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式发展: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2017-03-29 19:58缪宁陵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院校区域培训

缪宁陵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内涵式发展: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缪宁陵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通过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分析,指出当前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途径包括:转变社会服务观念,变“被动”为“主动”;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的机制和制度;提高社会服务工作的针对性;推进产教融合,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同步转型;提高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和能力。

内涵式发展; 高职院校; 社会服务能力

0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进一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社会服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能,是教学和科研职能的补充和延伸,直接反映和体现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应强化服务意识,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技术服务、智力支持、文化服务、培训服务等,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增强自身办学的吸引力,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

1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功能分析

1)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为区域经济社会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区域内的行业企业输送充足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因此,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社会服务的最主要的形式和手段。为了保证培养的人才符合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应根据区域内行业企业的现实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建设和课程内容,调整教学大纲,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1]。

2)为区域内的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科学技术在区域经济的增长、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区域经济增长的质量取决于科学技术的更新和升级。高职院校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专业技术优势明显,应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为行业企业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健康成长。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师与相关行业企业联合开展应用型技术研究,主动了解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用技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区域生产力的发展。

3)为企业员工和社区居民提供培训服务。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学校的智力资源、师资力量和实验实训基地为行业企业的员工和社区居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转岗培训、专业培训和就业培训等,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就业、转岗和再就业的需要,提高社会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素质,促进社会阶层的良性流变。高职院校培训对象丰富,既有企业员工,也有社区居民、事业单位员工等;培训形式灵活多样,有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有全日制培训和业余培训,有校内培训和远程教育培训等;培训内容包括职业教育、科普教育、法律教育等。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服务,可以密切高职院校与区域内的行业企业和社区的关系,为学校争取更多的资金,赢得社区的支持。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培训服务了解企业的人才和岗位需求信息,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调整教学内容,使培养的人才更符合社会的需要,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增强办学核心竞争力。

4)为区域社会提供文化服务。引领先进文化是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社会的重要任务,它是除了经济利益性服务之外的软服务。高职院校的文化服务是利用学校本身所拥有的文化优势,直接为区域社会服务。文化服务的形式包括学校资源共享、地方文化研究、社区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文化“三下乡”服务等。高职院校可以将学校的图书馆、体育设施、文化设施等向社区居民开放,为社区居民开展法律知识、环保知识等先进文化的传播。

5)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对口支援高职院校服务。在城镇化过程中,高职院校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帮助其找到适合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村收入的项目,为农民提供培训服务,指导他们掌握实用的科学技术,打造有文化技术并懂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农民,帮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农民的就业水平。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还要进行对口支援西部高职院校服务,帮助其进行管理制度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学生管理制度建设等。

2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高职院校对社会服务的理解和认识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社会服务的范围越来越宽,服务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大多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来,起步较晚,再加上自身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使得高职院校在开展社会服务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1)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观念滞后。受历史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从领导到教师都已经习惯了比较封闭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对社会服务工作的热情不高,社会服务意识滞后,导致学校社会服务的主动性不强。虽然认识到高职院校应该服务于区域经济,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但是合作缺乏整体性、长期性和连续性。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只注重社会服务的有偿性,忽视了义务性和无偿性的社会服务,使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

2)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政策支持和体制机制不完善。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工作需要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但是目前,还没有出台关于高职院校进行社会服务工作的政策法规、实施细则、激励措施等,没有为高职院校与区域行业、企业的合作搭建平台,进行相关的沟通与指导,无法促进高职院校的人才、技术、师资、信息等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目前,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设置社会服务管理机构,导致社会服务工作没有规划,也没有得到有效的组织和管理,缺乏组织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基本处于无序的状态。而且学校还缺乏对社会服务活动的激励机制,对社会服务人员的劳动价值无法做出合理的评价,因此,难以调动教职员工参与社会服务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的针对性不强。目前,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工作大多局限于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培养规格等没有紧密地联系区域社会的支柱产业、重点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高职院校的其他社会服务工作也没有根据区域需要及时调整服务内容、服务方法、服务手段,学校和区域中的行业、企业之间的信息、知识沟通不顺畅,导致学校的社会服务工作针对性不强。

4)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教师的教学任务越来越繁重,导致很多教师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中。虽然,教师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但是由于没能与行业的发展同步,及时更新本专业的知识,导致在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时,缺少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性培训。此外,高职院校教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不多,难以为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高职院校教师由于评职称的需要,科研成果的形式基本以论文和著作为主,难以转化为区域经济社会需要的成果。

3 高职院校在内涵式发展中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探索

1)高职院校要转变社会服务观念,变“被动”为“主动”。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前提是社会服务观念的转变,只有当学校和教师的社会服务观念转变后,社会服务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在区域经济结构转型时期,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高职院校在走内涵发展道路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要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贯穿到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中,树立主动服务的观念,制定与完善相应的社会服务管理制度,创新社会服务方式,拓宽社会服务范围,不断提高社会服务的能力与水平[2]。

2)高职院校要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的机制和制度。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保障是良好的机制和制度。一是要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的激励机制。学校要在政策、时间、经费、场地和设备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参与社会服务实践活动,把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工作以适当的标准和比例量化,计算工作量,并将其作为职称晋升和获得奖励的条件之一。二是要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继续教育服务、科研成果转化、基础设施服务等,并把科研社会回报率作为衡量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指标。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评价机制,对学校和教师的社会服务成果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和考核。三是要建立和完善资源融合利用机制。高职院校要将现有的智力资源、技术资源、设施资源等整合起来统筹安排、合理使用,促使学校有限的资源在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实现最大化的利用。

3)高职院校要提高社会服务工作的针对性。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社会服务的工作应主要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区域内的行业、企业密切合作,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与企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将理论研究的成果应用到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更新中,加快学校科研成果的转换。此外,还可将高职院校的信息资源充分运用,为区域内的行业、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4)高职院校通过与区域内的行业企业合作,推进产教融合,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同步转型。高职院校要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以产业结构转型调整为契机,与区域内的行业企业进行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如,开展订单式培养、合办专业、共建实训基地、教学工厂等,在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创新力、发展力和竞争力,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5)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提高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和能力。学校要为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牵线搭桥,搭建平台,提供便利条件,为教师提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员工培训的信息,鼓励教师与相关行业企业联合开展应用性技术研究和横向课题研究,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并进一步提高教师社会服务的能力[3]。

4 结束语

社会服务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要转变观念,提高社会服务的意识;完善相关的机制和制度,保障社会服务的顺利进行;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服务;产教融合,提高社会服务的水平。

[1] 缪宁陵.我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现状及思考[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2-43.

[2] 雷久相.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2(36):8-10.

[3] 杨大春.基于产学研结合的高职教育“无锡模式”[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5-9.

[责任编辑:李娟]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Social Serving Ability Promo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IAO Ningling

(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The paper analyzes the functions of the social serving ability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in the present social serving works and proposes the approaches in the ability promotion. They are transforming the idea of the social service from "passive" to "active"; constructing and perfecting the mechanism and system of the social service; improving the pertinence of the social service; enhancing the integration of the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advanc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elligence cultivation and social service; and improving the motivation and ability of the teachers in social servic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ocial serving ability

2016-11-24

缪宁陵(1978-),女,副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F 230-4

A

1672-2434(2017)01-0001-03

猜你喜欢
院校区域培训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分割区域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