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彝族四腔的文化内涵

2017-03-31 02:37张培学玉溪市文化馆
民族音乐 2017年1期
关键词:白话曲子彝族

■张培学(玉溪市文化馆)

浅析彝族四腔的文化内涵

■张培学(玉溪市文化馆)

■四腔的历史渊源和生存土壤

四腔是流行于玉溪市的峨山、通海、华宁和红河州的石屏、建水一带的彝族支系尼苏人中一种山歌形式,当地人称唱四腔为“唱曲子”。四腔和五三腔、海菜腔、沙莜(山药)腔一起被誉为“滇南四大腔”。按民族传统称呼和唱词的内容,彝族尼苏民歌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大曲子、小曲子、小调、杂弦调,其中大曲子的结构最庞大,“滇南四大腔”就是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尼苏人创造的不同音乐色彩的大曲子。①

四腔大约产生于明朝早期,在形成过程中大量吸收了汉文化的元素,受汉文化的影响较大。明朝初期,在傅友德平定云南后,明王朝为了巩固在云南的统治,在云南设置卫所,并进行大规模的屯田开发,与军事屯田开发的同时,还实行民屯、商屯以及充军等,使得内地汉族大规模迁入云南。这一时期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融合的高峰期。

根据赵乃骞《海菜腔的文化特质》一文中的观点,“滇南四大腔”都源于彝族古“阿哩”。“阿哩”是一种彝族古老情歌的统称,它流行的地区很广,云南、四川、贵州的彝族中都有。传说远古时代的一对情人“阿神”“阿梭”兴起唱“阿哩”,后人把他们尊为“阿哩”之祖。“阿哩”是彝语演唱,“滇南四大腔”是用汉语演唱。

尼苏人有别于其他彝族支系的两大特点:一是有了文字,二是生活在坝区、半山区,与汉族最为接近,受汉文化影响的程度较深。峨山县小街街道(原小街镇)的尼苏人村寨,是受汉文化影响较大的地区之一。小街街道和通海、石屏接壤,历史上曾隶属于河西县。明清时期的河西县文化发达,汉文化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影响较大。现在大多数村寨的彝族村民已不会讲本民族语,而是讲汉话,并且只有老年妇女还在穿本民族服装。在小街街道水车田村谭昌勒村民小组,至今保存着一座古老的财神庙,据说,村里原来还有山神庙、龙王庙、福堂等寺庙,这些都是汉文化影响的痕迹。

演唱四腔和当地彝族长期以来“吃火草烟”的习俗密不可分。所谓“吃火草烟”,是当地彝族长期沿袭的青年男女交友娱乐的一种聚会形式,也叫“打平伙”。通常是一个村子的一群小伙子先邀请另一村的小姑娘,定好日子,选好玩场,并由邀请方准备食品、水烟筒、弦子等物品(隆重的还要杀猪)。玩场一般在当地的庙里,有时在村子的“公房”里。到了约定好的日子,双方的人要按时赴会。不论谁组织,吃饭时要把“老哥”(唱四腔的老师傅)请来,因为他们是歌场的灵魂人物。开饭前还要请神,当地人称“送水饭”或“送汤饭”。吃完饭,大家一起跳乐、对歌。对歌一般在晚上进行。在篝火旁,小伙子小姑娘各坐一边,对歌常常通宵达旦。对歌时有一个特殊的仪式是“递烟筒”。烟筒一般是先递给新来的人,双方用四腔对答,称为“烟锅白话”。递的一方先唱一段,烟筒才能递给对方,同样,对方要对答上了,才能接过烟筒,否则,烟筒就递不出去了。按传统的习惯,点烟筒时用树皮搓的“点烟绳”,所以这项活动也就形象地被称为“吃火草烟”。聚会持续的时间少则一两天,多则五六天,年轻人常常流连忘返,沉醉在歌舞的海洋中。

女方如果连续接受了两次邀请,按礼节要回请一次。回请的规格一般视男方先前办的规格而定,如果男方邀请时杀猪,女方回请时也要杀猪。虽然当地彝族在平时的生产生活活动中也有唱四腔的习惯,但传统上,四腔主要的演唱场合就是男女青年“吃火草烟”时。

据当地老人讲,在玩场上是不兴谈恋爱的,如果碰到了意中人,可以让长辈请媒人去提亲。倘若有人在玩场上谈恋爱,就会被认为犯了“场规”,是要被开除的。

在这里,四腔是人们娱乐、交际的重要手段,它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产生、发展、演变,曾经是尼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遗憾的是,在大跃进时期,人们迫于生计,“吃火草烟”习俗开始衰落,到文革期间,“吃火草烟”的习俗被禁止。依存于“吃火草烟”习俗的四腔一旦离开了它的生存土壤,就变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四腔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四腔的演唱通常由“拘腔”“舍腔”(帮腔)、“曲子”及“白话”等部分组成。“曲子”是核心部分,一般七字一句。曲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头腔”“二腔”“三腔”“四腔”,这四个腔每唱一遍,只唱完两句词,“头腔”唱四个字,“二腔”三个字,“三腔”唱四个字,“四腔”唱三个字,唱完一遍为一个转板。“拘腔”为前奏,“舍腔”(帮腔)是独唱之后的齐唱,“白话”(即闲话)多为五字句,可以自由加入。“白话”有固定唱词的有“烟锅白话”“讲玩白话”“打酒白话”“敬酒白话”“还盅白话”等,其他白话一般是即兴发挥,互相对答。四腔曲子代表性的曲目有《十会小曲》《十挂小曲》《十绣小曲》《十爱小曲》《十想小曲》等。

