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第一手史料培育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路径研究

2017-03-30 06:21姜洋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史料高中历史历史

姜洋

中小学教研教改

利用第一手史料培育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路径研究

姜洋

将第一手史料应用于历史核心素养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能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变。在课前关注学术前沿提升专业素养,拓展史料来源并合理布置课前任务,培养史料运用能力;在课中明确教学目标,转变教学思路,构建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探究模式;在课后注意史料的鉴别与采用,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是合理利用第一手史料提升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三条重要路径。

核心素养;第一手史料;历史教学;方法创新

史料教学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已成为学界共识。但忽略了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的区别①史料是指可以作为研究或复原历史时所依据的材料。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p r i m ar y s our ce)以及第二手史料(sec on d ar y s our ce)。前者是指在历史社会生活中直接产生的,可直接作为历史依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对历史所作的研究及记录。,在这样一个史料大发现时代,如何利用第一手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历史思维、转变学习方法是值得学界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第一手史料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与条件

20世纪以来,大量考古发现及新史料的出土对推动史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王国维先生将其称之为“发现时代”“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现”。[1]当代中国历史研究正在逐渐摆脱主要依靠传世文献的窠臼,第一手史料不仅拓展了史学研究的视野和方法,同时也推动了史料教学的发展。

史料教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新史学思潮的影响下发轫于英国。我国1996年施行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历史教学要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史料,要自己去检验历史的记录,查阅文献、杂志、日记和观察历史的遗物、遗址以及其他的历史证据。”[2]与第二手史料相比,第一手史料不仅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地域广泛,时间跨度更是囊括了从古史传说时代至近代的整个历史阶段。最重要的是,这些史料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与记录,具备了第二手史料不可比拟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对于二手史料,“虽然我们不能对这些材料像疑古派学者那样轻易地加以否定,但这些传说在长期的流传并形成文献的过程中又经过屡次传抄,肯定不是原汁原味。只是有的掺水多,有的掺水少罢了”。[3]

同时,在近年高考试题的命制中,越来越重视利用新出土文物、原始档案、壁画、信函、日记、访谈等第一手史料考查学生准确还原历史场景,灵活运用所掌握的史料,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2015年江苏省文科综合试卷历史试题为例。选择题第7题。以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写给李鸿章的信件为材料,以反映郭嵩焘主张学习西方政治,违背洋务派当时重器物轻制度的思想并最终遭到反对的史实。第24题选做题“探索历史的奥秘”,选用了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斯对克里特宫殿进行考古发掘所发现的大量刻有字符的陶片以及当时克里特岛先民所记录收支物品、库存物品、家畜数量、土地拥有量所使用的账簿等第一手史料,考查学生根据史料归纳克里特文明的经济特征及依靠考古成果佐证文献记载的能力。

运用第一手史料教学需考虑学生的认知与接受能力及各学校办学条件。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历史知识储备和史料分析能力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经过初中阶段学习,高中阶段学生已对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发展脉络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并具备了一定的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而随着高中教学硬件条件的不断改善,互联网接入率已达87%,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80%。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为高中历史教师提供了交互式地综合处理各种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等多种信息的条件,图文并茂,生动、灵活地呈现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教学现场。

二、第一手史料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功能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能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通过分析史料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提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选取和学生日常生活、成长经验密切相关的史料进行历史教学。

(一)第一手史料有助于创新教学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第一手史料不仅包括新出土文献史料,还有大量的出土文物、画像石等实物和图像史料。其中图像史料作为学习、研究、解构历史的重要纽带,以其简明、直观、视觉冲击力强的特点,具有文字材料不具备的教学优势。笔者在讲授《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课时,选用了山西米脂东汉墓出土画像石、河西走廊墓葬壁画以及敦煌莫高窟壁画等一系列反映从东汉至宋代的古代农业生产情况的图画史料。该组材料不仅生动再现了古代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变迁,更凸显了古代农业生产的区域性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结合教材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寻找第一手史料以证明观点,学会论从史出。以《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课为例,笔者组织学生对秦汉制度的优劣进行了辩论。其中一组学生运用了新出土的里耶秦代竹简、江陵张家山汉简、肩水金关汉简等第一手简牍史料,对秦汉时期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各级官僚机构的运行状况、法律的原貌、刑罚的特点以及秦汉制度对后世的影响进行了清晰的梳理,站在理性、客观的角度看待历史现象,分析历史问题。

第一手史料不仅是建构历史和解读历史的重要依据,也是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起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依托客观真实的材料,否则其史观就会与真实的史实产生偏离。而教材所建构的历史是作为教材编写者的历史思维成果存在的,学生对教材的学习只是对已有思维成果的继承和记忆,面对这些先验性的结论时,他们看到的仅仅是前人呈现的历史事实与结论。这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运转,还会使其陷入死记硬背历史事实和历史知识的窠臼。但通过对第一手史料的搜集和归纳,他们不仅能突破课本固有的信息承载量,而且扩宽了视野和知识面、完善了知识结构,并从以往被动的接受教师和教材的固有史观变成通过自己搜集史料以归纳和总结观点,提高解读、运用史料的能力和对历史人物、历史问题、历史现象的分析、研究能力。

(二)第一手史料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历史课程改革将历史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其价值观的建立往往需要亲身的体验和经历。第一手史料以其客观性和真实性更具说服力和权威性。

