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机制的层面建构有效的榜样

2017-03-29 08:39周迎楠毕重增
中国德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刻板教育者热情

周迎楠?毕重增

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应该注意纠正青少年的某些认知偏差,使他们意识到认知补偿效应与自我乐观偏差的存在,并引导他们主动克服其不良影响。

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结果而习得的,榜样无疑为青少年选择人生的发展取向提供了有效的参照坐标。[1]然而,榜样示范并不总是能够发挥其积极作用,甚至有时还会出现反面效果。关于榜样教育困境的成因以及如何应对,学界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比如,李祖超认为榜样教育困境是由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2]万美容认为创新榜样教育应该重点解决好推荐青少年乐意接受的榜样、改进榜样教育的具体方式、营造良好的榜样教育环境与氛围等问题。[3]从社会认知角度出发,本文认为青少年对榜样的无意识刻板印象也是造成榜样教育失效的重要因素。

一、社会认知与榜样无意识刻板印象

能力(competence)和热情(warmth)是社会认知的两个基本维度,人们认知自我、他人和群体时,都是从这两个维度进行评价的。热情是对知觉对象的意图感知,如友好、助人、真诚、可信度和道德等方面;能力是对知觉对象实现该意图的能力的感知,如智力、技能、创造性和高效率等方面。[4]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特点,可以把认知对象分为典型的八种类型。(见图1)这些类型都可能成为青少年观察学习的对象,即榜样。

好榜样,即通常教育者和主流媒体为青少年所树立的榜样,可以归于以下三种类型:完美型榜样(德才兼备型,高能力、高热情)、能力型榜样(高能力)和道德型榜样(高热情)。而其他类型的榜样,往往是青少年自发确立的学习对象,青少年的一些不良行为或问题行为,往往是从这些“坏榜样”身上习得的。无论是教育者所树立的“好榜样”,还是青少年自己树立的“坏榜样”,青少年认知时都可能受到刻板印象的影响,产生无意识的偏见。无意识偏见总体上会使青少年榜样学习产生盲区,既会解构来自于教育者的良好榜样,也会使青少年的行为观念自觉接受“坏榜样”的影响。

各类型榜样可能触发的无意识刻板印象不同。从内容组成上来看,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刻板印象的内容是在能力和热情两个维度上的评价组合。[5]热情和能力的不同组合构成四种典型的评价类型:钦佩型(高能力、高热情)、嫉妒偏见型(高能力、低热情)、怜悯偏见型(低能力、高热情)和贬损偏见型(低能力、低热情)。[6]青少年在评价榜样时,可能会无意识地把他们归于其中的某一类。又由于刻板印象是知识、观念和期望所构成的认知结构,是对有关群体比较牢固的观念或想法,[7]对认知和行为具有系统的和连锁的启动、维持和评价作用,因此成为对榜样产生偏见并制约榜样学习效果的重要内在心理因素。制度性的好榜样和自主认同的“坏榜样”,都比较容易受到这种刻板印象过程的影响。

榜样的来源不同,认知主动性不同,刻板印象情绪所引发的榜样学习趋向也可能不同。教育者所设立的高能榜样引发嫉妒而导致无意识抵触,青少年自己认同的高能榜样同样因嫉妒却产生积极靠拢行为。对于教育者所设立的好榜样,由于其能力或热情的某一方面或两个方面都远远优于青少年,使青少年的自尊受到严重威胁,这种威胁及其引发的焦虑会自动触发个体的自我防御机制,使之更容易接受刻板印象的影响;而对于青少年自己树立的“坏榜样”,由于其在某一方面差于自己,使青少年产生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使他们对观察对象持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态度,并容易产生自我乐观偏差,这是他们受刻板印象影响、乐于向“坏榜样”学习的内部动因。教育中理清这些榜样类别的认知特点,有助于使榜样教育朝向积极的方向。

