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视角下把握高校学生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对策

2017-03-29 15:03杜桂萍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碎片化话语权高校学生

禹 哲,杜桂萍

(辽宁科技大学,辽宁 鞍山 114051)

“碎片化”视角下把握高校学生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对策

禹 哲,杜桂萍

(辽宁科技大学,辽宁 鞍山 114051)

我国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必须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传媒“碎片化”在消弭传统话语权威和掌控力的同时,也不断创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新境遇。在此情势下,秉持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原则、批判性与包容性相结合原则、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原则,切实提升师生媒介素养,构建富有生命力、传播力的话语体系,构建大宣传工作格局,加强网络舆情引导与管控,乃是牢固把握高校学生群体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有效路径。

碎片化;意识形态;话语权;意识形态话语权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1],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当前,中西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异常激烈,传媒“碎片化”的后现代主义解构日渐消弭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话语权。牢固把握高校学生群体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关乎大学生固本铸魂,关乎高校守卫网络边疆,关乎党的执政地位,关乎国家长治久安。

一、传媒“碎片化”消弭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米歇尔·福柯曾言,“话语即权力”,话语中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因素赋予其权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意指“依据自身地位,拥有控制、规范或引导社会,以致足以为社会立言的权力”[2]。“碎片化”(Fragmentation)源于“后现代主义”与“现代”的断裂,是指完整演绎为破碎的现象。它是一种认知的扬弃,包含着对不同领域的规范和传统的否定或新生态补充。当下,媒介化生存已然成为高校学生群体的主要存在方式,传媒“碎片化”正以其独有的方式改变着今天的话语环境,引发大学生群体的主流意识形态疏离。

其一,话语主体“碎片化”导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威弱化。高校传统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主体包括领导集体、党员干部、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骨干等,均具有较高的党性修养、扎实的业务素质和坚定的政治信仰。相对而言,广大学生群体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状态。自媒体时代,网络媒体话语“身份门槛”降低,高校学生群体表达话语的渠道和途径日渐增多,“沉默的多数”获得前所未有的话语权和政治活动空间。此外,意见领袖、网络大V的个人影响力不容小觑,各种社会思潮跌宕起伏,西方霸权话语强势渗透,网络的“去中心化”彻底颠覆了大学生对传统话语权威的倚重,信息选择趋于多元。他们一旦发现被奉为主流的意识形态与自身的社会经验和理性认知不相符,就会产生疏远之感。

其二,话语表达“碎片化”导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疏离受众。话语表达的“碎片化”具体表征为媒体常常先入为主地“取景”,按照个人意愿选取新闻要素纳入预期框架,致使新闻信息呈现出支离破碎的事件片段,难以深入揭示事件本质。非主流意识形态和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丑化或妖魔化,特别是对突发事件的歪曲报道、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肆意放大煽动了青年学生的逆反情绪。对此,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或处于失语状态,或进行空泛化的理论宣传,未能及时有效地解读社会热点难点,以新观点、新角度充分说理、有力驳斥,从而为大学生释疑解惑。同时,高校的意识形态话语议程设置欠缺合理性,疏离了对大学生现实生活的解释和关照。长此以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必然处于自说自话的封闭体系当中,远离大学生所熟悉的文化语境,招致反感和排斥。

其三,话语传播“碎片化”导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掌控力下降。传媒“碎片化”打破了时空限制,迎合了青年人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信息的需求。用户发布的碎片化信息在信息场里交织、碰撞,造成原有信息链的断裂,新信息快速重组、衍生和替代。此后,被替代信息仍会不间断地发生断裂和重组,信息呈现井喷态势。大学生作为自媒体用户,通过关注、转发可以迅速地对信息进行传播、反馈,这种强大的交互性为传统媒体所望尘莫及。要想在短时间内赚取关注量,就势必追求视觉冲击甚至标新立异。话语传播的“碎片化”一方面导致网络中的标题党泛滥,另一方面导致大学生群体猎奇心理严重,充斥着浮躁、激进的情绪,容易被各种口号、“主义”误导,给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引导乃至舆情控制带来极大难度。

