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保护的现状与规划

2017-03-27 05:14吴怀民叶明儿楼黎静殷益明张占桥
蚕桑通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鱼塘湖州生态

吴怀民,叶明儿,楼黎静,王 莉,殷益明,张占桥

(1.湖州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浙江 湖州 313000; 2.浙江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8)

湖州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保护的现状与规划

吴怀民1,叶明儿2,楼黎静1,王 莉1,殷益明1,张占桥1

(1.湖州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浙江 湖州 313000; 2.浙江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8)

存在于我国长江流域及珠江流域的“桑基鱼塘”是国内至今发现的最大实物遗存。但“桑基鱼塘”只有种桑-养蚕-养鱼并相互促进,同时产生一个内部生态循环系统,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和意义。珠江流域的“桑基鱼塘”,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消退;而长江流域的太湖南岸以荻港为中心的“桑基鱼塘生态系统”,至今仍留存完好并发挥着它的功能作用,并成为湖州独具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遗产,为国内外所罕见。

1 湖州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形成过程与演变

古代,我国大部分人口都居住在中原地区,而东部沿海人口稀少,而且是一个洼地。随着中原地区战事的频发,为躲避战争,大量北方居民向南迁移,从此太湖沿岸人口不断增加。为了解决不断增长人口的生计问题,太湖流域先民首创了规模化、棋盘化农田水利系统,具有“纵浦横塘”、“位位相接”的结构。据《太湖水利技术史》、《浙江省水利志》等文献记载,公元前514年至公元838年间,首先对太湖的南岸、东岸的湖堤修筑加固并连成一线,从而改变了湖水漫溢的状况。为了解决苕溪洪水出路,在洼地的东西向开挖“横塘(溇港)”,南北向开挖“纵浦”,最终形成了“五里七里一纵浦(溇港),七里十里为一横塘”、棋盘化的“纵浦(溇港)横塘”排灌工程。星罗棋布的溇港,构成了水乡的血管,为农耕渔桑生活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养分。地势低下、常年积水的洼地挖深成鱼塘,挖出的塘泥则堆放在水塘的四周作为塘基,从而洼地得到了有效地开发利用,系统区域内形成了种桑养蚕和养鱼相辅相成,桑地和池塘相连相倚的优美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景观。至明朝末年(公元1600年左右),湖州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已相当完善。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张履祥(公元1573~1620年)对桑基鱼塘进行了概括总结:“凿池之土,可以培基。池中淤泥,每岁起之以培桑竹,则桑竹茂,而池益深矣,周池之地必厚。盖一池中,蓄青鱼、草鱼七分,鲢鱼二分,鲫鱼、鳊鱼一分,未有不长。”清朝后,逐步演变成“塘中养鱼-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循环农业模式。上述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桑基鱼塘出现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221年)→桑基鱼塘系统形成期(三国唐宋时期,公元229~1279年)→桑基鱼塘系统快速发展期(元明清时期,公元1279~1911年)→桑基鱼塘鼎盛期(明清以后至20世纪90年代)等4个阶段。

2 湖州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保护现状

2.1 系统现状

湖州现存的桑基鱼塘主要分布在菱湖一带,有近4000 hm2桑地和近10000 hm2鱼塘,桑基鱼塘系统成为湖州的一颗璀璨明珠。基和塘的比例为六比四、五比五或四比六,一般情况下四分为基,六分为塘。桑基鱼塘形成了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桑等各个生物链所构成的完整的水陆相互作用的人工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内,桑树是“生产者”,蚕是第一“消费者”,鱼是第二“消费者”,微生物是“分解者”。“分解者”将鱼粪和蚕沙、饵料“加工”成肥沃的塘泥,而塘泥又是桑树的优质肥料。“桑基鱼塘”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保护,整个系统没有废弃物,处于一个良性循环之中。

菱湖一带的农民每年秋冬季“罱河泥”和冬季捕鱼后清整鱼荡,将荡底淤泥挖运到四周塘基上作为桑树肥料。塘泥可给桑地新增有机质新土以补益一年雨淋土剥的损失,晒上几天后坚实又松干,适应桑树性喜燥的特性,由此促进了桑叶和蚕茧的增产,同时也使鱼塘千百年来保持塘深基固的良好状态。另外,桑地土壤中的营养盐类随着雨水冲刷源源流入鱼塘,又能提高鱼塘生产力。而蚕蛹和蚕沙又可作为家鱼的饲料和肥料,节约了养鱼生产成本,从而在养鱼和养蚕业之间建立一种能相互促进的良性生物链,由此产生“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这是一种科学合理的人工生态农业,既能合理利用水利和土地资源,又能合理地利用动植物资源,不论在生态上还是在经济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效益,举世瞩目。

