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科学方法及其当代意义

2017-03-27 17:18卓俊锋
创新 2017年2期
关键词:本质马克思历史

■ 卓俊锋

准确把握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科学方法及其当代意义

■ 卓俊锋

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需要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进行准确的把握。通过运用比较的方法、历史生成的方法、媒介的方法和从理想与现实、从应然与实然的具体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对马克思人的本质进行研究,为揭示社会历史的本质、人和自然关系、社会经济现象、社会政治现象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为建立科学共产主义学说提供线索,同时还为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科学研究我国现代人的发展、肯定人的价值、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提供理论与现实根据。

马克思;人的本质;科学方法;理论与现实意义

马克思克服了西方抽象人学理论的缺陷,特别是费尔巴哈人学理论的不足,并对传统西方人学进行批判、改造、提升。马克思人学站在唯物主义旗帜之下,既遵循客观性原则,又强调人的社会实践,凸显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正是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既抛弃了人对唯心主义的理解,又克服了人对形而上学的理解,不再把人理解为一种现成的存在,即把人看成可用理性和概念把握的、现成的、不变的对象,马克思人学就是透过现象把握人的本质,从而实现对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解。我们要正确把握马克思人的本质,关键是要掌握马克思人学科学方法。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是科学人学理论,以这个理论为指导,对于我们澄清是非,提高思想认识,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进行,具有重大意义。

一、准确把握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科学方法

(一)运用比较的方法

1.从人和动物的差别来分析,人是类存在物

一方面人对象化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如马克思说:“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1]另一方面人生产活动的方式说明人的本质。人生产活动的全面性,可以按任何一个种的尺度进行生产,且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改造世界的活动。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1]动物只能被动消极的适应自然,而人的劳动实践则是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实践活动前,人不仅能选择和反映客观对象,且能够把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和人的主观需要结合起来,使自在之物变成为我之物。

因此,实践活动是人和动物最本质的区别,也是产生和决定人的其他特性的根据。

2.通过比较人的现实社会关系差别,来理解现实社会历史中具体人的本质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2]16这是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关于抽象的人和抽象人的本质。通过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即主张社会性是人的本质,但更重要的是提出探究人的本质的正确方法。把唯物辩证法运用于考察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从人是社会存在物这个客观事实出发,说明现实具体的人所特有的存在形式。

各种社会关系规定了个人的社会位置,决定其不同的活动方式、思想观念等,将个人与他人区别开来,人的个体本质正是在这种区别中表现出来。人们的社会关系和联系则是复杂易变的。因此,只有对人的社会关系具体地、历史地分析,才能全面正确把握人的特性。

马克思在后来的巨著《资本论》中,明确指出:“生产关系对人本质的决定性作用,‘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过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3]正是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政治、道德等多方面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才得以形成和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并不自相矛盾,他们只是从不同的视角来考察人的本质,因而相辅相成、相互补充。

相比之下,西方哲学往往把人的部分属性,如理性、爱等人类特有的,一定程度上将之与动物区别开来。但是这仅仅是人的个别属性,脱离了人的具体历史进程,这样的人是抽象孤立的人。也有些学者虽然看到人的社会性,但是没有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脱离了人们经济关系,仅仅从政治、自然等关系来理解人的社会性。张奎良谈到人的本质时说:“本质隐匿于现象背后的内在特性,是无法经由实验而只通过思维才能把握的范畴。因此,人的本质是一种思维概括和抽象。”[4]这就把人的本质仅看作是在人的理性思维中产生,没有看到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关系和活动中形成、发展的。这种社会性成为人的一种先验、不变的属性。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相统一的存在物,无论是理性人学否定非理性,还是非理性人学否定理性,都会导致完整的人变成支离破碎的人。

因此,要从现实的人出发,完整地把握人的本质。一方面,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各种社会关系,通过生产、交换满足人的各种需求;另一方面,社会关系是人得以存在和活动进行的条件。在现实的人身上,实践活动是内容,社会关系是形式。两者互为前提,互相作用,共同构成完整的人的本质。归根到底,实践活动是社会关系的内容,决定一定社会关系的性质及其变化。但是,社会关系也不只是消极被动的,作为形式,它不仅是内容得以实现的条件,转过来对实践活动起促进或阻碍作用。若在理论上把两个要素人为地割裂开来,或离开了实践讲关系,或离开了关系讲实践,都不符合人的本质的实际。