二、无意识刻板印象对榜样教育的影响

最常见的榜样刻板印象类型是钦佩型,这通常对应着完美榜样。青少年对德才兼备的完美榜样进行评价时会受到晕轮效应(halo effect)的影响。晕轮效应指在认识他人的过程中,当人们对某个个体形成一种好的或者差的整体印象后,会不自觉地根据这种印象去评价其所有的品质,即所谓“爱屋及乌”“一俊遮百丑”。晕轮效应使得青少年对榜样的印象更加完美,觉得榜样是“高大全”的完人,进而觉得他们超脱于现实生活,可敬可佩而不可亲,更加不可学。学者们认为是社会和学校所树立的榜样过于完美,其实青少年对榜样的认知也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高大全”。被社会和青少年共同神圣化的榜样高高在上,游离于青少年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之外,除了钦佩感,很难唤起更多的学习动力,榜样精神内化和榜样行为复现更是无从谈起。

以能力为主的榜样,比如科学家、企业家、律师等成功人士,青少年对其評价时,可能会受到嫉妒偏见的影响,形成这样的刻板印象:他们虽然才智过人,但难以相处、冷漠自私,甚至道德败坏。这就是所谓的影射效应(innuendo effect):当个体只接收到知觉对象在热情和能力其中一个维度的积极描述信息时,会形成对另一维度的消极推断,并且最终降低了对知觉对象的接纳度。[4]当青少年只接收到这些榜样的高能力描述信息时,可能会推断他们具有低热情。于是,社会、家长和学校倡导青少年学习这些能力型榜样勤奋刻苦的奋斗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无意识偏见传达的却是“有才无德”“才高而德寡”“为富者不仁”等负面信息。这时,榜样刻板印象使青少年产生了认知失调,这种认知障碍使其仅仅是嫉妒成功者,而不愿意接纳和效仿榜样的所作所为。

青少年对以道德为主的榜样,比如道德模范,进行评价时可能也会受到影射效应的影响。在影射效应影响下,青少年在意识层面接收到榜样们的高热情描述信息,如诚信友爱、乐于助人、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等,潜意识则会推断这些榜样可能能力不足、善于讨好他人、缺乏真才实学,即所谓有德无才。受这种刻板印象的影响,道德榜样会被无意识地归为怜悯偏见型,青少年们会被这些榜样及其行为所触动,一方面感动于榜样损己利人的无私精神,另一方面对榜样为助人而发生的不幸感到同情和怜悯,这种情感上的障碍使青少年不屑于向榜样学习,更不可能再现榜样行为。

在无意识刻板印象的影响下,青少年不愿意接纳教育者为其树立的良好榜样,反而主动向一些“坏榜样”积极靠拢。“坏榜样”往往激发其羡慕和嫉妒情绪,这些情绪与“好榜样”产生的认知框架不同,因而使青少年产生强烈的模仿、重现榜样行为的冲动。有时青少年学习“坏榜样”的行为方式,其动机和出发点往往出自一些良好的愿望,这种“无意学坏”应该与“有意学坏”相区分。此时,青少年之所以主动学习“无德有才型”或“冷酷型”的“坏榜样”,源于对榜样的认知补偿效应与自我乐观偏差的双重影响。青少年之所以认同“冷酷型”榜样,是因为这种“坏榜样”的一个维度信息,即低热情,会激发认知补偿效应,在这种效应影响下,他们会自动给予另一个维度信息以积极评价,即高能力,从而形成“无德有才”的刻板印象。乐观偏差是指青少年认为自己可以学习“无德有才”者的行事方式、所作所为,而完全有能力回避其品德方面的不足,能在增长能力才干的同时不受“坏榜样”操行的影响。这种和对自身能力过度乐观的刻板理解容易导致判断失误。实际上,榜样的才干和操行往往是整合在一起的,将其分离需要高度的理性认知和自我调控能力,青少年往往难以做到,这就使得“趋利避害”的美好动机最后演变成了“反受其害”的消极结果。

