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2017-04-01 22:07郭德冰
学理论·下 2017年3期
关键词:导言黑格尔马克思

郭德冰

摘 要:近年来,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的研究日益增多,涌现出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不仅加深了对《导言》文本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对《导言》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地位的认识,而且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上也在不断扩展。这些研究在文本解读、《导言》的历史地位、部分观点的运用上也存在一些不足。对《导言》的进一步研究应与我国面临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相结合,与当代工人阶级相结合,指向现实的宗教问题,不断挖掘《导言》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批判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3-0063-04

从知网的检索结果可以发现,从2007年开始,论文标题中出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论文数量日益增多,特别是2015年,论文检索结果达到15篇。这既与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后更多学者更加重视原著的研究是分不开的,也与世界经济危机后马克思又一次成为民众和学者关注的热点有关。本文仅就2013年以来,论文标题中出现《导言》的部分研究成果进行一定的回顾、总结和分析,为《导言》的研究做一些综述性的工作。

一、《导言》的研究成果

1.对《导言》的文本进行了深入解读

第一,从马克思的批判思想和解放思想入手进行深入解读。作为马克思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部未出版著作而写的导言,文中无处不体现出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因此在文本解读中,许多学者以批判为主线对《导言》进行了研究。从这些研究来看,对马克思批判思想的归纳,主要涉及宗教、政治、哲学等几个方面,当然不同学者对马克思文中批判的提炼和表述也略有不同。例如,王建锋将《导言》中的批判归纳为宗教意识批判、政治制度批判和哲学思想批判三个方面[1]10-16,熊久勋则专门以《马克思早期批判解析》为题,对《导言》进行解读,将这种批判归纳为宗教的批判、历史的批判、政治经济的批判三个方面,并尝试还原马克思早期批判思想形成的路径[2]17-20。姚满林在研究中認为《导言》“从宗教批判,到政治批判,再到哲学批判,马克思实现了批判的层层推进,而人的问题是三重批判的内在逻辑线索。”[3]16-20此外还有诸多学者从批判这一角度对《导言》进行了解析,在此不一一列举。除批判这一角度外,许多学者从马克思的解放思想这一角度进行了解读。解放也是《导言》的一个重要关键词,许多学者在研究中将人的解放看作《导言》所进行的批判的最终目的,并对马克思主义的解放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张艳萍认为,《导言》中,马克思以人的解放为落脚点,通过论证说明“人”解放的精神和物质条件,重点探讨如何实现人类解放的问题[4]94-97。还有学者着重从人的解放这一角度进行了研究。当然,批判与解放两个维度不是割裂的,而是融合于文本之中的,这些研究成果往往也都涉及批判和解放两个方面,曹芸的研究从《导言》中的一对比喻——“花朵”与“锁链”出发,对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进行了研究,该文就是从解放与批判的双重维度进行论证的[5]19-26。

第二,对《导言》中的具体观点进行深入解读。何丽野围绕《导言》中马克思要“消灭”和“实现”的是什么哲学这一问题,对这里的哲学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认为应当还原到当时的语境,结合同一时期的著作进行研究[6]3-16。李道志、黄明理从《导言》中的“理论自觉”思想出发,研究了理论自觉对于无产阶级的重要意义,并联系实际分析了理论自觉对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意义[7]6-8。还有一些学者从“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二者的关系出发,对《导言》进行了文本解读,金蕾蕾就从这一问题出发,对《导言》作了导读式讲解,并认为《导言》从“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两条线索寻求人从各种形式的压迫下获得彻底解放的途径[8]68-72。对《导言》具体观点进行深入研究的大量成果表明,对《导言》的文本研究日益深入,这些文本解读的研究成果为我们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原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加深了《导言》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历史地位的认识

第一,从德国多种哲学流派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关联出发,进一步研究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思想来源,以及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实现的哲学变革。马克思哲学思想形成与发展,与康德、黑格尔、青年黑格尔派、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等都有密切联系,对《导言》哲学思想的研究也是结合这些哲学家或哲学派别来进行的。例如,许斗斗通过对黑格尔、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思想与马克思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马克思提出通过实践以达到‘人的高度的革命,由此展示出马克思哲学的现实性和彻底性转向,并在现实性中实现哲学和无产阶级的人类回归,从而回应了当代学者的各种质疑。”[9]39-44姚满林在研究马克思的批判思想时,认为马克思承接了德国哲学的这种批判精神,并将这种批判精神运用到了自己的哲学思考当中[3]16-20。还有许多学者虽然没有进行专门论述,但在《导言》的研究中也部分地涉及马克思之前的德国哲学,并对他们与马克思的关系以及马克思实现的哲学变革进行了分析,这些研究对于理清早期马克思与德国众多哲学派别的关系有重要意义,对研究马克思所逐渐完成的哲学转向有重要意义。

