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马克思的择业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读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2017-03-30 07:17王春霞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人类职业

王春霞,曾 艳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西南大学计算机学院,重庆 400715)

青年马克思的择业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读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王春霞,曾 艳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西南大学计算机学院,重庆 400715)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是马克思的中学毕业论文。文章中马克思以冷静的思考、清晰的逻辑,紧紧围绕理性择业这个中心问题,逐层论证了青年为什么要选择职业、如何选择职业、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三个问题。在当前高校毕业生遭遇“就业难”的严峻形势下,重温经典,深刻剖析青年马克思在择业前的理性思考,对于指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择业观,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择业观;青年大学生;启示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写于1835年秋,是十七岁的马克思在特利尔中学的毕业论文,首次发表于《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史文库》1925年莱比锡版第11年卷,在我国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82年人民出版社第40卷,第3―7页,全文共29个自然段。这篇论文虽然不是马克思的成熟之作,并且行文中散落着浓厚的抽象人本主义色彩,在马克思的整个思想体系中,也并非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字里行间体现出马克思“为人类幸福而献身”的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择业前要通过冷静的思考和慎重的选择等思想,对指导当代大学生理性择业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为什么要选择职业——实现为人类谋幸福的远大理想

1835年秋天,17岁的青年马克思中学毕业,当时马克思和他的同学都面临着毕业后的选择问题。大家目标各不相同,有的人想成为牧师,执着于宗教信仰;有的人希望成为科学家,献身于科学事业;有的人羡慕资产阶级的奢侈生活,把追求物质财富作为人生理想。马克思考虑的却不是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具体职业,而是整个人类的幸福,在中学毕业论文中确立了为人类幸福而献身的远大抱负。

文章中马克思开宗明义地指出了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之所在:动物只是在自然规定的范围内完全本能地、“安分地”进行活动,从“不试图越出这个范围,甚至也不考虑有其他什么范围存在。”[1](P3)人类则不同,人的活动不是盲目的,而是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和突出的目的指向性,集中体现在其活动的目标规定性上。尽管人们确立的目标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但必须遵循的共同准则是“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1](P3)。接着马克思进一步论证了为了实现“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的共同目标,人类必须选择一定的手段,能进行这样的选择也是人类比其他动物远为高明和优越的地方。在选择的过程中通过不断超越和突破自我,使自己拥有一个“在社会上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都得到提高的地位。”[1](P3)而这样的地位必定通过从事一定的职业而获得。正如马克思在文中深刻论证的,我们在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主客观限制因素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能够选择赋予我们尊严感的职业;选择基于正确职业理想指导下的职业;选择能为我们开拓广阔活动空间并造福于人类的职业,即能达到完美境界的职业。而我们选择职业仅仅是实现“为全人类幸福而献身”这个共同目标的手段而已。

由此不难发现,当时青年马克思虽然年仅17岁,但与其他同学不同,他并没有仅仅停留于就事论事谈论选择某种具体职业的层面,而是上升到整个人类命运的高度,认为职业只是实现人类幸福的手段而已。这里,马克思阐释了这样一种重要思想,即职业总是与理想紧密相连的,理想指引选择职业的根本方向,职业活动则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职业是个人融入社会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从事不同的职业,人们以各种方式融入社会生活,通过扮演不同的职业角色,介入他人生活,从而构筑起整个社会结构,形成和发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关系,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二、如何选择职业——理性的思考和慎重的对待

首先,青年马克思深刻论证了理性思考和慎重择业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文中他明确指出:“认真的考虑这种选择,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拿自己最重要的事业去碰运气的青年的首要责任。”[1](P3)否则,如果任凭主观想象草率行事,这种选择“同时也是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为。”[1](P3)面对择业,尚无社会经验的青年人可能会出现两种迷误:即要么被名利所产生的虚荣心所迷惑,要么纯粹通过幻想过度美化现实职业。然而,这两种状况下选择的职业都是极不理智的,也缺乏可靠根基。因为,“在这里,它既不是依靠经验,也不是依靠深入的观察,而是被情感所欺骗,受幻想所蒙蔽。”[1](P4)因此,青年在择业时必须进行一番审慎透彻的思考。在此基础上,青年马克思进一步深刻论证了选择职业时应该认真考虑的主客观因素。

其次,青年选择职业时要考虑现有社会关系的客观制约性。“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P139)任何人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一旦脱离了社会,就无法正常生存与发展,就像种子离开土壤无法成活一样。同时既有的社会关系,即历史的、具体的社会关系又从根本上制约着人的现实发展。所以,青年选择职业时应该考虑的首要因素就是各种现有的社会关系。正如青年马克思所指出:“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对它们起决定性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1](P5)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这里的“社会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总称,而不是世俗的人情关系。青年马克思以睿智的眼光看到了社会关系对青年选择职业的客观制约性,这一思想已包含有历史唯物主义的因子,这对于青年马克思来说,是难能可贵的。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德国工人运动著名活动家弗兰茨·梅林在其作品《马克思传》中指出:“还在少年马克思的头脑中,就已闪现着一种思想的火花,这种思想的全面发挥就是他在成年时期的不朽贡献。”[3](P17)

