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激情犯罪原因及对策研究

2017-04-01 18:53谭佳林
学理论·下 2017年3期
关键词:心理大学生

谭佳林

摘 要:激情犯罪是近年来大学生犯罪中较为频发的犯罪现象,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本文从大学生激情犯罪的概念、特点、产生的原因出发,探究如何有效地采取大学生激情犯罪的预防措施和教育策略,以避免大学生激情犯罪案件的发生,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维护校园环境的稳定,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大学生;激情犯罪;心理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3-0114-02

近年来,在校大学生犯罪层出不穷,其中激情犯罪尤为突出,上演了由“天之骄子”沦为“阶下囚”的悲剧,相关的学生及家庭为激情犯罪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学校稳定的教学环境受到了破坏,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减少和预防在校大学生激情犯罪已经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激情犯罪概念及特点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暴风雨般的、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1]。

激情犯罪是指行为人在强烈而短暂、突然爆发的情绪状态下实施的失去理智、后果严重的犯罪行为。激情犯罪是大学生犯罪中最常见、最频发的犯罪。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业及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强,大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较大,一些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的大学生会在突然爆发的情绪和状态下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2016年3月27日晚上11点50分,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发生了一起杀人案,正在宿舍玩电脑的大一学生芦海清被室友滕刚(化名)叫到了旁边的学习室,当人们再次见到芦海清的时候,他已经身首异处[2]。该案件手段之残忍,后果之严重,社会影响之恶劣,该案件的发生再次引发社会对大学生激情犯罪的强烈关注。

大学生犯罪绝大部分临时起意,不是有预谋的。虽然大学生激情犯罪的主体、手段、地点、时间各不相同,但也有其相似点。

1.突发性。大学生激情犯罪一般是指在某种语言或行为的刺激下突然发生的,无犯罪预谋,是在突发的心理状态下实施的行为。这与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这一年龄阶段有重要的关系,对大学生而言,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虽然已接近完成,但其心理尚未成熟,容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在突发的情绪下做出肆意行为,而行为人一旦冷静下来,面对犯罪结果往往后悔不已。

2.暴力性。大学生激情犯罪往往是人们在情绪失控时做出的犯罪行为,因此当激情以破坏性手段呈现时,犯罪行为的力量往往是巨大的,后果具有严重的暴力性和攻击性,不计后果地发泄心中的情绪。研究表明,暴力性的行为可能是通过器械、武器、爆炸物实施,也可以借助于犯罪人本身的体力。大学生激情犯罪中暴力犯罪的案件最多,后果也最为严重,主要体现为抢劫、杀人、故意伤害、强奸等恶性暴力犯罪行为。

3.后果严重性。大学生激情犯罪虽然具有突发性,事前无预谋,但激情爆发的瞬间,行为人自控能力减弱或者丧失,不管不顾,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行为后果的严重性,往往表现为犯罪手段残忍,特别是在怨恨、嫉妒、泄愤等情绪下实施的犯罪行为,手段表现得更为残忍。因此,绝大多数大学生激情犯罪多为恶性犯罪,犯罪后果严重,该类案件不仅给受害者和行为人家庭造成巨大的伤害,而且容易造成校园的恐慌,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大学生激情犯罪原因分析

大學生激情犯罪常有发生,危害校园稳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预防大学生激情犯罪,有必要研究分析大学生产生激情犯罪的原因。

1.心理因素。由于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虽然生理发育接近成熟,但心理发育相对不那么成熟,两者之间具有差异性。主要表现在:遇事容易兴奋,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缺乏意志力,特别容易因为外界一些语言和行为刺激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单纯、莽撞、冲动,他们往往年轻气盛,遇事缺少冷静的思考;他们处于情绪最丰富、最强烈、最复杂、最动荡的时期;他们在判断事物时常常更倾向于自己的主观感受,容易偏重事物阴暗的一面。在突发事件的刺激下,容易导致过激行为的产生,因此有人称大学生是“第二断乳期的孩子”[3]。在这样的心理和情绪状态下,一旦发生某种外界的刺激,行为人因自控能力丧失,行为就会失控,就有可能产生激情犯罪。

2.学业和就业的压力。学业压力是作为学生永远需要面对的主题,特别是因就业压力而造成的新的学业压力也逐渐增大。据中国社会调查所进行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充满信心。很明显,就业已经是每个大学生一进校门就要考虑的事情了。很多大学生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要把自己变成全能型人才,这就需要学习很多知识,去拿到各种各样证书来应对就业的压力,这就对大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由于中学与大学的学习要求有差异,有部分学生不适应大学自主学习的环境,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因此在激烈的大学学习竞争中,常常会遇到挫折和失败;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到处碰壁,受到种种不公正的待遇,导致他们产生严重的危机感。就当这种压力超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而得不到有效的缓解时,在外界的刺激下可能导致激情犯罪的发生。