社会关系可分为宏观和微观的社会关系。宏观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关系、阶级关系等。微观的社会关系包括血缘关系、同事关系等。这些外部社会关系环境决定人的本质,既决定群体的共同本质,又决定个体特殊本质(个性)的形成。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爱尔维修就已经认识到这一点,提出人是环境的产物的论断,只是他并不知道这些客观社会关系的综合作用,把群体的人和个体的人塑造成为具有一定共同本质的特殊人。

可见,群体的共同本质是在宏观外部社会关系环境中形成的,特殊个性则是在宏观社会关系和微观社会关系的外部环境中形成。虽然个体有世界观、政治立场,但微观社会关系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例如:封建社会的个体,除具有封建社会的共同本质,以及他所属的阶级、民族的共同本质外,他还具有自身的特质。所以我们特别要注意加强宏观社会关系和微观社会关系环境的改造和优化工作,以利于人们良好本质的形成。

要注意的是,既不能认为外部宏观社会关系环境决定人的特殊本质,也不能否认微观社会关系和实践活动对人特殊本质的影响。李继武说:“以实践确定宇宙或某一事物界限内事物本质和非本质关系的主从地位。”[5]这是实践本体论的体现,夸大了人的主观性,却忽视了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在个体形成过程中,社会、家庭、学校要对个体不断进行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不断完善人的个性,这些教育既可以提高个体选择的自觉能动性,又可以提高个体选择的正确性和合理性,以避免或减少错误选择。

3.人的需要是人的内在尺度和规定性,从人的需要来理解人的本质。通过比较人的具体需求的差异,理解现实中人的本质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6]人的需要是人本质的规定性,是人生命活动的最终动力和内在根据。商品交换虽然是商品物之间的交换,但实质上却是人与人之间需要、能力、活动的交换。在市场经济社会,每个人的本质力量都是为他人和社会支出。因此,这种力量就需要得到他人和社会承认,就需要通过实现商品的交换价值来确证。现实生产本来是主体所进行的活动,只是这种利益的实现采取了为他的社会形式。马克思说:“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历史。”[7]人的本质形成之后,就具有什么样特殊本质的人,但这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从整个人类来讲,人的本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的实践活动。对于现实的个体而言,他的本质就是由他的具体社会实践和具体社会关系的总和所决定,并且就表现在他的全部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之中。所以理解人的本质,要通过对现实的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进行科学分析,其中关键是在于抓住主要的社会实践和主导的社会关系。

(二)历史生成的方法指人的本质是历史生成、发展的,不会满足于某种已经获得规定性

就人的本质具有明确的内容和人格内涵而言,是确定的;而就他的具体内容和人格内涵需要在人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得到实现和丰富而言,又是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使人成为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塑造的存在物。因此,以发展的方式对人的本质进行研究。要重视和改善人类外部社会环境,提高人们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财富,形成完善的个体人格。

(三)媒介的方法

不能仅仅通过对人自身的直观达到人的本质的正确认识,人的本质只能通过他者得到说明,这个他者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与世界(人的外部世界及人与人的世界)的关系。也即是通过人自身及其改造自然的活动、人的外部社会关系、人的内在需求来体现。

(四)从理想与现实、应然与实然的具体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马克思以前的西方哲学,追求世界的实体,认为人的本质是不变的,追求与人无关的超验世界。而马克思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现实的人出发,分析人的实践活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现实的个体需求,研究人的存在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实状态进行批判,在经济事实及其规律中找到人们通往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状态的现实道路。

二、关于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争议的分析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是一个发展、成熟的过程,各个时期理论批判的对象和时代任务不同。因此,造成人们在对人本质问题的理解上的一些争议。

