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病人》中的后现代元素

2017-03-30 07:17刘天玮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哈娜凯瑟琳后现代主义

刘天玮,魏 莉

(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80;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英国病人》中的后现代元素

刘天玮,魏 莉

(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80;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加拿大作家迈克尔·翁达杰的小说蕴含着后现代文学的元素。小说《英国病人》因其主题的多重性、人物形象和身份的不确定性、后现代的写作手法和颠覆一元性的传统道德价值体系的特点而显示出后现代主义作品的特征。笔者从人物、主题、写作手法和颠覆性意义这四个方面来分析小说中呈现的后现代元素。

《英国病人》;后现代;不确定性;多元

小说《英国病人》于1992年获英国布莱克奖,同年获加拿大总督奖和崔灵奖(Trillium Book Award)。后经改编于1996年搬上银幕,次年荣获了第69届九项奥斯卡奖。《英国病人》同时具有大众文学和严肃文学的性质,作品中有对冒险、悬疑这样类似侦探小说的故事情节的描写,有对跨越道德界限的爱情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历史宏大叙事背后的小叙事和小人物的内心,揭示了对历史、伦理和人性的多元认识。不确定性是后现代文学的特征之一,“正如后现代主义文学一样,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不确定也体现在四个方面:主题的不确定,形象的不确定,情节的不确定和语言的不确定。”[1](P71)《英国病人》的不确定性表现在人物形象、主题和写作手法方面。小说包含多重主题,包含多重寓意,体现了主题的不确定。《英国病人》挖掘了人性中的背叛、欲望、激情、危险、隐秘,颂扬了爱情,描写了冒险和悬疑,反对西方殖民霸权,同时也是一部反战小说和女性成长小说。小说亦阐述了个体在极限境遇中做出的自由选择,阐述了个体在战争面前、在群体之中的存在主题。人物身体和心理的创伤导致人物的身份不确定,形象的不确定。在写作手法方面,小说的情节是非线性的、不连贯的,并且采用了拼贴、蒙太奇、跨越时空等手法。另外,《英国病人》对“忠诚”和“背叛”等道德概念进行了多层面的挖掘,颠覆了道德的一元性。后现代文学作品旨在“对某种隐藏着的、压抑着的、不可表现的揭示”。[2](P595)小说关注被历史宏大叙事压抑和忽视了的“小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存在状态,叙述了战争中小人物的悲剧,颠覆了人们对历史的固有认识,解构了宏大的历史叙事。所以,《英国病人》因其主题的多重性、人物形象的不确定性、后现代的写作手法和颠覆传统道德的一元性的后现代意义而显示出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特征。本文从人物、主题、写作手法和文本意义对传统道德价值体系的颠覆这四个方面来分析小说中呈现的后现代主义元素。

一、人物身份的不确定

小说建立在对真实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改编的基础之上。“英国病人”的原型是生活于二战前后埃及沙漠中的探险家,他帮助过德军,但是与小说人物“英国病人”的结局不同,他最后没有死也没有被烧伤,而是在二战中存活下来,直到1951年去世。虽然“英国病人”的原型确有其人,但是,小说中人物形象依然不确定,人物的身份也不确定。“英国病人”真名是奥尔马希,但是几乎烧毁的面目让人无法确定他的身份,人们只能猜测他来自英国。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奥尔马希需要英国人的帮助时,又因他的姓氏被人怀疑是德军间谍。奥尔马希虽然出生于匈牙利,却没有任何官方证明可以确认他的身份。奥尔马希是为盟军工作的,但因为他与凯瑟琳的爱情使他倒向了德军一边,可以说,他没有真正接纳战争中的任何一方,同时也不被任何一方所接纳,他的选择使他摇摆不定,最终因全身烧伤、面目难以辨认而失去确定身份的机会。

