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科类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

2017-03-30 23:36李喆
大陆桥视野·下 2017年2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贫困生

李喆

天津农学院

【摘 要】农科类院校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着工作量大,工作深度不足,工作难度大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农业院校贫困大学生特点进行分析,对农业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常见问题进行概述,提出应重视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对资助育人工作提出一些个人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农科类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

由于农科类院校专业设置、招生数量质量和在同等级大学中招生分数等方面的原因,使得一直以来,农科类院校中贫困生数量都是较大的。贫困生由于家庭困难的原因,过早地承受着家庭经济压力,大多数贫困学生都能正视自己的困难,刻苦学习,积极向上,自强不息,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在思想上渐渐开始偏执、自卑、孤僻、虚荣,产生消极的心理,影响人格的健全发展。高校的资助育人观念和工作转变必须做到“两个结合,两个贴近”——做到经济和精神双重资助的结合,做到贴近学生需求,贴近实际情况。

一、农业院校贫困大学生特点

(一)生活节俭而单调

由于贫困生一般为农村家庭,家中收入较低,因此家中能够给予的生活费也非常有限,很大一部分贫困生都会选择在课余时间找兼职补贴生活费,一般贫困生月平均生活费花费中,伙食费占了绝大部分,用于培训和学习的费用接近于15%,日常消費25%左右。而每学年最大的一笔开支——学费,成为贫困生家庭最大的经济负担,他们一般通过向亲友筹措、办理生源地贷款、受国家社会资助及奖助学金等方式筹集。贫困生的大学生活与其他人相比就显得比较简单了,由于经济的压力,很大一部分贫困生每天徘徊在兼职和学习之间,出于心理和经济、时间等方面的考虑,对于学校的活动,他们并不是很热心地参与。

(二)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

由于长期承担经济负担,贫困大学生的精神和心理都会不自觉地受到一定影响。部分贫困生表现出存在自卑、孤僻、抑郁等问题,他们不愿意融入宿舍、班级、社团等团体,也不和他人主动交流。当然,也有部分贫困生生活态度积极乐观,将经济压力视为自己前进的动力。显然,后者是我们大家所提倡的,而对于内向孤僻者,我们就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与开解。

(三)学习状况随年级升高而变差

贫困大学生大多有读书改变命运的想法,经过高考苦战走出了农村,使他们更加看到读书改变生活窘境的希望。大部分贫困生大一大二时学习主动性较高,他们会自主安排时间去学习和增长课外阅读量,这时成绩相对较好。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很多人觉得单纯的成绩好并不能帮助自己找到一个好工作,这使得他们渐渐放松对学习的要求,将重心渐渐转移给课外工作,成绩优秀者减少,奖学金成为一些贫困生依旧努力学习的因素。

二、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

资助育人,不仅要达到资助的目的,更需要注重育人。当代大学生关乎着祖国未来的发展,对他们的资助和教育是刻不容缓的工作,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必须落到实处,构建一个完整的资助育人体系是当代各大高校都必须重视的工作。

(一)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资格认定机制

贫困生认定工作工作量大、深度不够,同时也存在量化工作不到位,使得一些家境较好的同学受到资助,贫困生依旧贫困的问题,因此资助工作者必须要准确把握学生家庭困难情况,将资助工作严格实施,这就要求有一个合理、具体的资格认定机制。

1.制定具体严格的认定标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制定具体严格的认定标准,才能更好地按照标准进行实施。资助工作人员应该严格按照认定标准,对每一个参与贫困认定的同学,进行调查了解,按照他们真实的家境状况,给予相应等级的资助。

2.资助工作透明化、公开化。

在保障贫困生个人隐私的前提下,资助工作必须做到透明化和公开化,以便于同学进行举报监督,对于提交假证明,骗取国家资助的同学,应该进行严肃处理和教育。同时,对于那种家庭十分困难,但是由于“自尊心”而不参与贫困认定的同学,可以安排人员进行思想交流,鼓励他正视贫困,正视资助。

