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教师的课堂教学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2017-03-30 06:21杜雪梅张彤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智力因素指令女士

杜雪梅,张彤

新西兰教师的课堂教学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杜雪梅,张彤

新西兰友好城市马斯特顿市教师瑞梅妮女士于2017年来长春市进行教学交流。瑞梅妮女士的语言课堂教学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如,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进行教学预设,以激励情境为背景促进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她以情境教学为依托,以语言活动为教学核心,特别是全身反应法的应用调动了学生多个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非智力因素;激励情境;情境教学;全身反应法

新西兰马斯特顿市与长春市建交20年,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活动频繁。今年受马斯特顿市委派,瑞梅妮女士来我市进行为期两周的交流培训活动。在教学交流活动中瑞梅妮女士深入到长春市108中学、103中学、东师东安实验学校等13所中小学进行示范课教学,课后与教师座谈研讨,交流反思。同时,新西兰外教在示范课教学中也为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未来的国际化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瑞梅妮女士的教学实践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完美结合

顾名思义,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来说的,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

在中国传统的课堂上,教师把教学的关注点都放在了传授知识上。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广大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但是智力作为认识世界的活动不是孤立的。人认识世界需要有一个驱动力,这个驱动力就是人的一些非智力因素。其实非智力因素对人的认知有很重要的影响。我国的教育工作者目前在探讨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发展的同时,也开始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这一点上,瑞梅妮女士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一)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进行教学预设

兴趣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认知活动的主要动力。瑞梅妮女士在教学中总是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让他们怀着浓厚的兴趣在教学预设中一步步接近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的达成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知识的习得和能力的培养在非常自然的状态下取得成功。比如,在展示新西兰地域文化时,瑞梅妮女士运用了一个小布偶——一只毛茸茸的几维鸟,它是新西兰的国鸟。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她没有直接把几维鸟展示给学生,而是故作神秘地用布蒙住小布偶,让学生通过她形象的描述来猜测蒙住的是什么东西。学生用英语进行了种种猜测,很自然地复习了很多与动物相关的英文单词,有的学生甚至因为自己忘记了某个单词而抓耳挠腮、攒眉锁目,也有的同学为自己在绞尽脑汁之后突然灵感迸发而兴奋不已,最后当神秘的蒙布被揭开,可爱的小木偶露出真面目时,所有的学生都记住了它的英文名字——k i w i。

(二)以激励情境为背景促进愉悦情感体验

激励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不同的生理、心理状况,借助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鼓励学生的进取、竞争和创造精神,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诱发其积极参与学习的行为,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教学任务顺利完成。[1]

1.关注情感,赏识激励。在激励情境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放低姿态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只有这样才不会觉得学生提出的问题或一些举动是幼稚可笑的,才会从学生提出的幼稚问题中发现其求知的渴望,才能发自内心地赏识每个孩子,激励他们在学习中不断进取。

瑞梅妮女士带来的小几维鸟玩偶非常可爱,她在课后总是主动让孩子们摸摸小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对于孩子们提出的近乎幼稚的问题,总是不厌其烦地一一认真作答,非常耐心。对于一些能提出比较有见地问题的学生,她还会奖励一块糖果。在她的课堂上没有一个孩子是不快乐的、被忽略的,每个孩子都在课堂回答问题、多元互动以及课后与教师的轻松交流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和成就感。

2.分组合作,鼓励竞争。教学实践证明,互相合作与适时竞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在以激励情境为背景的教学过程中,瑞梅妮女士通过分组合作,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同时也鼓励他们公平竞争。瑞梅妮精心准备了颜色各异的教学道具小螃蟹,每个螃蟹的后背都印着一个字母,小组的同学通力合作,说出尽可能多的以这个字母开头的单词,在有限的时间内说出单词最多且全部正确的是获胜组。其实这样的小组活动和竞赛我们的外语课堂上也很常见,可是很少用到这么精致独到的小道具,可能随便在纸条上写个字母就发给学生了。而瑞梅妮女士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利用很精致的人见人爱的小螃蟹,一下子抓住了孩子的心,在对小螃蟹爱不释手的同时,学生的积极性瞬间被激发。

二、以情境教学为依托,以语言活动为核心,调动学生多个感官参与课堂教学

(一)创设多种课堂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智力状况、情感状态等得到优化与发展的教学方法。[2]