除了“英国病人”的身份不确定以外,小说中其他主要人物的身份和形象也是不确定的。人物身份的不确定伴有某种身体或心理上的缺失和创伤,而创伤又导致了自我存在感的模糊。如卡拉瓦焦是加拿大人,战前以偷窃为生,战争爆发时却成为政府的间谍。战争中他因一次任务而致手残,不能再继续偷盗,他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对未来失去了方向感,对自己的价值和身份也产生了困惑。哈娜在战前充满斗志地参加了这场反法西斯战争,但是父亲战死对她打击很大,导致心理上的创伤。面对周围朋友和战友的死亡,她无法再像战前那样从高尚的使命感中寻找到价值感,因此她决定留在别墅。照顾英国病人使她联想起父亲,英国病人对她而言可以填补她父亲缺失的这一空白,她希望英国病人和书籍能引导自己走出迷雾,重新确立存在感和价值感。基普原先毫无疑义地跟随白人从事危险的拆弹任务,他认为这是值得冒险和献身的任务;但是在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之后,他深感被白人欺骗,从小被英国殖民者灌输的思想和意识形态瓦解,他毅然离开战场回到了印度。

个体身份的不确定往往由价值观和存在感的瓦解所引起。在这个混乱的境遇中,个体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荒诞残酷的境遇瓦解了个人心中的价值体系,原先高尚的价值观被战争撕成碎片,人物既找不到高尚的目标去支撑自己,也无法彻底否定这场战争,只能深陷迷茫和困惑之中,宛如陷入没有出路的迷宫,正是这样无所适从的漂泊感使人物产生了身份的不确定感和形象的模糊感。现代人价值体系的瓦解是现代性发展到后工业文明的结果,在后工业社会,科技高速发展,核武器被制造出来却变为杀人武器;西方社会的启蒙理性发展到后工业社会却异化为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发达的西方世界与古老的东方世界形成鲜明对比,白人崇尚的科技和文明成为殖民扩张的武器。更可怕的是,白人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使他们带着屈尊的、施恩的态度对待东方世界,造成了对东方世界的压迫和东西方世界的尖锐矛盾。

二、多重主题

《英国病人》的爱情主题很突出。小说围绕“英国病人”的回忆展开,讲述了他和凯瑟琳的爱情故事。别墅中的哈娜认为自己对“英国病人”产生了爱情,后来哈娜与基普之间产生了真正的爱情,另外,卡拉瓦焦对哈娜也有爱慕之情。而爱情主题中也有不确定因素,就是哈娜对“英国病人”的感情。卡拉瓦焦甚至哈娜自己都一度认为她对“英国病人”的关心和照顾是爱情,其实,哈娜爱上的是“回忆”。“英国病人”是一个意象,哈娜通过碰触这一意象,回忆起自己的过去,包括在战争中牺牲的父亲。有一个细节,哈娜在照料“英国病人”时,“她抓起他的双手贴到自己的脸上,闻着它们——它们仍有生病的气息”。[3](P5)这看似爱人之间的亲近,其实只是因为“英国病人”的手让哈娜想起了父亲,“她的父亲跟她谈过手,是跟狗爪子有关的事。每当她的父亲和狗单独待在屋里时,他会弯腰闻一闻爪子的底部。”[3](P6)

女性成长的主题是小说的另一主题。小说的重点放在了哈娜身上,讲述了她如何迷失在在战争中,如何在别墅中努力寻找自己,又如何在战后重建自我。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构成了人的完整性,这三者缺一不可。而战争割断了人与过去的联系,也切断了人通往未来的路,战争中的人是沉沦在现在的人。一个失去了过去,又看不到未来的人是没有真正的存在感的,即存在主义者说的失去了本真性(Authenticity)。哈娜在战争中迷失了自我,意识到自己的虚无感,害怕被这种虚无所吞没,因此她拒绝了上级的命令,而独自留下照料“英国病人”,试图找回失落的自我。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不同,作者没有给哈娜一个圆满的既定的结局,她一直处于自我构建和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其实人生就是一个过程,永远在探索,结局也是开放的,未来是未知的,这体现了后现代小说推翻寻找人生终极意义的原则,人生永远在建构之中。

小说中的反战主题、反殖民主题和反科技理性主题也同样突出。印度拆弹兵基普原本一心一意为英国、为盟军服务,从事十分危险的拆弹任务。但是在美国向日本投了原子弹之后,基普心中对西方的信任坍塌了。他把世界分为东方和西方,把人类分为有色人种和白人,他对着“英国病人”和卡拉瓦焦痛斥:

