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信托化助力农业人口市民化的战略研究

2017-04-02 21:48张杨杨洁陈静
智富时代 2017年3期
关键词:土地流转市民化

张杨+杨洁+陈静

(河北金融学院,河北 保定 071051)

【摘 要】土地流转信托化的有效改革对于转移农业人口市民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在对于保定市土地流转发展的现状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得出了保定市土地流转信托化促进部分农业人口市民化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土地流转;农业人口;市民化

一、保定市土地流转发展现状

2015年5月,根据国务院批复,保定市辖区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其中,新市区更名为竞秀区;撤销北市区、南市区,设立莲池区;撤销满城县设立满城区;撤销清苑县设立清苑区;撤销徐水县,设立徐水区。经过此次调整,市区面积与调整前相比扩大了8倍多,市区人口也相应翻了一番,市区人口达到了280.6万。但是农村人口仍为745万,农村人口是市区人口的2.66倍。耕地面积994万亩,人均耕地才1.33亩。

保定市面临着人多地少、土地碎片化、生产效率低下等严重的土地问题。而土地流转作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发展过程中也有诸多不足。目前,保定市土地流转面积有143万亩,只占耕地总面积的14%。其中,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流转规模较小以及流转方式和用途较为单一。如,千亩以上的土地流转经营主体才十余个,还存在较多的农户间直接流转的小规模转让,而用途也是传统的种粮、种菜、花卉、养殖为主。如种植蔬菜和果品,主要集中在高碑店、涞水等环京津县(市);种植花卉、苗木和中草药,主要集中在安国、博野等县(市);发展养殖业,主要集中在阜平等西部山区县。二是土地流转用于集约化工业生产以及现代服务业的案例比较匮乏。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土地流转的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法律、司法等相应的信息保障,以致于服务于土地流转的信息化、市场化、规范化的缺失。最终导致了现有的土地流转不利于平衡农业和非农业人口,不利于农业人口的市民化转移,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经过对于保定市的城乡关于“土地流转信托化”的调研发现,有79.5%的农户对于以信托方式流转土地持观望的态度。当然除了部分农户缺乏科学利用土地的知识以外,最关键的在于目前土地流转市场的发育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除此之外,城鎮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许多农户对于土地流转信托化之后外出城镇务工会丧失基本的生活保障问题深表担忧。而土地流转信托化之后回流务农也会处于“无地可种”的尴尬境遇。由此,保定市土地流转信托化在农业转移部分人口市民化方面仍处于初步尝试阶段。

二、土地流转信托化在转移部分人口市民化与促进农业劳动力回流的双重作用

土地流转信托化的初衷在于解决土地资源的匮乏与农业劳动力过剩之间的矛盾问题。但也必须意识到在转移农业劳动力的同时,切忌全盘转移,否则会削弱农业劳动力资源从事第一产业工作。因此,土地流转信托化改革最理想的状态是寻求转移部分人口市民化与促进农业劳动力回流之间的平衡,也就是实现农业劳动力人口的资源有效配置。但无论土地流转信托化转移部分人口市民化,还是促进农业劳动力回流都有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一方面,在土地流转信托化改革中,农户把土地信托给银行等金融机构,有利于劳动力的进一步释放从而加速部分过剩农业劳动力到城镇工作,为城镇化的发展起到了“增砖添瓦”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人口市民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土地流转次数的增加,实际上使土地的有效利用率提高,客观上增加了土地的使用面积,有利于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农民工不再背井离乡而选择在家门口的城镇进行创业,实际上不仅促进了城市化和大工业的发展,还使得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可以通过创立农业相关产业从而不必放弃农业生产。

