密度对拔节期幼苗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在拔节期,4 cm处理的主茎长除与5、7 cm处理差异不显著外,与其他处理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主茎基部节间粗除与5 cm处理差异不显著外,与其他处理差异均达显著水平。10 cm处理的分蘖数、单株鲜重、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

2.4 不同种植密度对成熟期单株农艺性状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不同密度对小麦成熟期株高没有影响。10 cm处理的单株穗数、单株粒重、单株生物学产量较高且与其他处理差异达极显著水平。4 cm处理各农艺性状较低,其主穗粒数与除5 cm外的其他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

为了了解小麦单株农艺性状间的关系,进行了简单相关分析,播种密度与主穗粒数(r=-0.866)、主穗粒重(r=-0.853)、主莖生物学产量(r=-0.837)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单株穗数(r=-0.728)、主穗小穗数(r=-0.805)、单株穗粒重(r=-0.758)、单株生物学产量(r=-0.764)呈显著负相关。单株粒重与单株穗数(r=0.990)、主穗长(r=0.835)、主穗小穗数(r=0.892)、主穗粒数(r=0.863)、主穗粒重(r=0.886)、单株生物学产量(r=0.999)呈显著正相关。

为了进一步研究单株粒重与其他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单株粒重(Y)为因变量,基本苗数(X1),株高(X2)、单株穗数(X3)、主穗长(X4)、主穗小穗数(X5)、主穗粒数(X6)、主穗粒重(X7)、主茎生物学产量(X8)、单株生物学产量(X9)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得最优秀回归方程为:Y=-3.167+0.733X3+0.988X7+0.321X9(R2=0.998)。

为了明确回归方程中各自变量对单株粒重的作用,特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见表5。在直接作用中,单株生物学产量作用最大(Py9=0.670),单株穗数次之(Py3=0.283),主穗粒重最小(Py7=0.085)。说明提高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利于单株粒重的提高。从间接作用分析,单株穗数通过主穗粒重(P=0.073)、单株生物学产量(P=0.661)对单株粒重的间接作用为正效应(P=0.734)。同理,主穗粒重、单株生物学产量对单株粒重的间接作用都为正效应(P=0.835,P=0.354)。决策系数[21]三者对单株粒重都为正值,说明提高单株穗数、主穗粒重、单株生物学产量都可以促进单株粒重的提高。

3 小结与讨论

小麦的产量构成要素主要是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许多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子粒产量逐渐增加,种植密度过大,产量反而下降[22-24],本研究结果与此相同。有效穗数随着密度增加有增大趋势,与王夏等[25]的研究结果相同。穗粒数随种植密度增大有下降趋势,与朱翠林等[26]和王立明[27]的研究结果类似。千粒重随密度增大有下降趋势,但不明显,与马东钦等[17]的研究结果相似。由于同一品种在不同区域受气候、土壤肥力等条件影响,适宜的种植密度有所不同,明确适宜的播种密度,有利于小麦高产稳定。

不同播种密度对小麦苗期单株的干物质积累量、分蘖数、次生根数等影响较大。对小麦成熟期的单株穗数、主穗小穗数、主穗粒数、主穗粒重、单株生物学产量等影响也较大,总体上随密度增加有下降趋势。但并不是单株越高最终的群体产量就越大,说明单株农艺性状的最大化并不能弥补减少群体带来的损失。

本试验结果表明晋麦84在本区域适期播种的基本苗密度范围为230万~340万/hm2。在此基础上,单粒点播、条播、宽幅播种都能够使其稳定地高产稳产。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千粒重较高的优势。同时基本苗为100万/hm2单粒点播时,每公顷产量尽管较小,但与其他种植密度差异不大。在杂交小麦种植中,由于存在杂种优势,即使减少播种量,也可以做到小麦不减产,本试验为此提供了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 胡焕焕,刘丽平,李瑞奇,等.播种期和密度对冬小麦品种河农822产量形成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8,28(3):490-495.