“你们那毫不起眼的白人岛国,用自己的习俗、礼仪、书籍、官员、理性改变了这个世界的其他地方。你们订立了严厉的行为准则。我知道如果我用错了手指端起茶杯,我就会被放逐。如果我系领结的方式错了,我就会被赶出去。是不是轮船给了你们这种权利?是不是?就像我哥哥说的,是因为你们拥有历史和印刷厂的缘故。”[3](P246)

基普批判了科技理性。白人社会自启蒙理性进入现代之后,科技发达,随之而来的不仅是西方物质文明的发展,也形成了一元化的思维和科技理性。科技文明、机械文明成为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西方滋长了傲慢的情绪,产生了霸权主义;西方将知识视为权利,将科技视为文明,凡是不符合西方思维行为规范和文明标准的古老民族都被视为劣等。

但是,基普的想法多少带有原教旨主义的色彩。他看到美国的行为是霸权主义,是反人道的,但是他没有看到自己和哥哥的看法也是偏颇的,缺乏文化包容的。就像哈娜在谈到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这件事情说的那样“我们与那件事有什么关系?”[3](P251)事实上,西方和东方不能截然分开,西方人不都是殖民主义者,因此,我们要用一种多元、理性的态度来看待国际事务。

三、后现代的写作手法

非线性的情节、跨越时空是后现代文学的典型创作手法。《英国病人》的情节是不连贯的,作者采用了倒叙、插叙的叙事方法,时空在过去和现在、沙漠和别墅之间切换。更为奇妙的是,作者插入了侦探小说的悬疑元素,使这部爱情小说和哲理小说同时变成了悬疑小说。悬疑的设置是由加拿大间谍卡拉瓦焦这个人物作为楔子,引出情节和角色。

小说开头出现了一个有些失忆、重度烧伤的病人“他”和照顾“他”的“她”。作者并没有急于交代人物的身份和背景,而是大量描写了人物琐碎的动作、周围的景物以及人物的心理感受,同时断断续续插入了“他”时隐时现的回忆。在回忆中,“他”穿越时空回到过去、回到沙漠,读者从而了解了一丝“他”的过去,以及“他”为什么会被烧伤。作者没有交代故事情节,而是给出十分有限的、模糊的信息,从而设置了悬念,引导读者主动参与阅读、推测和思考。随着阅读的深入,读者从“他”的回忆中似乎推测出“他”来自英国,在身份不明确的情况下被称之为“英国病人”。随着情节的发展,加拿大间谍卡拉瓦焦推测出“英国病人”与英国情报部门关注的一宗案件有关。在这宗案件中,进驻沙漠的英国贵族杰弗里和他的妻子失踪。在卡拉瓦焦与“英国病人”的谈话中,卡拉瓦焦得知“英国病人”是匈牙利地质学家奥尔马希,战争期间负责为英国情报部门绘制沙漠地图,而这片沙漠极具战略价值,是盟军与德军的争夺之地。

小说充斥着浓厚的悬疑色彩,悬疑小说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一般来说,悬疑小说的情节都是按照这样的结构来安排的:设置悬念——活动参与者参与活动——解释悬念者解开悬念。”[4]在小说的扉页中作者就设置了悬念:

“我相信,大部分在座的各位,都还记得在一九三九年那次寻找泽祖拉绿洲的沙漠勘探中所发生的悲剧:杰弗里·克利夫顿不幸丧命于基尔夫·克尔比尔高地,之后他的妻子凯瑟琳也随即失踪。在今晚的会议开始之前,我不得不带着同情与伤感,向各位提及这悲剧性的事件……”[3](扉页)

扉页中的人物杰弗里·克利夫顿和他的妻子凯瑟琳经历了怎样的遭遇?读者将带着这个悬念阅读小说。随后,“英国病人”以神秘的身份充当了参与者的角色。在小说开头,“英国病人”是一个重度烧伤、面目全非、不明身份、丧失记忆的人,随着加拿大间谍卡拉瓦焦这个人物进住别墅,弄清了“英国病人”的真实身份和经历,引导“英国病人”说出了杰弗里·克利夫顿和他的妻子凯瑟琳遭遇的实情,解开了扉页中所设置的悬念。小说出现的多处悬念和“空白点”激发了读者阅读的兴趣,等待读者去填充,要求读者积极参与阅读,这种不确定性和重视读者参与的特点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之一。