二、传媒“碎片化”创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新境遇

传媒“碎片化”不仅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把控提出新挑战,也推动意识形态教育实践步入新境遇。一方面,传媒“碎片化”促使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阵地多元化。传播媒介的新生与多元发展是传媒“碎片化”的显著特征。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不仅拥有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的话语权优势,微信、微博、手机APP等新兴媒介的应用也使得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得以实现信息海量扩容、传播渠道多元化、传播速度空前快捷。党建微博、历史纪念馆网上展馆、“绿色长征”等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构筑起新时期大学生的网络精神家园。融学习、交流、娱乐和便民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校园APP将意识形态信息以公益广告、励志标语和微电影等“碎片化”点状形式传达给大学生群体。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已然实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以及跨平台联动,思想宣传主阵地不断扩大。

另一方面,传媒“碎片化”促使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资源多样化。传媒“碎片化”依托网络平台,运用文化、制度、道德等隐性元素在潜移默化中施加影响,在时间和路径选择上也更为灵活、高效。视频、图片、表情包等生动、鲜活的网络资源使意识形态工作褪却枯燥乏味的外衣,更容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经过系统梳理的只言片语胜过填鸭式灌输,在快节奏的大学生活中更易吸引眼球、促动深思。此外,自媒体平台中的众多“意见领袖”和“微信”公众号在注意力资源的掌握上具有极大的优势,成为深刻影响和引导青年学生的社会力量。

尤为重要的是,传媒“碎片化”促使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凸显大学生个体价值。传媒“碎片化”体现着现代性进程的后现代断裂,其结果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所倡导的社会价值与网络领域的个体价值相去甚远乃至对立冲突。高等教育应凸显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对个人价值的尊重和差异性的认同是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逻辑前提,在新媒体多元价值选择中寻求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契合点,方能避免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疏离受众群体,推动学生群体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认同。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传播过程中,高校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进行教育手段、方法和流程的设计和优化,而非舍本逐末地开展流于形式的教育传播。

三、高校把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基本原则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把控,应契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演进、面临的时代挑战以及网络信息化的新特点,遵循以下原则。

1.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原则

把握高校学生群体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取得,既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历史必然,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先进性、有效性的体现。同时,主导性源于多样性。各种网络社会思潮、意识形态纷争的存在让大学生群体在比较中鉴别、在思考中清醒、在实践中取舍,对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地位起到促动作用。

2.批判性与包容性相结合原则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境外敌对势力蓄意诋毁党和社会主义,呈现组织化态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舆论场不断被污名化、妖魔化。因此,要把握高校学生群体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性,深刻揭露西方敌对意识形态渗透的惯用手段、危害和实质。与此同时,“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在解释外部条件的可观察到的变化时保持灵活的适应性和包容性,才能与时俱进地不断自我更新,从而赢得成员的持续认同与忠诚。”[3]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也要注重保持自身的弹性,吸纳其他意识形态的有益组成部分,反映当代最先进的思想理念。

3.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原则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形成源于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深刻反思和尖锐批判,更包含着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科学预期。目前,社会的阶层分化较阶级对立更贴近中国现实,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要保留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标志性话语,又要秉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科学方法论,诠释好中国现象,解决好中国问题,破除对西方意识形态的误解和盲从。唯有如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精神领域所倡导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才不会成为地上“乌托邦”。

四、高校把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对策

基于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实践工作的系统考量,笔者认为,把握高校学生群体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应在补齐短板、发挥优势、适应现实、全员参与等方面有所作为。

(一)提升师生媒介素养

大学生总是依据自身的学识、偏好和实际需要选择信息接收,因此,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呈现出被“碎片化”接受状态。此外,大学生群体的媒介信息甄别与运用能力不足,媒介价值取向存在低俗化倾向,媒介道德与法律意识淡薄,甚至滥用媒介话语权。基于此,大学生群体要不断提升媒介素养,进一步强化个人定位,提升个人信息力,优化知识结构,坚守底线意识,承担社会责任。

