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项羽之死》的人物形象赏析美起来

2017-03-29 08:31王群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诗歌散文项王项羽

王群

到目前为止,选修课“诗歌散文”模块教学还没有权威的指导意见可供借鉴。多数教师将诗歌散文欣赏当成必修文本类阅读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这种做法是对设置选修课程的误解。《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设计选修课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为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此,笔者借《项羽之死》一文,谈谈“选择”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后如何引领学生“修”好散文的“形象欣赏”专题的问题。

《项羽之死》是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自主赏析”的第二篇,本单元的重点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编者认为,优秀散文“以生动鲜明的形象吸引读者”,“避免枯燥的说理”,形象存在于传记文、记事文、寓言、山水游记甚至哲理和议论等文章中,散文的“形象欣赏”就是要引导学生把这些“生动鲜明的形象”勾勒出来。就《项羽之死》来说,教学重点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让学生“自主赏析”出项羽这一“生动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并对人物做出自主评判。

那么,怎样才能充分理解选修课程的设计意图,把散文的形象欣赏变成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呢?教师如果能充分地理解“诗歌散文”模块第四单元文本的编写意图,找准优秀散文的欣赏角度,那么,欣赏过程就少了教师“主导”时的盲目,多了学生感知文本、品评形象的时间和精力,多了赏读美文之美的机会。

一、让欣赏的節奏慢下来

佳园漫步,赏景多了留连;佳肴慢嚼,口津平添香味;妙曲细品,天籁多了隽永;名篇慢读,惊喜和感悟油然涌出。相反,走马观花式的猎奇,狼吞虎咽式的饕餮,心浮气躁式的赏曲,浮光掠影、一目十行式的读文,最动人的美怎么会被真切地感知呢?由于受课程容量的限制、受主流教学方式的影响、受惯性教学行为的左右,散文欣赏选修,多数教师不敢用一周的语文课去引领学生赏读一个文本,更不敢过多链接与文本相关的内容,在旁征博引、上下五千年中感知、比较,评判。

像欣赏《项羽之死》这样一篇史传文节选,通过教科书下的注释,把712字的正文读懂,非得有半节课甚至更长的时间不可,否则事件、人物、评判就无从谈起,要谈也是教师说,而非学生读文本之后的自然生成。理清文章脉络需要时间。就《项羽之死》一文来说,像四面楚歌、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的归纳概括,需要学生反复阅读内容,反复推敲文字,可反复能快得起来吗?还有,理出项王冲出垓下、渡过淮河、至阴陵、陷大泽、东至东城、乌江自刎的行军路线需要地理知识和时间去标注;理清项王、虞姬、灌婴、王翳、叛将吕马童以及“辟易数里”后返回抢夺项王尸身的杨喜等人物关系更需要时间。

二、让欣赏的视角宽起来

项羽曾率六国义军诛暴秦,封十八路诸侯为王,又与刘邦争战经年,起先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继而相持于鸿沟,最后垓下被围,自刎乌江。鉴赏项羽的人物形象,不能囿于《项羽之死》文本,还必须联系必修文本《鸿门宴》、历史名篇《项羽本纪》以及学生知道的历史知识,让评价项羽有更多的参照事件,让项羽的反常举动和复杂心理有更宽广的背景依托。这也符合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本意。

欣赏人物形象的过程就是发现的过程,发现将产生巨大的精神愉悦,这能不美吗?

要使品评项羽这一历史人物血肉更丰满,更接近于历史原型,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拓宽欣赏的视角呢?

首先,鉴赏历史人物形象,不能没有历史大背景。言与行都是心声的体现,心声是生活或直接或间接的反映。背景材料越充分,人物形象越真切,人物评价越接近事实,越能发他人未发之妙论。学了《项羽之死》,如果不囿于选修文本内容,把视角拓宽到必修文本《鸿门宴》,并阅读《项羽本纪》全文,进而了解跌宕起伏的楚汉战争,对于项羽这一人物,学生就不再是只知《教师教学用书》中的一二三,或史评家的见仁见智之论,而会有自己的发现和评判,甚至可以对他人的见解说长道短。这应该是散文欣赏的魅力所在。

其次,用“后战争”的人物结局反观当局者的“迷”作为。许多教师喜欢用“失败英雄”、“有气节”评价项羽。“气节说”是受宋室南迁时期的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诗句的影响。我觉得,这个评价有点残忍。项王当年率八千子弟过江,打下了美好的前程。又经过几年的楚汉拉锯,最后,自刎乌江。自刎,对项王来说既痛快又刚烈,但是,战死的名将龙且、自刭的大司马欣没有人为他们招魂,垓下及沿途追随项王的兄弟一下成了无头苍蝇,他们没了旗帜和领袖。“乌江自刎”这一历史事件在今天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留下许多民间的传说与典故,甚至还有历史之谜的道听途说。而这些我们在上课的时候也是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视角来分析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欣赏史传散文人物形象,为学生心中提供相似的人物和事件的参照。有的教师根据田父欺骗项王,让他走错路,最后被汉军追上,就得出项羽失去民心以至失败的结论。我觉得这很不准确,这就要用相似事件来参照了。纵观历史,我们一定要从历史的视角及现实的理论来分析,让学生遵从历史和现实。

其实,百姓在战争中的行为和心理,非和平年代可以理解。战争只有承受和承受不了的问题,民心向背只能是一个因素。田父事件,是一个意外,而正是这一意外,决定了历史的走向,偶然影响了必然,历史不更让人感慨唏嘘吗?所以杜牧说:“东风不与周郞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三、让多样的观点碰起来

物质相撞,能生热发光,撞击越剧烈,光芒越耀眼;思想碰撞,能产生智慧之火。对文学欣赏有兴趣的学生,我们暂时不要指望他们有多少独到的发现。学习文学作品,鉴赏作品形象,学生的观点可能生涩、片面,甚至曲解。但是,只要是自己的,只要能沿着这条“有个性发展”的鉴赏之途持之以恒地走下去,就一定有独立发现的时刻。因为,鉴赏名作,需要阅历,需要丰富的文学修养,更需要众多名家思想的涵养和智慧的提升。

由于受教学大背景尤其是高考的极端功利思想的影响,以上建议实属理想化。选修文本目前的“修”法,其实是语文教师的无奈选择。但我们能不能在理想和功利之间求得少许的平衡呢?我的建议是,毎个专题选择两篇,一篇教师示范,一篇学生自主赏析,让选修课戴着“镣铐”跳出美来。也许,这种训练,学生的鉴赏水平能够有所提高,欣赏的技法由笨拙逐渐变得娴熟,至少这种学习方式能让语文课“修”出多样性来。

或许有一天,随着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和高考语文考查方式的变革,这个建议不再只是理想。这也是写作此篇文章的意义所在吧。

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中学(341600)

猜你喜欢
诗歌散文项王项羽
第三届中国徐霞客诗歌散文奖在浙江天台隆重颁奖
《第二届中国徐霞客诗歌散文奖优秀作品选》出版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有效整合教材,上好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专题教学尝试
《史记·项羽本纪》(节选)
四面楚歌
梦遇项羽
浅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课教学
自勉
亚父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