第三,青年选择职业时要综合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青年马克思不仅强调了现有社会关系对职业选择的制约性,而且进一步指出了青年选择职业要从个人实际情况出发,综合权衡。一方面要充分考虑自己的身体素质。马克思指出,“我们的体质常常威胁我们,可是任何人也不敢藐视它的权利。”[1](P5)如果我们无视身体素质的限制,必将无法持续高效地投入工作。并且这么一来,身体必然垮得更快,此种情况就好比冒险把高楼大厦建筑在松软的沙滩上。可见,身体素质是选择职业的前提条件,一旦所选职业超越了身体素质的限制,我们就“不能持久地工作,而且工作起来也很少乐趣。”[1](P5)另一方面要客观估量自身的能力。如果说身体素质是选择职业的基础,那么个人能力则是根本保证。“如果我们选择了力不胜任的职业,那么我们决不能把它做好,我们很快就会自愧无能,并对自己说,我们是无用的人。”[1](P5)由此必然产生妄自菲薄的情感,这种消极的情感体验就像一条毒蛇,啮噬我们的心灵、吮吸我们的血液,让我们感到绝望和无助。由此可见,青年马克思高度重视青年选择职业时对个人素质的考量,尤其强调体质和能力的重要性。

三、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最有利于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文章中马克思用豪迈的语言和富有理想主义的风格提出自己对于选择职业的具体主张:“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1](P7)这两个方面表面上看来似乎是相互矛盾的,但实质上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正如青年马克思所强调的,不应把两种利益对立起来,认为二者互不相容。只有把二者统一起来,才能“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1](P1)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幸福与完美而努力工作,才能让自己也变得完美。反之,“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1](P7)对此,青年马克思从历史、经验、宗教三个方面对伟大人物的存在进行剖析和提炼,明确指出:“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1](P7)

由此可见,青年马克思高度重视在选择职业时必须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发展和人类幸福结合起来的原则。马克思的一生都始终不渝地践行着这一原则,始终把社会利益放在首位,耗尽毕生精力为人类的幸福而奋斗,即使穷困潦倒、疾病缠身、颠沛流离,也从未动摇过信念。正是这样的信念,使马克思在无比艰难困苦的处境中花费40年的时间完成了鸿篇巨著《资本论》,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正是这样的情怀,使马克思成为一位卓越的革命家。正是这样的执着精神,使马克思当之无愧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关于马克思对人类思想的伟大贡献,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进行了高度的评价,正因为马克思为人类发展做出了不朽贡献,所以“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利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4](P1004)虽然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但他的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正因为如此,在伦敦海格特公墓马克思墓前,世界各地前来凭吊的人,总是络绎不绝。这正好印证了马克思在文章最后为自身的职业选择所做的庄严宣告:“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会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1](P7)

四、《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对大学生理性择业的现实启示

通过对历史文本的深刻解读可以得知,虽然当时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还未成熟,但其所蕴含的深刻意蕴和精神实质对当前面临严峻就业形势的青年大学生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第一,树立为人类献身的远大理想,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带来了职业类型的多样化,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已成为青年大学生不可回避的人生主题之一,不仅直接关乎其生存状态与未来发展,还决定其人生价值能否实现。然而,择业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总是受一定理想所指引,而职业则是达到理想的桥梁。青年马克思中学时代就确立了“为人类幸福而献身”的远大职业理想。拉法格在《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中写道:“马克思曾说过:‘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他最喜欢说的名言之一是‘为人类工作’”。[5](P2)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虽然成长环境与青年马克思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时代主题也发生了根本转换,但为人类谋福利的宗旨却始终不能变。然而,反观现实,部分青年大学生奉行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人生观,表现在就业观上则是择业取向物质化、享乐化、功利化,他们视工资待遇和薪酬福利为择业的最高标准,偏执地认为只有进大城市、大企业,才会有远大的前程和美好的未来,而不愿意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基于此,重温《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大学生应以青年马克思为学习楷模,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形成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价值观,深刻认识到凡是有益于人类的职业都是可取的,也是最能使我们具有尊严的,而无高低贵贱之分,以此为择业的根本遵循。与此同时,无论从事何种职业,要创造出有益于人民幸福与社会发展的价值,就必须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正如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为了实现解放全人类的伟大理想,不仅进行艰苦卓绝的理论创作,还直接参与国际工人运动,在革命活动中使自身能力不断提升,从而与理想不断相吻合。同样,青年大学生唯有坚持内外兼修的原则,通过持之以恒的理论学习、实践锻炼、自我修养,不断提升综合素质,方能在力所胜任的工作岗位上,更好的回报社会、回报单位,同时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

