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者接受论谈《唐诗三百首》中数字的翻译方法
——以许渊冲的英译为例

2017-03-29 15:40刘福娟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可接受性唐诗三百许渊冲

刘福娟

(遵义医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从读者接受论谈《唐诗三百首》中数字的翻译方法
——以许渊冲的英译为例

刘福娟

(遵义医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文化背景不同,数字所代表的含义也有所区别。数字的翻译对于翻译学习者来说一直是一个难题。以许渊冲英译的《唐诗三百首》为研究对象,从读者接受论的角度分析诗中数字的翻译方法,包括直译、意译、省略和转换等四种译法,期望通过学习许教授在翻译数字时采取的方法,为翻译学习者提供一些参考。

读者接受论;《唐诗三百首》;数字;翻译方法

《唐诗三百首》一直是中华名族文化的瑰宝,为了将这一伟大的艺术作品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古诗文化,无数译者将这一著作译成各种语言。说到《唐诗三百首》的英译作品,有一个名字不得不提——许渊冲。许教授翻译诗歌一直秉承的原则就是他所提出的“三美论”,即音美、意美、形美,但是最终希望达到的目的都是让英语为母语的读者了解《唐诗三百首》到底是一部怎样的作品,并且理解其中的意义。然而,《唐诗三百首》中数字出现特别频繁,对中西文化有了解的人应当知道,有一些数字在不同文化中指代的含义大相径庭。譬如说,西方人喜欢 7,讨厌 13,而中国人认为 8、6 等是吉利的数字,4则是忌讳的。译者翻译的最终目的,应是希望其目标读者能够读懂其译文。读者接受度的高低可以算是衡量译文质量的一个标准。因此,该文选择从读者接受论出发,分析许渊冲在翻译《唐诗三百首》中的数字时采取的翻译方法,供翻译学习者借鉴。

一、读者接受论

读者接受论起源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70 年代初的德国,代表人物为姚斯(H·R·Jauss)和伊瑟尔(W·Iser)。该理论是以胡塞尔、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现象学与阐释学为理论基础,以读者的阅读接受实践为依据的独立自主的理论体系[1]。接受理论不再像传统的翻译理论,以作者或者以文本为中心,而是将中心转向读者。以往人们都认为翻译仅仅是译者、作者、作品三方面的交流,但是随着翻译事业的壮大,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有提出委托人在翻译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姚斯和伊瑟尔则提出读者不容忽视的地位。翻译中国文学作品的主要目的就是让该作品被外国读者理解和接受。因此,译者翻译时必须考虑到译文对读者的可接受度。王佐良曾说过:“过去翻译原则似乎都是提给译者遵守的,何妨换个角度,看看读者关心的是什么”[2]。

读者接受理论认为任何文学的文本本身的存在并不能产生意义,只有读者阅读了它才能够有意义的实现[3]。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教育程度、不同年龄的读者对所读文本的理解和诠释也有所不同。这就是读者接受论所提到的另一个观点——视野融合。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文学文本相融合,才谈得上接受和理解[3]。因此,身为译者,翻译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考虑作品本身和作者这两方面因素,同时也要尽可能考虑目标读者及其实际情况,提高译文在读者群中的可接受性。

二、数字的翻译方法

无论何种语言,数字俯拾即是,《唐诗三百首》中的数字当然也是不胜枚举。而不同的文化,数字所代表的含义有其相同也有不同之处。有时候有些数字就是表达其在数学上的意义,但更多的时候则是表达丰富的文学意义[4]。在翻译古诗中的数字时,为了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能理解并且接受译文,即保证译文的可读性,译员应当采取恰当的翻译方法。许渊冲教授是学术领域公认的诗歌翻译的大师,他所翻译的《唐诗三百首》应是值得广大译员学习的,下面就此书中数字翻译主要采用的翻译方法进行进一步分析,其中包括直译、意译、省略和转换四种翻译方法。

(一)直译

直译在翻译中很普遍,就是按照原文本字面的意思进行直接翻译。比如说“三”译为“three”,“千”译为“thousand”。直译的方法可以保证忠实于原文,但是要以读者文化背景下可以接受为前提。许教授的古诗翻译中,表示实指的数字大多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如以下例句: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5]369。(《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

We parted young for ten long years;

Not till grown up do we meet again[6]159.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5]194。(《新嫁娘词三首(其一)》——王建)

Married three days, I go shy-faced

To cook a soup with hands still fair[6]191.

