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交错地带的畜牧业发展建议

2017-04-01 06:24张艳梅吉林省白城市牧业信息服务中心
中国畜牧业 2017年5期
关键词:白城市牧业白鹅

文│张艳梅(吉林省白城市牧业信息服务中心)

郭艳芹(吉林省白城市畜牧科学研究院)

王为(吉林省白城市牧业信息服务中心)

李科伟(吉林省通榆县草原管理站)

农牧交错地带的畜牧业发展建议

文│张艳梅(吉林省白城市牧业信息服务中心)

郭艳芹(吉林省白城市畜牧科学研究院)

王为(吉林省白城市牧业信息服务中心)

李科伟(吉林省通榆县草原管理站)

吉林省白城市地处农牧交错地带,是两大经济生产系统耦合地带。土质贫瘠、干旱缺水、生态脆弱是白城市气候和生态环境的主要特点。种植业,尤其是粮食生产不是白城市的优势产业。但白城市既有大面积的天然草场,又有丰富的粮食和农副产物资源,具有精饲料多于牧区,粗饲料多于农区的饲料资源结构特点。因此,白城市应把畜牧业作为最终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主导产业。

一、立足生态特点和资源条件,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根据生态特点和资源条件,白城市适合发展草食畜禽的精养产业,特别是适合发展奶牛、肉牛、细毛羊、肉羊和白鹅生产。对于养牛业,应在公路、铁路沿线和城镇郊区交通条件良好的地带加快奶牛业的发展,可利用胚胎移植技术在短时期内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的荷斯坦高产奶牛群,建设奶业生产基地;在其他地区应以发展肉牛养殖业为主,推广舍饲精养的生产模式,建立优质牛肉生产基地。对于养羊业,首先要搞好区域规划,洮南等地应重点发展细毛羊产业,其他地区宜发展优质羊肉产业。白城市也非常适合养鹅业的发展,应以肉用鹅和绒肉兼用鹅为主要发展方向。在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确定之后,通过无规定疫病区建设工程、规模发展工程、畜禽良种工程、科技兴牧工程和草原与饲料基地建设工程的实施,推进畜牧业的现代化。

二、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畜禽品种结构

1.养牛业。目前,白城市奶牛的饲养量不大,平均产奶量在3000~5000千克,而高产品种可达10000千克以上。因此,应以白城市家畜繁改工作指导站为基础,引进西门塔尔、夏洛莱和皮埃蒙特等良种公牛,建立肉牛良种基因库,在大面积生产中采用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方式加速肉牛品种改良进程。引进荷斯坦纯种公牛和纯种母牛,建设胚胎生物工程基地,生产中采用胚胎移植方式,在短期内快速建立良种高产奶牛基母群,同时采用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方式加速奶牛养殖业的良种化。

2.养羊业。白城市是国家的良种细毛羊生产基地,应以镇南种羊场和洮南市畜牧局为基础,采用胚胎移植技术加快细毛型“新吉”种公羊的繁育,建立以白色为特点的良种细毛羊基因库,在大面积生产中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加速细毛羊品种改良进程。应在适合发展肉用羊生产的区域引进德国肉用美利奴、萨福克、夏洛莱、无角道赛特和特克赛尔等优良肉用品种,建设优质肉羊良种繁育基地,在大面积生产中采用人工授精技术改良当地品种,提高羊肉的产量和品质,实现羊肉生产的良种化。

3.养鹅业。养鹅是我国的传统产业,也是白城市的新兴产业,饲养量已经超过了600万只。在放牧加适当补饲情况下,本地品种从出雏到出栏约需要150天,体重一般在3.0~3.5千克,莱茵鹅等高产品种在100日龄时体重可达4.5~5.0千克。因此,应以白城畜牧科学研究院和大安市白鹅公司为基础,引进莱茵鹅、朗德鹅、皖西白鹅和四川白鹅等优良品种,建立白鹅良种基因库,研究培育具有白城市地方特色的白鹅良种杂交品系,推进白鹅生产的良种化。

