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回族舞蹈动态元素的本体特征

2017-03-28 10:45
昌吉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动势回族本体

张 莉

(昌吉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新疆 昌吉 831100)

新疆回族舞蹈动态元素的本体特征

张 莉

(昌吉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新疆 昌吉 831100)

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指出:“艺术起源的地方就在文化起源的地方。”舞蹈作为文化的基本内核,它的存在与发展与其社会基本发展样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疆回族舞蹈在其农耕文化即静态文化与游牧文化即动态文化的影响下,舞蹈动态元素以其自己特有的方式承载和诉说着大漠新疆的回族风情,透过它我们可以感受到新疆回族文化的绚烂与多彩,更清晰的感受到新疆回族舞蹈文化的本土性与原生性。

新疆回族舞蹈;动态元素;本体特征;文化价值

新疆自古以来就有歌舞之乡的美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回族作为新疆的世居民族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其民族相交相融的过程中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呈现出同中见异、异中见同的民俗文化。舞蹈是最直接的反应社会并且表现社会生活中人的思想感情的艺术表现方式。新疆地区回族舞蹈动态元素的本体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该特征有何文化价值?它的存在与其社会发展、地域文化、民俗习惯有何联系?是我们要思考的。

何为“本体”,在黄永健的《艺术文化论》中提出:“本体”有两个含义,其一它指向宇宙的本源,其二它指某一事物之外在现象被彻底还原之后的最根本的特征。论其新疆回族舞蹈动态元素的本体特征是将其动态元素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它所表现出来最本质、最淳朴、最原生的动势样态。

一、新疆回族舞蹈动态元素本体特征与其地域因素的文化价值考

(一)屈伸动势本体特征与其地域因素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的腹地,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众多民族迁徙流动的大舞台,是民族的大熔炉。”[1]“新疆是世界上离海洋最为遥远的地方;四周被高大的崇山峻岭包围,水气来源甚微。北有阿尔泰山,南有昆仑山、阿尔金山,西南有喀喇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天山横亘中央,把新疆分成自然特色各异的两大地理单元,即塔里木盆地和准格尔盆地,在习惯上称之为南疆和北疆”[2]居住在这里的回族人民自然而然的在舞蹈动势上流露出与之相关的步伐特征:屈步。回族舞蹈中屈步是舞蹈动态很具代表性的动势,新疆地区的回族舞蹈屈步动势,因地理环境的因素将屈步分为快屈步和慢屈步,快与慢的动势是人们长期行走于戈壁、沙漠逐渐形成的,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当动作脚踩在地面上,膝盖动势由屈到伸,强拍向上。现在在我们的舞蹈作品中出现的屈伸步伐是根据编创者的情绪需要而进行的,但最初该动势的形成与新疆的地域环境有直接的关系,这种地势环境下生活和其他少数民族在其舞蹈动势元素上也有所凸显,如维吾尔族舞蹈元素步伐,在舞蹈流动的过程中,膝盖都会有微颤的动势,这与新疆回族舞蹈屈步有相似之处,即可看出地域因素对舞蹈动势有着直接的影响。

昌吉位于天山北坡东区,是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回族在该区域下居住生活,舞蹈屈伸动势以前掌着地或脚后跟着地较为多见,动势姿态大方端庄,屈伸步以其快慢相结合的表现方式交替出现。脚下的动势用脚后跟着地表现出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在昌吉艺术剧院编排的舞蹈《绣》中,运用以前脚掌着地屈伸步伐的动态元素,在该元素的运用过程中反复将手部的姿态加以改变,脚下流动始终用前脚掌着地的屈伸动势,在画面的调度上由点到线,脚下动势轻盈灵巧。

焉耆回族自治县地势东南较高、西北较低、四面环山,山间为盆地,地势较平坦。这里夏季炎热冬季湿冷,这里的回族人民主要以农耕为其生产方式,居住在这里的回族百姓积极乐观从其舞蹈动势以脚后跟为其着力方式便可看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爱唱爱跳,屈伸步伐流动自如。

