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团队转型:背景、问题与理路

2017-03-28 23:56王志蔚穆厚琴常转娃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转型职业

王志蔚,穆厚琴,常转娃

(江苏师范大学 连云港校区 1.高教研究所;2.文学院;3.外语与经管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6)

高校教学团队转型:背景、问题与理路

王志蔚1,穆厚琴2,常转娃3

(江苏师范大学 连云港校区 1.高教研究所;2.文学院;3.外语与经管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6)

高校转型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变化的发展方式变革,也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学团队是高校教学建设和改革的先导力量,适应高校转型是现阶段教学团队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打破“重学轻术”的传统观念及其教学、科研运行模式,重构教学团队理念,按照职业教育规律跨界融合行业企业开展教学与科研,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是教学团队适应高校转型,实现教学团队内涵创新发展的理性选择。

高校转型;教学团队;发展逻辑;存在问题;创新途径

当前,我国经济正依靠科技促进产业转型发展,因此,强烈呼唤高校培养大批掌握先进技术的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改革高等教育结构,促进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实现高校转型,任务千头万绪,而中心工作只有一个,即教学工作。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体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具体承担者。教师转型是高校转型的关键,教学团队转型则是高校转型向前推进的显著标志。无论是创建一个品牌专业,还是构建一门精品课程,教学团队都决定着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程度,决定着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科学性,决定着高校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质量和水平。只有通过教学团队把应用型高等教育理念内化为团队的自觉行为,高校转型才能取得实质性突破。

一、适应高教变革:教学团队转型的背景

(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教学团队转型的根本目标

高校教学团队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具有共同价值取向、能够充分发挥高校职能、相互依存、分工合作、共同承担责任的教师组成的共生群体。目前,部分地方本科高校为适应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经济转型发展,正在从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向应用型转变。高校转型是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目标的系统变革。改革高等教育结构,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转型的目标,也是教学团队教学改革、教学创新的方向。教育部在实施高校本科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的相关文件中强调:“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1]这要求高校紧紧围绕提高本科教学质量这个中心目标,积极打造优秀教学团队,通过教学团队建设,改革一切不适应经济社会和人才成长规律的教学观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结构、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建设精品课程,编写优质教材,扩大和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切实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教学团队是高校着力打造的创新群体,适应高校转型发展,创新团队内涵,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是当前教学团队转型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二)按照职业教育理念优化结构是教学团队转型的内在要求

教学管理理论视野中的教学团队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教学群体,强调结构合理,知识、年龄、职称、能力互补。西方著名的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认为,一个结构合理的团队,一般由实干家、协调员、推进者、智多星、外交家、监督员、凝聚者和完美主义者等八种角色的成员组成,团队成员身份多种多样,互补性强。如果把这个理论引入地方高校教学团队中,其团队结构不仅需要善于理论教学的教师,而且需要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不仅需要有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而且需要善于将知识转化为技术的应用与研发人员。《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引导一批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要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按照职业教育类型改革本科高校,教学团队转型的逻辑必然是按照现代职业教育规律,弥补短板,提升团队成员实践教学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开发能力。不仅如此,团队还要引进行业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优化团队结构。潘懋元先生曾说,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一大批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的“双师型”教师。他们不仅善于传授专业知识,而且熟悉岗位操作,并能通过恰当的教学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2]因此,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校转型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教学团队只有重新优化结构,做到知识互补、能力互补、技能互补、行业互补、跨界融合,把教师队伍打造成为一个具有学术性和应用性兼备的新型群体,才能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培养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三)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教学团队转变教学模式的必然选择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依靠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来支撑产业发展的新阶段。要保持经济持续发展,需要具有不断创新的高科技尖端人才,更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按照职业教育模式,跨界融合行业企业,密切产学合作,实现产教融合,这是建立中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必然选择。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首届高等教育大会上提出:“高等教育应加强与职业界的联系,让职业界的代表参与高等院校的管理工作,不断为师生增加国内和国外当学徒及边工作边学习的机会。职业界和高校之间要进行人员交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修改课程。”[3]这个具有前瞻性的宣言强调高校应加强与职业界的联系,实行产学合作教育。近二十年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是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的主导模式。该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充分利用学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各种教育资源,发挥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作用,通过彼此的合作与交流,把学校教育与实践教育(如工学结合、岗位实践、参与科研等)有机结合起来,提高高等教育的社会适应性,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发展职业教育必须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决定》还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必须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强调,高校要牢牢把握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一转型发展的路径,主动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实到学校管理、教学的各个环节。[4]上述宣言、国家政策和重要讲话要求我们,开展本科职业教育,无论是办学思想、教学模式,还是管理制度,只有顺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发展的趋势,加强校企合作,深度融入地方产业,地方高校才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教学团队作为高校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的主导力量,只有按照高校转型的路径,主动打破封闭的自我发展模式,将团队教学和人才培养融入产业技术更新、公共社会服务和科技发明创造的各个环节中,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探索、锤炼、磨合,才能实现教学团队内涵的实质性飞跃。

