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以意逆志”

2017-03-29 08:28杜丹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孟子意图杜甫

杜丹

“以意逆志”是古代文学批评中一种传统的方法,由孟子提出。郭绍虞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将“以意逆志”解释为“根据作品探索原来创作意图”。那么,在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该如何理解“以意逆志”?

一、“意”的理解

对于“意”,传统的解释有两种,一种认为“意”即说诗者自己的心意;另一种认为“意”即作者的意旨。还有一种折中的观点:“作家作品之意与评者自己之意的结合。”这三种见解,在学术界都有人沿用和坚持,笔者比较赞成第三种观点。

首先,“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主观性太强,且不同的说诗者有不同的意,无法尊重作家作品的客观实际。如李商隐的《锦瑟》一诗,意象朦胧,对其诗意历来没有明确的解说,主要有“爱情悼亡”和“自伤身世”两种说法。前者的根据在于“琴瑟”是夫妇的象征,作者睹物思人,托物起兴;后者的根据在于诗中以“无端”“思华年”总领,又以“可待成追忆”和“惘然”作结,是追忆平生,不胜惘然之作。

其次,“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的关键在“就诗论诗”,即就作品论作品,以作品的实际为依据去推求作者的思想,显然较切合孟子本意。但是,“以意逆志”的“意”,不是纯粹的“古人之意”,因为文字是思想的载体,文字的外延比其字面意思要丰富得多。有时候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其实际要表达的思想相矛盾,所以,“以古人之意”去推求作品之志,难免产生误差。而且只强调“古人之意”势必抑制欣赏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严重影响欣赏者的文学想象力,那是文学的悲哀。

从上述观点出发,我们在欣赏文本时,既要注重读者之意,同时又要防止其凭主观偏见,穿凿附会,因为“意”是客观的、个体的,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阅历,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性格气质对同一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里面有两个人物:一个是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儒将——周瑜,一个是双鬓微白、渴望解脱的谪官——苏轼。如果你是春风得意,那你就去看周瑜;如果你是人生失意,心情困顿,那你就去看苏轼。总之,我们不管从什么角度,都能找到一种心灵的共鸣。因为古人的遭遇我们也会遇到,所以,今人可以从古代的经典文本中去寻求一种精神的慰藉。

二、“志”的解说

与“意”相关联,对“志”的解说也莫衷一是。一种意见认为“志”是作者之志,也就是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怀抱。闻一多说:“志与诗原来是一个字。志有三个意义:一记忆,二记录,三怀抱,这三个意义正代表诗的发展途径上三个主要阶段。”聞一多先生所讲的“怀抱”泛指诗人内心蕴藏着的各种情意,“言志”即等同于言情。

第二种意见认为“志”是作品之志,亦即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如李泽厚、刘纲纪著《中国美学史》即谓:“‘志是诗人的作品客观具有的。”

又有学者进一步将作品之志确指为所记之事,认为“所谓作品之志,实际是指作品所记之事,所反映的历史或现实现象”。

上述三种说法中,第三种虽然是对“志”之本义“记忆、记录”的强调,但是作者在创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融入个体的主观情志,尤其是以言志为主的诗歌,所包含的主观情志肯定更多,因而用“所记之事”来解释“志”,显然不够确切。而第二种说法也有可推敲之处,诗歌是用语言为读者提供一个阔大的想象空间,但是因为诗歌的多义性特点,而每位读者的思想性情、个人修养、人生经历均有不同,那么他们对作品的理解也会各不相同,这样一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将“志”说成是“作品之志”也有失妥当。

相比之下,第一种说法较为合理,也更近孟子本义。“意之在内者为志”,作品之志是一种客观生命的直写,是我们能看到的表面的东西,而作者之志主要指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怀抱,是作者借创作叙人生悲欢、述社会善恶、表报国之志、抒坎坷之情的欲望表现。比如杜甫诗歌《蜀相》,“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但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里的“英雄”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而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他的政治理想是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致使他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杜甫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痛苦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杜甫“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杜甫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

因此,将“以意逆志”之“志”理解为“作者之志”,恐怕与孟子的本意更为切合。由于“己意”与“作者之志”必然会因时空、生活经验等因素的不同而产生距离,所以,孟子认为读者只有通过“逆”这样一种理解方式,才能够尽可能地消除这种间距,从而获得作者之“志”。

三、“逆”的诠释

“逆”是了解“志”的方法和过程。那么,这一方法和过程是什么样的呢?即探究作者的本意——以作者的创作意图作为旨归进行文学释义。它意味着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心灵接触,是接受者主动寻求己意与作者之志的碰撞,但是强调要充分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要求接受者以“志”为目的去进行探求。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即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地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比如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时让学生讨论:“历来评者认为此诗‘诗中有画,那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图景让诗人如此向往归隐生活呢?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描绘诗中的画面。”讨论后总结: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清晰明丽的雨夜秋山图。以此问题为基础,再引导学生领悟:我们的人生体验对于欣赏古典诗歌也很有帮助。在正确解读诗歌文辞的基础上,再结合我们的体验去解读诗歌,我们就能真正领会到诗中的情趣。

综上所述,孟子的“以意逆志”说肯定了作者的主体地位,对避免“断章取义”以及准确地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情感起到了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汾湖高级中学(215200)

猜你喜欢
孟子意图杜甫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磨刀不误砍柴工
杜甫改诗
杜甫与五柳鱼
杜甫的维稳观
燕山秋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