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熊式一《天桥》中的“进步”主题

2017-03-30 07:17王华荣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李刚天桥小说

王华荣

(红河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 蒙自 661199)

试论熊式一《天桥》中的“进步”主题

王华荣

(红河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 蒙自 661199)

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尊心的熊式一决心改变西方人对中国的种种偏见和不真实的看法,在《天桥》中,他力图展示一个崭新的、变化中的中国,“进步”始终成为该小说的主题,它构成了贯穿小说的一根主线。通过这根主线,熊式一努力向西方读者展示一个在政治和教育上正取得进步的中国,而这种进步幅度之大,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过了世界上最早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英国。

熊式一;《天桥》;政治;教育;进步

1943年,中国现代汉英双语作家熊式一在英国完成并发表其英语小说The Bridge of Heaven(《天桥》),这是作者继创作英语剧Lady Precious Stream(《王宝川》)和翻译中国戏剧《西厢记》之后的又一重大文学成就。该小说一出版就受到广大西方读者的青睐,并得到海内外文学家的高度评价。小说在英国出版不久就被多次重印,并在英国和美国出版后被先后翻译成法文、德文、西班牙文、瑞典文、捷克文和荷兰文多种语言出版。英国桂冠诗人梅斯菲尔德亲自为其写序,英国作家H.G威尔士对小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天桥》是一本比任何关于目前中国趋势的论著式报告更有启发的小说。“从前他写《王宝川》使全伦敦的人士为之一快,但是这本书却是绝不相同的一种戏剧,是一幅完整的、动人心弦的、呼之欲出的画图,描述一个大国家的革命过程。”[1](P77)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寅恪一口气读完小说后,亲赠熊氏诗一首,以表其对小说《天桥》的喜爱和对熊式一的敬佩:“海外林熊各擅场,卢前王后费评量,北都旧俗非吾识,爱听天桥话故乡。”[1](P77)如果说使熊式一一举成名的英语剧《王宝川》的成功,在于其满足了西方人对中国东方文化的猎奇心理,那么,其英语小说《天桥》赢得广大西方读者喜爱的根本原因,则在于其以客观的态度展示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个东方古国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当年,成千上万的英国观众前往剧场观看英语戏剧《王宝川》为的是“寻求新奇”。遥远古老的中国文化使西方人着迷,西方上层文化人士几乎醉心于中华古文明的一切,他们把中国视为一片梦幻离奇的神话土地;西方物质文明导致的精神空虚使他们把“中国东方神话”视为精神安慰,而且他们始终企盼中国社会永远停留在“原始的神话”中。[2](P269)另外,近代中国在经济和科技等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的现实,使西方世界理所当然地把中国视为落后与愚昧的象征,同时,也使其对中国正在经历的变化和取得的进步无动于衷。当年主要出于商业目的,熊式一的英语剧《王宝川》迎合了西方人追求“中国东方神话”的猎奇心理,但在创作英语小说《天桥》时,熊式一的创作目的和动机已今非昔比。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促使他决心改变西方人对中国的种种偏见和不真实的看法,还原一个真实的近代中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熊式一在《天桥》中,力图展示一个崭新的、变化中的中国,“进步”始终成为该小说的主题,它构成了贯穿小说的一根主线。通过这根主线,熊式一向世界展示了一个“进步中的中国”。

一、政治上的进步

近代西方对中国的了解首先来自于基督教传教士。传教士们主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基督教相吻合的内容进行了特别的关注,因此,他们展示给西方世界的主要是中国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规范。后来,西方探险家、旅行家和商人们也开始加入到描绘中国这个东方神秘古国的行列中来。但不论是传教士,还是探险家和旅行者,他们基本上都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来看待中国和中国文明的,在他们的眼里,中国文明已经不能同现代西方工业文明相媲美。近代中国在同西方列强的诸多战争中的严重失利,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不平等条约更是加深了西方世界对中国文明的轻视态度,于是,把中国视为落后、保守、腐败、极权、不思进取的国家便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3](P97)与此同时,到过中国的一部分外国人士在著书立说谈论中国时,往往出于各种目的,尤其是商业目的,故意歪曲中国的形象,故意把中国说成是一切神秘事物的沃土和愚昧、保守、落后的象征。中国的政治就被西方世界永远定格在落后、保守、腐败、集权与不思进取上。[4](P125)这种对中国政治不全面、不客观的看法,引起生在中国、长在中国但在英国接受过正规文学教育的熊式一的极大愤慨,他决心通过文学形式来向外界展示客观、真实的近代中国政治。

