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7-03-29 17:04顾小亚
新课程·小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蓖麻向日葵活动课

顾小亚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过:“儿童本能中也潜藏着创造欲望,只要我们在教育中注意诱导,并放手让儿童实践探索,就会培养出创新能力。”那我们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呢?下面就谈一下我的几点看法:

一、开放学习方式,给予创新空间

传统教育的弊端在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失去了创新的空间。而新的教育方向给我们指出了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发现和创造出来,教师在学生再创造的过程中起引导和帮助作用。让学生感到新知识就在自己面前发生。这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来发现、探索数学的方法要比直接把现成知识教给学生好得多。因为一种是主动求知,一种是被动求知。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去探索、发现、解决而获得的知识,才能被真正理解和掌握,并能加以灵活运用,这也是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开放学习方式,以学生的创造为目的,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口算加法”48+27时,由于学生都会列竖式笔算,所以算出结果不成问题,但在计算时,我发现有几位优等生很快就口算出了结果,我就因势利导,“如果让你口算,你会吗?”“试试看,有困难的小朋友可以小组商量。”这时,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经过大胆探索,学生“创造”出了多种方法,虽然有些方法具有局限性,但毕竟都是学生自己“创造”的结果。所以,教师应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在学生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用语言叙述出来。这样,不但给学生增加了表现的机会,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了思维的有序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二、抓住开放性问题,促进创新能力

在苏教版的新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灵活、多向的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开放性问题具有较强的挑战性,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灵活、有效地把握好开放性问题,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在苏教版第四册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向日葵有48棵,蓖麻有32棵,

?让学生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问题。这时我就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比比哪组提的问题多?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后,提出了以下问题:(1)蓖麻和向日葵一共多少棵?(2)向日葵比蓖麻多多少棵?(3)蓖麻比向日葵少多少棵?(4)蓖麻再种几棵就和向日葵同样多?(5)向日葵拿走几棵就和蓖麻同样多?我对学生的回答予以了肯定并鼓励其自主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向深层次思考,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这样在思考、探讨的过程中学生既理解了同样多的含义,同时也进一步加深和理解了几种常见的加、减法的数量关系,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利用数学活动课,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活动课程是以素质教育为中心,重在把教育目标定位在培养创新人才上,把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救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上来。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现成知识基础上,着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有效地利用好数学活动课,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数学活动课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知识的主体、思维活动的主体。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思维与知识产生共鸣,在这瞬间的结合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从而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意识。如在学生学会了“每行种3棵树,种2行有6棵树?”的基础上,让他们设想:“如果有7棵树,可以怎样种?”这个超乎常规的问题,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欲望。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用学具摆摆、想想,得出了不同的结果。在动手操作中,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旧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思维灵活性,这种通过操作的实践活动课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造环境和“土壤”,受到学生的欢迎。

总之,我们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发表独特见解,让学生在互相讨论中迸撞出思维的火花,这样持之以恒,我們就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参考文献:

[1]田民,田道均.教学中课堂提问技巧探析[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5).

[2]徐庆红.启发式教学与学习性评价对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启示[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8(3).

猜你喜欢
蓖麻向日葵活动课
向日葵
让语文活动课“动”起来
蓖麻蒴果剥壳过程中的力学性能有限元仿真
蓖麻防害虫效果佳
蓖麻醇酸锌在除臭方面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