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民主化的幻像

2017-04-01 17:27徐涛
第一财经 2017年11期
关键词:民主化蒙古投资人

徐涛

最近意识到的一个自我矛盾是—前几年,我还是个信息民主的鼓吹者;现在,我却把我自己做的内容放在了付费墙内:最近上线了一档叫《硅谷早知道》的音频节目,内容是对硅谷聪明人的访谈,试图把他们对技术及社会的思考传递出来,但是,听众需付费才能 听。

上线没几天,有个人留言说,你到底懂不懂互联网?免费才是互联网的真谛。连互联网上的内容都要收费,这是对穷人的不公。

我琢磨了会儿,觉得,我曾经也是这么想的。

我曾经深信不疑信息民主化能为整个社会带来的推动。我曾是开源浏览器Firefox的坚定用户;每年收到维基百科募资邮件时都会捐款;在线学习MOOC概念出来时,我也欢欣鼓舞地去尝试;Anglelist诞生后,我也觉得融资信息的透明,能让更多普通天使投资人加入进来。

但当这个读者的留言让我重新审视这个观点时,我发现,很多事情证明,事实并没有那么乐观。

我现在早已不用Firefox,也并没在MOOC上学完一两门完整的课。事实上,半个月前,我和一个从Coursera离职的员工聊天,她说Coursera用戶增长放缓,使得这家公司也在想着转型收费。至于Anglelist,很多投资人都发现在上面找到的投资项目没那么靠谱。

另外一个投资人则给了我当头棒喝。他说,关于内容付费,他更看好那些和娱乐消遣相关的,而不是和知识相关的。一些公众号不过是逞口舌之快,但他们都能撩拨起大众的肾上腺素。真正的知识,有体系有逻辑需要思辨,大众怎能耐心去看。

真是令人悲观的发现。

虽然我也一直知道技术只是工具,亦正亦邪完全看你怎么用,但我想,我之前依然是被技术创新的乐观给蒙蔽了,因而忽略了一些更本质的东西。

首先,我曾经相信的“信息越来越丰富,谁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得到机会”,这是自欺欺人。

曾有个关于技术民主化的让人津津乐道的例子:因为技术创新,蒙古的一个孩子也可以学MIT的课程,并且最后真的被MIT录取。我还把这事儿写进过我的稿子 中。

但问题是,在这个孩子可以学到MIT课程之前,信息的差距就已存在:为什么可能一个美国的孩子都不知道哪里去上在线MIT课程,一个蒙古的孩子就知道?

所以,即使真的信息面前人人平等,然则,找到并选择信息的能力,已让人产生了差异。

那个蒙古孩子和同等条件其他孩子的差别,也许就在于他的老师有着更好的找到并选择信息的能力。而且,当这个孩子意识到蒙古之外世界的广阔后,他再选择阅读什么样的信息,进行什么样的职业规划,一定又和从前大为不同。

或者,两对父母,他们的小孩资质一样学校一样,一个平日选择看毒鸡汤、仙侠连续剧、聊八卦;一个读《经济学人》杂志、聊社会平等与阶层分化,哪个更有可能将孩子培养得更优秀?

再进阶一下,如果这些人本身已经意识到要选择更好的信息,还有意识地使用别的资源来交换信息这种资源,他们就能得到更多的优势。这就是为什么华尔街的公司们要花高价买彭博终端机,或者为什么鼓吹终身学习的李笑来说自己读书原则之一就是买英文正版去 读。

当然最高阶的差异是运用信息的能力。同样看到一堆财务报表,我只觉得头疼,有人就能看出这其中公司异动进而决定投资决策。

且不说运用到最高阶的能力,在前面几个阶段,人和人的差异已何其巨大。因为有了这种差异,技术再创新,信息再透明,怕也是无法让这个社会更美好。

例如Facebook和Twitter上信息总足够多了吧,耐不住大家都一窝蜂相信遥远异国炮制出来的假新闻,并因此影响了自己的政治判断。

或者,借用一下鸡汤常用的句式:你选择消费什么样的信息,决定了你成为什么样的人。

猜你喜欢
民主化蒙古投资人
《雲使》在蒙古
蒙古香
投资人最爱
网络行动者的新媒体使用特征、影响及媒介民主化
近邻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