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开始: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民心相通的对策思路

2017-03-27 17:18徐绍华蔡春玲李海樱
创新 2017年2期
关键词:民心南亚东南亚

■ 徐绍华 蔡春玲 李海樱

从心开始: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民心相通的对策思路

■ 徐绍华 蔡春玲 李海樱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的目的在于“通”,关键在于“心”,基础在于“民”,途径在于“相”;“民”“心”“相”“通”四个字既构成了民心相通的内在逻辑关系,也揭示了民心相通的基本运行规律;民心向背既是实现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民心相通的决定因素,也是实现其民心相通目的的前提基础。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民心相通虽然具备一定的地缘、族缘、人缘、文缘、商缘优势,但由于受战略互信、领土争端、政局动荡、投资保护、大国干预、宗教问题、旅游交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也面临一些严峻挑战。实现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民心相通需要从心开始,通过政府、文化、经济、旅游、制度等路径选择,运用交心、动心、凝心、化心、合心等实践策略,才能取得良好的民心相通效果。

民心相通;从心开始;东南亚南亚;一带一路

自习近平主席2013年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正式提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1]的合作倡议以来,“民心相通”既成为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策略,也成为了学者研讨的理论热词。但是,如何正确理解民心相通的准确内涵,如何实现民心相通的战略目的,则需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为此,本文结合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之间的民心相通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民心相通问题做出合理的解答。

一、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民心相通的本质内涵与逻辑规律

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民心相通具有自身的本质内涵与内在的逻辑规律,准确把握其本质内涵与逻辑规律,对于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民心相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本质内涵

1.基本内涵

从普通意义上说,民心相通中的“民”是指人民群众,“心”是指心绪情感、思想观念,“相”是指相互、彼此,“通”是指沟通、通顺、通达。所谓“民心相通”即是指人民群众在心理情感、价值观念和行为实践方面的彼此沟通、相互理解、心心相印以及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等。因此,民心相通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心理层面的情感认同;二是观念层面的价值认同;三是行为层面的实践认同。这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递进关系,其中情感认同是基础,价值认同是关键,实践认同是升华。

2.国际关系内涵

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之间的民心相通,由于加入了国别因素,因而也就具有了国际关系的意蕴。因此,从国际关系或国家层面上来说,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民心相通也就成了中国人民与东南亚南亚国家人民之间在心理情感、价值观念和行为实践方面的彼此沟通、相互理解、心心相印以及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按照习近平主席2013年访问印度尼西亚时的提法就是“讲信修睦、合作共赢、守望相助、心心相印、开放包容”[2]。这就是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之间民心相通的本质内涵。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亲、诚、惠、容”[3]的外交理念,以及中国人民和东南亚南亚国家人民之间的利益关切,可谓情相近、心相通、利相连、梦相同。

(二)逻辑规律

1.逻辑关系

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之间民心相通的主体在于“民”,关键在于“心”,途径在于“相”,目的在于“通”。也就是说,“民”“心”“相”“通”四个字既构成了民心相通的内在逻辑,也揭示了民心相通影响效果的决定因素,即民心相通发轫于民心诉求,然后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元化路径来实现相通目的。其中,民心向背或利益诉求是实现民心相通目的的决定性因素。

2.基本规律

从民心相通的内涵界定与逻辑关系中,可以概括出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之间民心相通的三条基本规律:一是情感认同规律,主要以心理认知和情感体验为基础,如果心理认知到位、情感体验充分,则情感认同度就高,民心相通的情感效果就好,反之亦然;二是价值认同规律,主要以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为基础,如果思想意识高度重视,价值观念趋同,则价值认同度就高,民心相通的价值效果就好,反之亦然;三是实践认同规律,主要以行为实践和效果检验为基础,如果行为实践善始善终,效果反馈良好,则实践认同度就高,民心相通的实践效果就好,反之亦然。

二、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民心相通的支撑条件与现实依据

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民心相通的支撑条件与现实依据是实施民心相通工程的主客观条件。只有具备了民心相通的主客观条件,才具有实施民心相通工程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支撑条件

1.民心向背是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民心相通的决定因素

民心相通具有明显的相互性,包括相互认知、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等。其中,共同的心理诉求是民心相通的驱动力,即中国人民与东南亚南亚国家人民之间所具有的相互认知、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内在需求和强烈渴望,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再闭关锁国、孤立发展、孤悬于世,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4]已然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人民的共同心声。这既是大势所趋,亦是民心所向。因此,民心向背既是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民心相通的决定因素,亦是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建设的战略考量因素。