四、对传统道德和价值体系的颠覆

后现代小说分析的是人的生存境遇,特别是“反英雄”和“小人物”的生存境遇。“反英雄”是因为怀疑传统的价值观而违反社会政治、道德准则的人,这些人不是奸恶之人,而是在经历了遭遇之后,传统价值观瓦解,对社会既定准则表现出冷漠、怀疑和蔑视的社会中的小人物。“作者通过这类人物的命运变化对传统价值观念进行‘证伪’,标志着个人主义思想的张扬、传统道德价值体系的衰微和人们对理想信念的质疑。”[5](P193)20世纪的文学作品侧重于小人物和反英雄的情感、思想和命运的描写,反映了人类的信念和价值体系在工业文明中的动摇和丧失,加强了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问题的反思,也体现了文学更深刻的社会表现力和批判力度。

《英国病人》中的主要人物都不同程度地违反了社会道德和准则。凯瑟琳越过道德界限与奥尔马希相爱;奥尔马希为救凯瑟琳,将地图交给德军,背叛了二战中的正义方英国;哈娜在战争中目睹了亲友的死亡,崇高的信念开始动摇,不惜违反上级的命令而留在别墅,完成心理上的自我治疗;基普因为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开始对英国的殖民主义进行反思,从而停止了拆弹任务,回到印度。

小说从不同视角看待这些战争中的小人物的“背叛”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对“忠诚”“背叛”“正义”等道德概念的含义作了多元的、有别于传统的诠释,从而颠覆了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的一元性,具有后现代主义的特点。后现代主义往往多角度地重新诠释一些固化的观念,正如后现代主义理论家沃·威尔什认为的那样:“一切围绕一个太阳旋转的古老模式已不再有效,即使是真理、正义、人性、理性也是多元的。”[6](P48)实施背叛行为的第一个人物是“英国病人”奥尔马希。奥尔马希是匈牙利伯爵,任务是进驻埃及沙漠绘制地图,给英国人提供情报。他的一举一动皆处于英国情报部门的监控之下,就连他与凯瑟琳的感情也被英国情报部门获悉。在凯瑟琳濒临死亡之际,奥尔马希曾求助于英国人,但由于奥尔马希的姓氏不是英国人的姓氏,他又来自战略重点地区,因此被英国人怀疑为间谍关了起来,耽误了救治凯瑟琳的宝贵时间。之后奥尔马希为了救凯瑟琳,将极具情报价值的地图交给了德军,背叛了英国人,背叛了他为之工作的组织。他在求助英国人未果的情况下,选择了忠于自我,忠于对凯瑟琳的爱情。奥尔马希在道德上是错误的,但从人性的角度解释又是正确的。他对凯瑟琳的爱是真挚的,拯救爱人的行动是善意的,而战争从本质上讲却是邪恶的,它毁灭了人类生命中美好的东西。

实施背叛行为的第二个人物是凯瑟琳。从传统的婚姻道德观来看,凯瑟琳背叛了丈夫。但是从凯瑟琳的丈夫杰弗里·克利夫顿对她的赞赏和宠爱可以看出,杰弗里在潜意识中具有像英国霸权主义一样的男权主义。杰弗里在众人面前赞美妻子的美貌、优雅如同在炫耀一件私藏品,他在精神和灵魂方面与妻子鲜有沟通和相似之处。奥尔马希却能理解凯瑟琳的孤独,看到凯瑟琳内心的变化和成长,而杰弗里则看不到。奥尔马希观察到,“在开罗过了那一个月后,她变得沉默了,不停地看书,总是一个人独处,好像发生了什么事……她正在认识自己,这让人看了心痛,但是杰弗里·克利夫顿没有察觉到她的自我教育。”[3](P197)事实上,男权主义也是一种霸权主义,杰弗里是英国贵族,他不能容忍凯瑟琳背叛自己,也不允许凯瑟琳爱上别人。最终杰弗里采取极端的方式惩罚妻子,带着妻子驾驶飞机撞击自杀。可见,和殖民主义、霸权主义一样,男权主义同样缺乏包容和理解。