二、向应用型转变: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团队观念滞后,阻碍高校转型发展

教学团队转型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教育观念。有专家认为,高校转型的最大障碍在于观念。[5]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它是引导人们前进的方向。高校转型是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是一种真实存在的战略及理念,需要全体成员去努力践行。然而,观念转变绝非易事。首先,长期以来,主流教育文化一直认为,研究型或学术型高校代表着“高层次的大学”。在这种思想作用下,教学团队带头人一般由综合性、学术型大学出身的高职称、高学历教授担任,成员也多为综合性、学术型大学毕业的年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具有多年研究型思维的教学团队,面对学校转型要求,一时很难接受“应用性”观念。其次,由于传统“重学轻术”思想的影响,教学团队在整个社会普遍歧视职业教育的文化环境中,把习以为常的学术性教育转向职业教育,教育观念难以认同。正如鲁昕所说,“师资队伍的高端是校长,‘应用技术、职业技术’这8个字不被许多大学校长所接受。”[5]高校校长如此,何况教学团队呢。最后,高校教学团队转型难以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在长期的学术型教育环境中,教学团队在教学观念、课程建设、资源建设、专业实习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教育模式,教师已习惯于按照学科体系开发课程与教材,强调陈述性知识,人才培养方案追求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难以重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新观念,不会主动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深入行业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也不积极,忽视以社会需求为目标的技术应用等。

(二)教学团队结构失衡,缺少企业实践能力

应用人才的培养是一种职业教育活动,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行业企业实践经历,强调教师的应用能力。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发展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双师型”。这种取向从理论上看是师生授受关系确立的必然逻辑。从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来看,教学活动是分阶段进行的,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分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兼实践教学,各有所长,正是这些差异构成了教学团队知识、能力、素质与特长的互补。然而,应然与实然、理论图式与现实建构之间并不是一种简单、线式的转化关系。由于各种预期或非预期因素的制约,许多符合理论逻辑的教育图景在实践中常常陷于困顿。从那些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的实际构成来看,其结构类型不能适应高校转型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师发展政策崇尚“高端化”和“优异化”,以致教师队伍建设都特别青睐于“985”或“211”等重点大学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他们在宣传本校国家优秀教学团队时,特别突出教学团队成员的国际学术经历,出版了多少部学术专著、多少部国家精品教材,获得了多少国家级项目,得到了多少研究经费等,很少提及团队成员在企业锻炼了几年,带领学生在企业实践中学习效果如何,为企业解决了什么技术难题,技术研发有什么新突破,开发了何种新产品等。总之,许多教学团队建设忽视了教师的行业企业经历及实践能力,造成教学团队结构失衡,实践能力缺失,这与德国、澳大利亚和美国应用型高校要求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必须具有3至5年的实际工作经历,掌握相关的岗位技能,具有必要的岗位工作能力,积累相应的企业工作经验等标准相距甚远。