[2] 张永丽,于振文,王 东,等.不同密度对冬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4(5):29-30.

[3] 河南省小麦高稳优低研究推广协作组.小麦生态与生产技术[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50-164.

[4] JOST P H,COTHREN J T.Growth and yield comparisons of cotton planted in conventional and ultra-narrow row spacings[J].Crop Science,2000,40(2):430-435.

[5] DE BRUIN J L,PEDERSEN P. Effects of row spacing and seedling rate on soybean yield[J].Agronomy Journal,2008, 100(3):704-710.

[6] SANGOI L,GRACIETTI M A,RAMPAZZO C,et al. Response of Brazilian mazie hybrids from different eras to changes in plant density[J].Field Crops Research,2002,79(1):39-51.

[7] 杨文平,郭天财,冯 伟,等.行距配置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2,32(3):494-499.

[8] 刘丽平,胡焕焕,李瑞奇,等.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冬小麦品种河农822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8,23(2):125-131.

[9] 秦 乐,王红光,李东晓,等.不同密度下超窄行距对冬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6,36(5):659-667.

[10] 王爱萍,董 琦,张凤洁,等.行距配置对晋中晚熟冬麦区群体冠层结构的影响[J].农学学报,2012,2(6):1-5.

[11] 李素真,周爱莲,王 霖,等.不同播期播量对不同类型超级小麦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5(5):12-15.

[12] 赵永萍,张保军,张正茂,等.种植密度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09,18(6):107-111.

[13] 潘 洁,姜 东,戴廷波,等.不同生态环境与播种期下小麦籽粒品质变异规律的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5,29(3):367-373.

[14] 马小凤,栾春荣,周振元,等.不同播期和播量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84-85,106.

[15] 李豪圣,宋健民,刘爱峰,等.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超高产小麦‘济麦2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5):243-248.

[16] 姚国才,马鸿翔,姚金保,等.宁麦16小麦的肥料运筹技术和适宜种植密度[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3):94-95.

[17] 马东钦,王晓伟,朱有朋,等.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小麦新品种豫农202产量构成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91-94.

[18] 姜晓丽,付雪丽,刘光涛,等.小麦山农22号不同种植密度的性状表现及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14(9):54-59.

[19] 卢纹岱.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20] 杜家菊,陈志伟.使用SPSS线性回归实现通径分析的方法[J].生物学通报,2010,45(2):4-6.

[21] 袁志发,周静宇,郭满才,等.决策系数:通径分析中的决策指标[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9(5):131-133.

[22] 陈爱大,蔡金华,温明星,等.播期和种植密度对镇麦168籽粒产量与品质的调控效应[J].江苏农业学报,2014,30(1):9-13.

[23] 薛亚光,魏亚凤,李 波,等.播期和密度对宽幅带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农学学报,2016,6(1):1-6.

[24] 曹 倩,賀明荣,代兴龙,等.密度、氮肥互作对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1,17(4):815-822.

[25] 王 夏,胡 新,孙忠富,等.不同播期和播量对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1):170-176.

[26] 朱翠林,李锐宁,张保军,等.旱肥地密度对大穗型冬小麦品种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0,19(1):71-75.

[27] 王立明.播种密度对旱地不同类型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中国种业,2010(3):41-43.

猜你喜欢
基本苗粒重穗数
基于GBS测序和连锁分析的藜麦单株粒重QTL定位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离体穗培养条件下C、N供给对小麦穗粒数、粒重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玉米自交系京92改良后代单穗粒重的杂种优势研究
高产小麦构成要素的解析与掌握
基本苗和施氮量对小麦生长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不同基本苗与氮肥用量对机插水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氮磷施用量对冬小麦小穗粒位结实粒数和粒重的影响
基本苗数对席草东席1号产量及性状的影响
小麦播种密度对籽粒主要品质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