第二,通过《导言》与马克思其他经典文本的关系研究,对《导言》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地位进行定位。这里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导言》是否体现了马克思完成了思想转变,二是涉及如何认识青年马克思思想的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从近年来的研究来看,基本上否定了《导言》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这一转变的彻底完成这一观点,并认为《导言》虽然是一个重大转变,但只是转变的过程,而不是转变的完成。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也涉及不同的研究视角。例如孙要良认为,在《导言》中,马克思所坚持的哲学基本上还是费尔巴哈的人本学,马克思虽然不断在向唯物史观迈进,但是并没有彻底完成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的过程[10]53-58。刘柯、朱彦振通过结合列宁文章的语境研究了这一问题,并认为列宁从来没有断言马克思在《导言》中完成了两个转变,但是他的表达却暗示了《导言》所包含的革命实践的政治倾向,正是这一倾向导致了人们的误解和争论[11]27-32。这一语境分析对认识普遍传播的列宁对于《导言》地位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黄浩、朱红梅是从实践角度进行分析的,他们认为,“马克思强调了实践在哲学的实现中的作用,为此后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2]45-47,65对于第二个问题,从《导言》的研究来看,有学者从卡夫丁峡谷这一问题出发,认为在《导言》一文,马克思明确提出像德国这样经济落后的国家,应当而且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历史发展阶段,直接实行以实现普遍的人的解放为目标的无产阶级革命。这些思想与马克思晚年关于“俄国革命往何处去”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有内在的一致性[13]5-8,14,89当然,也有学者反对将《导言》中的这一思想与卡夫丁峡谷做这种联系,但应当说这种研究对认识《导言》和马克思思想的转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3.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不断扩展

第一,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近几年《导言》的研究成果中,对文本的解读与阐释占了很大部分,除对文本的概念、命题、行文逻辑等进行深入分析外,一些学者引入了新的研究方法。刘柯、朱彦振运用语境分析的方法对《导言》的定位问题进行解释分析,这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导言》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地位,也丰富了《导言》的研究方法,体现了研究方法的多样性。还有很多学者运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将马克思的《导言》与其他文本进行了比较。这些研究涉及的文本较多,主要涉及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克罗茨纳赫手稿》《论犹太人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唐永将《导言》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进行了专门的对比分析,指出该手稿继承了《导言》对未来理想社会建构的理论路径,是青年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第一次具体的哲学式刻画,揭示了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形成的过程[14]5-8。这些成果说明对《导言》的研究已经不局限于该文本本身,而是向外围扩展,这无疑有助于加深我们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分析《导言》所体现的马克思思想转变及《导言》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地位。

第二,研究视角日益丰富。从学科的角度来看,在诸多研究成果中,学者们的研究涉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多个二级学科,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思想政治教育三个学科,对其他学科也有一定涉及。对马克思经典文本的研究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导言》作为马克思早期的重要文献,研究其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地位也占了很大一部分,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有一些学者探讨了《导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和指导意义。具体来看,这些研究涉及众多角度,主要涉及宗教观、哲学观、市民社会理论、政治哲学等。其中,对《导言》宗教观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重要研究视角,从近几年的研究来看,对《导言》的认识仍然存在着一定分歧,主要表现在《导言》体现的宗教观能否成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础,《导言》体现的宗教观能够普遍适用还是只能局部适用的问题上。何则阴对以往学者与《导言》中的宗教思想有关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综述性的概括,并指出了《导言》中宗教观的适用性问题,认为我国存在着对《导言》宗教观的误解和误用[15]121-140。而加润国认为在《导言》中,马克思从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立场出发揭示了宗教的本质、根源和社会作用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原理,使之成为标志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诞生的奠基之作[16]22-38。哲学观、市民社会理论在各研究成果中也有较多地体现,在此不一一介绍。臧峰宇从政治哲学对《导言》进行的专门解读对理解马克思的政治理论有重要作用,他认为研究《导言》“对我们理解青年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论实质及其当代意义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17]10-15。总的来看,这些研究是从多层面、多角度展开的,极大扩展了《导言》的研究视角。

