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社区下信任对创客知识共享的影响分析

2017-04-02 14:56邢彩霞邢彩霞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知识共享虚拟社区创客

邢彩霞+邢彩霞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创客行为研究成为热点。其在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成为后期知识创新、产品孵化的关键因素。但是从信任角度对虚拟社区下创客知识共享内在机理的研究较少。本文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从经济信任、制度信任、认知信任、情感信任四个维度以及通过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构建了虚拟社区下信任对创客知识共享的影响研究模型。对国内十家创客空间注册会员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假设检验。实证研究发现:经济信任、制度信任、认知信任对创客知识共享有正向影响,信任对自我效能具有正面效应,但情感信任与创客知识共享行为无显著相关关系。

关键词:知识共享 信任 创客 虚拟社区

引言

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时代的来临,蓬勃的创业、创新力量已经成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的新动力。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与逐步发展使“双创”成为可能。据CNNIC报告,我国网络用户数目前为7.10亿,普及率达到51.7%,电子社区已经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平台。在互联网不断深入发展与“双创”逐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一批具有创新理念、自主创业需求的人大量涌现。学术界将数字制造与个人制造相结合的群体称之为“创客”,有关创客的行为研究也逐渐成为各学科研究的新课题。

一直以来,知识共享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内部。随着互联网的深度发展,虚拟社区下的知识共享成为热点问题。知识共享是知识创新的前提,同时对知识价值的提升与转化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虚拟社区是创客除面对面交流外进行信息共享的重要平台,其中如各类创客空间、在线开源社区、城市与高校图书馆论坛等虚拟社区已经成为创客特定的交流环境。创客在虚拟社区中进行创意灵感、产品数字模型、创业经验等知识分享,在相互交流中实现思维碰撞,更对其项目招商引资、产品孵化、潜在产品用户培养等具有重要意义。创客在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行为对其成功创新创业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助力创客进行知识共享、为创客构建良好的交流平台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

构建适合的知识共享网络平台,则须研究创客行为的影响因素。Bandura的社会认知理论在个体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方面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该理论强调环境、个体与行为的三元交互,认为行为主要由环境与个体的交互作用及个体的个人因素影响。许多学者认为,信任是影响个人行为的主要环境因素。因此,本文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探究在虚拟社区下信任对创客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从而深层次探究如何建设创客空间,对进一步构建互联网创客交流平台、加速创新项目孵化、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信任

信任问题始于“囚徒困境”实验,美国心理学家Julian认为信任是个体面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应激行为和心理反应,表现为时间维度上的信念;学者Mayer认为信任是理性情境下的个人选择。虽然信任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均体现出其本质为环境与人交互后的结果,这与社会认知理论的三元交互原理相一致。信任主要分为以经济利益、外在获得为基础的信任即经济信任;以技术支持、安全制度、团队运营机制为基础的信任即制度信任和以团队成员之间的联系为基础的人际信任,其中根据团队成员之间关系的强度差异又分为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

(二)信任与知识共享

鉴于信任对个体行为的重要影响,许多学者在探究虚拟社区下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时将信任纳入研究模型。本文认为,信任对创客在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行为具有正面效应。下文将从经济信任、制度信任、认知信任、情感信任四个维度分别衡量信任对创客知识共享的影响。

1.经济信任与知识共享。经济信任又被称为计算型信任,是指社区成员因参与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可节省相关成本(如花费的时间、付出的精力)或增加某种收益(如相关知识的增加、经验的增长)而建立起来的一种信任。

创客作为特殊的虚拟社区成员群体,参与动机、结果预期等与一般虚拟社区成员不同。克里斯·安德森(2012)在其著作《创客:新工业革命》中完整描述了“创客”的概念,并对创客的行为特质、制造模式、商业前景等做了详细的系统性说明。Anderson的描述突出了创客参与开源社区知识共享的主要目的:获得新的灵感即知识创新、寻求项目合作、团队构建与产品的融资、拓展潜在用户等。创客在特定虚拟社区进行知识共享的行为,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同时也缩短了其产品孵化的时间,节省了寻求合作伙伴的精力以及得到自我品牌营销的机会。由此,本研究做出如下假设:

H1:在虚拟社区中,经济信任对创客知识共享有正向影响。

2.制度信任与知识共享。制度信任是指社区成员对社区的技术机制、安全机制、互惠政策、发帖规则等建立的信任。石密、李旭培(2012)从个体心理安全的角度研究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发现社区的隐私机制与技术机制等对于社区成员知识共享的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创客在线分享个人知识模型,虚拟社区是否能够保障其网络知识产权成为重要问题。他們在创客空间所发布的实用新型产品的数字模型,在开源社区所设计的商标LOGO,在学术论坛所提出的创新观点,都享有个人网络知识产权。创客相较于一般虚拟社区成员,学术性有余而娱乐性不足。因此,他们更加注重虚拟社区对于个人隐私、知识产权的相关保护,制度信任因而显得更为重要。由此,本研究认为:

H2:在虚拟社区中,制度信任对创客知识共享有正向影响。

3.人际信任与知识共享。人际信任是指以虚拟社区成员相互间关系为基础的信任,包括认知信任与情感信任。认知信任一般指基于能力、历史、第三方的信任,表现为相信对方有能力做好一件事;情感信任多数基于人格特征、社会分类及价值观,情感强度更高,彼此联系更紧密。李金阳(2013)通过分析201份有效问卷结果,证实人际信任对虚拟社区成员知识共享行为具有正面效应。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3:在虚拟社区中,人际信任对创客知识共享有正向影响。