三、以提高产业总体效益为目标,推进生产方式创新

彻底转变过去粗放分散的靠天放牧生产方式,引导畜牧业向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是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竞争能力、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畜牧产业整体活力和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1.建设专业的牧业生产基地,实现畜牧业的规模化生产。应从畜牧业的产业基础、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的实际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全市畜牧业的生产结构和发展方向进行统筹规划。根据目前畜牧业的发展状况,应以洮北区和白城—洮南、白城—大安、白城—镇赉等公路沿线交通条件与奶牛生产基础好的区域为核心,建设奶牛专业生产基地。以洮北区、大安市、通榆和镇赉县肉用牛生产基础较好的乡镇为核心,建设优质肉牛生产基地。以洮南市和通榆县细毛羊生产基础较好的乡镇为核心,建设优质细毛羊生产基地。以大安市和镇赉县肉用羊生产基础较好的乡镇为核心,建设优质肉羊生产基地。以大安市和镇赉县沿江河低湿地带为核心,建设优质白鹅生产基地。以上述专业生产基地为基础,努力提高生产水平,合理扩充生产总量和生产规模,逐步实现畜牧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

2.建设规范的牧业发展园区,实现畜牧业的标准化管理。标准化管理是提高畜产品质量和畜产品安全指标的前提,是增强畜牧产业整体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基础。因此,应在畜牧业生产基础较好的区域,有计划地建设一批规范化的牧业发展园区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实行人畜分离,尽快建立与国际HACCP标准认证体系一致的动物疫病监测、兽药饲料质量检验和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包装、运输、销售的全程质量监控体系,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施,引进与国际接轨的管理机制,建立起面向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绿色通道。

3.扶持加工企业,健全技术咨询和营销服务体系,实现畜牧业的产业化经营。要使白城市畜牧业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健康发展并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政府应有计划地采取增加投入和政策支持等措施,扶持和培育牛肉加工、羊肉加工、奶业加工、皮革加工、毛纺织工业与白鹅加工等畜产品加工企业,延伸加工层次,扩大加工能力,提高加工水平,增强上述龙头企业对畜牧产业的拉动力。

四、强化环境意识,实现可持续发展

1.加强草原生态建设,营造良好的牧业生产环境。草原是白城市畜牧产业的特色资源,也是维系吉林省乃至我国北方地区生态平衡的重要屏障,更是发展白城市草原特色精品牧业的物质基础。因此,必须加大草原禁牧、草场改良和草原生态建设力度,必须切实实施退耕还草工程,建设优质高产的牧草生产基地,营造良好的牧业发展环境。

2.实施退耕还草和种植结构调整工程,建设优质饲草饲料生产基地。

白城市现有耕地67万公顷,过去一直用于以玉米为主的粮食生产。由于白城市气候干旱、土质贫瘠、生态脆弱,粮食生产不是我们的优势产业,必须通过发展种草养畜模式的精品畜牧业,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每年优质青饲料的需要量需要达到400万吨,优质紫花苜蓿干草的需要量达200万吨。必须通过切实实施退耕还草和种植结构调整工程,建设大面积的青贮饲料生产基地和紫花苜蓿人工草地。青贮饲料的种植面积要达到10万公顷,紫花苜蓿人工草地面积要达到20万公顷以上。为此,需要实施退耕还草20万公顷,种植优质饲料作物30万公顷,饲料作物种植比例要达到50%以上。

3.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是实现农业、畜牧业乃至全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必须坚持“积极利用地上水,合理开发地下水,科学利用水源”的方针,有计划地减少水稻等耗水作物的种植面积,积极扩大紫花苜蓿等优质抗旱饲料作物的种植面积。

五、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含量

创新生产技术、改革生产手段、优化生产设施,是一个产业增强生命力,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动力之源。市畜牧科学研究所是全省惟一的市(州)级畜牧专业科研机构,职能是开展畜牧、草原专业领域的应用类科学研究,担负着为畜牧生产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的艰巨任务。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一定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针,以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主题,以发展农村牧业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继续坚持“科研立所,开发兴所”的办所思想和务实求是的原则,结合全市牧业生产实际,深入开展以种草舍饲为主题的畜牧生产技术和以饲料生产基地为主题的草原生态建设技术的研究开发,为白城市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撑。

猜你喜欢
白城市牧业白鹅
“忘恩负义”的大白鹅
大白鹅
北京大鸿恒丰牧业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大鸿恒丰牧业科技有限公司
沈阳伟嘉牧业技术有限公司
河南省黄泛区农投牧业有限公司
一只大白鹅
白鹅写生记
白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及生态补偿机制探讨
引领农村致富能人 带动农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