(三)团队科研脱离生产实际,忽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

德国教育学家威廉·冯·洪堡认为,大学是教学科研一体的高等教育机构。教学的本质是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教学与科研融合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已成为世界各国高校的共同特征。对于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来说,脱离教学的科研和脱离科研的教学都是片面的。在高校转型背景下,教学团队的教学与科研内涵也将发生变化。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在目的、性质、内容、对象、方法、要求等方面,与综合性高校有很大区别。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科研较少关注基础理论研究,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围绕地方产业技术创新开展应用开发研究。一方面,是为了提高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是为了拓宽教育视野和教学领域,积累和创新教学资源,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总之,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的目标不是对高深学问的追求,而是通过高新技术开发研究,发展高新技术,在产学研合作中培养大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2]因此,高校教学团队是否能够以市场为导向,为产业转型发展服务;是否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行业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持,是衡量高校教学团队内涵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反观现实,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一般地方本科高校,教学团队的科研都是在学术型科研评价体系的束缚下偏重基础研究。

三、实现内涵创新:教学团队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按照高校转型发展要求,反思教学团队建设观念

高校转型首先是观念转型,如果教育观念不转变,不能把职业教育观念内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就不能培养出经济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转变观念需要教育反思。没有对教育实践的审视、反思,教育观念就不可能有超越。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背景下,许多高校固守学术型教育模式,人才不能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大学生就业面临结构性困难等现实问题依然突出。作为高校教学团队是延续过去传统的学科教育理念,还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变革及时转型,是每一个团队成员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从学术型教育转向职业教育,重视技术应用为目的的实践教学,必须把视线由传统的教学价值取向转移到课程的应用性、技能性和实践性上来,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观念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把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教学团队结构的类型优化上,要充分认识团队个体素质和能力的不足,激发自己成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多面手。在教学模式转型上,高校教学团队成员要充分认识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意义,积极参与企业实践活动,融入到企业中,在实践中锻炼,在锻炼中成长,提高专业发展能力。在团队科研目标和服务对象上,成员要认真反思学校职称科研的弊端,从而调整科研目标,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反思不仅是对教学过程的回顾,而且还要把注意力放在普通高等教育向职业教育理念的转变上;不仅要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比例,而且更要看如何实现两者之间的相互渗透,“教学做”如何实现一体化,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习以为常、轻车熟路的教学模式。

(二)通过高校培训、企业实践和引进聘任,优化教学团队结构

教学团队是高校教学改革中具有团队精神和学习能力的教学群体,团队的每一个成员在某一方面应有较强的实力。教学是一个学习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继续教育,持续创新应该伴随教师职业生涯的全过程。适应高校转型,教学团队不仅要转变教育观念,而且要学习应用性教学理念、研究新型教学模式、积累企业实践教学经验,以提高服务社会的水平和能力。

首先,教学团队要按照结构类型优化要求,制定“双师型”教师培训计划,通过脱产、半脱产、寒暑假短期学习等形式,分期分批赴职业技术学院进修,开展补偿性教育,特别是学习职业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专业理论指导下的技术操作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以适应应用型实践教学和研究的需要。其次,加强与对口大中型企业合作,提高教学团队专业实践能力。教学团队成员到企业实践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获得相应的技术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是教学团队适应高校转型,提高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教学团队成员学习背景单一,普遍缺乏行业企业实践和工作经验,理论功底相对扎实,但动手实践能力薄弱,这种现实决定着教学团队很难培养现代企业所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教学团队成员能否获得行业企业所需要的职业岗位实践技能已经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团队转型成败的关键。《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的时间到企业或生产一线进行实践,并作为教师提职晋级的必要条件”。《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高校转型必须“适应实践教学要求,建设一支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要逐步达到50%以上。教学团队要根据结构优化目标,统筹安排团队成员深入行业企业开展岗位实践,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与技术攻关,提高其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掌握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规格要求,为课程改革提供科学依据。最后,引进或者聘请行业企业人才加入教学团队,创新教学团队内涵。德国应用科技大学聘任行业企业人才为教师的条件是:高校毕业,具有教学才能,具有博士学位,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或开发方面具有至少五年的职业实践经验,其中至少三年在高校以外的领域工作。[6]71德国要求应用型高校教师不仅要有很高的理论水平,而且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鉴于目前我国高校极度缺乏具有行业企业背景的教师的现状,高校教学团队在优化结构时,要认真反思,摒弃片面强调团队带头人和成员要主持过国家级科研项目,在本学科权威期刊发表或被SCI收录论文N篇以上,或SSCI收录论文N篇或CSSCI期刊论文N篇以上等陈旧思维,重视从行业企业引进或招聘高级技术人员,既要考虑他们的学历层次、知识结构,又要强调丰富的行业企业专业实践经历。