在《天桥》中,他努力把一个政治上积极追求进步,不甘落后于世界潮流的中国表现得淋漓尽致。熊式一把发生在近代中国的两件具有重大意义、反映中国民众在政治上追求进步的历史事件,通过文学形式生动地展示给西方读者。值得一提的是,熊式一把小说中的人物尽量与历史事件的真实人物结合起来,使人觉得他是在讲述一部真实的中国政治近代史,而不是在歪曲和虚构历史。

熊式一首先通过“维新运动”这一重要的中国政治改革,来展现中国近代政治的进步。充满朝气、富有改革精神的光绪皇帝与暮气沉沉、腐朽无能的慈禧太后在小说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各自的支持者分别是通晓古今、锐意进取、希望中国“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无数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和思想保守、碌碌无为、希望维持现状的众多官员。在《天桥》中,熊式一对中国政治的黑暗和政府的腐败无能这一事实并没有回避,昏庸腐朽的中国式大独裁者慈禧太后为维持自己绝对的专制统治,总是想方设法扶持亲信,同时残酷地镇压其反对者。为满足其个人的物质享乐,她竟然挪用国库大量的本是用来扩充海军军备的费用建造豪华的颐和园,全然置国家的生存与安危于不顾。昏庸腐朽的统治者加上腐败无能的政府,使中国在与西方列强的交战中一败涂地,陷入更为艰难处境中的中国政府只能加深对老百姓的压迫和剥削,使其变得更为腐败。在小说的开头,作者便揭露了当时中国极为盛行的腐败现象:买官卖官。乡绅李明为谋得一官半职从而达到光宗耀祖的目的,花钱买了一个小小的官职。通过李明买官这件事,人们不难看出当时中国的政治已经腐败到何等地步。而作为清政府地方机构的衙门更是腐败透顶,总是想方设法地搜刮民脂民膏、鱼肉百姓。在作品中,当李大同被当地行政长官传唤到衙门时,他便失去了人身自由,衙役们纷纷向他敲诈勒索。当大同要求写信给其叔叔李刚以告知其在衙门的遭遇后,那些衙役便狮子大开口,竟然向他索要500钱,在遭到李大同的断然拒绝后,便威胁大同说即使他没犯法,他们也可以将他随意拘禁。[5](P95―98)当救人心切的李刚赶到衙门时,衙门的总收发又向李刚索要银两,还口口声声说收发处开销甚大,全靠被“请到衙门”的人来帮忙和照应。[5](P99)这完全是一种赤裸裸的敲诈和勒索,清政府的腐败由此可见。

但熊式一想重点展示的是中国政治面貌的另外一种情形,一幅进步的画面。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无数仁人志士对未来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关注,是无数爱国人士对事关中国前途和命运的中国政治改革的积极参与,这部分中国人开始认真思考中国自近代以来总是陷于落后和被动挨打的原因。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和新兴资产阶级代表认为中国唯有学习西方,实施变法方能走上富强之路。所涉及的政治改革主要包括:实施君主立宪制以限制王权、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大量任用维新人士;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等。

李刚和李大同两叔侄时刻关注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强烈主张、支持和参与中国的政治改革。他们认真研读西方的政治学书籍,分析近代中国之所以落后于西方的根本原因,并结合中国的情况提出了改革中国政治的独特见解。李刚一针见血地指出,只有当中国颁布宪法,中国人的基本权利才能得到保障。“就因为目前中国没有宪法,不论政府对我们做什么,我们都没有权利去批评它。现在中国的法律只是用来约束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5](P107)在与维新变法外国顾问李提摩太的交谈中,李大同则指出中国进行政治改革的必要性,表达了自己参与维新变法的坚强决心:

现在中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假如再不破除陈法,改良维新的话,马上就难以立国了。这样一个大国,怎能光靠过去的光荣,在这个日新月异进步不停的世界上生存呢?我们应该顺应潮流,与时俱进。一班守旧腐化的官僚早就把国家弄得不成体统,已经把国家引向灭亡。政府当局不仅不想启迪民智,反而实行愚民政策,靠早已过时的科举制度来提拔几个人点缀点缀太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不过是国民一份子,我愿意为这项伟大的事业竭尽全力。[5](P196)

为参加维新运动这一即将改变中国命运和前途的重要政治改革和伟大事业,李大同费尽千辛万苦,不远千里从江西老家来到京城,为推动中国的政治进步而竭尽所能。

小说中李大同和李刚等人无疑代表了当时中国的进步势力,他们对国家命运和前途的无比担忧,对西方宪政思想的无限憧憬和认同以及对维新运动的积极参与,都充分反映了当时中国人不甘落伍、努力追求进步的精神和勇气。