当前,高校意识形态一线工作者仍不能完全正视媒体技术加速迭代的现实,工作思维、工作方法、工作手段仍因循守旧于传统媒体时代。观念上不更新,能力上不适应,轻视、敌视网络传播的力量。面对学生质疑或负性事件,不愿说、不敢说、不会说、不善说。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切实提升媒介素养。面对良莠不齐的“碎片化”信息,要善于统筹设计内容选择、搭建载体和教育开展,切实做到思想引领找准爆发点、站对立足点,抓住症结因势利导,确保不断扩大网上红色地带。

(二)构建富有生命力、传播力的话语体系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过多地关注理论探索和宏大叙事,对于贴合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合理诉求却极少发声,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在场”。“一般而言,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与表达方式选择越合理,意识形态话语所拥有的‘权势量’就越大。”[4]因此,高校意识形态话语要祛除“官方舆论场”的冷漠生硬,善于采用生活化、趣味化的言说方式;要将居高临下的命令转变为和风细雨的协商;要善于运用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网络流行语生动表达马克思主义意蕴;要吸收、借鉴伴随人类文明进步所衍生出来的新词汇。

(三)构建大宣传工作格局

把握高校学生群体意识形态话语权是对大学生实施意识形态影响的活动过程,贯穿于高等教育的不同领域和相关环节。因此,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要构建大宣传的工作格局,注重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方式,丰富教育载体。意识形态工作要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做到思想共振、平台共通、资源共享、人才共用、队伍共建、活动共办,切实增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要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完整宣传教育体系,对符合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和材料进行筛选和梳理,在体系下进行割裂、制作、编辑,使之成为“碎片化”的教育信息、教育图片、教育视频,确保看似毫无规律且呈点状传播的教育内容各有侧重并潜在关联,“碎点”综合体在体系上是完整的。

(四)加强网络舆情引导与管控

习近平强调,开展网络正面宣传,引导模糊认识,驳斥错误言论,在这个问题上不应躲躲闪闪而应理直气壮。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和管控,就要组建高校网络宣传员队伍,选择政治坚定、敢于担当、遵守纪律、熟悉网络的网络宣传员骨干,打造一支素质过硬、作风优良、能打胜仗的工作队伍;要组建高校网评员队伍,积极应对网络突发事件,力争实现第一时间有表态、有回应、有举措、有引领,把握好速度、尺度和温度,对高校网络舆论场进行理性化推动,争夺发言权和主导权;要牢固树立大学生群体的网络法律意识,媒体空间并非法外之地,要坚决抵制唱衰共产党、宣扬民族分裂等不法行为;要呼吁广大青年学生成为网络文明志愿者和中国好网民,通过系列活动开展,使依法上网、文明上网、理性上网在大学生中蔚然成风;要固化网络管控运行机制,提升高校部门间的协调联动能力,利用大数据实现网络预警,强化技术支撑,提升舆情研判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

五、结语

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了青年。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肩负着守卫网络边疆、守望大学生精神家园的重任,唯有改“去碎片化”为融入“碎片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才能把持话语麦克风,有效引导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9)[2017-03-19].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2]张骥,申文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我国思想宣传领域面临的挑战与实现方式探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1).

[3]沈湘平.合法性与意识形态建设[J].天津社会科学,2002(1).

[4]杨昕.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成要素及其实现[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3(3).

G641

A

2095-7602(2017)09-0126-04

2017-04-27

辽宁省高校党建课题“传媒‘碎片化’时代把握高校学生群体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践路径研究”(2016GXDJ—C086)。

禹哲(1981- ),女,讲师,硕士,从事政治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杜桂萍(1971- ),女,副教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碎片化话语权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平行的个体与垂直的世界
微时代信息碎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想象力都去哪了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