在二战中,英国是作为正义方出现的,这样的身份很容易让人认为英国是道德的化身,从而忽略了英国隐含的霸权实质。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不是英国人。“英国病人”奥尔马希是匈牙利伯爵,护士哈娜是加拿大人,卡拉瓦焦是加拿大人,后与哈娜相爱的工兵基普是印度人。他们作为英国的盟友参加二战,实战经历使他们看清了战争的本质,识破了政客们的真面目,赋予人们熟知的历史以另一层解释“所有的战役都是由骗子和知识分子操纵。”[3](P220)作为东方缩影的印度也对西方失去了信任,基普在小说中说:

“我哥哥曾告诉我,永远不要依靠欧洲。那些做交易的人,那些签合同的人,那些绘制地图的人,永远不要相信欧洲人,他说,永远不要和他们握手。但是我们,噢,我们太容易相信人了……被你们发表演说,颁发的奖章和举行的典礼所蒙蔽。在过去几年里,我做了什么?排除炸弹,拆除引信,拆掉炸弹的翅膀。为了什么?为了让这样的事情发生?”[3](P247)

五、结语

米兰·昆德拉说过,小说与哲学不同。小说不是要讲什么理论和道理,而是记载了小说家的想法,这些想法很可能是零乱的、漫无边际的,只是为了去表达。在翁达杰的小说中,他表达了很多想法,这就是他小说中的多重主题。《英国病人》同时阐述了文化身份、政治意义和爱情的主题。爱情是《英国病人》其中的一个主题,但小说还有更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即颠覆了宏大历史叙事带给人们的固化思维,揭示了宏大历史叙事背后所隐藏的霸权,展现了加拿大、印度这些西方的殖民地国家在二战中做出的贡献和经受的创伤。正如作者所说:“在那场战争中,印度次大陆的损失也是巨大的。我非常高兴基普·辛格的出现,在他身上有着我的经历。”[7]《英国病人》还具有很强的哲理性,体现了作者对人的价值的理性探索,即探索个体在类似战争这样的大混乱面前,在很难把握自己的情况下,该如何去追求一种真实的存在感。我们知道战争只是人类的极限境遇之一,而现代社会除了战争这样混乱、荒诞的境遇外,还有物质文明过度发展、席卷人类的社会潮流、极权主义这些混乱的境遇。如同战争一样,个体无法在这些混乱、荒诞的境遇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独立的个性和发自内心的选择。从写作手法来看,翁达杰采用了拼贴、蒙太奇、跨时空等后现代主义写作手法;从精神实质来看,作品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创作原则。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原则又赋予了小说颠覆传统的意义,起到了解构宏大叙事的作用。

[1]曾艳兵.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加拿大)迈克尔·翁达杰.英国病人[M].章欣,庆信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

[4]王多庆.悬疑小说的写作模式[J].写作,2012,(1、2):93-96.

[5]赵一凡,等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6](法)让——弗·利奥塔,等著.后现代主义[M].赵一凡,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7]转引自:傅俊.后现代、后殖民视野中的加拿大英语文学[J].世界文学,2003,(4):292―304.

(责任编辑 徐芸华)

Postmodern Elements inTheEnglishPatient

LIU Tianwei & WEI Li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InnerMongoliaUniversityofTechnology,Hohhot, 010080,InnerMongolia;SchoolofForeignLanguages,InnerMongoliaUniversity,Hohhot, 010021,InnerMongolia)

Michael Ondaatje’s novel,TheEnglishPatient, contain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stmodern literature in terms of its multi themes, figures’ uncertain identity, postmodern crafts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subverting one polar truth. The thesis illuminates the novel’s postmodern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four aspects.

TheEnglishPatient; Postmodernity; Uncertainty; Multiplicity

2015年度内蒙古工业大学校基金项目“迈克尔·翁达杰小说中的‘存在’主题”,项目编号:SK201510。

2017 - 03 - 17

刘天玮(1980 ―),女,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西方文论、西方文学。魏莉(1969―),女,文学博士,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世界文学、比较文学与英语文学。

I711.074

A

1671 - 7406(2017)04 - 0121 - 05

猜你喜欢
哈娜凯瑟琳后现代主义
完美的鲨鱼
哈娜奶奶的新客人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蕾哈娜:不仅仅是歌手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蕾哈娜30岁依旧真我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贾宝玉与凯瑟琳·恩肖的三角恋比较研究
完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