有的学者认为,青年马克思谈到人的本质问题,明显有费尔巴哈的痕迹,有抽象性和思辨性,对共产主义的论证是诉诸人的本质及其异化理论,马克思后来对自己过去的哲学信仰进行了清算。还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早期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并非全是不成熟的,他在成熟时期也并没有放弃对人的本质进行考察。所以,不能把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一贯思想进行人为地割裂[8]。

笔者认为,青年时期的马克思从理想的类本质出发来衡量一切,是受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成熟时期的马克思辩证否定了青年时期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将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研究建立在对人的社会关系科学认识的基础上,但他并没有抛弃关于理想的类本质的思想。因为这一思想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青年马克思是受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他从理想的类特性出发来衡量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认为是异化劳动。但就其内容来说,他已超出了费尔巴哈。马克思把生产劳动看作人的本质,这与费尔巴哈把人的自然属性看作人的本质不同。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复归在性质上看作是自觉的保存以往发展的全部成果,而不是费尔巴哈纯粹抽象先验类本质的复归;在途径和手段上看作是扬弃现实的异化,只有借助人的实践和共产主义的实际运动。这显然与费尔巴哈的人的复归思想有根本区别。

后来,马克思逐渐认识到从个体和类、本质与存在的矛盾出发不能科学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要科学说明人和历史及其发展,应深入到生产劳动的内部。马克思借助“分工”,对人的生产劳动进行分析,发现了两个本质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又通过对这两者的辩证关系进行研究,找到了历史的现实基础和运动规律。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之处在于,不仅把人自身的肉体组织当成人的自然属性,而且看到人通过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而获得生存的前提条件,看到人是实践存在物、社会存在物。

但是,马克思在晚年没有完全抛弃人的理想类本质的方法,而且还把人的本质置于现实科学的基础上,并将其限制一定的使用范围。青年时期的马克思着重从价值观来考察人的本质,其后来著作则着重从科学观方面说明人的本质。这使一些人认为马克思晚年不再谈论人的本质问题,尤其是不再谈论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一人的本质。比如美国的利奥格兰德指出:“马克思在他的提纲中否定了人类本质和类存在的主张。在《提纲》以后,马克思再没有使用类存在的概念,也再没有批判人类本质的概念。现存的状况就不再能按其是否与人的本质相一致作出评价,而只能对照另一种真实的现状来评价。”[9]

这种看法显然是片面的。第一,马克思在晚期没有从人的本质出发去说明历史,而是用来评价历史。第二,马克思用类本质来评价社会历史是必要的。因为人总是从自己的需要程度出发来评价历史进步的状况、激发人们去创造历史。第三,在《资本论》及后来的著作,马克思还有对人的本质的人类学进行阐述。一是马克思在强烈谴责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非人性时,还使用人的本质概念。因为雇佣劳动和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相对应而存在。二是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大量描述雇佣工人被迫从事雇佣劳动,阐述人劳动异化的事实。三是马克思关于自由时间的论述,关于自由王国和必然王国关系的论述,就包含着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观点。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大量的必要劳动时间占去了工人自由时间,人的发展受到限制。到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了。这样,人们可以在自由时间内自由的劳动,从而发展其多方面的才能。四是共产主义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联合体”。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旧式分工的消灭、谋生的劳动变为自主的活动,人的本质自由自觉活动将实现。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既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科学总结,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也是人性不断发展的过程。但是,马克思后期对人的本质规定的阐述,是建立在对社会关系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他一方面从前者出发评判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又从社会关系出发来说明人的自由自觉活动。马克思关于自由王国和必然王国的关系的思想就充分证明这一点。五是在马克思看来,从历史的尺度与价值尺度相统一的原则。历史评价应当是第一位的,价值评价是第二位。否则,评价就会泛道德主义,这与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相背道。人类的发展遇到的各种不幸,均是因生产力发展不够引起的,在一定生产阶段,人类的发展往往以牺牲多数的个人,甚至整个阶级为代价。但是,这种代价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否则,就不能实现自然、社会和人的持续协调的发展。