除“维新运动”外,熊式一还通过“辛亥革命”这一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来反映中国人在政治上追求进步的大无畏精神和坚强的革命意志。在《天桥》中,熊式一生动地展现了辛亥革命这一壮丽的历史画面。维新运动的失败使中国人对满清政府不再抱有任何希望,人们意识到靠统治者主动让步、改革,使人民获得自由,使国家变得富强的梦想彻底破灭。为追求自由和建设民主、富强的国家,唯有采取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在小说中,“追求个人自由”的政治思想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大众所接受,同时已成为革命者们的奋斗目标之一。个人自由已被部分中国人视为一个国家公民的基本权利,它如同生命一样珍贵和神圣。李大同、丁龢笙、杨衢云、老朱、史坚如、陶将军等无数革命人士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代表了不同的阶层,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不自由,毋宁死;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为追求个人自由而奋斗。一百年前由美国自由主义的杰出代表帕特里克·亨利,在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中提出的口号再一次响彻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政治思想的一大解放和进步,也是对部分西方人士批评中国“政治落后、保守、不思进取”的有力回应。为自由而战的李大同、丁龢笙、杨衢云、老朱、史坚如、陶将军等革命战士勇往直前、冲锋陷阵,在强敌面前永不退缩。李大同在攻打武昌总督衙门之前书写了庄严的《自由宣言》,历述满清入关以来的暴政,唤起民众自主和自由之精神;丁龢笙、杨衢云、史坚如则在捍卫自由的斗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可以说,中国青年为自由而战所表现出来的英勇气概和精神,绝不亚于在资产阶级大革命中同样为捍卫自由而战的英法资产阶级革命者。

熊式一笔下的勇士们同时也在为缔造共和而奋斗。中国经历了上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统治在中国真可谓根深蒂固。李大同、丁龢笙等爱国志士在维新变法失败后,便积极寻求其他救国之路。他们逐渐意识到中国靠保守的改革是万万行不通的,唯有根除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共和,中国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5](P254)这种思想和见解正是熊式一迫切想展示给广大西方读者的,尤其是英国读者。因为之前发生在英国的所谓“光荣革命”也只不过是一场“妥协式”的革命,革命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中仍然保留了君主。而中国的革命是彻底的,它将推翻皇帝的统治,建立共和国,这无疑给那些嘲笑中国在政治上保守、落后、不思进取的英国人一记响亮的耳光。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李大同和丁龢笙历尽艰险从北京来到香港参加兴中会,先后参加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直到中国的封建帝制被推翻。

李大同、丁龢笙、杨衢云、老朱、史坚如、陶将军等人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马前卒,他们为捍卫自由、为推翻在中国存在了上千年的封建帝制所做出的努力,无疑代表了无数推动中国政治进步的中国人。通过对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生动展现,熊式一告诉西方人在追求和推动政治进步方面,中国人与他们相比毫不逊色。

二、教育上的进步

熊式一还通过《天桥》向西方展现中国近代在教育方面的进步,教育进步始终是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与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一样,中国教育在近代西方人眼里也是极为落后的,到过中国的传教士、探险家和旅行家们对中国教育的总体印象为:中国教育隶属于封建政治,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书》《五经》为主要教学内容,培育恪守封建伦理纲常和通晓儒家经学的士大夫阶层作为统治阶级的后备力量,通过科举制度从中选拔一部分人充任政府官员。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紧密衔接,学校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教育被科举考试所支配。这种看法和评价显然较为片面,它忽略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教育正在发生的可喜变化和取得的极大进步。

事实上,自鸦片战争以来,不少有识之士便开始认真反思中国教育的弊端,主张积极向西方学习。龚自珍、魏源、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感到中国教育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比如龚自珍就认为中国的教育是内容陈旧、空泛,学非所用、用非所学。魏源则提出教育必须注重实用,国家应培养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甲午战争后,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提出中国的教育改革首先应该改变科举制、废出八股文,文试要以中国文学、策论、外国科学来代替。此外,应该兴办学校,设立小学、中学和专门高等学校。梁启超则指出中国应该通过教育,普遍提高民众素质以促进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在多种进步力量的推动下,中国近代教育开始迈出改革的步伐。洋务派认为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对于创办新式工业必不可少,而扩大对外交流、学习西方的基本前提是培养大批外事翻译人才,于是各种新式学校应运而生,1867年后,清政府洋务派陆续增设近代学科,包括算学、天文、地理、矿学、各国史略、万国公法等。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步伐大大加快。中国政府开始大规模地向西方国家派出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技术;与此同时,中国逐渐敞开大门,开始默许外国人在华开办教会学校,中西教育交流不断加强。中国的近代教育正在取得可喜的进步,熊式一正是通过英语小说《天桥》向西方读者展现这种进步。

