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传》辞令的譬喻手法看先秦汉民族“象喻”的思维认知特点*

2017-03-30 06:21李青苗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明喻左传世界

李青苗

学术交流与探讨

从《左传》辞令的譬喻手法看先秦汉民族“象喻”的思维认知特点*

李青苗

《左传》中有十分丰富且颇具特色的外交辞令,辞令中运用譬喻等多种修辞手法,譬喻的运用体现了先秦汉民族“象喻”的思维认知特点,即以具象到抽象,从而把握物质世界的方式,这种思维观念广泛地存在于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以至于后代的思想家们也常常以此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

《左传》;譬喻;象喻;先秦;思维认知特点

《左传》中有十分丰富且颇具特色的外交辞令,有些至今仍然广为流传。《左传》的辞令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譬喻是其中运用得十分广泛的一种。譬喻使辞令所言的事理更加生动可感,同时也体现出先民们“象喻”的思维认知特点。

譬喻也叫比喻,亦作“譬谕”,它有很多类型。简单来说,譬喻就是“借彼喻此”,是人们运用联想和想象,以具体而熟悉的事物,说明或形容描写比较抽象的主题。譬喻一般由“本体”“喻体”和“喻词”组成。当然,在具体运用的时候,可能会省略其中的某个或多个成分,比如本体和喻词。

将两种不同性质但彼此有相似点的事物放在一起,用一个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使表达效果更加生动和具体,《左传》辞令中的譬喻达到了这一目的和效果。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①:“子产曰:‘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于郑国,栋也。栋折榱崩,侨将厌焉,敢不尽言?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譬如田猎,射御贯,则能获禽,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子产的一番话里蕴含了多处譬喻,说明不会理政却让其从政的严重后果:以人本来不会操刀而让其用刀,栋折屋毁,让人用漂亮的锦缎去学裁剪,不懂驾车射箭却让其去学打猎等作比喻,艰深的道理变得深入浅出。

一、《左传》辞令中的譬喻类型举例

《左传》辞令中的譬喻类型丰富多样,如果以今天的标准来看,明喻、暗喻、借喻的类型在文中都有体现。

1.明喻。明喻是三个构成成分齐全,《左传》辞令中,常常用“如”“犹”“似”,以及“譬如”“譬于”“譬之如”等词语连接本体和喻体。下面简要举例说明。

《哀公六年》:“是岁也,有云如众赤鸟,夹日以飞三日。”红色的云气聚集而成的“鸟”在太阳两侧三日,此景象在旧时为不祥之兆。

《襄公三十一年》:“然犹防川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这是有名的“子产不毁乡校”,子产认为控制人们的言论就如同防川,堵塞河流不如开口引流,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必然更大,反而不如听取人们对施政好坏的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襄公二十三年》:“臧孙闻之,见齐侯,与之言伐晋,对曰:‘多则多矣!抑君似鼠。夫鼠昼伏夜动,不穴于寝庙,畏人故也。今君闻晋之乱而后作焉。宁将事之,非鼠如何?’”意思是国君您(战功)虽然很多,但就像个老鼠,因为如同老鼠昼伏夜出。

2.暗喻。主要形式为“甲就是乙”或者“甲成了乙”,是比明喻更近一层的譬喻。在《左传》辞令中的暗喻,因为当时没有“是”作为系词,因此,要么是以“为”作为标志,要么是判断句“A,B(也)”的形式。

《定公四年》:“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始于楚。”封豕、长蛇指的是贪婪的大猪、残暴的大蛇,这里比喻吴是贪暴者和侵略者。没有标记的暗喻则常常是判断句“A,B(也)”的形式:《哀公十一年》:“越在我,心腹之疾也。”心腹之疾指体内致命的疾病,也就可以用来比喻严重的隐患。

3.借喻。借喻是省掉了本体和喻词,直接用喻体来进行言说。《哀公六年》:“王曰‘除腹心之疾,而置诸股肱,何益?’”这里,“腹心之疾”是喻体,本体和喻词都没有出现。

4.特殊的譬喻。《左传》中还有一些特殊的譬喻,不是在一句话中出现喻体或者完成比喻的。

引卦辞、繇辞。《僖公四年》,晋献公欲立骊姬为夫人,卜人说不可以,因为繇辞说“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这里引用了繇辞,用薰(香草)喻太子申生,莸(臭草)喻骊姬。

引谣谚或者寓言。《昭公十一年》申无宇对楚灵王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这里引用了一句谣谚,意思是树梢大了会折断,尾巴大了转动不灵,隐喻臣子势力大了难以控制。

“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出自《左传…宣公十一年》,是申叔时劝谏楚王的话,当时,夏征舒弑陈灵公,陈乱。楚国于是出兵平乱,灭陈后以陈作为楚县,楚大夫申叔时认为陈罪轻而惩罚过重,这样做会被别人视为贪婪,于是用寓言为喻劝谏楚王。