在讲授《新航路的开辟》这一课时,很多学生在感叹西方航海家伟大探险精神的同时,对郑和船队的规模是否像史书记载中那样宏大产生质疑。为此笔者展示了南京郑和宝船厂遗址考古发掘的最新成果,在“铁证如山”的第一手史料面前,他们不仅打消了之前的疑问,更被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所折服,并且通过历史场景的还原,让学生在体验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历史,对历史事物做出正确合理的价值评判,促成情感的升华。

三、第一手史料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实现路径

(一)课前准备

在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备课环节已超越了以往对教学内容的总结梳理、教学过程的简单安排、考点知识的分析掌握,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下功夫。特别是在利用第一手史料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更需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

1.关注学术前沿,提升专业素养。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史观、新方法、新史料层出不穷,历史学科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内在要求也不断提高。书本现成的知识已不足以以静制动,“对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知识已经不再是书本上现成的答案”。[4]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备课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识、吸收新观点、掌握新方法,了解并紧跟最新的学术动态,加强史学理论学习,扩展知识储备,提升专业素养。充分利用武汉大学简帛网、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中国文物网、C AL I S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网等网站,《考古学报》《秦简牍合集》《敦煌文献分类录校丛刊》《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等资源。

2.组织集体备课,扩展史料来源。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通过教学团队合作加强对第一手史料的研讨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革新,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建立“史料库”。这不仅方便了其他教师的教学活动,保证了运用第一手史料进行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而且扩宽了信息来源渠道,减轻了搜集第一手史料的压力,提高了备课效率。

3.合理布置课前任务,培养史料运用能力。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还应结合课本和教学目标合理布置课前任务,培养学生自主搜集第一手史料能力。以《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为例,在授课前笔者布置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参观晋城市博物馆,观看长平之战文物展览,收集秦在统一过程中的文物史料并实地参观了长平之战遗址,实现第一手史料的就地取材。同时,指导学生对搜集到的史料进行归类、建档并解释、分析,删除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内容,帮助学生扫除史料中的文字障碍。在明晰第一手史料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后进一步挖掘史料内涵,加深理解,并对第一手史料进行整理,如将实物材料转变成图像、绘画,将文字转变成图形、图表等,以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二)课堂教学

1.明确教学目标,转变教学思路。一些教师在利用第一手史料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依然着眼于如何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其教学套路是或者用大量课外的史料来替代或补充课本中的阅读资料,使学生们认可某些已被证明的观点”[5]。显然,这不是真正以培养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史料信息并依据史料认识历史的能力为出发点的教学目标。归根结底,这还是没能摆脱教师本位的固有思想。因此,教师在利用第一手史料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培养学生的能力目标放在第一位,从以往的利于教师“教”向利于学生“学”转变。

2.构建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探究模式。即教师引导学生对某一历史问题进行反思,从而提出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指导学生通过搜集、归纳、研读史料来解决问题,用问题架设起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桥梁,并使其始终居于学习活动的中心。这是利用第一手史料教学实施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方式。可使学生突破教材既有的材料和观点,像历史学家那样经历一个提出问题——搜集史料——归纳总结的过程。

3.注重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第一手史料包含范围广泛,涉及历史发展过程的方方面面,在教学活动中由于知识结构和信息渠道不同,教师与学生所收集到的史料会不尽一致。梳理纷繁复杂的多样性史料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感悟历史的丰富多彩。历史的发展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迹可循的,因此,教师应运用唯物史观,归纳历史发展横向地域性和纵向时间性之间的因果联系,将第一手史料置于广阔的历史背景中进行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特征。

(二)课后反思

1.注意史料的鉴别与采用。史料不等于事实,在传抄、流转的过程中往往存在错讹、脱漏,特别是在利用互联网查找史料时更应注重核实史料来源和原始出处。这就需要有对史料的分辨与鉴别能力,同时学会采用与授课关系密切,能充分与教材相结合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史料,“保证所引用的第一手史料的内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切勿因求新、求异而忽略对史料的鉴别”[6]。

2.合理解决大量史料与学生负担之间的矛盾。充分、翔实、多样的第一手史料固然能起到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但也要考虑到史料的内容与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及学生负担的矛盾。针对这一问题,可通过建立小组讨论、分工合作的模式来引导学生研读史料,形成“扎根史料,共同研讨,辩证分析”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

3.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利用第一手史料进行高中历史教学实现了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并促使教师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应突破以往单一地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转变为以学生学习能力和价值观的升华为标准。重视利用第一手史料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学习过程的参与程度、归纳总结史料能力的提升和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些因素不像考试成绩一样容易在短期内形成量化的指标,但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新时代赋予高中历史教育以新的任务和内涵。它不仅要求对辉煌历史的追忆,更要引导学生担负起共筑中国梦的时代使命。将第一手史料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在这一转变中应凸显关键作用,也是当前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下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1]王国维.王国维文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2]臧嵘.面向21世纪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的编写原则和特点[J].历史教学,1996(2).

[3]王晖,贾俊侠.先秦秦汉史史料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许军.试析高考试题的理想追求及对现实历史教学的反拨[J].历史教学,2013(8).

[5]李红梅.试论史料的历史教学应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6]方军.制造“历史解释”的途径:第一手史料与冲突性问题[J].历史教学,2016(3).

责任编辑:贺春健

G632

A

1671-6531(2017)08-0066-04

姜洋/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博士(甘肃兰州730000)。

猜你喜欢
史料高中历史历史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新历史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