2.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民心相通具有地缘、族缘、人缘、文缘、商缘优势

从地缘上来说,中国分别与东南亚的越南、老挝、缅甸和南亚的印度、尼泊尔、不丹、巴基斯坦接壤,具有地缘上的近邻关系;从族缘来看,东南亚南亚国家的马来人、泰人、缅人等与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具有明显的迁徙和同源关系;从人缘上来说,东南亚南亚国家是华人聚居最多的地区之一,亲缘关系十分明显;从文缘来看,经过长期的文化融合,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已经形成了以儒释道为主体的文化圈;再从商缘来看,随着中国“睦邻、安邻、富邻”政策的实施,以及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经济联系早已深入人心。由此可见,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之间的地缘、族缘、人缘、文缘、商缘优势已为彼此从心开始,促进民心相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二)现实依据

1.经验启示

根据课题组的抽样调查显示:东南亚南亚国家人民认为中国与他们国家在民心相通方面做得最成功的依次是“文化交流”(占72%)、“经济投资”(占70%)、“旅游攻略”(占67%)、“民间交往”(占66%)、“政府沟通”(59%);而认为最不成功的是“政府主张”(占82%),最反感“中国人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占84%)。但在对中国人的调查访谈中,认同度比较高的却是“经济投资”(占72%)、“文化交流”(占70%)、“民间交往”(占68%),认同度较低的是“外交政策”,甚至认为中国对东南亚南亚国家的援助“得不偿失”。其中:认为造成认知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了解不够,沟通不足”(国内占74%、国外占78%);“国情差异,政策有别”(国内占65%,国外占68%);“文化差异,习俗不同”(国内占56%,国外占54%)。由此可见,越是远离政治主张而与民心贴近的文化、经济、旅游等越容易促进民心相通,而越是与国家利益相关的敏感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则越容易对民心相通的效果带来负面影响。

2.现实挑战

事实证明,虽然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民心相通具有地缘、族缘、人缘、文缘、商缘方面的优势,但并不意味着彼此之间的民心相通就能一帆风顺,处处畅通。相反,由于受战略互信、领土争端、政局动荡、投资保护、大国干预、宗教问题、旅游交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也给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之间的民心相通带来了一些严峻挑战。譬如:在领土争端方面,越是与中国有领土争端的国家在民心相通友好关系的保持方面就越脆弱;在投资保护方面,东南亚南亚国家一方面欢迎中国的经济投资,另一方面又对所谓的中国“经济扩张”“资源掠夺”“环境破坏”等持抵触态度;在大国干预方面,有的国家一方面既希望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又希望依靠外来大国来制衡中国的影响,并在战略互信的维持和政策的调整方面影响了彼此人民之间的心理好恶;在旅游交往方面,东南亚南亚国家人民一方面在享受中国人民大量旅游消费带来的生意红利的同时,也在慢慢消减因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造成的对中国累积的既往好感。由此观之,在推进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民心相通策略的考量时机,切不可忽略彼此民心的复杂心态和长久发展。

三、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民心相通的对策思路

实施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民心相通工程具有不同的实践路径与对策措施。只有根据不同的实践路径选择不同的对策措施,才能增强民心相通的针对性,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

(一)路径选择

1.政府路径

政府路径是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民心相通的主导路径,主要目的在于对话沟通达成共识。其基本作用在于:一是政策主导,即通过政府的政治主张和政策调整来指导民心相通的实践发展;二是管控分歧,即对民心相通中遇到的矛盾、困难和问题进行共同协商,协同解决;三是权益保障,即在民心相通过程中对涉及双方彼此利益的问题提供维权咨询和法律保障。显然,在政府路径中,政府的作为与不作为均会对民心相通的效果带来影响,但又是民心最希望加强的路径所在。

2.文化路径

文化路径是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民心相通的鲜活路径,主要目的在于聚同化异。其基本作用在于:一是文化交流,主要通过文化互访、文化活动、文化合作等形式来潜移默化地促进彼此的心灵相通;二是文化贸易,主要通过科技、人文、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资源开发、经贸往来与互利合作来带动民心相通。显然,文化路径是民心相通相对比较容易实施的沟通路径,而且效果也比较容易显现。例如,由中柬两国艺术家共同创制完成的《吴哥的微笑》演出项目,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也产生了民心相通的奇特效应,深受60多个国家人民的高度点赞[5]。

3.经济路径

经济路径是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民心相通的驱动路径,主要目的在于改善民生固民心。其基本作用在于:一是经济合作促发展,即顺应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人民求合作、促发展的共同愿望,实现经济上的互利共赢;二是改善民生固民心,即通过双边与多边合作,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真真切切的现实利益来赢得民心、巩固民心。显然,经济利益是最好的驱动路径,也很容易产生直接的民心相通效果。但是,如果运用不当或者一味追求现实的短期效益,也会对民心相通带来极大的破坏作用,因为经济驱动并非万能,也不是唯一的民心选项。