三、土地流转信托化促进部分农业人口市民化的实现路径

(一)利用土地流转信托化改革,实现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以及“空心村”的改造

根据保定市土地流转发展现状,土地流转信托化改革助力农业人口市民化的关键在于按步骤和发展实际来实现。首先,把增加城市建设用地为首要任务。土地流转信托化实际上为城市容纳部分农业人口提供了空间,也客观上提供了转移的可能。通过改革,城市土地可以实现集约化管理,助力实现城市用地有机增加的目标。其次,实现“空心村”的改造。转移部分农民市民化的前提是解决好土地问题,作为农民的重要有形资本,如果利用好手中的土地是部分有意愿市民化农户最关心的问题。而只有土地流转的实现才可以充分的挖掘土地的潜力,集约利用农民的闲置土地,积极实现农户土地的增值效应。然后,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城市都是有助于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形式。此外,城市的工业用地可以适当向集约园区转移,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努力发展城镇的工业化以及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从此增加吸纳农业劳动力的能力。最后,农业企业、工业园区、三产服务业等形式都有效的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积极推进了分散的村落农民向新型城镇和社区转移,进一步推进了农业人口的市民化进程。

(二)积极搭建土地流转金融服务中心平台

土地流转金融服务中心平台的建设应当以城乡土地流转为切入点,目的在于推进新型的城镇化建设,进而推动农业人口市民化。面对土地流转信托化基础薄弱,起步较晚等棘手问题,土地流转金融服务中心平台的搭建成为了土地流转成功实现的关键。土地流转金融服务中心平台的建设核心在于强化土地流转的金融和保险支持力度。为了保障部分农民市民化的现实,就应当首先给予农户土地以足够的保障和充分的利益驱动。大力鼓励金融和保险机构针对有意成为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型社区主体的农业劳动力,设计专门的转移农业人口市民化的服务金融、保险产品。预计城镇市民化后原农业人口在工作、教育、医疗、住房等环节的诸多问题,创新服务农业人口市民化的新型模式,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在充分调研市民化人口信贷的需求基础上,确保其合理信贷需求和保险需求得到充分有效的满足。土地流转金融服务中心平台要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名录,完善经营主体的资质档案和信用体系,积极探索农业人口市民化的农村土地流转融资的具体办法,为农业人口市民化的实现提供必要的贷款支持。

(三)大力促进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程度,进而促进外出务工比例

在安国市南娄底乡的调研中发现,农业人口的文化水平每提升一个等级,选择在市外就业务工的概率就提高91.4%,而选择在本市内务工的概率也可以提高83.8%。外出务工人员的文化素质水平对于农业人口市民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数据可以看出,只有农业人口自身的劳动技能的提高,特别是从传统的农业劳作技能向适应现代化作业的信息化专业技能的转变,才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从外出就业意愿角度出发,文化程度较高的劳动力才更有动力选择把原有土地通过信托方式保障土地收益的同时,积极寻找城市就业机会,与此同时继续提高自身及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特别是在产业结构升级的今天,提高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成为了转移部分人口市民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四)土地流转应保障绿化用地,减轻市民化过程中对于城市环境保护问题的加剧

城市的交通压力、住房紧张等问题逐日凸显,似乎农业人口市民化会更加加重其城市的承载负担。但是如果通过有效的土地流转,创新流转机制,有利于推进造林绿化步伐,破解保定市造林绿化用地难题。保定市多地结合当地实际探索的土地流转的创新模式,调动了基层绿化积极性。把农业人口市民化的利益与绿化进行有机捆绑,实现了土地规模化流转助力环境保护以及城市绿地化。例如,保定市阜平县积极探索“土地入股,合作化经营”的新型土地流转模式。通过政府指导、公司运作、农户入股的合作形式,把农化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积极加入到了城镇化的建设中。公司与村委会签订《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基地建设合同》,村委会与林农签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书》,企业出资,农户可以以山入股。农户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可以享有城镇化所带来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且为绿化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基金项目:2016年度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6166),河北省社科基金(HB16YJ043)。

【参考文献】

[1]殷江滨.产业转移、土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回流[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土地流转市民化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
对农民工市民化内驱动力的思考
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经营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城镇化过程中土地流转对农民土地权益影响问题分析
促进农民市民化的成功探索及启示——以湖北省为例
“回流式”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机制及其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