例句当中的“十年”和“三日”都是其字面所指数字,因此许教授采取了直译的翻译方法,一方面清楚表达了原诗的含义,另一方面英语读者也能理解并且接受译文,不会给读者造成陌生感以及阅读障碍。但是也有一些数字,并非实指,许教授仍采取了直译的方法。比如说《将进酒》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5]159。这 一 句,许 教 授 将 其 译 为“Heaven has made us talents, we’re not made in vain. A thousand gold coins spent, more will turn up again”[6]315.尽管句中的“千金”表达的意思就是很多钱,但是由于钱或者金子是不可数的,不能像“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5]337中的“千山”一样,直接用 hill的复数来表示,或者像“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5]404中“千载”一样译为 from year to year,这两种翻译的前提都是所表示的名词是可数的,因此许教授翻译“千金”时采取了直译的方法,一方面不改变原文的意思,另一方面英语读者对此句话有更加具体、直观的体会,理解得更加深刻。

(二)意译

由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也有所差异,有些汉语数字若直译为相对应的译文,一方面不能传达原诗的意义,另一方面也不能保证译文的可接受性,造成读者理解上的困难。比如说,“长风万里送秋雁”中的“万”这个数字。在汉语中,“三”“九”“千”“万”常表示虚指,指数量多,如果要将“万”直译,那么就是 ten thousand,在考虑“里”这个单位的换算,会让英语读者更是一头雾水,这时许教授就采取了意译的翻译方法,译 为“In autumn wind for miles and miles the wild geese fly”[6]109。此译文既表达出了距离的遥远,又提高了译文的可接受性。

不过,也正是考虑到读者可接受性和古诗本身的历史与文化语境,同一个词,许教授采取的翻译方法也有所不同。譬如说,《八阵图》中“功盖三分国, 名 成八阵图”[5]187和《 咏 怀 古迹五首(其五)》中“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5]436,两首诗都是颂扬蜀、魏、吴三足鼎立时,诸葛亮的伟大功绩,“三分”所指的概念是相同的,但是许教授分别译为“With his exploits history is crowned; ...”[6]225和“The world divided into three, Shu in the west; ...”[6]227为了使语句通顺,语义明确,让读者能够理解原诗所要表达的意义,翻译方法也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三)省略

由于英汉语在表达方式或习惯上的不同,加上古诗这种特殊的文体格式,在进行古诗翻译时,为了追求文字的对仗,同时保证译文的可接受性,不能将汉语直接译为相对应的英文,比如说《蜀道难》中“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5]152,若把“六龙”直译为“six dragons”会让读者一头雾水。此句诗中的“六龙回日”是中国的神话故事,据记载,羲和每天赶着六条龙拉的车,载着太阳运行。不知道这个神话故事的人,自然不会明白“six dragons”所表达的含义,因此许渊冲将此句译为“Above stand peaks too high for the sun to pass o’er”[6]16, 省 略 了“ 六 龙” 的文化意象,既表达了古诗的含义,又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又或者说《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5]91,若将“四边”和“三军” 直 接 译 为“four sides” 和“three armies”,不仅会使句子啰嗦,还会影响读者理解诗句的含义。“三军”算是中国的一种习惯表达,在古代,通常指前军、中军和后军,而在现代,一般指海陆空三军。“three armies”就是典型的汉式英语翻译。因此,为了简洁明了表达该诗句,许教授将其译为“Frozen waves surge when drums are booming out; The Shady Mountain trembles at soldiers’shout”[6]119, 省 略 了“ 四 边” 和“ 三” 的 意 象,英文表述清晰易懂,提高了译文的可接受性,保证读者阅读的意义。