4.旅游路径

旅游路径是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民心相通的直接路径,主要目的在于旅游互访增友谊。其基本作用在于:一是旅游观光增友谊,即通过不同国家之间的旅游观光和亲朋好友之间的交往互访,增进人民对彼此国家大好河山的向往和赞美,增进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以及对彼此民俗文化的尊重,通过旅游体验和亲近交往来巩固传统友谊;二是旅游开发促相通,即通过旅游线路的打造、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城市的交流等,共同促进彼此国家旅游政策的开放,更好地为人民之间的国际旅游提供方便,以旅游方式推动民心相通。事实上,通过旅游体验已经在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人民之间产生了良好的沟通效果。但是,鉴于中国游客在国外旅游中发生的不文明行为的屡屡曝光,急需加强对中国游客文明出游的教育和管理,尽力避免由此对民心相通带来的负面影响。

5.制度路径

制度路径是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民心相通的保障路径,主要目的在于保障相通常态化。其基本作用在于:一是保障政府与民间全方位、多层次民心相通交流活动的正常开展;二是通过民心相通树立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意识,共同为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建设提供民心支持和制度保障。

(二)实践策略

1.交心:搭建民心相通交流平台

交心是实现民心相通从心开始的基础,实施策略在于搭建民心相通交流平台,主要包括政府交流平台、企业交流平台、民间交流平台三个层面。其中:政府层面的交流平台侧重于公共外交,主要从国家关系层面推动政府对话,主导民心相通的和平发展;企业交流平台侧重于经贸往来,主要从经济合作方面实现互利共赢,促进民心相通的共赢发展;民间交流平台侧重于民间层面的友好往来,主要通过旅游观光、探亲访友、文化交流等形式来促进民心相通的和谐发展。显然,上述三个层面的交流平台虽然侧重点各不相同,但其使命或作用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通过对话与交流实现彼此了解、相互沟通的目的。不过,实现交流沟通的策略在于以心换心、以诚相待,只有找到彼此关心的利益交汇点和心灵契合点,才能达到心心相印的融洽程度。

2.动心:实施民心相通惠民工程

动心是实现民心相通从心开始的条件,实施策略在于实施民心相通惠民工程。譬如:针对人民普遍关心的经济发展问题,可以政府牵头,企业主体实施,并有效吸纳当地企业合作参与,广泛吸收当地员工共同参与,既解决企业的发展问题,也解决人民的就业问题,从而才能解决人民的民生问题和民心相通问题;针对人民互联互通的发展需要,可从基础设施建设做起,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实现道路畅通,从而为民心相通打通交往障碍;针对人民热心期待的旅游问题,可以逐步简化通关手续,实现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间的旅游免签,通过便利的跨境、跨国旅游促进彼此间的民心相通;针对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交流问题,可从文化合作与教育交流入手,利用双方的文化资源,共同创作文化交流精品,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实现文化沟通、文化交融、文化惠民。显然,动心先于行动,而行动则胜于心动,只有通过真真切切的惠民行动,才能达到民心相通的动心效果。

3.凝心:打造民心相通特色品牌

凝心是实现民心相通从心开始的寄托,实施策略在于打造民心相通特色品牌。从源头上说,民心相通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措施之一。因此,可将民心相通与“一带一路”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可结合“一带一路”建设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共同打造“六丝”特色项目,即共同开辟网上丝绸之路、互办丝绸之路街市、共建丝绸之路博物馆、共同出版丝绸之路系列书籍、共设丝绸之路经济开发园区、共同打造丝绸之路精品旅游线路。显然,“六丝”项目既是合作共赢的特色品牌工程,也是凝心聚气的民心相通工程。如果能够成功实践,则必将从更加深广的层面有效推动“开放包容的互信之路、互利合作的共赢之路、和谐共处的和平之路、文明互鉴的友谊之路、对接梦想的圆梦之路”的建设实践。

4.化心:善用民心相通传播技巧

化心是实现民心相通从心开始的技巧,实施策略在于善用民心相通传播技巧。在中国的对外传播中,包括“一带一路”建设倡议往往受到一些带有政治和文化偏见的西方媒体解读为“新殖民主义”和“经济扩张”“文化侵略”等,使国外不明真相的人民产生了一些误解和质疑,并由此对我国的民心相通带来了不小的传播障碍。为此,在实施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民心相通过程中,既要讲究针对性,也要注意技巧性,才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譬如:在传播词语上要考虑受众的接受心理,尽量避免或谨慎使用“战略”“堡垒”“兼并”“渗透”等令人警惕的词语,而应尽力选用当地人便于接受和理解的中性词语,甚至是本土化、地方化和通俗化的词语;在合作方式上不能仅让中国唱独角戏,而应注重民心相通的互动性、参与性和大众性,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主动支持东南亚南亚国家轮流主办民心相通交流活动,真正让合作共赢深入人心,惠及广大人民;在传播媒介上,应广泛使用发展迅猛的推特、微信、互联网等新兴传播媒体,改变刻板化、脸谱化、范式化的传播方式,多用雅俗共赏、诙谐幽默的表达方式来孕育传播内容,以此实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显然,化心和入脑一样是十分难办的事情,但如果传播技巧运用得当,同样可以取到事半功倍的民心相通效果。

