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社会工作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中的应用

2017-04-02 21:27刘振中
智富时代 2017年3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

(西北大学,陕西 西安 710100)

【摘 要】在现有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模式中,都面对着这样两个问题:首先,只有当问题严重到一定程度时,问题才能被人们关注。其次,问题从研究到解决方案的实施之间时间跨度太长。除此之外,在施行某些具体解决方案时,还要面对角色定位不清,价值取向不确定,主体间联系不紧密等问题。这对于留守儿童的成长来说,无疑是不利的。本文通过对上述问题原因的阐述和对学校社会工作优势的介绍,以期为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提出一个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模式;学校社会工作

一、问题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正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这种现象之所以产生,不仅仅是因为留守儿童是劳动力的后备军以及他们的个人发展关系到社会良性运转,还因为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实际关系到社会文明的底线。是否能有效地保障法律赋予留守儿童的基本权利,关系到我们的社会是否能具备其所应有的文明水平。根据中国妇联在2015年2月份发布的一份《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显示,在现今的中国社会,有约5800万留守儿童。并且其中有约4000多万是在十四周岁以下,也就意味着留守儿童中有超过2/3的儿童是没有行为能力的,又因为留守儿童本身即意味着父母无法有效照顾,所以,如何保障这些儿童健康、快乐的生活合理的发展,不仅考验着政府的施政能力,同时还考验着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认知能力以及具體问题的解决能力。

二、研究概况

2002年,随着与留守儿童有关的报道和研究逐渐增多,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社会转型期的特殊群体进入公众视野。2002~2004年,研究的主要关注点是留守儿童的不利处境和这种情况将会引发的问题。这些研究的建议中已经包含了政府、家庭、学校等方面应该采取何种对策等内容。此时,人们虽然已经开始研究如何关爱和服务农村留守儿童,但是这些研究往往只停留在关于留守儿童一般性问题研究中,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观点。2004年5月31日,教育部专门召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研讨会,指出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要成因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法规滞后于社会变迁,并关于如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进一步提出短期的和长期的措施。2005年5月21日至22日,全国妇联和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召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会议指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之一,并且这个问题将会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存在。除此之外,会议还指出留守儿童问题只有宏观层面加以考虑才能解决。因此在这两个重要会议之后,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重点开始由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转向建立教育和监护体系、社会支援(支持)体系。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2011年11月全国妇联、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的通知》。上述政策出台和行动推进之下,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进入系统性治理的新阶段。人们开始构建关爱服务体系以更全面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在该背景下,学界近十来年来关于关爱和服务留守儿童的研究,主要从留守儿童的教育监护体系、社会支持体系和关爱服务体系三个角度展开。

三、现有服务模式

目前我国的留守儿童关爱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国家干预模式;第二种是儿童权利中心模式;第三种是家庭权利中心模式(杨汇泉,2016)。

在国家干预模式中,学者认为国家主要的任务是在家庭出现困难或危机之后,以事后补救方式向留守儿童个体提供服务。这种模式下主要的方式为:1.社会支持理论下的为留守儿童设立的专项基金;2.“替代”视角下开展的“寄宿制学校”、“代理家长”、“机构托管”等关爱服务模式等。但是这种观点同时强调,国家为留守儿童父母提供制度化支持会削弱其责任意识、破坏家庭内互助传统。所以,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们首先强调的是留守儿童父母自身的养育责任与义务。学者们强调家庭尽可能承担养育责任,并对父母监护权进行监督。

在儿童权利中心模式中,人们强调留守儿童的能力、主动性和参与权,相信留守儿童拥有支配生活、建立自信的主动性和能力,进而使其拥有权力,参与自身相关问题的决策。如通过“赋权”等方式支持留守儿童组建留守小队。

在家庭权利中心模式中,国内一些学者关注到了家庭在国家—个人关系中的“中介”地位和政策工具作用,并在其影响倡导下逐渐形成家庭权利政策模式。

四、现有模式的问题

在上述三种模式中,无论是国家干预模式中的为留守儿童成立专项基金、寄宿制学校还是代理家长模式,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在寄宿制学校中,主要面对的问题为(1)农村寄宿学生超过半数是留守儿童,如何进行亲情弥补成为学校管理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2)农村寄宿学生低龄化倾向明显,学生不适应问题严重影响学校的教育工作开展;(3)农村寄宿制学校心理、生活教师配置不足,与寄宿学生的教育需求之间矛盾突出(王海英、张强,2015)。而“代理家长”则面对着诸如,法律规定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约定不明确等问题(管华、严鹏,2015)。

