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让阅读更有力量

2017-03-30 14:26赵鼎
课外语文·下 2017年2期
关键词:思辨阅读

赵鼎

【摘要】有了思辨的纯度、广度、细度,便会产生思辨的深度。而思辨的深度,即在阅读理解中所呈现出来的层次无不牵涉思辨的纯度、广度、细度。从形式维度上分析,阅读理解主要依靠对文本内在形式逻辑的把握上,即文本形式与主题表達的关系;从内容维度上分析,阅读理解主要依靠对文本内容不同层面的把握上,即感性与理性,情感与事理,一般认知与哲学思考等的跨越。所以,提高思辨的深度,能够增强阅读价值的评价效度。

【关键词】阅读;思辨;理解宽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根据初中不同学段的阅读要求,我们可以着力于对学生通过强化思辨训练提高阅读品质方式方法的习得。阅读与思维、思考的素养,即思辨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要懂得整体把握,而且还要懂得在细节上咬文嚼字,探究其背后的文字的、文学的、文化的含义。一言蔽之,深度搅动自身储备,深入解读、发展文本。阅读的深度取决于思辨的纯度、广度、细度。

一、提高思辨的纯度,增强阅读信息的提炼精度

初中教材中的叙事类文本阅读必然要提炼信息。学生往往仅仅懂得划分段落层次,或者概括叙写了哪些事件,但是这不足够精准。《背影》一文提炼信息时必须让学生明白事件的基本要素,从整体上把握准确,如人称“我”——难忘背影、铺垫背影、刻画背影、寻找背影、回忆背影,主语均为“我”,这是建立在对叙述线索——通过“我”的亲历,对人称“我”的选择上的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形成的认知。这种提炼信息的途径和文本的实际行文进程吻合。围绕这样的整体框架,再细致提炼出局部的信息,就会在整体分类上不会造成彼此交叉、遗漏等现象。要达到这一提炼效果,必须经过一番思辨的过程:从什么角度,以什么人称、突出哪些内容,否定以父亲的角度概括,区分概括性叙述和详细描绘等,甚至还要从中心表达的角度决定提炼信息的方式和途径。

运用思维导图原理,理出文本结构是提炼信息最为有用的途径,借助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提炼等思维工具,积极思考,才能更精准地筛选甄别目标信息。

二、提高思辨的广度,增强阅读内容的理解宽度

理解阅读内容的宽度是衡量学生阅读视野和阅读思域面积大小的重要标准。思辨的广度即指思考辨析所牵涉的知识体系和技能支撑、触及的领域等。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养成大格局、大境界和大胸怀的阅读观,决不能囿于一点,局促于井底之穴。

再说《背影》,对于文章中所流露出的亲情,我们毫不怀疑,学生也容易领会,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将学生的关注的目光引向更宽广的领域,断然不能领悟此间的沧桑人生和深沉真挚、使人黯然泪下的情怀。为此,我们建议,给予学生切实的指导,掌握拓宽阅读视域的途径,培养学生借助资源理解文本的习惯和能力。例如,关于朱自清与他的父亲之间的矛盾,关于朱自清父亲的经历等不甚了解,学生很难领悟文本中父子之间的对话、书信来往和彼此的惦记所传递出来的温度。朱自清的父亲是一位专制主义思想严重的旧式家长,剥夺了朱自清自主支配工资的权利,引起具有新式思想的朱自清的不满,导致了父子二人关系的决裂,朱自清一怒之下改至北京工作。其间,朱自清也试图和父亲缓和关系,但均无济于事。世事难料,家庭“祸不单行”,浦口分别前后,深沉的父亲深觉愧对儿子,便竭力弥补,所以,才深深触动了朱自清,朱自清文中写到的几次流泪真实可信。

文学鉴赏方家历来讲究知人论世,联系作者前世今生,回归当时社会,在一个立体的坐标轴区域内去审视文本的内涵。除此之外,学生的阅读经验和生活全部都可以辅助理解文本,从而表达出他们独我的发现、心得和评价。

可见,拥有历史思辨力、比较思辨力、点面结合的思辨力等就能帮助学生拓宽学生的文本理解面,从而培养在统合体系中审视、解读和评价文本的能力,逐渐养成具备大格局、大境界和大胸怀的阅读观。

三、提高思辨的细度,增强阅读言语的研习强度

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习得言语能力的重要途径就是文本阅读中的领悟和训练。但是如何帮助学生在阅读中习得这种能力,最本质的策略就是提高思辨的细度,即思考辨析的精细度,是否关注阅读文本中的一个字词、一句话、一段文,或者一种写法,一种构思或布局安排等在文本中的价值。为此,我们要让学生弄清楚文本中的材料之间的关系,比如主次、详略、并列、递进、承转、烘托、陪衬、突出、补充、因果等,弄清楚句段内部表达顺序、言辞选用、手法体现等,甚至还要分析标点、开篇、收尾、言语风格等。

鲁迅先生的《雪》一文系讲读课,极有文学性,是学生习得言语的好例子。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将鲁迅坚韧、顽强、乐观和内敛深邃的思想恰切地表现或传达出来,令人回味绵长。作者描写朔方的雪花,用“却”一转,形容“如粉,如沙”,而且强调“决不粘连”“就是这样”。用否定之否定的思维方式思考,这里删去“却”字,并不影响句意的表达,然而按照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篇不离旨的文章构成法则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单单选择“却”字呢?联系文旨发现,作者要借雪表达一种顽强的战斗精神,用“却”自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对雪的独立精神的赞许,再配合句末的“就是这样”,其表达意图就更加鲜明。“如粉,如沙”的比喻换成别的比喻行吗?如盐、如絮行吗?不行,因为不能准确地描绘出狂风之中雪花飞舞的状态,没有了雪的独立性。如絮喻则太过轻浮了。这两个比喻写出了风中雪舞的壮美图景。经过一系列的“否定之否定后的再肯定”的思辨后,学生便愈加体会到语言之精细。

有了思辨的纯度、广度、细度,便会产生思辨的深度。而思辨的深度,即在阅读理解中所呈现出来的层次无不牵涉思辨的纯度、广度、细度。从形式维度上分析,阅读理解主要依靠对文本内在形式逻辑的把握上,即文本形式与主题表达的关系;从内容维度上分析,阅读理解主要依靠对文本内容不同层面的把握上,即感性与理性,情感与事理,一般认知与哲学思考等的跨越。所以,提高思辨的深度,能够增强阅读价值的评价效度。总之,阅读理解水平高低取决于思辨力的强弱,只有在思辨力培养这一根本上着力,才能让阅读更有力量。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思辨阅读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