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A训练法提升自闭症儿童情绪识别能力的个案研究

2017-03-31 10:56戎莹胡艺芳朱子卉
教育界·下旬 2016年10期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

戎莹 胡艺芳 朱子卉

【摘 要】研究使用ABA训练法,对一名在情绪指认和情绪命名上存在困难的低功能自闭症儿童进行为期两个半月的干预。结果表明,通过ABA训练法的干预,自闭症儿童情绪指认和情绪命名的正确率有了明显提高且追踪期维持效果较好。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 ABA训练法 情绪指认 情绪命名

一、引言

自1943年美国精神医生利奥·凯纳明确提出 “自闭症”这一概念以来,自闭症的发病率迅猛增长,国内外对其关注度不断增高。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简称ASD)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通常发病于三岁之前。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显示,自闭症的核心症状为社会/交流障碍和重复行为及狭隘兴趣两项[1]。其中,社会交往障碍是自闭症儿童的主要症状。而自闭症儿童对基本情绪的识别存在缺陷是其社会交往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内严淑琼等人(2008)的研究指出,自闭症儿童情绪识别的准确性均显著低于普通儿童,明显地表现出依据下半部分面孔进行表情判断的倾向[3]。

本研究采用ABA训练法对一名低功能自闭症儿童进行情绪干预训练,并通过增加低功能自闭症儿童对眉眼、嘴角的注视,以期提高其情绪指认和命名的能力,也为教育实践过程中相关人员对自闭症儿童情绪识别干预提供借鉴。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张某,男,8岁,杭州市某特殊教育学校二年级学生,医学诊断为低功能自闭症。对该生进行皮博迪图片词汇测验修订版(PPVT-R)的测试,IQ为76。其基本情况如下。兴趣方面:手上喜欢把玩小玩具,喜欢狗,喜欢吃QQ糖;语言沟通方面:能听懂简单的指令,会用一些词语表达,但很少能讲完整的句子;认知方面: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物能够理解,但是对抽象事物理解困难,对情绪的识别、认知能力较差。

(二)研究设计

1.实验材料

16張人脸表情图片:高兴、伤心、生气、害怕各四张。

2.干预方法及内容

本研究采用ABA训练法对一名自闭症儿童进行四种基本情绪(高兴、伤心、生气、害怕)识别的干预训练。干预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四种基本情绪的指认,第二部分是对四种基本情绪的命名。每个部分干预内容都分为基线期、干预期以及追踪期三个阶段。

三、研究结果

本研究共历时两个半月,研究者通过自制量表对研究个案在特定一段时间内情绪指认和情绪命名正确率进行观察记录,并绘制变化趋势图。

(一)情绪指认基准线数据分析

情绪指认干预过程包括基线期3天,干预期13天,追踪期3天。具体结果如图1:

图1表明,在基线期,干预对象的情绪指认正确率保持在25%—35%之间,正确率较低。介入干预后,干预对象情绪指认的正确率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个别天数有所波动。追踪期,干预对象情绪指认的正确率保持在90%—100%的较高水平。

(二)情绪命名基准线数据分析

情绪命名干预过程包括基线期6天,干预期5天,追踪期3天。具体结果如图2。

在介入情绪命名的干预前,主试分别在4月6日到4月8日以及5月23到5月25日对干预对象进行基线测试。结果显示,5月下旬所测基线数据的正确率(33.3%—41.7%)明显高于4月上旬(16.7%)。介入干预后,干预对象情绪命名的正确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甚至在较短时间内正确率达到了100%,但进入追踪期之后有所下降,最终正确率保持在75%(如图2)。

总的来看,干预对象经过ABA训练后,在情绪指认和情绪命名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维持效果也较好。

四、讨论

(一)情绪指认和情绪命名的基线期数据分析

干预对象基线期情绪指认的正确率在25%—35%之间。从数据记录来看,干预对象对“伤心”情绪的指认能力较好,且基本都能指对,只是在基线测试刚开始指错过一次,可能是由于刚开始没有听懂指令造成的。干预对象在指认其他三种情绪时,“高兴”正确率稍高于“生气”和“害怕”,但正确率均不高,说明干预对象在这三种情绪识别上存在缺陷。

(二)情绪指认和情绪命名的干预期数据分析

干预对象情绪命名的正确率在干预后短期内迅速上升,并达到100%。这很可能是受前期情绪指认干预训练的影响,干预对象对于训练的方式、要求已经掌握得较为熟练,而且对于情绪的特征也有了较好的认知,只需通过语言对情绪进行匹配命名。

(三)情绪指认和情绪命名的追踪期数据分析

干预对象在追踪期的情绪指认正确率和干预后期的基本保持一致,说明干预的维持效果较好,干预对象已经能较好地掌握了四种基本情绪的指认。

干预对象情绪命名的正确率在追踪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命名错误全部为将“生气”说成“害怕”。该错误情况和情绪指认干预后期及追踪期干预对象易将“生气”和“害怕”混淆有一定关系。说明前期指认干预中,干预对象对区分“生气”和“害怕”还是存在一定模糊性,加上后期情绪命名干预的时间较短,在干预对象情绪命名正确率还不稳定的情况下进入了追踪期,导致其在撤除干预后完全不能区分“生气”和“害怕”。可见,通过ABA的训练干预,情绪命名正确率还是有较为显著的提高,且维持效果较好。

五、研究局限与建议

(一)研究局限

虽然本研究取得了较好的干预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样本有限。自闭症的个体差异极大,而本研究的干预对象只有1名,所取得的研究结论缺乏普适性。

数据采集有限。本研究在情绪指认和命名的基线期和追踪期都只采集了三天的数据,数据过少可能导致不能较好地判断其稳定性从而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二)建议

1.干预中情绪表情图片可以有梯度的呈现

本研究中采用的实验材料为干预对象所陌生的人的四种基本情绪,干预对象可能并不能很快很好地理解这些情绪。因此,以后对自闭症儿童情绪识别干预时,可以事先搜集干预对象自己的基本情绪表情图片,先对其进行自我基本情绪的识别训练,后期再使用陌生人的基本情绪进行识别,以此泛化。

2.干预训练需要得到全方位的支持

自闭症儿童情绪识别的干预训练应该充分得到教师、家长等各方支持,积极配合。教师可以为家长开展ABA训练法的培训,让家长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对自闭症儿童情绪识别进行泛化。

【参考文献】

[1]陈莲俊.自闭症诊断与服务的发展趋向.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草案评介与预测[J].中国特殊教育,2011,134(8):59-65.

[2]Langdell,T.(1978).Recognition of Faces:An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Autism[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19, 255-268.

[3]严淑琼.孤独症儿童面部表情加工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猜你喜欢
自闭症儿童
交互式电子白板对提高自闭症儿童数学课有效性的个案研究
从关注到行动:自闭症儿童社会救助的困境与对策
自闭症儿童共同注意早期干预研究综述
自闭症儿童社交技能训练的研究综述
自闭症儿童社交技能训练的研究综述
社会工作介入自闭症儿童康复发展的模式研究
自闭症儿童呕吐行为的矫正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