对现有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中的问题进行概括,会发现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1.发现和处理问题的反应时间过于长。即,往往等到问题已经严重到引起了大众的关注,人们才开始着手对一个问题做出反应。2.政策实施成本高昂。每当一个问题被发现,并且社会打算对这一问题回应之时,处理对应问题的组织才被建立起来。然而在留守儿童问题上,因为每个地区都有其特殊性,所以这种制度安排不利于该组织的成长,从而增加人力成本。3.家庭功能的弱化,主要体现在抚育能力的下降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家庭所发挥的适应功能效率降低。因为父母和子女长期的两地分居,造成家庭抚育和教育的作用减弱,使得亲情维系和经验传递的能力减弱。4.现有服务的角色定位不清,价值取向不确定,主体间联系不紧密。

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常设于留守儿童所在地,具有一定专业性和决策能力的职位设置就成为必要。因为这种设置可以有效地减少人们对问题反应的时间,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工作人员会对当地情况非常熟悉。

毫无疑问,国外在学校安排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办法是可以借鉴的。因为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设置可以同时解决上面所提到的几个问题。

五、学校社会工作的特点

美国社会工作协会(N ASW)出版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认为:“学校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以实现学校的主要目的。学校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教与学的场所,使学生能为现在所居住的世界与未来面对的世界准备他们自己。”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学校社会工作经过一百年的发展,逐渐从家访教师发展成为了集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为一体的专业性极强的职业设置。而且,在这些方法之后,其理论视角也从单独的个体认知发展为家庭、社区等全面分析的系统视角。

具体说来,学校社会工作的具体特点如下:

1.学校社会工作的生态学视角。学校社会工作不仅涉及学生,还涉及学校公寓、街坊、社区等影响学校设置的环境系统。学校社会工作者不仅只是考虑的方面比较周全,他还在如何补救之外考虑如何预防。

2.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多重角色身份。学校社会工作者主要可以扮演的角色为,教育者、支持者、资源链接者、管理者、研究者(樊有镇,2015)。iv除此之外,学校社会工作者还扮演着政策建议者、多系统协调者以及倡导者等角色。

3.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多种价值取向。不同于其它社会设置和政策行动,社会工作者工作时的工作目标往往是建立在服务对象自身的价值追求上,而其它的组织在行动时,往往受制于其行动理论所隐含的价值观念。

六、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的优势

上面所介绍的学校社会工作的特点,将会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提供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提供其它专业所不能提供的优质服务。如果將学校社会工作引入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中,具体优势如下:

1.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将会有效的缩短问题发现的时间和对问题反应的时间。相对于以往的以政策行动和设立服务机构等方式,学校社会工作不仅仅可以做到对已经被人们所认识的问题进行处理,还能做到对未被认识的问题及时发现。因为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背景除了强调对情境的理解之外,还具有理论的开放性。正是基于这种对情境的理解和理论的开放性,学校社会工作的一些设置和理念,例如督导和强调在实践中发展理论的观念,本就非常适合对未知问题的反应。除此之外,因为学校社会工作属于一个常设的设置,其对服务对象的熟悉程度较高,可以更早的发现问题,而不是等问题恶化并且出现严重后果之后才对其进行反应。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不良后果的产生。

2.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有助于提高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效率并且降低服务成本。首先,留守儿童虽然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然而每一个地区和地区的情况并不相同。例如虽然都是留守儿童大量存在的地方,但是有些地方经济状况相对良好,而有些地方则近乎赤贫。那么,在对这两个地方的留守儿童提供服务时,服务方式和重点自然也就有所不同。其次,政策行动和服务机构在活动进行时都有其适应阶段。比如在社会调查时,特别是参与式调查,往往要进行破冰活动。最后,提供服务时并不需要所有人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或者“熟练工”,做到经验丰富者和经验不足者的合理搭配,不仅可以降低人力成本,还能提高组织内部的凝聚力。而作为一个长期设置的、督导制的学校社会工作,将会很好的满足上述要求。因为其为长期设置,所以有助于工作人员对服务地区加深了解,从而做出符合地区特殊要求的决策。而且,因为学校社会工作是在有需求的地方长期设置,所以相对于有一定期限的其它服务方式,适应期较短。并且因为其为督导制,所以只要有合格的督导人员,可以通过快速培养大量专业性高、熟练程度不足的人员满足人才的需求。