伊犁地区愉群翁回族乡位于天山西部伊犁河上游山间河谷盆地,这里山地面积较大,水流充足,雨水较多,居住在这里的回族群众以农耕为其主要生活方式,长年居住在这里的回族民众在屈伸步的过程中,膝盖屈伸幅度较大,脚下着力点在前脚掌着地较为常用。

屈伸步是回族舞蹈动态元素典型的动势之一,但在新疆地区的回族舞蹈中流露出盆地、丘陵地貌下进行舞蹈的回族人民,用脚下不同的着地方式诉说着不同区域下回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他们乐观、向上、积极、团结,在新疆这片沃土上扎根、发芽,体现出新疆回族舞蹈的本体特征,地域的不同体现出民族文化的“本生性”。

(二)踏跳点步与其地域因素

踏跳步是新疆回族舞蹈中常见的舞蹈步伐,平日里人们会将该步伐称为平步横移踏点或平步踏点步。该动势过程是右脚向右侧跳踏步,左脚跟,在快速转体中,重心向右倾斜,左脚并步原地踏点两次,该动势在昌吉艺术剧院编排的舞蹈《踩点点》中反复出现,这个动势的前半拍在我们老百姓中常跳的动势很相似,都有横向移动、踏步的过程,该动势是人们在劳动之余在田间地头休息时左右踩跨通过田埂时的常用姿态,因新疆地貌多为戈壁、沙漠,人们在种庄稼和行走时将腿抬高此动势出现的较多,重复左右移动的过程中动作脚脚后跟会快速的着地,体现出当地回族民众艰苦朴素、知足常乐的心理状态,该动势体现出新疆回族舞蹈本体特征的“原生性”。

二、新疆回族舞蹈动态元素本体特征与其民族因素的文化价值考

(一)碟子舞动势与其民族因素

在新疆的回族舞蹈动势中有很多持有道具的舞蹈,如一手持碟子和手拿红色筷子的舞蹈,俗称“碟子舞”。该舞蹈在新疆曾流传过一段时间。在如今我们常常能看到维吾尔族舞蹈中拿碟子进行舞蹈的动势,该动势和回族舞蹈中的碟子舞有关系吗?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区,同时这里又以维吾尔族居多,回族舞蹈中的动态元素借鉴了维吾尔族碟子舞的节奏及动势,在新疆回族舞碟子舞中表演者一手持碟子,一手拿筷子,用筷子击打碟子的不同部位而发出不同响声,该舞蹈用于两人对舞的过程中,节奏欢快、清晰,在手击打碟子的过程中身体重心前倾或后仰,动势姿态可高可低。

(二)扇子动势与其民族因素

手持彩扇舞蹈在回族花儿舞蹈中较为多见。手持彩扇进行舞蹈在汉族民间舞中最为多见,汉族与回族常年居住生活在一起,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借鉴。舞蹈“花花的尕妹”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但在新疆地区这个舞蹈都是手持彩扇进行舞蹈的,在舞蹈的过程中有上拔扇、下拔扇及划八字扇中的动势姿态,这些动态元素在汉族民间舞大量的出现,由此可看出汉族文化对新疆回族舞蹈文化的影响是颇深的,新疆回族舞蹈手拿彩扇加以脚下的不同着地点的屈伸步进行舞蹈。在每年正月十五时,这里的回族百姓手持彩扇,身着舞服和汉族百姓一起扭起秧歌来,他们走的最多的是“倒秧歌”步,音乐选用汉族的“小曲”曲调,载歌载舞。

在新疆回族舞蹈的动势姿态中有运用身体的中段进行划圆或上下动律的舞蹈动势,新疆回族舞蹈“花儿与少年”中就有手持彩扇,身体上下拧倾的舞蹈动势,在回族舞蹈《绣》中反复出现汉族舞蹈中的划圆动律,舞蹈文化的互通互融体现出各民族文化的水乳交融,同时又不失其本民族的文化本性,体现出本土文化的舞蹈特色,即而体现出同中求异、和而不同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

