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乡

2017-03-29 02:55张志强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2期
关键词:本源陶渊明文人

张志强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083-01

东汉永平十年,佛教传入中国,和强调伦常的儒家不同,佛教讲无常。对无常的感受,导致文人的自觉,文人的自觉表现在他们的创作不再仅关注生活,而是有了对生命本身的关照。《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当一个文人揽镜自照,发现“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而自怜和自恋之时,便有了对生命本身的凝视。而到了魏晋六朝三百多年“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的动乱,文人士大夫朝不保夕、难以自处的人生境遇,更是加深了他们对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感受。那么,在无常的人生,短暂的生命中,人该怎样自处,该怎样处理精神和肉体的关系,便成了每个人必须追问的一个哲学问题。

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最早的将文学和哲学结合,在作品中集中进行哲学思考、体现出思想性的诗人。他的《形影神赠答诗》便是对这一哲学问题的尝试性追问,而《杂诗》中“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及时作乐的消极即是他对这一问题的尝试性回答。但直到《归去来兮辞》,陶渊明才终于对精神和肉体的关系,对在无常的生命中何以自处有了一个终极性的回答。

公元405年,因“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的贫困和无奈,“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拖着沉重的步伐走向了官场,在离家百里的彭泽县当了县令。但在官仅八十余日,便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而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还乡之路,留下了这篇精神独白——《归去来兮辞》。

诗人一开篇便开始自责自己“心为形役”。并在自责中開始反省:“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这是中国文人精神史上关于独立人格的最深远的一次追问和反省。陶渊明对“心为形役”的深切体察和对“今是昨非”的明确判断,直接提出了在封建一元专制体制下,在普遍奴化的现实中怎样保持自我独立人格不缺失的问题,提出了作为一个想保持精神独立的文人该“怎样活”的命题。正是带着这一问题,陶渊明踏上了自己的还乡之路,并在还乡之旅中打开了自己的心灵,揭开了精神的蒙蔽,获得了发现美的机遇,展开了对美的全面感受,感受到了被忽视的天地大美,感受到了生命的大愉悦、大欢畅。但是,不进入临界状态,我们也就无法看清存在的真实处境,也就无法发现“在”的本质。陶渊明在感受到生命的愉悦欢畅的同时,也认识到了“在”的本质,因此乐极生悲,不由发出了生命短暂,“吾生之行休”的感叹。

但可贵的是陶渊明在感叹生命的短暂和好景的难常的同时时,呈现出“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的旷达,并接下来发出了自己的人生宣言:“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陶渊明正是在对富贵和生死的超越中彻底摆脱了外在之物对自己生命的羁绊,也揭开了蒙蔽心灵纱,让自我完全呈现在大地敞亮的澄明之境,从而维护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完成了自我的救赎,让自己的生命在“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的乐天安命中与天地同化。从而成了苍穹之下,大地之上,沐浴着神的光芒而诗意地栖居的一个诗人。

斯宾诺莎在《伦理学》第五部分命题第42中说:“懵懂无知的人不仅由于外界的各种因素而焦躁不安,以致永不得享受心灵的宁静;他还对神和万物懵懂无知,若不痛苦,便无法生活,真正不痛苦时,也就不存在了。有智慧的人,在他被认为有智慧的范围内,心神泰然,还由于意识到神、万物和自我,因具有某种永远的必然性而时刻存在,由此得以安享心灵的宁静。”

陶渊明正是在摒弃了外在之物对自己的羁绊之后,让本来懵懂无知的自我完全呈现出来,并和自然之美完全契合,达到天人合一的化境,而心神泰然,享受到了心灵的宁静。

海德格尔说:“接近故乡就是接近万乐之源(接近极乐)。故乡最玄奥、最美丽之处恰恰在于这种对本源的接近,决非其他。所以,唯有在故乡才可亲近本源……那些被迫舍弃与本源的接近而离开故乡的人,总是感到那么惆怅和悔恨。既然故乡的本质在于他接近极乐,那么,还乡又意味着什么呢?还乡就是返回与本源的亲近。但是,唯有这样的人方可还乡,他早已而且许久以来一直在他乡流浪,备尝漫游的艰辛,现在又归根反本。因为他在异乡异地已经领悟到求索之物的本性,因而还乡时得以有足够丰富的阅历……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还乡使故土成为亲近本源之处。”

因此,陶渊明的这次还乡行动,不仅是从官场回到了家、由世俗逃亡到山林,而是从物质的此岸泅渡到了精神的彼岸,从“心为形役”的奴化状态进入了“无所待”的逍遥游状态,从自我被外在之物蒙蔽的懵懂走向了大地敞亮的澄明之境,从世俗的焦虑回归到生命的本源,接近了极乐。因此,在这个意义上,陶渊明为士大夫精神溃败提供了一道防线,也为他们的自我回归提供了一条道路。所以,陶渊明不只是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归宿,更应该是焦虑的现代人最后的一个家园。

猜你喜欢
本源陶渊明文人
探本源,再生长:基于“一题一课”的生成式专题复习课的探索
陶渊明失败了
何以为家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简析庄子思想中的“大美”
不为五斗米折腰
王育琨:成功传承要回归人性“本源”
陶渊明论“持之以恒”
文人气
这世上少了文人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