三、克服无意识刻板印象,建构青少年

有效的榜样学习

无论是“完美型”“能力型”还是“道德型”榜样,都有可能受到无意识刻板印象的影响:“完美型”榜样脱离现实,可敬不可学;“能力型”和“道德型”榜样或“有才无德”或“有德无才”,不值得学。受这种刻板印象的影响,青少年往往会更加关注榜样的不足之处,对榜样产生质疑,成为其不学习榜样行为的借口。只有消除这些无意识刻板印象,榜样才能真正得到青少年们的认可。如何引导青少年克服刻板印象的无意识影响呢?本文认为教育者可以采用熟悉性策略、意识性抑制策略和树立无偏见信念策略。

(一)熟悉性策略

熟悉性策略源自于社会心理学中的“群际接触能够减少偏见”理论。更多地接触榜样、增加对榜样的熟悉度,使青少年对榜样有多方面、深层次、立体化认识,能够有效减少刻板印象的影响。但在运用熟悉性策略过程中,教育者应注意不能单纯反复强调榜样事迹本身,因为对单一性质事件的反复强化非但不能消减刻板印象,反而还会进一步增强刻板印象。比如在向革命先烈、人民领袖、著名人物或时代性榜样人物学习时,教育者和主流媒体往往反复宣传和强调他们的榜样事迹,再加上青少年本身看待榜样时的“晕轮效应”,使得这些榜样形象被高度神圣化、抽象化和概念化,严重缺乏丰富度和层次感。这些榜样的名字和事迹固然耳熟能详,但青少年对他们的了解往往也仅限于此。对青少年来说,这些榜样更多的是脱离现实的刻板符号,而不是活生生的、可近可亲的学习对象。在这样的背景下,榜样教育往往只能流于形式。这就使得做好事像排练,少有真正的发自内心真实的价值判断。青少年在有意识的“做好事”时很积极,因为他们从小被告知这是“学雷锋”,但当有人真的处于需要帮助时,他们却表现得很迟钝,有时还会尽量逃避。[8]榜样形象通过抽象化、符号化而成为“高大全”形象后,榜样就只有具体行为可模仿,而没有内化榜样行为背后的精神,榜样教育尴尬就很难避免。因此在榜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提供关于榜样的丰富的、多方面的信息,比如可以介绍榜样的一些人生经历和生活轶事等,或者设法增加青少年与榜样的近距离接触,使他们对榜样有更深入的了解,增近与榜样的心理距离。对于不能真实互动的榜样,还可以采用想象接触的方法,通过与榜样模拟互动,认识榜样的核心特质,去除自动化的偏差理解,使青少年意识到榜样也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使他们感受到榜样的真实感与亲切感,从而发自内心地认同榜样、内化榜样精神,努力学习榜样事迹。

(二)意识性抑制策略

意识性抑制策略是指激活知觉者的外显意识系统,使其以明确的意图来否认或者抑制已有的刻板联结,其本质是利用知觉者的意图和动机有意识地阻止刻板印象的自动激活,从而减少或消除刻板印象的影响。[9]在进行榜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使青少年认识到可能存在的榜样刻板印象,唤醒抑制这种刻板印象的意图或动机,引导他们把目光聚焦于榜样的过人之处,学习榜样的优点而不是挑剔榜样的不足。比如在向企业家、律师等成功人士学习时,应该向青少年指出他们潜意识里可能存在“为富不仁”“才高德寡”等刻板偏见;在向那些无私奉献的道德榜样学习时,应该指出可能存在“滥好人”“有德无才”等刻板偏见,并使青少年明确这些偏见是没有现实依据的、不正确的认知,不能因为这种偏见而放弃对榜样身上美好品质的追求,从而激发他们自身抵制刻板偏见的动机,克服偏见的不良影响。