3.贫困因素。在高校实行“招生并轨、交费上学”制度后,特别一些独立学院,学费相对较高,大量贫困生开始涌现。对贫困生而言,物质压力是他们面临的首要压力。许多贫困生来自农村、下岗家庭、偏远山区或者特殊情况家庭。很多家庭收入单一微薄,由于助学贷款受地方、银行等客观原因的制约,有的贫困生无法办理助学贷款。除了在应付学费和生活费等现实困难面前,贫困生很难心无旁骛地学习。而这些物质上的压力会成为其他压力的根源,家庭经济的过度拮据、生活的困苦无助、同学的歧视,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悲观、绝望的心理。长此以往,部分人会发生心理扭曲,甚至对他人、对社会都充满敌意,情绪偏激。这样的状态如果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疏导,容易产生激情犯罪。

4.家庭因素。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每个人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孩子人格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研究表明,在充满了爱与笑声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表现出来他的心灵是舒展的,心境是乐观的,他必然是一个懂得自爱且懂得爱别人,情绪稳定的人,在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和教育中长大的小孩,具有积极的心态和自我调节能力。相反,若家庭缺少爱的氛围,例如夫妻经常吵架,常为一点小事争执不休,对老人不孝敬,邻里关系紧张等,都会对孩子贻害无穷,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受挫能力较弱,容易走极端。还有一些在特殊家庭中成长的小孩,比如单亲家庭、问题家庭,由于长期得不到家庭应有的爱和关怀,心灵非常脆弱,长此以往,可能性格变得孤僻、偏激、冷漠,难以与人相处,如果出现某种刺激,就可能引发激情犯罪。

5.不良文化的影响。我们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国内外形势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西方某些国家带有政治预谋的文化渗透以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管理不规范等,许多不良文化的出现对部分还不具备“免疫力”的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在游戏厅、卡拉ok厅、网吧暴力文化充斥其中。部分学生经常出入这些地方,受一些不良文化的影响,理想虚无,追求刺激,崇尚暴力,遇到挫折就喜欢走极端,常用暴力行为解决问题。

三、大学生激情犯罪的预防措施

大学生激情犯罪虽然是突发的,但其造成的后果和社会影响确是非常恶劣的。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遏制大学生激情犯罪,非常重要。

1.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大学生激情犯罪重在预防,而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是预防大学生激情犯罪的重要措施。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高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适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普及心理保健知识开展心理辅导,以缓解心理问题,全面渗透心理素质培育,优化心理素质。社会方面需要全方位优化社会心理环境,减少劣性刺激,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控制和调节自己情绪的正确方法,如看书、唱歌、跳舞、运动等,用合适的途径宣泄心中积郁,以避免大学生激情犯罪案件的发生。

2.营造和睦的家庭教育氛围。拥有一个和睦的家庭氛围,对于每一个人的身心健康都是十分有益的。第一,不能过分地苛求孩子。为人父母者,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类拔萃;还有的希望孩子能够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梦想。一旦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就会感到失望,责怪孩子不争气,不仅会打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还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心理却留下了阴影。所以,家长要善于控制情绪。第二,父母一定要学会把握、隐藏情绪。不能把工作或生活上遭遇了不顺心和委屈,宣泄给孩子。第三,家长要乐观自信。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增强孩子面对挫折的能力,当孩子遇到挫折、困难、灰心失望的时候,可以从家庭中汲取力量,得到指引,继续前进。研究表明很多大学生激情犯罪的行为人不健康的心理行为状态与他们成长的家庭环境有着某种直接的联系。因此,作为家长有责任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健康的、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使孩子能够在和睦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3.建立对特殊困难学生的帮扶保障体系。首先,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大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力度,保证解决贫困生的具体困难。第二,做好学校资助工作,多为贫困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第三,精心组织,创新模式,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能最大限度解决其家庭困难,增强信心。

4.加强法律教育和宣传。大学生虽然已经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很多大学生的法律意識仍然非常淡薄。因此,高校应加强普法教育并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阶段,使学生懂法,不犯法,并且能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其次,多组织与学生相关的法律活动,真正唤醒学生的法律意识。例如组织学生开展法庭“模拟”活动、法学方面的知识竞赛等。第三,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只有大学生法律意识增强了,才能减少大学生犯罪行为。

5.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推动文化事业健康发展。主流新闻媒体应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价值导向,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新闻或者社会效应,而对一些于社会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做出负面的导向。因此,作为社会信息的传播者,新闻媒体应当积极地担负起社会责任,减少对负面的社会暴力信息的传播,建立严格的筛选程序,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吴宗宪.法律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警察教育出版社,1993:334.

[2]四川师大杀室友嫌犯患精神病?真相原来是这样[EB/OL].[2016-04-19].news.163.com/16/0418/21/BKVDLDJ00001-4Q4P.html.

[3][意]切萨雷.龙勃罗梭.犯罪人论[M].黄风,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4]游秀清.谨防贫困生心理贫困[J].辽宁教育,2005(1).

猜你喜欢
心理大学生
心理小测试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The Psychology of the Suitcase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