2004年6月,菱湖镇射中村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地区综合养鱼培训中心菱湖桑基鱼塘教学基地,每年接待发展中国家的淡水渔业科技工作者和专家,学习和推广这一历经千年的生态循环人工养鱼模式。

2.2 保护进展

近年来,湖州市更加重视桑基鱼塘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发展,多措并举,大力开展桑基鱼塘保护利用工作。

2.2.1 建立保护管理机制

2013年市、区两级政府相继成立了桑基鱼塘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2015年,市政府又将桑基鱼塘系统保护与发展纳入《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条例》,使桑基鱼塘系统保护从政策、地方法规层面上得到更加规范的保护。

2.2.2 制定保护发展规划

2014年,委托浙江大学编制了《湖州南浔桑基鱼塘系统保护和发展规划》,划定了核心保护区(含和孚镇荻港村塘东自然村区域及菱湖镇射中村谈家墩自然村区域)、次保护区(含和孚镇荻港村积善村、史家桥、田桥、崇文园自然村及菱湖镇射中村除谈家墩自然村外的区域)和一般保护区(含保护范围内除上述核心保护区与次保护区以外的区域)。同时,在农业生态保护、农业文化保护、农业景观保护、生态产品开发、休闲农业发展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保护与发展规划。

2.2.3 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

2016年11月,作为湖州南太湖精英计划的一部分成立了中国首个农业文化遗产院士专家工作站,为湖州申报“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提供战略咨询,并充分挖掘湖州农业文化遗产,开展桑基鱼塘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目前由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文华院士挂帅的专家团队进驻工作站工作。与此同时2017年2月16日,湖州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由湖州市人民政府、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共同建立,湖州市农业局李家芳调研员任中心负责人,特聘浙江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湖州师范学院等各领域专家近10人,以此扩充院士专家团队的科研力量,深度挖掘湖州农耕文化。

2.2.4 宣传普及鱼、桑、丝绸文化

近几年,湖州市坚持在小学教育方面对桑基鱼塘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桑基鱼塘文化在课堂与实践教育中得到了有效的传承与推广。同时将桑基鱼塘文化纳入美丽乡村建设内容,进入农村文化礼堂,使特色文化更好地得到传承与发展。

2.2.5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近年来,湖州市及南浔区两级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通过项目补助形式对核心保护区内桑树补植、鱼塘修复、河道疏浚等方面给予相应资金补助。目前,桑基鱼塘系统保护与利用已经列入湖州市南浔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对于桑基鱼塘系统的保护与利用将一如既往地在政策与财政资金方面给予重点倾斜与支持。至今市、区两级在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前期保护、规划制订、申遗、机构组建、开发利用等方面已投入资金数百万元。院士专家工作站还得到每年30万元的政府补助作为日常工作经费。

2.2.6 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2013年,湖州桑基鱼塘生态系统的申遗工作正式开始,由南浔区政府牵头主持,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2015年成功申报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于2016年启动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7月,从全国各地申报的近30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农业部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重点推荐项目。目前,有关方面正在为通过2017年度联合国粮农组织主持的申遗答辩做最后的准备工作。

3 湖州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保护利用规划

3.1 保护范围

“湖州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保护范围,主要包括南浔区的菱湖镇与和孚镇的行政区域,包括菱湖镇的王家墩村、勤劳村、勤俭村、沈家埭村、南商林村、卢家庄村、射中村、山溪村、千丰村、山塘村、许联村、新庙里村、下昂村、六堡里村、竹墩村、陈邑村等及和孚镇的荻港村、新荻村、河东村、四联村、陈塔村和勤益村等行政村。东至菱湖塘—和孚漾—双林塘—义家港—菱湖塘—龙溪港沿线,北至横山漾—吴沈门阐下河沿线,西、南至南浔区与吴兴区行政交界,占地69 km2,其中桑地面积1218 hm2、鱼塘面积1532 hm2。

3.2 总体目标

以“天人合一”生态和谐观、“仁民爱物”生态道德观、“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生态保护观的儒学生态伦理思想为指导,以“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机制为原则,结合南浔区委、区政府开展的《南浔区水环境大整治三年行动方案》,通过对南浔区西部、东苕溪以东69 km2桑基鱼塘系统内生态、文化、景观和生态产品、休闲农业等方面的实施保护与发展,使曾经为湖州赢得“东南望郡”、“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美名、近千年经济持续发展的桑基鱼塘系统重新焕发新的活力,打造成集生态旅游、水乡生活体验、文化熏陶、科普教育、康体养生等于一体的桑基鱼塘生态旅游景区、“传统桑基鱼塘系统”升级版,为增加区域内农民收入、提高文化自觉能力、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使之成为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样板。