3.对于家庭功能弱化等问题,最根本的解决方式是通过合理的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城市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所在地入学的问题。在这个问题解决之前,家庭功能弱化的问题只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与以往的留守儿童服务方式不同,以学校社会工作为主的服务提供系统更多的是对原有系统的辅助与加强,而不是替代。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多系统协调者的角色使得其更加注重原有环境中留守儿童的各种社会支持、以及心理需求,并从保障各种角色功能的目的出发,为留守儿童提供服务。

4.又因为学校社会工作者更多的是强调介入,即在尊重原有主体的基础上,使其合理发挥作用的。例如在对学校现有学生工作体制内的嵌入过程中,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主要取向可以概括如下:

(1)学校社会工作倾向于以服务理念弥补教育理念之不足;学校社会工作者认为“服务的意义在于给予和帮助”,“学生不是错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障碍、挫折或困境,这些都需要学校社会工作者帮助解决”。(2)学校社会工作倾向于以需要为本弥补任务为本之不足。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个案访谈、小组座谈等方法了解学生需求,通过分析资料对学生进行需求评估及专业判断,在此基础上依据科学的理论设计服务方案,以有针对性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服务。(3)学校社会工作倾向于以优势取向弥补问题取向之不足。学校社会工作者认为需要关注学生,特别是处境不利学生的优势、资源、潜能及努力的意愿,相信学生生命中求改善的能力和动力,相信学生成长向上的力量。(4)学校社会工作倾向于以授权增能弥补控制管束之不足。(5)并且以团队合作弥补独立作战之不足。(6)学校社会工作倾向于以引导道德实践、生活实践弥补德育知识化、政治化之不足。

在这些倾向的基础上,理论上是不会发生角色定位不清和主体间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因为这些倾向只是对现有学校系统的一个补充,并不是对现有系统的一个完全的否定。并且在学校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中,其强调知情同意和案主自决,所以理论上讲也不会发生价值取向不确定的问题。

当然,学校社会工作更加重要的优势在于社会工作中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和社区工作方法这些实务性极强的成熟的方法。以及与这些方法相配套的人材培养体系。也就是说,相对于其他方式而言,学校社会工作在薪酬合理的情况下,将会更具有人力资源的优势。

七、总结

如何有效地为留守儿童提供关爱服务,不仅关系到社会是否可以良性运行,人力资源是否可持续发展,并且更能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因为,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并不是仅仅通过道德教育就可以达成的结果。社会的文明和进步需要社会中人群更加的理性,需要对复杂问题和系统问题做出合理的有效地反应。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问题,正是这样一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中,不仅仅因为其复杂性和系统性使问题变得难以认识和处理,还因为问题处理过程中价值的多元。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不可仅仅将目光局限于经济领域,也不能将目光仅仅局限与社会管理领域,也不可单从儿童教育或者福利提供等角度出发,因为从这些角度出发,都是治标不治本。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倡依法治国,理念逐步由管理变成治理。然而,治理就必须有相应的不同于前的体系。而学校社会工作的设置,正好能满足这些要求。因为学校社会工作这一设置所具有的前文提及的诸多特殊属性,所以,学校社会工作对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介入正当其时。

作者简介:刘振中(1988—),男,汉族,陕西省延安市人,硕士学位,西北大学在读研究生,社会工作专业。

【参考文献】

[1]杨汇泉:《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路径的社会学考察》[J]广州: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2]王海英、张强:《驻校社工“嵌入”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与策略》[J]济南:当代教育科学,2015(22)

[3] 管 华、 严 鹏:《留守儿童代管家长现象法律分析》[J]武汉市:江汉学术,2015(5)

[4]樊有镇:《驻校社工在留守儿童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中的作用》[J]济南: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5(2)

[5] 许莉娅:《专业社会工作在学校现有学生工作体制内的嵌入》[J]南京:学海,2012(1)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研究*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困境及对策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