3.贫困生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贫困生资格认定要求申请同学必须提交家庭所在地的家庭困难证明、学生实际在校情况汇报,这两种缺一不可。同时,贫困生档案必须要动态管理,每次贫困认定,更换一次档案,虽然这样增加了工作量,但是可以使贫困认定更加准确落实。让家庭突然遭受灾害和重大变故、积极向上、艰苦朴素的同学可以有得到国家资助的资格,同时撤销衣食奢靡、高档消费同学的档案。

(二)励志扶贫,将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资助育人工作不仅仅是为贫困生提供经济上的资助,更要关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帮助思想有问题的贫困生进行思想的转变和行为的引导。

1.关注大学生思想。

思想政治建设是育人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从高中升入大学,从一个环境到另一个环境,家庭困难学生需要面临众多的差异化,这对于思想还不够成熟的青少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特别是一些精神敏感的人,因此,国家为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了绿色通道这一政策,解决了贫困生入学的实际问题,同时也是对贫困生进行一次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正视贫困,诚信贷款、诚信助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诚信做人、自立自强的道德品质,这些积极向上的品质对家境贫困的学生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他们克服家庭贫困的自卑,走出负面的心理阴影。

2.培养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以团结协作、优势互补为核心,以奉献精神为境界,由忠诚和民主意识组成,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为表现形式,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基础的。[3]大多数家境贫困的学生都缺乏交往的主动性,他们往往比较自卑、孤僻,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而他们越不参与集体活动,就会越孤僻、越自卑,因此,让他们走出心中的阻碍,参与团体活动是资助育人的重点,让他们在团体活动中培养团体精神,与其他同学一起相互协作,走出自卑、孤立的阴影,让他们勇于出主意、勇于组织、勇于和他人交往,渐渐融入大学生团体中,与同学们正常交往。

3.提升家庭困难学生的个人能力。

贫困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是他们的一个弱点,因此,在对他们进行资助的同时,也要注重这些个人能力的提升,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品质。引导他们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正视自己的专业,为着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三、资助育人工作的想法和建议

(一)带领受资助贫困生参与社会义务劳动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集体义务劳动,鼓励他们自主参与,让他们从活动中体会帮助他人的快乐,同时也锻炼了团队精神,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名积极乐观、勇敢坚强的大学生。

(二)搭建就业兼职平台

贫困生大多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日常兼职和毕业就业问题,学校可以搭建勤工助学平台,提供兼职就业的机会,这样使家境困难的同学可以一同参与课外兼职,为他们提供共同交流的机会。对于有的困难生,往往同类学生之间的相互引导会更加有作用。兼职平台上面的工作经过了学校审核,也避免了同学上当受骗的情况。贫困生通过兼职工作赚取自己的生活费用,缓解了经济上面的压力。在勤工俭学中的成功体验能让贫困生看到自己改善生活处境的能力,体会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许,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从而提高自信心。同时,也要敢于借助大学生创业实践項目,鼓励受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三)鼓励进行助学贷款

大部分贫困生资助都来源于国家奖助学金,这种资助方式非常直接方便,但是容易使同学滋生坐享其成的想法,相比之下,助学贷款就可以规避这个弱点,助学贷款既可以缓解贫困生当前的经济压力,同时也增加了毕业就业时的经济负担——需要还助学贷款,有了这部分压力,可以促使同学更加努力地学习,提升个人素质,努力参加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国生.高校贫困生关怀的现状与对策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9):13.

[2]牟玉荣.农科院校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J],教育心理研究,2010(32):247.

[3]何文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研究[J].时代教育,2016(7):130-131.

[4]蔡伟林.浅谈贫困大学生自信心及其培养[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5):36.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贫困生
大学生资助育人效果评估指标研究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让阳光点亮你的生命
144名贫困生的爱心爷爷——余祖堂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方式的构建与完善:基于高校贫困生需求的视角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