(三)无偏见信念策略

树立无偏见信念策略旨在鼓励个体持有一种长期公正目标,以此激发个体持有一种长期一致的消除偏见的内部动机。当个体的行为表现和他的行为目标不一致时,就会发挥自我调节作用而改变自身的外显态度。[9]信念是激励人们按照自己的观点、原则和世界观去行动的需要系统,体现了一个人的世界观,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因此引导青少年树立无偏见的信念,使他们以长期公正为目标,对消除刻板印象具有根源性和长期性的作用。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应该引导青少年做一个公正的人,引导他们公正、无偏见地看待榜样,当对榜样出现消极态度或逆反心理时,应引导他们反思自己评价榜样时是否缺乏公正、对榜样产生了偏见。比如在以马云、刘强东、王健林等企业家为学习对象的榜样教育中,青少年可能会出现逆反心理,此时教育者可以引导他们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公正地看待榜样、有没有产生诸如“无商不奸”等偏见,并引导他们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主动校正自己的态度和观念,从而发挥他们的自我调节作用,克服刻板偏见的影响。

教育者除了要引导青少年克服对好榜样的刻板印象,使他们能够真正内化榜样精神外,还要帮助青少年克服“坏榜样”的消极影响。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应该注意纠正青少年的某些认知偏差,使他们意识到认知补偿效应与自我乐观偏差的存在,并引导他们主动克服其不良影响。要使青少年认识到一个人某方面有缺陷,不代表他在另一个方面具有优势,不能刻板地用一个人的缺点去推测他的优点,反之亦然。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批判思维和鉴别能力,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使他们在正确区分榜样的操行和能力的同时,对自己是否有足够能力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一个清醒认识,避免他们因为盲目乐观而导致榜样学习偏差。比如偶像崇拜的问题。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时期的过渡性需求,其核心问题是心理认同和情感依附,它具有自发性、情感性和认同性等特点。[10]偶像崇拜现象在青少年群体中越来越普遍,他们的一些反叛行为往往是从偶像身上习得的,也因此这些偶像常常被父母和教育者视为“坏榜样”。但青少年向偶像学习的初衷往往是渴望成功或出名等美好愿望,但却因为鉴别能力不足和盲目乐观导致榜样学习出现了偏差。教育者可以从提高青少年鉴别能力和自我认识入手,增强青少年“追星”中的批判意识,鼓励他们对自己选择的偶像做理性判断,摆脱偶像光环的影响,使他们以平常心看待偶像,在理性批判的基础上吸取有利于自我成长的养分,克服偶像的不良影响,化偶像为真正的榜样。

参考文献:

[1]范中杰.论青少年榜樣教育的时代特征[J].教育科学,2001, 18(2):49-50.

[2]李祖超,邵敏.青少年榜样教育困境与策略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1(1):80-83.

[3]万美容.优选与创设:榜样教育创新的方法论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 2006(9):19-22.

[4]佐斌,代涛涛,温芳芳,滕婷婷.热情与能力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9):1467-1474.

[5] Fiske S,Cuddy A,Glick P,Xu J.A Model of (often mixed) Stereotype Content:Competence and Warmth Respectively Follow from Perceived Status and Competi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82(6):878-902.

[6] FiskeS,Cuddy A,Glick P.Universal Dimensions of Social Cognition:Warmth and Competence[J].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2007,11(2):77-83.

[7] 佐斌,张阳阳,赵菊,王娟.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理论假设及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1):138-145.

[8]孙东歌.人道主义的现在时态[J].书屋,2002(9):14-16.

[9]庞小,张大均,王鑫强,王金良.刻板印象干预策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 2011,19(2):243-250.

[10]岳晓东.论偶像——榜样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 2004(9):17-20.

【周迎楠,西南大学心理学部,硕士研究生;毕重增,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责任编辑︱张 丽

猜你喜欢
刻板教育者热情
品读
十宣放血疗法在自闭症刻板行为治疗的临床观察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中性自由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热情的小山羊
你有没有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