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角下翻译批评转向的深耕

2017-03-30 06:21丁锡民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译者理论文本

丁锡民

多维视角下翻译批评转向的深耕

丁锡民

作为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之间最基本纽带的翻译批评,是对跨文化和跨越历史的翻译活动的有效思考和科学评价。翻译工作要科学和谐地发展,必然离不开翻译批评。翻译批评能够保证翻译的价值从理想变为现实,从而更加充分地吸收和消化异域文化中的精华,繁荣自身的文化建设。本文从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分化关系、翻译批评转向在场、翻译批评重点聚焦译者行为批评以及“互联网+”翻译批评等视角,研究翻译批评的转向。

翻译批评;翻译转向;译者行为批评

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人们对翻译活动的思考和评价。而随着翻译实践水平和翻译理论认识水平的日益发展和完善,翻译活动迫切需要有一套系统性、理论性的翻译批评与之匹配。翻译批评作为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对翻译文本的解释和理解,其历史使命就是要确保翻译价值的实现,拓宽、完善和传承原作和译作的意义,以便有效解决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方面存在的有争议性的问题[1]。

近20多年来,在翻译界的不断探索和发掘下,翻译批评理论的新视角、新思路层出不穷,它们不仅和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血肉联系,更是翻译界对传统积极继承、努力开拓所结出的累累硕果。但是,由于翻译批评标准的不断发展以及每个时代对翻译有着不同的需求,不同的评价者对同一译作也会从不同的角度评价,这势必给翻译批评带上一种“自我”烙印和个人色彩。在这种情况下,翻译批评标准的公平性、合理性和稳定性必然受到人们的挑战和质疑。有鉴于此,本文以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分化关系、翻译批评转向在场、翻译批评重点聚焦译者行为批评以及“互联网+”翻译批评等为切入点,深耕翻译批评转向,着力解决翻译批评所存在的理论及实践盲点。

一、概念的厘定

纵观国外翻译发展历史,翻译理论研究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对翻译批评都做出了自己不同的阐释。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就已经进入了对翻译批评理性的研究阶段,奠定了翻译批评理论和学科意识的基础。豪斯和莱斯等翻译理论家成功地把翻译理论融入翻译批评的研究之中,勒菲弗尔通过运用文化学派的翻译理论,解读了译作产生的理据以及在译入语文化系统中的制约因素,从而把批评理论和批评实践科学地结合在一起。M ona B a k e r主编的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通过把翻译批评和翻译评论区分开来,定位翻译批评的内涵[2]。法国翻译理论家贝尔曼认为,翻译批评必须重视差异,凸显翻译的价值,就是对本身即为批评作品的译作进行批评。纽马克指出,翻译批评作为一种以实践为指向的批评活动,需要在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够可持续进行下去。因此,翻译批评是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桥梁和纽带。

在我国翻译领域,由于翻译批评的研究起步较晚、理论支撑缺乏以及翻译批评自身的公正性和合法性在短时期内无法得到认可,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翻译批评的发展缓慢,缺乏对翻译批评的理论研究与宏观阐述。1992年,许钧出版了我国翻译批评研究的“开山之作”《文学翻译批评研究》,较为系统地对翻译批评做出了独特的研究,奠定了我国构建文学翻译批评理论体系的基础。文军主编的《科技翻译批评导论》以及杨晓荣主编的《翻译批评导论》,则认为翻译批评和翻译评论两者内涵相同,意义基本相似。

建立在翻译过程内在本质基础上的翻译批评是通过文本理解和解释翻译出来的意义,以此来探索和解读文本意义理解和解释的本质特征,揭示文本意义交换的极限和条件。

近年来,我国翻译批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存在的问题还是要引起翻译界的高度重视。如翻译批评偏离了学术批评的方向,研究者依然固步自封于原文与译文的二元对立,翻译批评理论不能够服务于本土翻译现实的创新性和原创性,单向度的思维方式以及乱译、胡译、不合格、不负责任的本文还大量存在。

二、翻译批评的转向

(一)翻译实践批评与翻译理论批评转向分化

在翻译活动中,只有翻译批评本身做到公开、公正、合法,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批判的力量,具备合法性。所以,翻译批评发展的历史其实是其自身追求公开性、公正性、合法性的历史。长期以来,人们对翻译批评的诠释和研究,主要囿于以直觉的方式操控原文与译文间风格和意义的对等。以图瑞为代表的以色列特拉维夫学派建立的译入语取向的“感悟式”批评,以及建立在把原文的语词分析和研判为基础的、以法国学者梅肖尼克(M esch onn ic)为代表的传统的以原作为旨归的“挑错式”批评[3]。“感悟式”批评对批评者的悟性和感悟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且个人主义主观色彩很浓,不具备普遍的操作性。而“挑错式”批评由于是建立在对原文的语词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其客观性和合法性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但是,又由于理论依据的支撑力度不够而备受诟病。在这种背景下,翻译批评不得不转向各种理论以实现自身批评的客观性和合法地位。