(四)转换

有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短语,在英语中没有与之对应的翻译,为了符合译入语的语言表达习惯,让目标读者能够理解并且接受译文,译者在翻译时就会采取转换的翻译方法,一定不要望文生义,采取直译的翻译方法。譬如说,李商隐所写的《蝉》中写道“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5]383,此句诗中的“五更”是中国古代表述时间的方式,“更”是古代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因此“五更”是天快亮的时候。正是如此,许 渊 冲 将 此 句 译 为“At dawn you hush your song; The tree is green for long”[6]70。同理,“三更”译为“mid-night”,这都属于特定的表达法。翻译时,应当根据上下文及目标语的表达习惯,准确把握,整体处理。再举一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5]67。中“三春”指的是春季的三个月,分别称为孟春、仲春、季春,“晖”指阳光,如果将“三春晖”翻译成“sunshine of three springs”,会使意思表达不清晰明白,让读者无法理解诗句含义,给读者阅读造成障碍。因此,为了提高译文的接受性,许渊冲采取了转换的翻译方法,将“三春晖”译为“the warm sun”,一方面表达了句子字面意思,即春天温暖的阳光,另一方面也表达了此诗的象征意义,即母亲对孩子贴心温暖的恩情。

三、结束语

数字翻译看似简单,但译者要在翻译过程中,既保留原文含义,又保证译文的可读性,让目的语读者可以接受,需要采取各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同一个数字词语或是概念,根据其语境的不同,使用的方法也不一样。不过,读者接受论的提出使读者站在与译者平等的位置上,参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7]。翻译活动牵涉的不再只有作者、译者、文本,读者也被纳入翻译活动考虑的范畴,若是译者所翻译的文章,读者不能理解,即不能接受,那该译文就失去了翻译的意义,也不能算是一篇成功的译文。《唐诗三百首》中各首诗相应的译文有很多,但是许教授的译文一方面保留了诗歌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做到了对仗、押韵等,另一方面保证了译文的可接受性,因此,他的翻译是值得翻译学习者或是研究者借鉴的。

[1]杨洁 .接受理论视阈下的谭恩美作品 [J].时代文学,2009,(10):12-17.

[2]王佐良 .翻译:思考与试笔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田园 .从读者接受理论解析谭恩美作品之意象翻译 [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1(5):124-126.

[4]牛晓 .古诗英译中数字的模糊美 [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126-127.

[5](清)蘅塘退士 著,《线装经典》编委会 编写 .唐诗三百首 [M].昆明:晨光出 版社,2014:369, 194, 159, 436, 383,67,152,91.

[6]许渊冲 译 .唐诗三百首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3:159, 191, 70, 119, 225.

[7]徐玉娟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读者接受 [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86-89.

[编校:杨英伟]

Translation Methods of Numerals in Three Hundred Tang Po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ader’s Reception Theory——Based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by Xu Yuanchong

LIU Fu-ju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Zunyi Guizhou 563000)

Numerals stands for varied meanings in different cultures. Thus, it is a hard task to render these numerals into English. The paper takes the translated text of Three Hundred Tang Poems by Xu Yuanchong as an example. It discusses such four translation methods of numerals as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omission and conver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ader’s reception theory. The aim i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ranslating learners through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adopted by Professor Xu when he was translating those numerals.

reader’s reception theory; Three Hundred Tang Poems; numerals; translation methods

H315.9

A

1671-9654(2017)02-0118-04

10.13829/j.cnki.issn.1671-9654.2017.02.029

2017-02-05

刘福娟 (1988- ),女,贵州遵义人,翻译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

本文为2015 年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医学院硕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从目的论视角分析《唐诗三百首》文化意向的翻译策略”(编号:FS-2014-1)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可接受性唐诗三百许渊冲
法律论证理论对提高裁判可接受性的启示——基于“昆仑燃气公司案”的分析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导读注译版本新近出版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许渊冲英译杜甫诗歌中的译者声音及其文化认同
《唐诗三百首》该被抛弃吗
摔得挺美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注重裁判理由的可接受性——“寄血验子”案的法律解释分析
从意向性与可接受性的角度分析话语交际
文武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