首先是教育目标的根本性变革。通过《天桥》西方人可以看到,在中国教育的根本目标已经不完全是服务于科举考试,而是培养各种有用之才。在小说中,李刚这个人物最能反映中国近代教育目标的转变。年少时的李刚曾刻苦攻读《四书》和《五经》,希望有朝一日能中秀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国教育观念的变化,李刚和很多同时代的读书人读书学习的目的逐渐发生了变化。学校已经不完全鼓励学生参加科举考试,学生们自己也在寻求除科举考试外的其他学习目标,努力做到学以致用,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在李刚参加南昌县里的科举考试时,他碰到一位老童生正要上吊,原来老人觉得考题太难,如果交白卷,就无脸面回家面对亲人。起了恻隐之心的李刚便把他做好了的试卷草稿交给老者,自己交了白卷离场,后来老者考中了秀才。李刚并没有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因为开始质疑科举考试的他觉得接受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做官,而是学习知识和本领,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5](P15)李刚后来完全放弃科举考试,成为私塾教师,还为富人担任文牍。近代中国教育目标的转变由此可见一斑。

其次是教育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通过《天桥》,熊式一向鄙视中国教育的西方人展示了中国正在变得越来越丰富的教育内容。李大同、李小明、吴莲芬等孩子正是得益于当时较为丰富、全面的教学内容,在李刚担任大同和小明的老师时,他就有意地丰富其教学内容,尽量把现代有用的知识传授给他的两个侄儿。除了让他们读《百家姓》外,李刚还让大同和小明读专门介绍世界地理知识的《时务三字经》,以扩大他们的眼界。更为重要的是,他还教两位侄儿学习《石印数学入门》,这门课教学生如何用阿拉伯数字取代中国的算盘进行数学计算,在当时可称得上是较为先进的数学方法和理念。至于《四书》《五经》《中庸》《孟子》等内容,李刚只是让他的学生们把它们当成补充学习的内容。由此可见,当时的教学和学习内容已经极大地丰富了。

在初高中学习阶段,李大同、李小明、吴莲芬等学生惊奇地发现学校提供的教学内容应有尽有。除了国文、英文、数学、理化、博物、地理、历史外,还有图画、音乐以及各类游戏。其中历史和地理又分为世界历史、中国历史、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教育内容面面俱到,学科分类十分精细。李大同、李小明、吴莲芬受益匪浅,能力得到迅速提升。运用所学知识,李大同后来投身革命,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和领袖;李小明也步入政界,在新政府中任要职;吴莲芬则利用在学校学到的手工技能,通过为宫廷做纸灯来养活一家人。小说中的主人公之所以能立足于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都得归功于当时中国教育的进步。

总之,熊式一通过小说《天桥》努力向西方展示一个变化、进步中的中国,进步始终是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熊式一把近代中国在政治和教育上的进步通过文学形式生动地展现给西方读者,以驳斥和批判西方世界对中国的种种偏见。这种爱国主义情怀对于一位在西方接受过高等教育,同时又在西方成名的中国人来说,实属难得。

[1]熊式一.八十回忆[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0.

[2]龚世芬.关于熊式一[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2):260-274.

[3](美)M.G马森.西方的中华帝国观[M].杨德山等,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

[4](英)马礼逊夫人编.马礼逊回忆录[M].顾长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S.I Hsiung.The Bridge of Heave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3.

(责任编辑 徐芸华)

On the Theme of “Progressiveness” inTheBridgeofHeavenof Xiong Shiyi

WANG Huarong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HongheUniversity,Mengzi, 661199,YunnanProvince)

Xiong Shiyi, a renowned bilingual writer, driven by patriotism and a strong sense of national dignity, was determined to change the prejudice from the West toward China. In the novelTheBridgeofHeaven, he strove to show a new and changing China. Progress is a leading theme of the novel. The theme serves as a thread that runs all through the novel. Through this thread, Xiong tried to show his western readers the political and educational progress that China was making. China’s progress, to some degree, has overshadowed the Great Britain, which launched the first bourgeois revolution.

Xiong Shiyi;theBridgeofHeaven; Politics; Education; Progress

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现代汉英双语作家研究”,项目编号:14XZW020。

2017 - 05 - 06

王华荣(1971―)男,红河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I207.424

A

1671 - 7406(2017)04 - 0038 - 05

猜你喜欢
李刚天桥小说
The Channel Tunnel
李刚作品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Testing Photons Coupled to Weyl Tensor with Gravitational Time Advancement∗
你捡到钱了
五六十年代的老天桥故事
天桥
在天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