众所周知,翻译批评的理论化目的是要规避批评的主观随意性,人们必须在理论力量的支持下,保证翻译批评的合法性、公正性以及客观有效性[4]。换句话,翻译批评如果动摇、否认翻译实践批评存在的客观性、公平性和合理性,玩忽了自身作为服务于翻译实践的目的和提高翻译质量的职守,沉迷于理论化的自我提质和增值中而最终转向了理论批评,那么,翻译实践批评与翻译理论批评转向分化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二)翻译批评转向有意识地“在场”

在翻译领域,翻译批评是一种对象化的活动,也是一种评价行为。借助于翻译的价值实现平台,翻译批评才能实现其自身作为批评主体的贡献和价值,因此,翻译实践中的一切活动必须建立在翻译批评有意识地“在场”的基础上[5],“在场”不仅是翻译批评的根本属性,同时也是其自身合法性得到认可的必然要求。这样人们才能够对翻译实践中凸显和折射的各种翻译的根本性问题予以深入思考、规范和引导,从而实现翻译批评的价值。作为翻译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翻译批评与文本的丰富性、翻译现实问题的关注度以及翻译批评实践本身的关注度和反省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有益的丰富的文本批评实践是翻译批评在场的首要要求。作为嫁接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桥梁和纽带,翻译批评力求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实现自身应有的价值,翻译实践呼吁翻译批评,翻译批评也是应翻译实践的呼唤而生。在翻译批评活动中,虽然批评的方式、方法、目标、策略以及对象在不同的背景中呈现出个体性、独特性以及差异性,但翻译批评的最终目标必须回归文本,翻译活动的实践性和翻译批评的对象性从根本上要求翻译工作者必须以理性的目光关注文本以及文本背后所蕴藏和凸显的具有根本性的翻译问题。比如,对翻译家傅雷的重要译作进行文本批评的时候,首先要将对文本的批评与对翻译家傅雷的研究有机融合起来。其次,要深入剖析傅雷的译文策略、风格、翻译场域各要素之间的关联以及互动关系。最后,还要重点探究傅雷在翻译过程中对语体使用的选择及其背后蕴藏和隐含的翻译家所具备的“人文情怀”以及“赤子之心”。这样一来,借助于翻译批评的理性力量,可以很好地深耕翻译文字和翻译文本背后所凸显和蕴藏的极其深刻、丰富的价值取向和鲜活的内涵。

对翻译批评实践本身的关注和反思是翻译批评在场的第一要务。理性的、良好的、健康的翻译环境对于翻译活动的开展是至关重要的,而这种翻译环境的形成与翻译批评的警示、反思和监督功能是息息相关的。人们必须时时关注、不断反省并总结翻译批评实践本身,才能不断获取动力与批判力的源泉,有效地展现出翻译批评应有的力量与价值。这就要求在翻译批评活动中,一方面,运用深厚的学术素养和敏锐的批评意识加强文本批评实践、关注翻译现实问题,另一方面,运用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严肃的学风高度关注国内翻译批评活动的开展和研究情况,合理揭示和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正确的引导和理性的纠正。

翻译批评活动与翻译现实问题的紧密关联是翻译批评在场的必然选择。十八大以来,国家全方位地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这一方面承载着人民的殷切的期待,另一方面,翻译批评遭受着由于中国当代文学总体“出海不畅”而引发的质疑、争论、揣测以及一些非正能量的评价。因此,翻译批评界应该以积极的在场者姿态,以敏锐、理性的目光密切关注翻译现实,有效应对当前翻译所面临的问题、质疑和挑战,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让外国人同样也能够享受中国文化成果。比如,2014年7月29日《人民日报》开辟“文艺观察”栏目,广泛收集和汇聚翻译界、文学界、政府等各方面的意见与建议,推出与翻译文化有关联的一系列文章,全方位多角度地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目标下的翻译问题进行了研讨和阐述。翻译批评者对于翻译现实问题清醒的认识、敏锐的洞察与自觉的理论意识对于处于缺席和失语状态的翻译批评在新时代语境中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翻译批评活动与翻译现实问题的紧密关联是翻译批评在场的必然选择[6]。

(三)翻译批评重点转向聚焦译者行为

作为翻译活动主体的译者,既是翻译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又是翻译活动的意志体,译文中或多或少地都会烙上个人意志性色彩,这是由译者的主体性特征所决定的,并且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翻译与翻译批评的历史归根到底是译者“如何译”和译评者“如何评”的历史。但不管是如何译,抑或是如何评,这两种翻译活动都与译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作为翻译实践的具体实施者,译者主宰着翻译的社会化过程,在整个翻译活动中起着纽带和中枢的作用,它能够把原文和译文、作者诉求和社会需求、译者个体意志和译者群体意志、译者自律和翻译他评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势必要求以翻译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翻译批评把重点转向译者行为批评。