第二,把握就业形势,正确评价自我,树立科学的择业观。青年马克思在文中明确指出,择业前要认真权衡,一方面要考虑客观社会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要全面剖析自我,准确定位自我。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就是要在客观评价自我、理性认识就业形势的基础之上,确立科学的择业观。择业观是指人们对选择职业时的根本态度和看法,是求职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择业上的反映,是决定职业选择科学与否的关键性因素。“不同的职业价值观,决定着不同的求职、择业行为与成功方式。”然而,现实情况却令人担忧,部分青年大学生由于缺乏对自我的深刻认识和对用人单位的充分了解,就业过程中要么不切实际、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要么随意毁约、频繁跳槽,突出表现为“幻想式就业”或“挖坑式就业”。

为此,青年大学生一方面要理性看待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不能仅仅从个人名利、薪酬待遇出发,以至于“被名利弄得鬼迷心窍”而固守“都市情节”“白领情节”。要转变就业观念,始终以“人类的幸福”为择业的根本指针,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把基层或边远落后地区作为重要选择,而不能如青年马克思所批判的那样,仅仅基于个人考虑或物质利益选择职业。唯有如此,才能既实现充分就业,又能切实缓解落后地区人才匮乏的尴尬局面,为祖国建设贡献绵薄之力。正如青年马克思所言,“我们在选择职业时的主要指针,就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1](P7)另一方面,青年大学生应充分认识自我,合理评价自我。准确的自我定位,是理性择业的应有之义,面对不容乐观的就业环境,青年大学生应该保持平和冷静的心态,清醒认知自身的长处与不足,对自己做出准确定位。对此,廖泉文教授的“红叶理论”不无启示,他认为优点就好比大树的红叶子,而缺点好比绿叶子,就像人们往往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那片醒目的红叶子一样,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同样需要拥有一片让自己引人注目的“红叶子”。因此,青年大学生必须看到自己文化层次较高、学习能力较强、思维敏捷、可塑性大、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等难能可贵的优良品质,并把它们打造成那片光彩照人的红叶子。与此同时,不能忽略自身实践经验欠缺、社会阅历浅薄、心态不够稳重、心理承受能力差、眼高手低等劣势。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兴趣爱好、身体素质、实际能力,进行冷静思考、综合权衡,唯此,方能选择一种“最有尊严的职业”。

第三,未雨绸缪,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青年马克思强调指出,择业前要进行冷静思考,只有经过冷静思考所选择的职业,“我们才不会受感情所欺骗,受幻想所蒙蔽。”“也不会仓促从事。”然而,当前部分青年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导致整个大学生活毫无计划性,甚至得过且过,临到毕业时显得不知所措,置自身于盲目被动的难堪境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些古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一个人若无长远规划,必将面临即将到来的忧患。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眼前的各种机遇和各方面的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发展计划、教育计划等,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6](P41)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明确的目标意识和任务意识,能够产生更好的职业未来自觉。我国人事科学研究者罗双平用一个经典公式精深透彻地概括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要素,即:“知己+知彼+抉择”,对青年大学生极具启发意义。结合青年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所强调的体质和能力的极端重要性,“知己”是指个体能够全面了解并客观评价自身身体素质、智商情商、兴趣爱好及现有基础等,“知彼”就是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以及意向单位的用人标准有充分的了解,基于此,做出恰当“抉择”。青年大学生只有从入学开始就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及早进行人生规划,方能在就业过程中游刃有余、应付自如。总之,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引青年大学生渡过大学生活与未来选择职业的宏伟蓝图,也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根本之所在。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带·梅林.马克思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法)保尔.拉法格等著.回忆马克思恩格斯[M].马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6]李进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刘祖鑫)

The Inspiration of Young Marx's View of Career Choice o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On Marx's “Consideration of Youth in Choosing a Career”

WANG Chunxia & ZENG Yan

(SchoolofMarxism,SouthwestUniversity, 400715,Chongqing;CollegeofComputer,SouthwestUniversity, 400715,Chongqing)

“Young People in the Choice of Occupation”is Marx's high school graduation thesis. In the article, Marx, with calm thinking, clear logic and rational career choosing, demonstrates the reasons why the youth should choose the career, how to choose the career, and what kind of career should be chosen. Hit the grim situation of employment in current college graduate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visit the classic, profoundly analyze young Marx’ s rational consideration before the career, which can guid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concept of career, and realize the value of life better.

employment outlook; college students; enlightenment

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西南边疆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究”,项目编号:15XKS034。

2017 - 03 - 12

王春霞(1979―),女,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C913.2

A

1671 - 7406(2017)04 - 0081 - 05

猜你喜欢
马克思人类职业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