二、《导言》研究中的不足

第一,在文本解读上,对马克思的批判逻辑有所忽视。马克思在文章开头首先叙述了已经完成的对宗教的批判,并紧接着提出了在批判宗教的彼岸世界之后,如何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这一问题。应当注意的是,在提出这一问题后,在如何进行下一批判的问题上,马克思认为批判应当从副本即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出发,而不是从原本即德国的现状本身出发。马克思在此后的论述重点是,为何应当批判副本而不是原本,马克思认为对于德国这个特殊的国家来说,其原本是落后于时代的,即德国的现实政治状况是落后于时代的,是落后于英国和法国的。虽然在这里马克思认为德国政治制度是落后的,这种批判也是必要的,但比这种政治制度批判更重要的是,要把对德国的批判放到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上,因为“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是唯一与正式的当代现实保持在同等水平上的德国历史。”[18]7因此,这里体现了马克思对于批判的深刻认识,即批判不应当停留在落后于时代发展水平的地方,而应当瞄准于时代的前沿领域。正是在完成法哲学和国家哲学批判之后,马克思才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即实践,并进而论述了实践所需要的理论与物质基础,并引出了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在于无产阶级。这是马克思批判的一个重要逻辑,应当进一步加深对这一逻辑的研究。

第二,对《导言》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历史地位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应当结合马克思更多的文本进行研究,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对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进行了概括,其中提到马克思本来是学习法律的,但是因为遇到了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并发现他自己以往的研究并不足以对各类问題进行良好解释,这促使马克思从社会舞台上回到书房,进行理论研究。马克思提到:“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这部著作的导言曾发表在1844年巴黎出版的《德法年鉴》上……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18]2应当说这一段话是马克思对自己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导言》一文所做的评价,并且这一评价是放到马克思思想发展历史中来进行说明的,也正是由于这一文章所得出的结论,才促使马克思的研究转移到了政治经济学中去,这体现了《导言》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历程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马克思的哲学研究与政治经济学研究之间的密切联系。此外,列宁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他的文章中也多次提到《导言》,一些论述中也引用过该文的观点,进一步研究列宁的相关著作以加深对《导言》的理解也是必要的。

第三,对《导言》中部分观点的运用值得商榷。马克思的思想特别是他在创立其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之前的思想,是随着实践和学习研究不断发展变化的。马克思在写作《导言》这一时期的思想也是处于一个较大的转变时期,那么对于马克思在该文中提到的一些并未成熟或与马克思后来创立的唯物主义并不一致的观点,应当如何处理呢?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导言》中的某些观点是否符合唯物史观的问题,二是如何运用文中观点指导现实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对于马克思早期的著作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并没有批判地看待马克思的这一著作,而是将其中的观点直接看成是马克思的成熟思想,并直接用来分析实际问题,而没有考虑这一观点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地位。例如,有些研究者就直接以其中的市民社会的观点分析现实问题,这种分析是否具有合理性是值得商榷的,因为马克思在这一时期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也在创立过程当中,而且马克思对于政治经济学的解读还只是提出了问题,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当然,并不能因此说青年马克思与晚年马克思是完全割裂的,我们从《导言》中也会发现马克思的许多思想萌芽,如实践观、人的解放、无产阶级的作用等都可以看作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马克思的思想是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发展过程。

三、对《导言》研究的思考

第一,将《导言》的研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联系起来。马克思在《导言》中提到,“理论只要说服人,就是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8]9这句话对“理论”有着深刻的认识,对我们的理论工作也提出了重要的要求。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理论武器,在理论研究中,就应当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丰富其理论内容,使其成为一种与时俱进的“彻底”的理论,真正反映社会现象的本质,真正地解释、更好地解决现实中群众面临的思想困惑和现实问题。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批判那些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真正说服人,掌握群众,使群众支持我们的工作,从而团结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僵化的而是不断发展的,这种发展既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实践,也离不开对马克思理论的研究和运用,但当前对《导言》的研究很少与这一理论体系联系起来,需要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

第二,对《导言》的研究应与当代工人阶级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导言》的研究中,虽然许多学者都关注了人的解放以及无产阶级作为解放的实际可能性的问题,但却很少将其与今天我国的工人阶级联系起来,不能与现实的、感性的工人很好地联系起来,理论与实际存在相互脱离的现象。从现实情况来看,无产阶级这个词语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远去的词语,我们已经很少提到无产阶级,而更多使用的是工人、农民工、群众等词语,这与马克思所处的以无产阶级为重要话语的时代是有所区别的,这种当代话语体系的变化值得我们去思考。今天我们研究《导言》,应当把马克思所提到的人的解放、无产阶级的解放与今天广泛使用的话语紧密联系起来,找出这种不同话语背后的原因与本质,进一步研究和明确今天的无产阶级在哪里这个问题,进而为两种有所区别的话语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应当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以更好地解释和解决当今社会大量涉及工人利益和生存状态的问题,努力改变工人在诸多问题上的失语或被遗忘的状态,这是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我们研究《导言》的重要目的。

