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医药文献政策探究

2017-03-30 21:01胡玉
北方文学·下旬 2017年2期
关键词:本草宋代政策

胡玉

摘要:宋代较为重视医药卫生事业与医学发展,宋政府一直致力于提高地方医疗条件和医学教育水平,其中值得称道之处即其在医药文献方面所作的努力,如对本草等医药文献的征集、校正、编纂、颁行等,使得宋代的医药书籍得以流传于世,从而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關键词:宋代;医药文献;政策;本草

宋代政府十分重视对医药文献的搜集整理和校正,宋朝很多皇帝都下达过整理和编辑医药文献的诏令,这种政策导向极大地刺激了医药文献的整理,同时因为有雕版印刷术和造纸技术的进步等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原因,使得宋代在医药文献方面整理与校正等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一、医药文献的征集

北宋刚刚兴建,统治者就意识到了医药文献的价值,早在太平兴国六年(981)间,太宗就曾下达了“访求医书诏”,下令各地政府“购募”前代医书,同时规定进献二百卷及以上者,“无出身與出身,已任职官者亦與迁转,不及二百卷优给缗钱偿之……”[1]不久徐州人张成象就因献医书而补翰林医学,这种激励政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自是诱致来者,所获颇众。”[2]自此后,宋代的多位皇帝都遵从此道,搜集到了很多散落于民间甚至海外的前代珍贵医药文献。

二、医药书籍的校正与整理

在广泛征集医药书籍的基础上,宋政府又及时组织专人对前代医药书籍进行了整理。太平兴国年间,太宗命贾黄中等人“校历代医书”。[3]仁宗时,也曾因为前代方书流传不广且存在错误,于是命人重新校正了《病源论》、《黄帝内经素问》等医药文献,并由国子监负责印制颁行。此后,宋代逐渐开展校正医书的工作,而大规模、有组织地对医药书籍进行整理是从校正本草开始的。

(一)对本草的校正和补充

本草学源于《神农本草经》,该书总结了历代医药工作者的用药经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成书确切年代不详,原书已失传。汉魏之后,相继出现了很多名医自己记载的版本,“有吴普、李当之《药录》,陶隐居(陶弘景)、苏恭等《注解》。”[4]到唐末宋初时,因为战乱佚失和传抄错误,许多版本的本草都难免出现遗字、错字等情况,以致“朱字墨字,无本得同”,[3]此外,随着新药的不断出现,以及人们对已有药品的功效又有了新的认识,所以本草有了进一步校正与补充的必要。

(1)开宝本草:开宝六年(973),太祖任命刘翰等人对唐代本草进行校正,后又命李昉等人审核,完成了二十卷《重定神农本草》,太祖亲自作序颁行,此即为《开宝本草》。此书“其言药之良苦、性之寒温、味之甘苦、可谓备且详矣。”[4]也开启了宋代整理本草学的序幕。

(2)嘉祐本草:嘉祐二年(1057),仁宗命掌禹锡等人校正本草,同时又选派医官编译和详定。经过此番重修,不仅补注了前世医工记录不详、遗散多失的药方,还收录了很多记载于经史百家中药方,并以“开宝重定本为正,……间以朱墨,并从旧例,不复厘改”,编为二十一卷的《嘉祐补注本草》。

(3)图经本草:仁宗嘉祐年间,因为唐代本草《图经》失传,民间医师所有之药真伪难辨,所以专门组织各个药产区的医者逐一将能入药的植物、虫鱼鸟兽、玉石等绘制下来,并详细说明其具体的生长周期和功效,且要求每种药材附上样本,由专人上呈至朝廷,“以凭昭证”[4]。苏颂等人“裒集众说,类聚铨次”[4],汇编为《图经本草》,该书利用图文记录药物,更为形象具体,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神宗时,唐慎微经过多年的征集整理,把掌禹锡的《嘉祐本草》和苏颂的《图经本草》合二为一,又采录历代本草,收集民间验方,并博采仙经道书和百家之说中的有关本草学的记载,著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共三十二卷。该书约在元丰五年(1082)出版并风行一时,所载的每味药都附有图谱,还附以制药法,开创了药物学方剂对照之先河,流传伊始就引起朝野各方面的重视,宋政府数次修补、刊刻。此书对宋以前的本草学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是集前代本草学之大成的著作,代表了宋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

(5)本草衍义:宋徽宗时期,寇宗奭根据自己做官十余年间考究药物的经验,编撰完成了《本草衍义》①。此书以前代官修本草为蓝本,同时修正补缺,与《证类本草》“别本单行”,因战乱流传不广,被“采附《证类本草》之中,明人因之而单行本遂微”,直到清代陆心源时,才重新将其收藏的版本“重梓以广其传”。[5]

(二)成立专门医书校正机构

宋代以前,医药文献的传播主要依靠手抄笔录或者口传心授,一本新著作的问世周期漫长,且若干年后要么流失殆尽,要么因为反复传抄而错误百出,这种状况自然大大影响了医药发展水平。到了宋代,活字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造纸技术的进步引发了文化传播方式的重要转变。