三、新疆回族舞蹈动态元素本体特征与其民俗因素的文化价值考

(一)服饰文化与其民俗因素

生活在新疆的回族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服饰与汉族服饰较相似但还有不同之处,如:回族男士有戴小白帽的习俗,身着黑色小马甲,内穿白衬衣,脚穿方口黑色布鞋;女士头上会戴彩色的丝巾,上衣上常有绣花图案,现代生活中穿回族服饰的人基本上是老年人居多或居家务农的人会着传统的回族服饰。在舞蹈中,新疆回族舞蹈的服饰都穿传统的回族服饰,上下两节,上衣较长较为传统,女士服装都配有牡丹的图案,很少有上身过短把中段露出的服饰,这都能体现出这里的回族民众传统端庄的民俗习惯,在昌吉歌舞团演出的舞蹈《绣》中,姑娘们身着粉色的衣服,上有一朵大大的牡丹图案,手持绿色彩扇,色彩搭配鲜艳夺目,体现出回族人们喜爱牡丹,崇尚绿色的习俗。

(二)茶文化与民俗因素

回族人们有喝盖碗茶的习惯,他们会在杯子里放入桂圆、枸杞、冰糖、大枣、茶叶等饮品,这个习俗在其回族舞蹈中也常出现,如昌吉歌舞团编排的回族舞蹈《妈妈的盖碗茶》舞蹈动势中姑娘们手持茶碗有推盖“闻”推盖“听”推盖“舞”的动势姿态,动作干净清爽同时又带有女孩子细腻、甜美的神态元素,让茶碗、茶盖与舞者不分离,在舞动手臂的过程中体现出新疆回族民众常说的一句话“天大大,地大大,妈妈的盖碗茶全装下”,充分显现出这里居住的回族人民的包容与宽厚,在其舞蹈动势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三)武术与其民俗因素

新疆回族舞蹈中有很多拳的动势姿态,这与回族民众长期习武有直接关系,如在男子回族舞蹈中有拳和掌的动势,脚下有弓箭步和追步的动势姿态,这与回族民众经常习武强身健体有直接关系。

(四)花儿舞蹈与其民俗因素

自元代以来回族这个民族形成,而来新疆的回族是曾随军出关后脱离军务留居的或从陕甘宁地区受灾逃离到这里的回族群众,他们保持着回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而居住,他们保留着家乡的习俗,随着人的迁移,文化也随之而来。但由于到了新的环境中,劳动形态、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他们的“花儿”曲调有所改变,在曲调和韵律上更突显出新疆特色。新疆的《花儿》是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最为喜爱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花儿舞蹈”是在“花儿”的基础上将唱跳相结合的表现形式。这里的花儿具有民族的方言土语,同时在唱腔上又保持了“河湟花儿”的风格特点,高亢、明快。在高亢明快的节奏下花儿舞蹈轻快、细腻,动作与音乐相结合纯真朴实,“花儿”与舞蹈相依相伴体现出新疆回族人民质朴、乐观、纯真、善良的品格。昌吉州艺术剧院编排的舞蹈《花儿与少年》用彩扇为道具,动作元素以上推扇、八字扇、双摆手,以前脚掌着地为主,头部的摇动有碎摇头和左右摆头相结合,脚下屈伸步动作舒展大方,赋予情趣,该内容在百姓中也较受欢迎,特别是居住在乡村的农民会在自家的小院或劳动之余边唱边跳解除一天的疲乏,在有声与无声的艺术形式下彼此交流,动中有静,风彩别样。

“民俗是一种民间传承文化,它的主体部分形成于过去,属于民族的传统文化。但它的根脉一直延伸到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伴随着一个国家或民族民众的生活继续向前发展和变化。”[3]新疆回族舞蹈本体特征与其民俗文化之间相互映衬,当音乐响起,回族姑娘们迈着轻盈的步伐舞动起来,透过她们的舞蹈动势你便可知这是新疆的回族舞蹈,在它的动势姿态中蕴含着浓浓的民俗风情,从“妈妈的盖碗茶”到“绣”无不流露出新疆回族姑娘勤劳、质朴、温婉、善良的美好品质,这是新疆回族舞蹈本体特征中所散发出来的浓浓的“乡土气息”。故而可知,民俗文化中所体现出的新疆回族舞蹈本体特征,它不是个体的呈现,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群体审美价值的取向。