第三,对《导言》宗教观的研究应指向现实的宗教问题。《导言》的宗教观研究是一个重要方面,近年对《导言》宗教观的现实价值问题有一定的研究,但总的来看还缺乏明确的现实指向,对现实的宗教问题特别是一些具体问题的分析还比较少。从现实来讲,宗教问题是一个比较敏感问题,而且常常与民族问题、与某些恐怖活动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其变得更加复杂。近年来,我国也出现了一些与宗教问题有关的争论,一些事件成了社会热点事件,在网络平台如微博上也有许多与宗教相关事件的争论。这些争论涉及不同宗教,涉及的具体问题也很多,如冒充宗教人士问题、教堂寺院的建设问题、非法传教问题、宗教“泛化”问题等,其中一些问题甚至直接影响了群众的日常生活。要深刻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在研究《导言》的过程中,不能仅停留于普遍的或抽象的研究,而应当将其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使之有助于我们分析和解决这些与宗教相关的问题,这样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

第四,应不断发掘《导言》中诸多经典论述的当代价值。例如,马克思在文中运用了“花朵与锁链”这一形象比喻,他讲到“这种批判撕碎锁链上那些虚幻的花朵,不是要人依旧戴上没有幻想没有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采摘新鲜的花朵。”[18]2这句话是对批判做出的一个很好的注解,我们需要这种最深刻的批判,去除锁链上那虚幻的花朵,让人看到似乎很美好的表象下的现实的本质,当然这种批判不是为了给人带来冰冷和绝望,而是鼓励人去追求真理,追求幸福。这句话不仅对我们批判地认识各类社会问题有指导作用,也具有很深的感染力,发掘这类具有感染力的论述也有助于改善在马克思主义教学等方面表现出的枯燥和僵化现象。马克思还提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18]16,雖然这里的“哲学”概念存在争论,但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从当今社会来看,许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并不深刻,以之指导实践更为困难,意识形态领域中各种社会思潮仍然纷繁复杂,一些人的思想意识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如何将哲学与无产阶级结合起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可以说,在马克思的这篇经典著作中,仍然有许多论述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思考并以之指导我们的实践。

参考文献:

[1]王建锋.马克思“现实的人”及其自由解放思想的诞生——《〈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深度耕读[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2]熊久勋.马克思早期批判解析——关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解析[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5(3).

[3]姚满林.浅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三重批判[J].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5(2).

[4]张艳萍.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研究——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为例[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4(6).

[5]曹芸.花朵与锁链:《〈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解放之路[J].观察与思考,2016(5).

[6]何丽野.马克思要“消灭”和“实现”的是什么哲学——《〈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研究之一[J].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探索,2014(0).

[7]李道志,黄明理.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理论自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10).

[8]金蕾蕾.从“批判的武器”到“武器的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要点简析[J].前线,2015(1).

[9]许斗斗.论马克思哲学的现实性和彻底性转向——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新探[J].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3(1).

[10]孙要良.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三个經典命题的重新认识[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3):53-58.

[11]刘珂,朱彦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定位问题及语境分析[J].武陵学刊,2015(4).

[12]黄浩,朱红梅.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时期的哲学观探析[J].前沿,2013(15).

[13]吴日明.马克思关于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探析——重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14]唐永.共产主义理想逻辑的现实化《〈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对比分析[J].实事求是,2014(5).

[15]何则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之宗教观及其适用性探讨[J].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2013(0).

[16]加润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奠基之作——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宗教观研究[J].世界宗教研究,2014(6).

[17]臧峰宇.新启蒙话语与有原则高度的实践——《〈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政治哲学解读[J].新东方,2016(2).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Research status quo and Thinking on “Hagels Philosophy Comment Preamble”

GUO Debing

(Hengshui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law, Henshui 053000,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critique of Hagels philosophy “Introduction”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Introduction”) research is increasing, the emergence of a wealth of research results. These studies not only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nt of the text, but also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tatus of the introduc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rx thought. These studies also have some shortcomings in the text interpreta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historical status, the use of some of the views. Linked to the “Introduction” further research should be faced with China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roblems, combined with the study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Chinese, combined with the contemporary working class, pointing to the reality of religious issues, continue to tap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value.

Key words: Marx, Philosophy, Critique

猜你喜欢
导言黑格尔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黑格尔评理
黑格尔评理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论教学中的导言
“导言式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实践分析
序言、导言、前言
辩证法家的形而上学
别开生面的描绘
“我”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