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北—福州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创新建设管理与实践

2017-03-30 15:30郭洪英
科技与创新 2016年22期
关键词:工程实践特高压创新管理

郭洪英

摘 要:浙北—福州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以下简称“工程”)是华东特高压主网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开创我国特高压电网大规模建设的标杆工程,是国家电网公司创新特高压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的首批实践工程。在我国特高压建设史上,首次采用“总部统筹协调,属地省公司建设管理,专业公司技术支撑”的建设管理新模式,建立健全新模式下的组织体系、管理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成功通过工程实践检验成为特高压工程建设的样板。

关键词:特高压;创新管理;工程实践;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TM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22.062

1 工程概况

该工程途径浙江、福建两省,起于浙北变电站,经浙中变电站、浙南变电站,止于福州变电站,变电总容量1.8×107 kVA。线路双回架设,全长(2×587)km,其中,9 km线路穿越无人区,铁塔2 126基,91%为山地,71%为中重冰区。

2 工程创新管理

2.1 管理思路

坚持集团化运作抓工程推进、集约化协调抓工程组织、标准建设构技术体系、精益化管理创精品工程;坚持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资金管理、统一调试验收的基本原则;坚持科研为先导、设计为龙头、设备为关键、建设为基础的工作方针;坚持安全第一、质量至上、有序推进,着力提高建设的质量、效益和效率。

2.2 质量管理

围绕争创“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的质量目标,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和监督体系,各参建单位以“强制性条文执行、标准工艺应用、质量通病防治”为切入点,以创优策划为引领,以“样板引路、验收点评、大面实施”为手段,加强设计、设备材料、施工工艺、验收等关键环节的质量管控,工程通过36项系统调试和11类测试的严格考核,实现一次成优、自然成优,“零缺陷”投运。

2.3 设计优化

该工程的设计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工程首次采用1 000 kV GIS端部断路器折叠布置方式,结合变电站1 000 kV进、出线构架的位置,1 000 kV GIS 端部断路器采用折叠布置方式,缩小1 000 kV GIS横向占地,减少1 000 kV GIS主母线,节约投资2 600万元。②优化1 000 kV构架尺寸,1 000 kV配电装置进、出线采用格构式构架。工程将1 000 kV配电装置进、出线构架高度优化至41 m,进出线构架宽度分别优化至49 m和51 m。③攻克超高接地电阻地区特高压变电站降阻难题,提出爆破深井接地、外引接地综合降阻新方案,成功将土壤电阻率高达1×105 Ω变电站的接地电阻控制在1.15 Ω的水平。④首次使用单回路整体式换位耐张塔,结合1 000 kV线路相地间隙、相间间隙要求,设计了1 000 kV特高压单回路线路整体式换位耐张塔。该换位塔无需附属的换位子塔,仅在塔身上设置换位支架实现导线换位,使塔位地形和场地选择更加灵活,解决了以往子、母式换位塔对地形要求严格、占地面积大的缺点,既节省投资,又减少占地资源。

2.4 科技创新

设备关键组部件国产化大幅提升,高性能硅钢片、盆式绝缘子、开关用复合套管等批量替代进口,设备国产化率由90%提升到95%以上,提出了特高压开关出厂试验和现场交接新标准。同时,成功管控了金属异物引发的开关放电风险,大幅提高了特高压开关的一次带电合格率。此次首次在特高压工程现场成功进行了特高压开关冲击(震荡波)耐压试验,而且自主研制成功了高性能硅钢片,并批量替代进口,用量达总用量的30%.铁损、磁感应强度、过励磁特性等关键材料性能和变压器的空载损耗、噪声等整体性能指标与进口产品相当,同板差等几何精度和工艺性能有显著改进。经统计,工程应用建筑业新技术9大项43子项、“五新”技术115项。

2.5 施工建设

首次使用特高压GIS现场安装用全封闭移动式厂房,通过空间密封、环境处理、实时监测等手段全面设计优化移动厂房,控制厂房内各项指标。在施工现场为1 000 kV GIS安装提供“工厂化”安装环境,实现了工厂化安装目标,为特高压GIS高质量、按期完成安装发挥了关键作用。另外,工程大规模应用重型货运运输索道,索道运输具有运输性能优良、载荷大、适用范围广、工效高、受天气和外部环境影响小等优点,能有效解决输电线路施工的山地运输问题,大大减少青赔、筑路费用,缩短工期,保护环境,为施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与此同时,施工现场应用了移动指挥监控系统,实现了导、地线走线,线路走廊,交叉跨越,人员密集施工等方面的高清视频远程实时传输,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灵活性和可扩充性,拓展了巡查和现场指挥的范围,提高了监控能力,为复杂地形和恶劣气象条件下架线施工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6 节能减排

工程节能减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合理选择线路单双回路架设方式,压缩线路走廊,大幅减少工程拆迁;②采用直升机和索道运输,减少山区修路约1 200 km林木砍伐80万棵;③优化变电站电气平面布置和设备结构尺寸,减少占地3.62 hm2;④实测电磁环境指标满足规范要求,综合线损比常规输变电工程减少66%;⑤设置复用水系统,生活污水经复用水系統处理后回收用于站区冲洗、绿化,实现了污水“零”排放。

3 工程实践

工程作为贯通浙闽两省的“电力高速公路”,输电能力达6 800 MW,远期可达10 500 MW,显著提升了华东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和沿海核电集群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工程创造了特高压建设新纪录,取得了技术新突破,实现了管理新提升,巩固、扩大了我国在高压输电领域的技术优势,对推动我国电力工业和电工装备制造业的科学发展、助推华东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甲雷.特高压电网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4.

[2]程剑,韩延峰,李其莹.特高压工程建设管理创新与实践[J].山东电力技术,2015,43(5):85-89.

〔编辑:白洁〕

猜你喜欢
工程实践特高压创新管理
特高压
交流特高压输电线路运行维护现状综述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试论高校图书馆的创新管理
欧美航空业节能减排创新管理研究
六步教学法及翻转课堂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的应用探讨
创新管理,完成鞍钢自主集成的冷轧2130工程生产线
基于职业标准的三维数字建模技术课程改革
企业创新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