5.合心:发挥民心相通合力优势

合心是实现民心相通从心开始的保障,实施策略在于发挥民心相通的合力优势。民心相通的目的在于通,而通的力量则来自于合。概括而言,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民心相通的合力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即政府机构、企业单位、学术团体和人民大众。当然,由于利益诉求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这四个方面既能形成合力,也能形成阻力。为此,需要形成一个“政企学民”四位一体的驱动机制,使之整合形成一个有利于民心相通的“动力场”,才能有效发挥合力优势的聚合效应[6]。其中:政府机构的驱动职责在于制定政策,主导民心相通的发展方向;企业单位的驱动职责在于利益驱动,促进民心相通的合作共赢;学术团体的驱动职责在于发挥智库作用,引领民心相通的有力开展;人民大众的驱动职责在于顺应大势所趋,积极参与民心相通的实践活动。同时,为了保障“政企学民”四位一体的驱动效果,尚需创建“政企学民”四位一体长效机制,制定“政企学民”四位一体评价体系,使民心相通的合力效果充分彰显,以保障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民心相通取得圆满成功。

四、结 论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的目的在于“通”,关键在于“心”,基础在于“民”,途径在于“相”;“民”“心”“相”“通”四个字既构成了民心相通的内在逻辑关系,也揭示了民心相通的基本运行规律;民心向背既是实现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民心相通的决定因素,也是实现其民心相通目的的前提基础。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民心相通虽然具备一定的地缘、族缘、人缘、文缘、商缘优势,但由于受战略互信、领土争端、政局动荡、投资保护、大国干预、宗教问题、旅游交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也给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之间的民心相通带来了一些严峻挑战[7]。根据民心相通的运行规律与主客观条件,结合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实际情况,实现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民心相通需要从心开始,通过政府、文化、经济、旅游、制度等路径选择,运用交心——搭建民心相通交流平台、动心——实施民心相通惠民工程、凝心——打造民心相通特色品牌、化心——善用民心相通传播技巧、合心——发挥民心相通合力优势等实践策略,才能增强民心相通的针对性,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

[1]习近平.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09-08(1).

[2]习近平.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10-03(1).

[3]习近平.坚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N].人民日报,2013-10-24(1).

[4]习近平.携手合作,共同发展[N].人民日报,2013-03-27(1).

[5]李海霞.吴哥的微笑:中国文化走出国门[EB/OL].(2013-05-31)[2015-11-03].http:// finance.people.com.cn/n/2013/0531/c1004-21687024.html.

[6]徐绍华,蔡春玲,秦成逊.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企学民”四位一体动力机制研究[J].前沿,2014(10):26-27.

[7]蔡春玲,李海樱,徐绍华.“一带一路”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27.

[责任编辑:吴寿平]

Solution to the People-to-people Bond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and Southern Asian Nations:Starting from"Heart"

Xu Shaohua Cai Chunling Li Haiying

The contact of nations lies in their people's intimacy and the people's intimacy lies in their hearts linked. The purpose of people-to people bond lies in "connection",the key points lies in "heart",the basis lies in "its people". Whether people support it or not determines people-to-people bond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members or Southern Asian nations as well as becomes the prerequisite of people-to people bond. Although the people-to-people bond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and Southern Asian nations boasts some favorable geographical,cultural and commercial advantages,yet it still faces some severe challenges imposed by the factors as strategic mutual trust, territorial dispute, political turmoil, investment protection, powerful nation intervention, religious issues. Realizing people -to -people bond between China and ASEAN,Southern Asian nations demands that we should start from "heart". We can achieve a favorable outcome by means of government,culture,economy,tourism and system.

People-to-people Bond;Starting from "Heart";ASEAN;Southern Asia;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D815

A

1673-8616(2017)02-0097-07

2016-10-21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推进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民心相通的对策研究”(YB2015014);昆明理工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重点培育项目“推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民心相通的动力机制研究”(skpyzd201609)

徐绍华,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任、教授、博士(云南昆明,650500);蔡春玲,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云南昆明,650500);李海樱,云南师范大学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总经理、讲师(云南昆明,650500)。

猜你喜欢
民心南亚东南亚
与南亚高压相联的欧亚大陆-印度洋经向环流
中国热科院南亚所 研发成功菠萝机械化种植机
党心民心
《南亚》教学设计
“驻”入民心“帮”出实效
闽菜“太平肉燕”飘香东南亚
让民心工程赢得民心
南亚高压对西藏夏季降水的影响
奇幻迷香 寻味东南亚
美俄聚焦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