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随班就读学生语文课堂非学习性行为的观察研究

2017-03-31 13:37谢婧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随班性行为语文课堂

谢婧

一、随班就读:特殊的教育模式

1.介绍研究对象

随班就读是指特殊儿童进入到普通的教育机构之中,和普通的学生一起接受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本次研究的主体对象就是进行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们。所谓特殊儿童,包括部分肢残、轻度弱智、弱视和重听等残障儿童,现在也包括一些曾有违法犯罪记录的少年。

非学习性行为概念界定:在教学课堂环境下,学生所表现出的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行为。具体表现为胡乱翻书、随意讲话、玩弄文具等。

由于特殊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与正常儿童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致使他们在一定条件下很难专心于学习,在课堂上经常出现非学习性行为,所以很难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本次研究笔者意在探究在语文课堂上随班就读学生出现的非学习性行为,并探索其出现的原因。

2.阐述研究方法

笔者深入小学语文课堂,主要采用了观察法和典型案例分析法对随班就读学生的非学习性行为进行观察、分析。

二、随班就读学生非学习性行为的现状

1.观察记录

为了对特殊儿童的非学习性行为进行更为精准的记錄、研究,笔者深入到南京市某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堂中去切身体会、感知随班就读的课堂氛围。该校开始实施随班就读近5年,相较于其他学校,经验较为丰富,相关的工作也极为出色。接下来以一次典型观察记录为例,为大家展现一次特殊的语文课:

刚刚步入课堂,笔者就被小学生们活泼、积极的氛围深深地打动了,几乎所有同学的精神状态都非常好。根据课前任课老师的提示,笔者很快锁定了这个班级中的两名特殊儿童。他们都就座于该教室的前排位置。据课任教师反映,这两人中,小A具有先天性听觉障碍,有一定的语言交往困难,智力发育稍逊于同龄人。但是该生的观察能力极为敏锐,辨别细小或远处物体的能力高于听觉健全的儿童。而小B则是一名唐氏综合征患者,智力迟缓,没有耐心。

这节课的内容是《地震中的父与子》。最初,教师以2008年“5·12”大地震为切入点,慢慢引导同学们思索自然灾害的不近人情和灾害到来也压不倒的人间真情。教师的语速放得很慢,口齿清晰。这时所有同学的注意力都非常集中。没多久,教师对文章正文阅读教学还在进行,小B开始显得不耐烦了,一个人胡乱翻着书,发出的声音极为突兀。教师不动声色地继续朗读,走到他的座位旁边的时候,轻轻地敲了敲他的桌子。小B立刻安分了下来。但是也明显没有完全投入到学习的状态。接下来是点名朗读。在正常同学用正常语速朗读的时候,小A开始面露困惑,这样一段时间之后,她就开始摆弄文具和自己的手了。于是,她被点名朗读了。朗读时,她的口齿并不是很清晰,磕磕巴巴念过几句后就停下来了,放弃了。对此,教师也没有难为她,反而温柔地称赞她比上次念得更流畅了一点。接下来的时间里,两个学生都不时出现走神、玩耍的现象,小B甚至干扰其他同学学习。教师总要关注他们,并要适时地、悄悄地用巧妙的方法提醒他们一下。

由于特殊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些身体或者智力障碍,他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就不能真正地进入到学习实践之中,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观察过程中,笔者发现发生在这两个典型例子上的情形也同样呈现在其他特殊儿童身上。

2.结果分析

通过细心地观察记录,笔者发现在40分钟的语文课上,随班就读学生在教师的督促之下,真正投身于学习的时间加起来只有18分钟左右,相较于其他正常学生投入时间的半个小时以上,他们的效率明显偏低。这就是他们难以取得较好成绩的原因所在。

而据笔者观察分析,随班就读学生出现非学习性行为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1)从儿童自身来讲,他们身体、智力障碍让他们难以身心完全进入到学习之中。当学习遇到困难且依靠自己无法克服时,他们自然而然地放弃了学习行为,从而开始玩耍或者情绪低落、迁怒于人。(2)教师并没有很好地适应特殊儿童存在下的课堂教育模式。在教课的过程中,一不留意就会忽视了特殊儿童,在语速和讲授时表现得与正常情况下无异。这是不利于特殊儿童的学习、发展的。(3)学校在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上还存在不足。学校应提供能帮助特殊儿童学习的硬件设施,例如为视觉障碍的儿童提供不同字体规格的课本等。同时应做好老师与正常学生的心理工作,携手共筑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

三、帮助减少随班就读学生非学习性行为的措施

1.政府部门在法律建设方面的保证

毋庸置疑,立法是保护公民利益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措施。我国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立法数量明显不足,这就意味着在此方面我们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所以,政府部门应加强针对性,尽快明确权责,并对相关教育部门实行监督管理,确保特殊儿童在学习生活中得到重视和保护,并在立法中,保证学校能够获得相应的教育设备,让随班就读这种教育模式能良好、平稳地运营下去。

2.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模式改革

学校和教师是随班就读这种教育模式的直接执行者,因此承担着相当大的责任:对校方来说,提供教育设备和教师资源是它应尽的责任;同时还要建成人人友爱的校园风气,为特殊儿童提供良好、温馨的学习生活氛围;再者,学校要针对特殊儿童采取合适的考评制度,通过特殊化的课堂提问和考试,既要促进儿童认真学习,也要注意不打击儿童的自尊心。对教师来说,首先要具有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关爱、重视特殊儿童,同时还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能用最简洁的言语给学生们以启迪。当然,管理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作为班级的引路人,直接影响班风的形成。教师还要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能设身处地地为特殊儿童考虑,做他们心灵的导师。

3.社会态度的转变

众所周知,受教育权是我国每个公民都享有的权利。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反对歧视,尊重差异。可是,普通学生家长排斥特殊儿童的状况还屡见不鲜。这些家长应该主动与特殊儿童进行交流,在理解特殊儿童成长的不易的基础上,奉献出爱心。毕竟,他们的善意不仅能使特殊儿童感觉到温暖,还影响着自己的孩子。

在升学压力愈演愈烈的背景之下,很多教师对特殊儿童采取了放任、忽视政策。这样一来,特殊儿童的学习成绩不佳也是必然的了。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待特殊儿童,保持热情,做到不厌其烦。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始终倡导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念,这样博大的胸怀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继承和发扬。

四、结语

如今,教育公平的理念越来越深人人心,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重视。笔者论文中也以语文课堂上随班就读学生非学习性行为为切入点探讨了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我们的爱和真心,我们的一腔热血和不断的实践,会让随班就读更快地推广开来,让特殊儿童也真正成为共产主义的接班人。

猜你喜欢
随班性行为语文课堂
基于社会工作对随班就读社会支持体系的建构研究
昆明市不同性角色MSM的性行为特征分析
积极利用数学实践活动 促进随班就读学生成长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我国随班就读政策演变与发展
——基于“渐进主义模式”的分析
我国15省大学生首次性行为发生年龄及影响因素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梁方程解的爆破及渐近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