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徐渭书画人生

2017-03-31 16:35王依虹
文化交流 2016年11期
关键词:胡宗宪徐渭艺术展

王依虹

徐渭书画艺术大展2016年7月15日在绍兴市兰亭书法博物馆结束后即将踏上全国巡展之旅,首站11月29日在浙江温州拉开帷幕。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星光璀璨,集诗、书、画为一体的全才徐渭正是这星空中闪亮的一颗。这位绍兴人才盈千古,独树一帜,于笔墨纵横间孕育出一种不可磨灭之气,加之他一生坎坷的经历、狂放不羁的个性、不囿于世俗的看法,使他的书画作品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徐渭的作品大多散失各地,留在绍兴的并不多。借助第32届兰亭书法节,由北京故宫博物院和绍兴市人民政府主办,北京故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绍兴市文物管理局和绍兴市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跟着徐渭看书画——一个南腔北调人的艺术人生”主题展览,于2016年4月9日在绍兴市兰亭书法博物馆隆重开幕。整个展览分为徐渭书画作品展、徐渭感映艺术大展和文化创意展。此次徐渭书画作品展中的文物多是来自故宫博物院和绍兴市文物管理局的一、二级珍贵文物,极具观赏性和研究性,也是近年来一次大规模的徐渭个人书画艺术展,让我们近距离了解和感受了这位“中国梵·高”。

这位中国明代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诗文书画独树一帜,他癞狂如梵·高;自杀九次而九生,最后却在贫病交困中凄惨而逝。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这是徐渭经常自题的《墨葡萄》诗,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徐渭一生命运多舛,用王长安的一首十字歌可以概括其人生遭遇——“一生坎坷,二兄早亡,三次结婚,四处帮闲,五车学富,六亲皆散,七年冤狱,八试不售,九番自杀,实堪嗟叹”。徐渭曾自云:“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识者许之。”其书法“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决当在王雅宜、文徴明之上,不论书法而论书神,先生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徐渭主张学古以出新,作画不守一家,自成机杼,如他在一首题画诗中说,“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来便成春。”他笔下的花鸟绘画开创了大写意花鸟之新风。对于水墨的大胆运用、墨色的精确把握,是徐渭大写意花鸟画的一大特色,后人称之为“青藤画派”,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乃至吴昌硕、齐白石都受其影响深厚;其诗文成就被袁宏道称为明代第一人;徐渭的杂剧《四声猿》与汤显祖的“临川四梦”被称为明代杂剧精品,代表了明代杂剧的最高成就。

一场突破传统展览模式的感映艺术展

此次徐渭的艺术大展突破了往年常规的书画展览模式,在原有传统展览中加入了高科技的感映艺术展。所谓感映艺术展,就是用多媒体方式再现其作品。

此次徐渭感映艺术大展运用了各种动态影像,环绕立体音响、十多台高清投影仪组成的多媒体表现形式,在短短的十多分钟内,用多屏幕高清投影再现了徐渭的30多幅经典书画作品,放大细节,局部精看,伴着音乐让参观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真正感受到徐渭作品中的“真、意、狂”。

徐渭感映艺术大展是新技术、高科技下的一种艺术呈现和感受,对于绝大部分参观者来说,专业的讲解和单调的观赏很难真正深入内心。而通过这种创新型的展示,用声、光、电形式来阐述原作,动静结合,灵活多变,产生巨大的视觉冲击力,让参观者在欣赏原作时毫不吃力且深入其中。感映艺术展也是一种非常新颖的教育方式,这种直接而又具体的展示方式,通过现场的放映、解释,让学生们能更快速有效地接受作品背后的故事。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博物馆都在打造数字化博物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中国馆中的《清明上河图》动起来了;国家博物馆《乾隆南巡图》也动起来了;敦煌莫高窟壁画也被数字化展示,使观众能全方位欣赏。前不久,故宫博物院的《韩熙载夜宴图》也开展了数字艺术展,我相信数字化的感映展将会被越来越多的参观者所喜爱。

感受这个南腔北调人的艺术人生

南腔北调,原指戏曲的南北腔调,现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搀杂着方言。今人评述徐渭时多用“奇、畸”二字,徐渭一生坎坷多难,晚年贫困潦倒,生性狂狷,虽英才天纵,但不趋炎附势,不拘礼节而又富有独立个性。袁宏道在《徐文长传》中写到“文长……其胸中又有一段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文长眼空千古,独立一时。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在《青藤书屋图》中徐渭题跋写到: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他自称为“南腔北调人”,实质是在表达自己与当时社会风气的格格不入,也是对自己后世落魄却又不失风骨的一种自嘲和遗世独立的体现。同样有“狂人”之称的绍兴籍著名文学家鲁迅也曾用南腔北调命名其作品集,鲁迅自称“不会说绵软的苏白,不会打响亮的京腔,不入调,不入流。便名之曰《南腔北调集》”。