四、新疆回族舞蹈动态元素本体特征与其社会变迁的文化价值考

新疆回族舞蹈动态元素本体特征在其社会的变迁过程中,舞蹈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有所发展,新疆回族舞蹈内容的选材与其表现形式,与社会变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舞蹈内容上看,80年代新疆回族舞蹈在其内容的选择上主要选取的题材内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逐步过上好日子为其主要题材;90年代舞蹈内容则以改革开放、共创美好家园为主要题材,如新疆回族舞蹈《花儿与少年》《花花的尕妹》等剧目;20世纪以来,新疆回族舞蹈在其内容的选择上多了很多亮点部分,如:反映百姓生活的、反映民俗文化的、反映地方风土人情的内容的选择规范了很多,如《尕老汉》《花花的尕妹》《花儿与少年》;20世纪以来,舞蹈内容由民俗文化到社会风貌、民族团结等内容,如《踩点点》《绣》《花花的尕妹》《妈妈的盖碗茶》等,舞蹈内容逐步丰富多彩,由单一的内容选择上到内容题材的多样化、多元化。在舞蹈《踩点点》中就可看出该舞蹈内容选用了民间体育游戏的题材,舞蹈《绣》选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元素内容,表现出一群轻盈、灵动的回族姑娘在欢快舞动,舞蹈《尕老汉》选择了一群开朗乐观的回族老汉对美好生活的赞誉。

从舞蹈的表现形式上来看,社会历史的变迁,影响着舞蹈艺术形式的不断发展,新疆回族舞蹈表现形式在社会不断进步变迁的过程中形式由集体舞居多,逐渐发展为群舞、双人舞、三人舞、歌舞剧各种形式同时出现,舞蹈动势丰富、舞蹈表现形式内容异彩纷呈。百姓生活中也增添了唱跳、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由一两个人的参与变为大家一起参与,从舞台走向百姓,又从百姓走向舞台,充分体现出新疆回族舞蹈动态元素本体特征其表现形式的多样与共生,从而体现出社会变迁下的新疆回族舞蹈本体特征的“本土与多元”相结合,既而更清晰的反映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民族繁荣昌盛的社会风貌。

结语

“文化在今天应被视为一个社会和一个社会集团的精神和物质、知识和情感的所有与众不同显著色的集合总体,除了艺术和文学,它还包括生活方式、人权、价值系统、传统以及信仰。”[4]“文化也都是人类行为的可能性和不同选择,无所谓等级优劣之别;文化的所谓原始与现代的差别,也并非意味着落后与先进这类评价,各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有自己与所属社会的相适应能力。”[5]新疆回族舞蹈动态元素的本体特征在不同的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民俗及社会历史变迁的过程中显现出该民族舞蹈动态元素本体特征的“本土性”与“原生性”,在多民族共生的地域下,新疆回族舞蹈动态元素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的成长过程中体现出新疆回族民族文化的审美特征价值取向,即而将区域民族文化推向更高的点不断发展、完善,从而将民族共生、共融、和谐、互助的精神在民族舞蹈文化中生根发芽,使该文化更好的保持其民族舞蹈本体特征的“纯”与“真”即而更好的将费孝通老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各民族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更突显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精神品格。

[1]尹筑光,茆永福.新疆民族关系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1.

[2]尹筑光,茆永福.新疆民族关系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39.

[3]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4.

[4]陆杨,王毅.文化研究导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2.

[5]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北京:三联书店,1988:115.

J722.22

:A

:1671-6469(2017)-03-0074-04

2017-04-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新疆少数民族音乐与舞蹈研究中心基地项目(XJEDU060115C08)研究成果之一。

张莉(1978-),女,新疆奇台人,昌吉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民族民间舞研究。

猜你喜欢
动势回族本体
眼睛是“本体”
新媒体文艺产业化的动势及其意义
工笔人物画中的动势表现探究
浅谈书法中的“势”
基于本体的机械产品工艺知识表示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
专题
Care about the virtue moral education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