3.3 保护原则

3.3.1 保护优先,适度利用

近几十年来,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与无序膨胀,许多地方“填塘造地”,用于城镇、工厂和道路建设,桑基鱼塘系统逐年减少,导致区域内蓄水防洪能力大大降低,太湖蓝藻大暴发,生态环境恶化。因此,保护桑基鱼塘系统必须放在优先位置。由于蚕茧市场不稳定,使传统桑基鱼塘系统效益下降,农民保护系统积极性不高,在坚持保护优先,在立足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需要对桑基鱼塘系统进行科学开发利用。利用桑基鱼塘系统良好生态环境,适度发展低消耗的生态休闲旅游业、生态农产品等,提升系统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激发农民保护积极性,促进桑基鱼塘系统可持续发展,以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动态保护目的

3.3.2 整体保护、协调发展

农业文化遗产是将传统农业系统及其赖以存在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视作为一个整体。它不仅保护传统农耕技术和农业生物多样性,还要保护农业遗产赖以生存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湖州桑基鱼塘生态系统”除了自身由桑蚕生态系统、蚕鱼生态系统、鱼塘生态系统、塘基生态系统等4个亚系统组合成生态循环系统之外,还有与之相关联的水利系统、丝绸产业、人与居住环境景观及系统衍生的蚕桑文化、鱼文化等。它们融合成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各系统间保持紧密依存关系。因此,“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必须实现整体保护,才能实现各子系统协调发展。

3.3.3 多方参与、惠益共享

“湖州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种桑养蚕、放水养鱼的技术问题,而其更重要的是一个人、桑、蚕、蚕丝、鱼、自然与文化景观相协调的复杂系统,涉及到多种学科、多个利益群体。因此,“湖州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保护与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多方参与、积极配合支持,相互协作,特别是国家和省市农业部门在项目的领导与协调、科研部门在提供项目的科技支撑、地方政府在项目的具体实施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应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分级管理”的保护机制平台,尤其要充分调动农村社区农民、城市居民、企业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并使其获得各自的生态利益需求,这样,桑基鱼塘的明天将更加灿烂。

4 保护内容

4.1 农业生态保护

通过对保护区河、港、漾的整治及水质的改善,为各种生物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营造一个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良好环境条件,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提升。同时,通过对河、港、漾、塘等的定期清淤和障碍物清理,提高区域内蓄水量,增强抵御洪涝灾害能力,促进区域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体保护内容为“纵浦横塘”的水利系统及传统基塘比例的地形地貌。保护措施与行动计划包括整治区域内水环境、建立高标准塘基比例及建立区域水环境监测平台。

4.2 农业文化保护

按照以文化促保护的理念,通过对“浙江湖州南浔桑基鱼塘系统”中相关蚕桑文化挖掘与宣传、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蚕桑文化、欣赏蚕桑文化、保护蚕桑文化、传承蚕桑文化,形成多方参与的保护机制,使蚕桑文化成为人们生活、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中重要组成部分,使蚕桑文化成为南浔区文化大发展乃至湖州市创建文化名城的重要内容,为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建设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保护内容包括盼幸荡遗址、蚕花节、蚕习俗、荻港“渔鼓乐”诗词书画和传说等。保护措施与行动计划包括建立网站、微博、微信、报纸、电视等网络媒体,加强蚕桑文化宣传,建造杨俊成(三国时期在湖州传授四大家鱼养殖技艺)纪念馆,创建蚕桑文化博物馆,将蚕文化婚嫁习俗与“渔鼓乐”纳入目的地旅游开发常规表演节目。

4.3 农业景观保护

通过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自筹”的古村落保护与利用资金筹措机制,对区域内古村落进行保护和利用。同时,通过区域内河、港、漾、塘等生态廊道的净化、美化工程的实施,使保护区内桑基鱼塘文化、景观得到有效保护。保护内容包括河、港、漾、塘等自然生态景观廊道、曲径通幽的传统桑基鱼塘园林景观、桑基圩田景观、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古建筑和古桥(获港村、朱家坝村、下昂村、竹墩村、射中村、陈邑村、卢家庄村等古村落)。保护措施与行动计划包括编制古村落保护和利用规划,净化和美化河、港、漾、塘等生态廊道。

猜你喜欢
鱼塘湖州生态
鱼塘的面积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巧建鱼塘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植树
湖州特色小镇的“特”与“色”
好多鱼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