三、研究马克思人本质思想的理论意义

(一)为揭示社会历史的本质提供理论指导

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整个历史是人类本质对象化活动的不断改变。要揭示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就需对人的本质正确理解和把握。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和社会历史认识有一个从唯心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在《莱茵报》时期,他认为人的类本质是理性和自由。他把理性看作社会的本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人自由自觉的活动归于是人的本质,因而他把社会历史观和共产主义学说建立在人的本质的这种认识上。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以及以后的著作中,马克思把有生命的个人,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看作人的本质的内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有生命的个人、实践活动、社会关系和人的需要看作是人的本质的内容,并由此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社会历史是“个人本身发展的历史”,是生产劳动的发展史,是生产力和社会交往形式(社会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

(二)为揭示现实的人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人的本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一个依据。因此,对人的本质内容的揭示,必然为分析和研究人的问题提供方法论指导。

从个体的人、生产劳动、社会关系、人的需要四者统一出发,来分析说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内容和条件,来批判以往的人的学说。例如,我们可以把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和条件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人的生产劳动活动充分发展,消灭分工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二是人的社会关系充分发展,消灭私有制;三是个人本质力量、个性的充分发挥,自我意识的唤醒;四是个人的需要达到全面、丰富,消除人的片面的肉体生存需求。人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和劳动实践,满足人的各种物质生活,也包括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是不断提升人的能力和创造力及人的各种潜能。

(三)为揭示人和自然关系提供理论指导

人有自然属性,自然是人化的自然,人的内在本质力量的对象。因而,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从有个性的个人、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关系三者统一出发,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是从社会关系出发考察人和自然的关系,这里的自然是“人化自然”。二是从社会关系出发考察人和自然的关系,这里的自然是历史自然,自然只有在社会中才成为人和人联系的纽带,成为人生存的基础,这里的自然是表现和确证人的个性的对象[2]95。

(四)为揭示社会经济现象提供科学的方法论

社会经济现象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因此,对人的本质正确认识,对揭示社会经济现象提供方法论。

我们可以从有个体的个人、物质生产、社会关系和人的需要四者的统一出发,来分析说明社会经济现象。马克思说过,“劳动者及其产品的异化”这一基本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象:一是从人的类本质出发,认为这个现象是人劳动的异化;二是从社会关系出发,表明人与人之间存在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存在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占有关系;三是从有个性的个人出发考察这个现象,认为个人价值的丧失,个人需要受到压抑,人的关系变成物的关系。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深入分析,首先是特殊社会关系即商品交换关系出发的,通过物与物的关系中揭示出人与人的剥削关系。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他力图从有个性的个人出发,认为有个性的个人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应确立下来的基本原则,并由此出发,指责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和制度对个性发展和自由的非人压抑。

(五)为揭示社会政治现象提供科学的方法论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指出:“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本质。”他指出精神存在物的本质是自由。马克思当时受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思想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精神存在的类本质即自由来衡量现实。《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人就是人的社会,就是国家,社会。”国家、社会中的人是异化的人,异化的人产生宗教。人的本质是人在世界中表现出来。这里包含人的异化的产物制约着人。指出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两步,无产阶级是物质力量,哲学是精神力量,途径是无产阶级革命。《哥达纲领批判》指出:共产主义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即是社会主义,消费资料按劳分配。第二个阶段是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即是共产主义,消费资料按需分配。“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10]386马克思谴责了当时资本主义制度,明确要求建立合乎人性的制度和自由王国。从这可以看出,马克思通过经济现状、社会状况和国家制度的分析来说明政治现象。

(六)为建立科学共产主义学说提供线索

从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其中贯穿着一条基本线索,这是对有个性的个人、物质生产、社会关系和需要的深切关注。历史的第一个条件是现实的人。首先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然后在新需要的生产、社会关系的生产、人本身的生产。其次是对物质生产实践的关注。实践唯物主义是共产主义学说的一个中心内容,这一内容包括:一是通过人的实践使自在之物变为为我之物。使现存世界革命化;二是共产主义实质上是通过实践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实践改造旧世界的运动;三是对社会关系的关注。共产主义是由消灭陈旧狭隘的社会关系产生的,是私有财产关系的积极扬弃。