赋诗为喻。《左传》辞令中引了很多诗,大多是根据诗的含义为喻,不乏断章取义之例。《昭公元年》:“夏四月,赵孟、叔孙豹、曹大夫入于郑,郑伯兼享之。子皮戒赵孟,礼终,赵孟赋《瓠叶》。子皮遂戒穆叔,且告之。”《瓠叶》有“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是一首主人在宴饮宾客时表达自谦之意的诗,以诗为喻表达对宾客的敬意。

还有一些隐喻用法,原意可能不言明,只是寄托于譬喻之中,我们可以将其视为融合、寄托的譬喻。

二、譬喻体现了先秦汉民族“象喻”的思维认知特点

《左传》辞令的修辞手法中,有大量的譬喻,譬即喻,这是一种比较宽泛的说法,之所以成喻,前提是两种事物之间具有相似点。例如在《僖公五年》中,宫之奇谏(虞公):“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以辅车和唇齿之间的关系来比喻虞、虢之间的关系,两个事物之间关系密切是它们的相似点。透过相似性,我们可以看到先民们是以两个世界的相通为前提的,这实际上体现了先民的尚象思维。象喻是以“象”为核心、以“喻”为手段的一套思维机制,既能体现思维对象的具象因素,同时又关照了思维主体的主观旨趣,因而能够成为先秦汉民族把握世界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认知方式,并且是一种具有浓厚的汉民族特点的思维方式。“象喻”由已知推及未知,由具体物象到观念之象,再由观念之象指导具体之象,以辞令中引用的《周易》为集中体现。

《左传》辞令中有多处引用《周易》卦繇辞的例子,对这些代表具体事物的卦象,人们依据经验进行引申和推衍,借助具体直观的卦象便可以融汇天地万物之象。八卦名称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古人认为,主客观之间存在着契合关系,客观事物之象必然与人事道理相通。卦辞则是对卦象的解读,以象辞来定吉凶,这便是一种“象喻”的思维,古人从客观事物中抽象出各种卦象,又以卦象来象征各种人间祸福和宇宙变迁。《周易》中以––(阴)-(阳)二爻为基本元素,以数的奇偶排列组合成六十四卦,具有无所不包的广泛的象征和指涉意义。因此,占卜在当时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

葛兆光说:“这种‘象征’久而久之在人们心中却取代了事实世界,成了事实世界本身,它的地位越发地崇高,它的形式越发地隆重,它的作用也越发地巨大,而主持典礼的人,如巫、祝、史、宗等,他们掌握了这一套象征,拥有了沟通仪式两端(人/神、人/鬼、人/天),于是,‘思想’就成了通过‘象征世界’对‘事实世界’的使用、说明和解释。”[1]

象喻广泛地存在于先秦汉民族的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人们通过“象喻”的方式认识世界,进而创造出思想文化制度,而当这些制度、秩序形成之后,人们就以之代替原有的真实的世界,礼乐文化就是一个具体的体现。

如《左传》辞令中有很多赋诗引诗的例子。赋诗作为一种幽雅、含蓄的活动,同时又是礼仪活动的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礼仪符号,要和当事人的身份和地位相称。例如《左传》中有两处记载“旋而走出”的现象说明赋诗不能乱用,必须依礼而行。《成公十二年》有:“卻至将登,金奏作于下,惊而走出。”《襄公四年》还有:“穆叔如晋,报知武子之聘也。晋侯享之,金奏《肆夏》之三,不拜。工歌《文王》之三,又不拜。歌《鹿鸣》之三,三拜。”

古人的诗是可以奏乐演唱的,在礼仪中使用什么乐章,要和参加者的身份、地位等相联系,因此,两位主人公都不敢接受不合身份之大礼。礼乐的世界就是把“尊尊”“亲亲”等抽象的概念物化为可观的外部形式,将身份的等级贵贱通过音乐、服饰、礼仪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细微之处,用不同的物质形式隐含地表现出来,使人与人之间的高低贵贱、亲疏远近通过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

“象喻”思维的特点是:借助“象”并对其进行解释和推衍,形成符号系统,进而表徴世界的本质与意义,人们以一定的形式化、程式化的仪式表现这些体验和想象来对世界进行把握。“象喻”思维是古代中华民族的一种认知方式,先民们以这种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它在古代知识系统的形成中占主体地位。也是理解古代礼乐制度内容广泛的一个“中介”。[2]先民们的尚象意识,后来影响到各个领域,文学、思想、哲学、美学等等无不展示着它的宏大影响力。先秦汉民族思想中存在的这种“象喻”的思维方式,作为一种观念广泛地存在于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以至于后代的思想家也常常以此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

[1]葛兆光.十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138.

[2]夏静.礼乐文化与中国文论早期形态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责任编辑:贺春健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531(2017)08-0033-03

*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12YZ C740049)

李青苗/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吉林长春130024)。

①本文例句均选自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0

猜你喜欢
明喻左传世界
从语言符号象似性比较隐喻和明喻
中国文学“译出翻译”的修辞研究
——以《三体》明喻翻译为例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隐/明喻的恰当性-规约度-熟悉度多维择选实证研究
明喻翻译研究:以朱自清散文英译为例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