宋初,负责校正前代医书的工作主要由翰林医官院负责。直到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为了能对前代医学典籍进行更为专业的整理,仁宗下令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校正医书局,隶属于编修院,负责对历代医学典籍进行整理和校勘。除前面提到的对本草增补重修外,校正医书局还对《素问》、《脉经》、《伤寒论》等十余种医书进行了校正,并坚持“一言去取,必有稽考”[6]的原则,所校医书均由国子监刊刻,发行量大增,逐渐出现“天下皆知学古方书”[7]的局面。哲宗时,还因为用大字刊刻的医书部头较大,“医人往往无钱请买,兼外州军尤不可得”[8],特将较常用的几部医书重新用小字重刊发行,扩大影响面。

校正医书局是宋代政府为推广医药知识而由官方主办的机构,不论从人力还是物力上来讲都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因而也成功地对前代医药文献进行了有效的梳理,同时利用先进的印刷技术,使医药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这是宋政府的一大创举。

三、官修医书

宋代统治者重视医药书籍的整理与编修,甚至亲自参与其中,其中北宋时期官修医书的成果则更为突出。

(一)太宗时医书的编修

宋太宗时期主持编纂了两个大部头的医药文献。其中之一为《神医普救方》,共有一千卷,前后用了近七年的时间才编修完成,并分别于太宗和哲宗时由国子监刊刻颁行,可惜因为太过庞大没有能流传开来;另一部为《太平圣惠方》,这部医书中包含了太宗还在潜邸时搜集的医方一千余条,颁行后成为各州医学博士传习的范本和行医的依据,流传较广,一直沿用到南宋时期。

(二)仁宗时医书的编修

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太平圣惠方》,仁宗命太医“删去浮冗,而标脉证,兼叙病源”[9],重新集成更为精简便利的《简要济众方》,只有五卷篇幅,颁行诸州“按方剂以救民疾”[3]。此外,仁宗针对福建地区蛊毒严重,特命太医根据福建当地名医林士元的药方,同时扩充其他善治蛊毒之方,集成《庆历善救方》。

除以上编纂医书外,仁宗认为当时流传于世的《偃侧人形图》脉位已存在较大误差,命太医根据人体经络分布,铸成二个腧穴铜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立体穴位模型,同时编纂成《铜人针灸图经》,作为铜人的使用说明书。[9]

(三)徽宗时医书的编修

宋徽宗是宋代一位较为关注医学的皇帝,他曾亲自参与编修了《圣济经》。政和年间,徽宗又诏集名医,“出御府所藏禁方秘论”,编为二百卷,即《圣济总录》,此书亡佚,后被程林购得残帙,“撮其旨要,重为纂辑”,修成《圣济总录纂要》二十六卷。[10]

(四)《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编修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编修主要是为了配合和剂局的制药工作,后随着制药业务的不断扩大,前后共经过了五次修订。最早的局方出现于神宗元丰年间,当时朝廷诏令全国的名医“以得效秘方进”,并由太医局统一进行验试,确实有效的就“依方制药鬻之”,同时将这些有效的医方编辑起来“模本传于世”。[11]此次辑成的《太医局方》成为药局早期制药的依据。

随着官办制药机构规模的不断扩大,局方出现管理混乱的现象,所用药方“或取于鬻药之家,或得于陈献之士,未经参订,不无舛讹”,为此大观年间,朝廷组织专人对《局方》进行了校正编修,“订其讹谬,析其淆乱,遗佚者补之,重复者削之……”[12]因彼时官办药局已更名为和剂局,所以《局方》更名为《和剂局方》。绍兴二十一年(1151)十二月,宋高宗诏令校订《和剂局方》,因熟药所已更名为太平惠民局,所以校订后的《局方》定名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刊行诸路。其后,《局方》在南宋又曾有过三次较为正规的校正、修订,经过前后约150年时间的修订,最终形成了流传至今的规模。

“和剂局方乃当时精集诸家名方,几经名医之手,至提领以官,内臣参校,可谓精矣。”[12]宋代官修的《和剂局方》统一了中成药的制药规范,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中成药典籍,其不仅在宋代具有权威性,而且直到金元时期仍有影响,是官方修和药物和民间医者从医参照的准则。

宋代之前的医药书籍,经过宋政府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通过官方的征集、校正、编纂、刊发工作,逐渐形成定版,不仅规范了医药学知识,同时也刺激了医药学理论的总结和提高,从而推动了宋代医学的发展和转型。

注释:

①《郡齋读书志》,《文献通考》中均记作《本草广义》。

参考文献:

[1]宋大诏令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苏颂.苏魏公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8.

[5]寇宗奭.本草衍义[M].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6]佚名.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补注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中华书局,1985.

[7]陈振孙,许逸民,常振国.直斋书录解题[M].中国历代书目丛刊:第一辑.北京:现代出版社,1987:1363.

[8]叶德辉.书林清话[M].北京:中华书局,1957.

[9]曾巩.隆平集[M].台湾:文海出版社,1976.

[10]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1]晁公武,许逸民,常振国.郡斋读书志[M].中国历代书目丛刊:第一辑.北京:现代出版社,1987.

[12]陈师文,王云五.增广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猜你喜欢
本草宋代政策
“三提高”“两保障”: “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China allows couples to have three children 中国出台三孩政策
《地道风物·本草进化论》
《本草博物志》
《本草博物志》
相宜本草小红瓶精华液全新升级
股指冲高回落 多方政策救市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宋代工笔花鸟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