我们需要强调的是,对人的本质认识是离不开对物质生产活动、社会历史和社会关系的分析和认识的。实际上,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同对社会历史的认识是一致的,两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四、研究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当代现实意义

一方面,人在实践中受到社会关系规定和制约。另一方面,人的实践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改变着人及其生活世界,从而使人的本质完整地体现为社会和人的互动发展。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着重要意义。

(一)它为构建我国和谐社会,为科学研究我国现代人的发展提供理论与现实根据

马克思主要从克服社会关系对人的限制,即克服旧式分工和外在强制的角度来分析。只要分工是自发的而不是自愿的,那么人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一种异己的力量。通过实践活动,克服旧的社会关系基础谈论人的能力等。因为“在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10]494。

构建我国的和谐社会,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协调和满足人们生活中的不同利益和需求。深化以人之需要和利益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伦理思想教育,从主体本质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人的价值和物的价值的统一,不仅要注重效率,还要追求公平。维护人们的合法权利。不断变革社会关系,要完善社会决策、执行、监督机制,促进人和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它肯定人的价值,挖掘和培养人的能力、创造力,促进现代人格转型,为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供理论前提和现实依据

人受到社会关系的规定和制约,同时人又是社会关系的创造者。对象化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实现人的本质需要发挥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历史不是把人当作追求自己目的的手段,历史就是人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现实的人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基于特定的需要而进行着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即是具体的人、历史的人和社会关系的人。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一方面,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们在历史进程和社会中的作用,发展必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挥人民群众的能动性、创造性。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满不满意作为我们工作的标准。坚持和完善所有制和分配制度,尊重和发挥知识、劳动等生产要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开发和挖掘人力资源,全面提高人民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同时,要善于用社会生产力来促进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培养和挖掘人的能力、创造力,促进现代人格转型,从传统对某一单位的绝对依赖和“忠城”,不习惯自主择业、谋生路转变为劳动者在不同部门和行业之间合理流动,能够习惯自主择业、谋生路。从传统依赖型人格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关系大于能力转变到现代人锐意进取、勇于开阔,能力本位。

(三)它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市场经济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们受教育程度提高,能力的发展,又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思想觉悟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增强了人民理论自觉性和社会凝集力。我国是公有制为基础的国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和物质保障。但多种所有制的存在,产生了资本和雇佣劳动,使劳动受到一定程度的异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甚至观念的冲突。这需要发展生产力,缩小贫富差距,发展人的能力和培育科学理性理念,还要注重培养伦理、道德等非理性理念。坚持人的价值和物的价值的统一。在尊重自然规律和肯定人的价值下,人提高驾驭物的能力,不被物所奴役,实现人的自然本质(肉体生存、对象化活动的形成、人和自然的和谐)、人的社会本质(人与人现实关系的和谐)、人的精神本质(素质提高,健全的人格、丰富的精神世界、人与自身的和谐)、人的内在规定性(需要的满足)。

[1]马克思恩格思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2.

[4]张奎良.关于马克思人的本质问题的再思考[J].哲学动态,北京:2011(8).

[5]李继武.论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真谛[J].齐鲁学刊,2014(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14.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74.

[8]杨建华.人的本质问题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动态,1999(8).

[9]W.M.利奥格兰德,朱狄.对“青年马克思”争论的考察[J].哲学译丛,1978(5).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责任编辑:丁浩芮]

Accurate Use of Marx's Scientific Method on Human Nature and its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Zhuo Junfeng

To build our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and to realize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between man and society,and even between man and himself,we need accurately grasp Marx's human nature. By using comparative method,historical method and medium method,we study Marx's human nature to provide scientific and theoretical guideline for revealing the essence of social historic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social economic phenomenon and social political phenomenon. This is conducive to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socialist cause,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to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people's development in contemporary.

Marx;Human Nature;Scientific Method;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811

A

1673-8616(2017)02-0088-09

2016-12-19

卓俊锋,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200234)。

猜你喜欢
本质马克思历史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新历史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