瑞梅妮女士创设最多的是故事情境。故事情境教学是指教师以所教知识为主干,创设一些符合学生心理年龄和心理需求的故事情境来辅助教学。即以故事情节为教学载体,以学生兴趣为支点,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学目标渗透其中、将教学内容融合其中的一种教学方法。

比如,在介绍新西兰南北半岛的形成时,她通过妙趣横生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伴随着夸张的肢体语言把学生带入到规定的故事情境中,学生的思维随着瑞梅妮的语言和动作不断转换,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记住了新西兰南北半岛的地理知识。为了巩固所学,她又把故事的大纲打乱顺序,让若干学生每人手持写着纸条的故事片段,为刚刚讲过的故事正确排序,学生为了表示自己听懂了故事,许多人表现得积极又慎重,当学生终于拼接出和教师讲得一模一样的故事时,全体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所有参加排序的学生也禁不住做出胜利的手势。

(二)语言活动让学生“动起来”

自从英语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外语教师不断接受来自各个级别的培训,可是很多人一直在抱怨培训多了反倒不知道怎么上课了,并没有抓住新课标的本质。此次通过认真揣摩瑞梅妮女士所授课程,发现她完全体现了新课程的两个最本质特征。

1.语言活动是整个课堂的核心。瑞梅妮女士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语言活动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她让学生“动”起来,这就是新课程标准的本质主张。按照新课程的标准,让学生“动”起来的课就是一堂好课,而教师的讲授贯穿始终,学生只是听、记笔记,这样的课就不符合英语新课程的标准。瑞梅妮女士设计的课堂活动异彩纷呈,有通过全身反应法让学生多个感官参与的热身活动,有以小组为单位的单词竞赛活动,有以故事情境为依托的故事排序拼接活动,有富有情趣的游戏活动等等。

2.师生双边、生生多边的互动。瑞梅妮女士设计了教师发出命令、学生来完成的全身反应师生双边活动;教师通过教具让学生进行竞猜的师生双边活动。还有更多活动是让学生之间互动起来,因为学生之间是最容易交流的。比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集思广益找出以某个字母开头的单词;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给故事进行排序等等。

(三)全身反应教学法的应用

瑞梅妮女士几乎在每节课都会用到全身反应教学法。全身反应法是美国加州圣约瑟大学心理学教授詹姆士…阿歇尔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这种方法倡导把语言和行为联系在一起,通过身体动作教授外语。其主要的教学活动是发指令和对指令做出反应,即由教师发出指令或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身体动作或以图文等形式做出与该指令或信息相一致的反馈。

瑞梅妮女士运用全身反应教学法时,有如下特点:

1.由简入繁,从单词到句式。她从最简单的单个词开始向学生发出命令,比如在讲授现在进行时态时,先发出诸如:r e a di n g、w r iti n g、w al ki n g的指令,让学生听到指令做出反应。然后,从单词过渡到句式,让学生边重复她发出的指令边做动作:I’m r e a di n g;I’m w r iti n g;I’m w al k i n g。在由简入繁的自然过渡中,教学难度被分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教学目标的梯度设计。

2.多种形式并用,多个感官参与。全身反应法强调调动学生尽可能多的器官参与到教学当中来,我们的教师在运用这个方法时,往往只是简单地发出命令,学生听命令做动作,形式比较单一。而瑞梅妮女士非常注意多种形式并用,调动多个感官的参与。除了根据命令做动作,她让学生用英语描述自己或同伴的动作;她还让学生根据她的指令画出一幅很幽默的图画。在高年级,为了增加任务的难度,她让学生完成一系列复杂的指令任务,每当学生按指令正确完成一项任务,即可以接续下面的任务,否则只有退出活动。由于瑞梅妮女士能根据学生的年龄段设计不同难度的多种活动形式,因此,全身反应法是她此次长春之行非常成功的一次教学经历。

[1][2]冯卫东.情境教学操作全手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165,3.

责任编辑:贺春健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531(2017)08-0069-03

杜雪梅/长春教育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硕士(吉林长春130061);张彤/长春教育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吉林长春130061)。

猜你喜欢
智力因素指令女士
女士不停买衣服的背后
这位女士一个月读了100本书
全年目录
ARINC661显控指令快速验证方法
女士找茬
高素质护理人才培养中的体育策略
杀毒软件中指令虚拟机的脆弱性分析
中断与跳转操作对指令串的影响
一种基于滑窗的余度指令判别算法
浅析大学体操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