四腔结构庞大,层次分明,演唱时你问我答,一唱众和,有对唱、独唱、领唱、伴唱、齐唱、合唱等多种形式。

为了增加演唱色彩的丰富性,有时会在演唱中采用“倒四腔”“四腔一起了”“一夹三,二夹四”“双腔”“四六句”等变体腔。其中的一些唱法用巧妙的手法把四大腔的音调汇为一体,难度极高,一般人很难掌握。民间有“山药拌海菜,四腔摆着卖,五山腔在外”的说法,其实就是四大腔混合体的生动写照。

四腔用汉语演唱,曲调则保留了彝族风格,彝汉文化的融合是四腔最主要的特征。彝族的传统音乐,在吸收汉文化以前,虽然也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魅力,但其表现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四腔和其它滇南三大腔一样,充分利用发展相对成熟的汉语,通过灵活应用汉语诗词歌赋中的对偶、押韵等方法,并采用中国传统诗歌中“赋、比、兴”的手法,加强了艺术感染力。很多四腔传统曲目的创作者,已经超出了当地歌手的范围,当时的彝族知识分子也参与到了创作和加工歌词的行列中。在这个过程中,四腔的品味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

四腔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真假声的交替应用。四腔音域宽广,旋律起伏较大,有时要用小嗓来演唱,真假声的交替应用和灵活转换是四腔演唱者必须掌握的演唱技巧之一。大嗓唱时声音洪亮,气势不凡,小嗓唱时声音尖细,柔美动听,交替过渡巧妙圆润,一气呵成。②

总体而言,四腔的曲调是以柔见长。虽然四腔演唱中不乏高亢的调子,但与“滇南四大腔”中的其他三大腔,特别是与被称为“挣命腔”的五三腔相比,四腔还是以柔为主,婉转、绵长的歌声犹如行云流水般畅达,又像彝家酿制的芬芳美酒一般沁人心脾,余味无穷。

■四腔的价值

(一)历史价值

四腔历史悠久,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保留了彝族文化的传统基因。四腔的萌生、发展和最终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与彝族民族史、文化史息息相关,它全面、完整、生动地体现着这一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作为特定环境下产生的传统艺术形式,四腔不仅具有很高的音乐学学术研究价值,它在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民俗学等学术研究方面同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二)文化价值

1,四腔是彝汉文化交融的产物,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瑰宝。

虽然云南在秦朝时已经修筑了五尺道,西汉时已经建立了益州郡,但唐、宋时期,由于先后经历了南诏、大理国两个少数民族割据政权的长期统治,云南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相对滞后。直到元朝统一大理国后,云南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的步伐才逐步加快。明朝洪武年间,内地百万移民涌入云南,当地土著民族和汉族的交流加深,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在云南这块土地上不断发生。四腔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彝族古老的音乐和汉语的巧妙结合,产生出四腔这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华民族文化融合的生动体现。

2,四腔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四腔的歌词包罗万象,有历史、传说、天文、地理、生产生活知识等丰富多彩的内容,是彝族文化的“百科全书”。同时,四腔也是研究彝族传统舞蹈、文学、说唱等艺术发展史的重要依据。

3,四腔是彝族人民文化认同的纽带。

四腔产生于彝族农耕文明的土壤,反映了当地人崇尚自然、安于天命的精神特质和对美好爱情、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成为当地人增进民族凝聚力和情感联络的重要手段。在岁时礼仪和节庆聚会上,人们唱四腔、跳乐,除了能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外,还能增强文化认同感,对维护团结、维系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艺术价值

四腔和五三腔、海菜腔、沙悠(山药)腔一起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声腔体系,是彝族音乐的杰出代表,因此这四大声腔被誉为“滇南四大腔”。四腔反映了当地尼苏人独特的审美价值观,在彝族音乐乃及中华民族的音乐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四腔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的关注。

■社会价值

四腔除在“吃火草烟”的集会中演唱,在劳动过程中、节庆期间,尼苏人也会情不自禁地唱起他们喜爱的四腔。四腔是人们娱乐的重要手段和社交的媒介。在玩场上,人们通过唱四腔、“递烟筒”“点烟”、跳乐等活动,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年轻人通过对歌,表达情感,追寻自己的意中人。在较为封闭的传统社会中,四腔所具有的娱乐、社交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此外,四腔还承担了传播知识、道德教化的重要功能。在偏僻的农村,教育落后,很多人一辈子没机会进学校,玩场就是他们最好的学堂。年轻人在听老一辈人演唱四腔的过程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注释:

①王美玉,《沙莜拌海菜,四腔摆啰卖》,载《神州民俗》2008年第12期.

②赵乃骞,《海菜腔的文化特质》,载《社会主义论坛》2008年第3期。

猜你喜欢
白话曲子彝族
家乡的土白话
彝族海菜腔
白话寄生虫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有什么魔力?
Kiss and Ride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有风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