(三)跨界融合行业企业,重构团队教学模式

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高校转型必须秉持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高校转型的根本目的是促进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是否适应社会实际需要,最终要具体落实到企业需求上。只有深入企业,与企业合作,才能准确判断企业的实际需求,才能对社会经济未来的人才要求变动趋势做出正确的预测。当前,依靠创新驱动的产业转型急需大批研究、开发人才,设计、制造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这种应用型人才,必须在产业转型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环境中、模式下进行。高校教学团队应及时转变教育理念,注意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改变教学活动方式;应以学科体系的先进性、科学性、系统性构建专业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特别注意协同行业企业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让其全程参与建设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实施培养过程、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还应习惯于学校的实验室教学,习惯于走进工厂、车间的教学、应用和开发;应了解行业企业的发展现状、技术流程,掌握行业企业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应了解学生即时性的技术需要,培养学生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和迁移能力;应重视学生学科知识的创造和科学技术的创新,要求学生在企业实践中寻找实际技术问题,培养其应用所学知识转化为新技术,进而转化为新产品的创新能力;应多关注学生课堂学习的职业道德,注意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培养其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总之,地方高校教学团队只有按照产学合作、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重塑教学团队,才能创新高等教育形式,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助推高校转型。

(四)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促进团队转向应用科研

高校教学团队不仅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团队,而且也是为企业提供专业咨询、技术指导,提供应用性研究成果,服务社会的科研团队。教学团队致力于应用研究,一方面可以开发学校为行业企业服务的市场,通过技术服务、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为学校知识成果转化为物质成果提供平台;另一方面,也能够为企业吸收先进技术,提升产品档次,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开拓未来市场提供智力支撑。更为重要的是高校教学团队为地方产业转型而开展的技术服务或新产品开发实践,能够反哺教学,既能够有效改善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判断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缜密的思维方法、科学的推理能力,又能够促进团队根据企业生产技术与工艺、技术人员结构、岗位变化,对人才需求的规格、层次、数量等情况,改革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地方本科高校与实力雄厚的研究型大学相比,没有足够的资金,没有高端先进的实验室,也缺少高深的理论专家和高级技术研发人才,理论领域很难有重大突破。而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团队科研往往能够取得突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1861年是一所普通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校一直坚持 “有用”的办学理念,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开展技术研究,最终成为世界著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学。美国的“赠地学院”之所以获得美国各州公众的鼎力支持,是因为“赠地学院” 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地方所需要的农业生产和工艺技术服务。教学团队要适应高校转型,促进内涵发展,应学习美国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经验,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发挥教学团队科研优势,按照地方产业调整、转型发展的实际需要,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同开展地域特色的应用研究,为地方企业生产技术创新排忧解难,帮助企业升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延长产业链,开发新产品,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这是高校教学团队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所在,也是其科研生命力之所在。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EB/OL].(2012-02-23)[2016-10-20].http://www.edu.cn/gao_jiao_788/20120223/t20120223_744046.shtml.

[2]潘懋元,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5):35-38.

[3]兰冰.世界高等教育宣言(节选)[J].云南电大学报,1999(4):45-49.

[4]鲁昕.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领域又一次深刻的变革——在2014年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的致辞[J].三峡高教研究,2014(3):1-3.

[5]董洪亮.地方本科高校该转型了[N].人民日报,2014-05-08(018).

[6]徐理勤.现状与发展——中德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石 悦]

2016-12-15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高职院校优秀教学团队水平再提升研究”(B-b/2015/03/056);江苏省社会科学应用研究精品工程立项课题“转型期江苏应用型本科高校领先发展研究”(16SYB-098)

王志蔚(1961— ),男,安徽淮北人,教授,研究方向:学科专业建设;穆厚琴(1965— ),女,江苏连云港人,教授,研究方向:高校课程建设;常转娃(1978— ),甘肃渭源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

G648.4

A

1008-6390(2017)03-0093-05

猜你喜欢
应用型转型职业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职业写作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