徐渭出生在一个封建小官宦家庭,出生百日后,父亲因病去世,之后家族迅速衰落。在他10岁那年其生母被变卖,对于一个10岁的孩子来说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在其《上提学副使张公书》中,他回忆道:“骨肉煎逼,箕斗相燃,日夜旋顾,惟身与影”。正是这样一个畸形不正常的家庭环境和骨肉分离的沉痛打击,为日后徐渭形成怪異的性格埋下了隐患。

徐渭一心想要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偏偏天不随愿,20岁中秀才,直至41岁,共8次参考,未能中举人。在《畸谱》中徐渭用一个“北”字来记录每次的名落孙山,虽然他才华横溢,却写不出合乎规矩的八股文。八股文虽毫无用处,却是旧时文人的唯一出路,徐渭屡次应试,然一无所成,这无疑又是一种沉重的打击,这种痛不光纠结在考不上,而且涉及到他对于人生、对于自我、对于科举的质疑。

21岁初婚,因家境贫困,无力娶妻,遂入赘潘家。但好景不长,5年后潘氏因病去世。对于尝尽了人间辛酸苦辣的徐渭来说,这场婚姻给了他干涸的心灵以莫大的滋润,他异常珍惜与潘氏之间的感情,人已逝,独世一人,他产生了更为强烈的对爱和幸福的渴望,但之后的婚姻却连遭不幸。29岁买胡氏为妾,一年后被胡女告官,几困而抑之。嘉靖三十七年(1558),37岁入胡宗宪府做幕僚,39岁由胡宗宪做媒,入赘杭州王家,夏入秋离。41岁娶杭州女张氏。嘉靖四十二年(1563),徐渭42岁,因胡宗宪受严嵩案牵连,令其闲职在家,徐渭离开胡府。嘉靖四十五年(1566),胡宗宪再次被捕,入狱后不久便自尽。在做胡宗宪幕僚的5年时间,是徐渭人生中最辉煌的时期,他的才能终于有了用武之地,自我价值在现实中也得到了实现。

36岁时,他写出了对现代戏曲有着重要参考价值的《南词叙录》一书。后来徐渭将所写的《玉禅师》《雌木兰》《祢衡》和《女状元》四个杂剧合编称为《四声猿》。但随着胡宗宪的入狱,所有的一切都回到了原点,他失去了为之骄傲又能实现理想的平台,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中。不少当时胡宗宪的亲信与幕僚都因此受到牵连,徐渭终日提心吊胆,他也担心因与胡的特殊关系而被捕。这种对绝境的恐怖和对人生的绝望,使他的心理由恐惧变为焦躁,从而产生了畸变。

徐渭曾9次自杀,最严重的便是胡宗宪入狱后的两次,用利斧击破头颅、以利锥锥入两耳、以锥击肾囊碎之。终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徐渭癫狂发作,杀妻入狱近7年。隆庆六年(1572),徐渭在诸多好友的保释下出狱。之后10年是徐渭艺术生涯的顶峰期,至今我们所熟知的作品都出自那个时候。徐渭晚年贫困交加,以鬻书卖画为生,常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万历二十年,在穷愁困顿中走完了坎坷的一生。

独特的艺术衍生品创意盎然

本次书画作品展,“跟着徐渭看书画——一个南腔北调人的艺术人生”主题展览汇集了徐渭的近三十幅书画精品,作品创作的时间贯穿了徐渭人生的大部分时间,让观众在一饱眼福的同时亦通过解读徐渭的书画作品,真正触摸到这位生性狂放、才高八斗,却一生多舛、历经坎坷的文人的内心世界。

文化创意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产生出高附加值、高知识性、融合性的新产品。

近年来博物馆文创产品炙手可热,传播博物馆文化未必只有展览一条路径,其实,通过艺术衍生品的方式来传播文化,同样不失为好思路。在欧美国家,博物馆商店被称为“最后一个展厅”,不论美国的大都会还是法国的卢浮宫,抑或是小型博物馆,其研发的艺术衍生品琳琅满目。文创产品并不是单纯地复制某件文物的产物,而是艺术的一种衍生,在以文化为基础上发挥创意去设计、研发的艺术品。

本次徐渭主题展与故宫博物院合作,请来专业设计师,截取徐渭艺术元素,设计了100多种文创产品,如筷身上带有徐渭绘画的“筷意人生”乌木筷子套装、“天池道人”音响、“青藤山人”电脑包等,这些创意盎然的艺术衍生品,备受参观者青睐,同时也得到了故宫博物院等文博单位的一致肯定与好评。

猜你喜欢
胡宗宪徐渭艺术展
这个饱受争议的民族英雄为何自杀
徐渭的幕府时光
『四声猿』唤文长痛——徐渭的一生
后移2016·当代水墨艺术展
气球艺术展
须知书户孕江山——徐渭故居
抗倭能臣胡宗宪
艺术展讯
艺术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