过去,人们只是对译者的翻译水平、翻译方法、翻译态度、翻译道德等问题加以批评,这是一种比较肤浅的、附属性的批评,没有凸显和强调译者的中心地位和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性和创新性。而真正意义上的译者行为批评,一方面,是对于译者作用于文本的“行为规律”和译者为使翻译满足社会需求而不断进行“角色化”的适应过程,译者作用于文本并在文本上留下的行为痕迹最大程度上体现了译者的行为规律。另一方面,翻译批评是译者让务实性的社会目标得以实现,从而迎合社会大众、调整和改变自己社会人角色,此过程与翻译的社会化过程并不是背道而驰的[7]。

另外,翻译批评的一个有效的测评尺度是要追求译文对原文的求真度、译文对社会的务实度以及在翻译实践活动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求真度和务实度之间的平衡,而这种平衡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行为的合理度。合理度高的译者行为能够保证二者取得预期的平衡。

(四)翻译批评转向“互联网+”

随着翻译批评研究的深入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和新技术的革新发展,翻译界越来越多地关注“互联网+”翻译批评的创新性、多元化、及时性、从众性和丰富性。“互联网+”翻译批评不但是对传统纸质媒介翻译批评的挑战,同时,由于其自身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活力,为翻译活动和翻译批评架构起一个崭新的平台。

目前,“互联网+”翻译批评主要围绕论坛、网络书评、讨论组、博客、微信和微博这五种比较典型、活跃度较高的网络翻译批评空间。译者和批评者利用出版社、大学、公司等所属网站下设的论坛,获得各种有关翻译现象、译者心得、读者回帖、评论以及读者对出版的书籍、翻译作品的建议和反馈,译者和批评者借助此空间来发表自己的建议和意见,把译者、读者、批评者以及出版社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网络书评由于其自身包含了海量高质量的读者书评、编辑书评和出版人书评等优质资源,扭转了传统书评由精英垄断的尴尬局面,为人人评论译文和随时发表翻译批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用户共同兴趣建立起来的讨论组在进行网络翻译批评时,往往围绕一个具体的问题,通过众多网民的参与,呈现了不同的观点和视角,充分展示了翻译批评的多元化和开放性。

随着翻译批评理性化和系统化地研究和纵深发展,翻译批评转向“互联网+”翻译批评已经成为一种时代发展的潮流,为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和批评的平台,为翻译批评倾注了新鲜的血液,译者和读者身份的网民化真实地展现了理性的批评家从事翻译批评所必备的气质和素养[8]。

总之,在翻译活动中,处理好翻译实践批评与翻译理论批评分化转向,有利于规避翻译批评的主观随意性,保证翻译批评的合法性、公正性以及客观有效性。翻译批评转向有意识的“在场”必须具备有益、丰富的文本批评实践,批评者要关注和反思翻译批评实践本身,紧密地把翻译批评活动与翻译现实问题有机结合在一起。翻译批评重点转向聚焦译者行为批评,在整个翻译活动中,把原文和译文、作者诉求和社会需求、译者个体意志和译者群体意志、译者自律和翻译他评等诸多因素合理地团结在翻译活动这个大家庭里。且要转向“互联网+”翻译批评,以体现翻译批评的创新性、多元化、合理性、从众性和丰富性。

目前,翻译批评的研究已经进入深水区,翻译活动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迫切要求翻译批评界以敏锐的理论意识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结合翻译实践,立足民族自身特定的文化历史积淀,批判性地借鉴和吸收西方译评研究的成功经验和成果,运用更加科学的学术规范来深耕翻译批评研究,挖掘和发展中国译论以及译评的宝贵遗产,关注翻译面临的重要问题,切实改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翻译批评失语与缺席的状态,充分地展示翻译批评的警示作用与建构功能,从而在翻译活动中真正发挥翻译批评的价值导向和发展导向。

[1]张晓梅.翻译批评原则的诠释学研究——以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为中心的探讨[D].济南:山东大学,2013.

[2]Baker M ona(ed.).Routledge E ncyclo p edia of Translation S tudies,S hanghai:S 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 ducation Press,2004.

[3]胡翠娥.绘事后素:翻译批评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J].中国翻译,2015(1):63-64.

[4]陈志杰.翻译批评的实践伦理转向[J].江西社会科学,2011(5):204-205.

[5]刘云虹,许钧.翻译批评与翻译理论建构——关于翻译批评的对谈[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4):6-7.

[6]刘云虹.在场与互动—试析许钧关于翻译批评的思考与实践[J].外国语,2015(3):98-100.

[7]周领顺.译者行为批评:翻译批评新聚焦—译者行为研究(其十)[J].外语教学,2012(5):91-92. [8]王一多.中国网络翻译批评现状及其研究[J].外语教学,2016(5):99-100.

责任编辑:贺春健

H 315

A

1671-6531(2017)08-0048-04

丁锡民/三明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福建三明365004)。

猜你喜欢
译者理论文本
坚持理论创新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