Zhang和He(2015)的研究中也提出,认同信任是影响知识共享行为的关键因素。创客作为以学术型知识为主要共享内容的群体,其对于知识创新的结果期望是强烈的。他们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够在交流中完善和更新,希望社区成员给予发明更多的指导与建议。创客对社区成员的认同信任必然会影响创客的分享热情。因此,本文提出:

H3a:在虚拟社区中,认知信任对创客知识共享有正向影响。

Park和Lee(2014)通过实验法证明,情感信任对知识共享具有强烈影响。情感需求是社会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创客在虚拟社区中进行知识共享,在品牌营销、知识创新的同时也寻求可靠的合作伙伴。鉴于此,本文认为:

H3b:在虚拟社区中,情感信任对创客知识共享有正向影响。

(三)信任与自我效能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行为始终受到环境和个体两方面的因素影响,其中个人因素又包括自我效能与结果预期。本文探究环境因素中信任对创客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因此必须考虑信任对自我效能的作用进而对知识共享行为的效应。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我在一定情境下完成某件事或举动的渴望,包含对个人能力的判断和对未来的信念。Hsua(2007)的研究证实,自我效能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有显著正面效应,其中β值为0.29,t检验值高达4.01。Kan(2005)、尚永辉(2012)、Tseng和Kuo(2014)等中外学者的研究结果均证明了自我效能对知识共享行为的显著影响。本文直接采用Hsua的实证结果,将不再论证自我效能对知识共享的影响。本文在SCT框架下探讨信任对创客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因此必须考虑信任通过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对创客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在虚拟社区中,信任通过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对创客知识共享有正向影响。

研究设计

(一)研究模型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三元交互模型,根据本文所提假设,构建本文的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二)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国内目前对创客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于线下创客空间的构建问题以及创客的教育培养等领域,鲜有关于创客行为的研究,创客虚拟社区知识共享问题的相关文献则几为空白。因此本文主要参考国内外Hsua等学者关于虚拟社区下知识共享研究方面的量表进行问卷设计,以保证题项的信度与效度。

本研究问卷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背景资料及各维度量表两部分。问卷采取Likert5级量表形式,选项“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中立”,“同意”,“完全同意”分别对应1分至5分。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来自虚拟社区的创客。根据全球创客空间维基站点最新统计结果,选取国内TOP50中十家创客空间进行问卷调查。十家虚拟社区分别为:深圳柴火、北京B-Makerspace、北京3W咖啡、杭州OnionCapsule、上海蘑菇云、上海新车间、开源中国、V2ipo、青年创业论坛和Linux中国。调查对象为该十家虚拟社区注册超过半年的会员。

本研究问卷通过电子问卷的形式发放,共发放200份,回收及剔除无效问卷后共计143份,问卷有效率为71.5%。

实证结果与数据分析

(一)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SPSS19.0对问卷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从而确保问卷数据真实有效。

本文以Cronbach 's alpha系数来衡量问卷信度。一般认为,当α系数大于0.65结果才可以被接受,0.8以上则较好。通过分析,本问卷各变量的系数均可以被接受(见表1)。

本研究针对各变量进行问卷的效度检验,一般认为KMO>0.6则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状检验值即P<0.05则认为有效。本研究统计结果见表2所示,本研究通过效度检验。

(二)假设检验

本研究采用AMOS 21.0对模型进行拟合,拟合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见,除RMSEA值略低于建议值,其它指数均拟合良好。因此,该模型与数据的拟合度较好。对模型进行路径分析,经多次修正后,模型拟合结果如图2所示。路径分析结果与假设支持情况如表4所示,除H3b外,本文其它假设均得到了数据支持。

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从经济信任、制度信任、认知信任、情感信任四个维度以及通过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构建了虚拟社区下信任对创客知识共享的影响研究模型。实证结果发现:第一,本研究在假设1提出,虚拟社区下经济信任与创客知识共享显著正相关。数据显示,路径系数β为0.27,t=3.228,显著性水平p值在允许范围内,研究结果支持了这一假设,创客的知识共享行为会受到创客可获得的经济利益或节省的成本所影响。第二,本文证实在虚拟社区下,制度信任与创客知识共享显著正相关(β=0.48,t=5.017,p<0.05),制度信任成为影响创客在虚拟社区知識共享行为的最关键因素,虚拟社区的安全制度、隐私制度将会决定创客是否毫无保留地进行知识共享。第三,本文发现认知信任对创客知识共享行为具有正面效应,而情感信任则无显著影响。第四,本研究依托Hsua在2007年对虚拟社区下信任对自我效能影响的研究,证实了信任可通过自我效能的中介效应对创客知识共享具有促进作用,假设4得到验证。

(二)理论与实践意义

在CNKI搜索关键词“创客”,显示共有38478条结果,2015年与2016年文献共占比95.11%。其中,超过60%为创客培养教育类文献,其余多为高校图书馆的构建与创客空间运营模式的分析,创客行为研究较为鲜有。本文将社会认知理论与知识共享的相关理论引入创客行为的研究中,构建虚拟社区下信任对创客知识共享影响研究模型,对于创客研究和知识共享领域研究均是重要的理论扩展与补充。

自“双创”提出以来,众多学者开始聚焦于创客空间的构建问题,但依然局限于从创客空间本身的运营模式角度分析,很少对创客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机理进行研究。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首次通过探究创客在虚拟社区进行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从而从创客角度为创客空间建设的硬件投入与软环境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与政策建议。

首先,经济考量是虚拟社区中创客参与知识共享的主要影响因素。创客与其它虚拟社区成员有所不同,其参与知识共享行为的目的是明确的,因此经济信任的影响权重也相对更大,本文的结论说明了这一点。由此,创客空间、开源社区的建设则要根据这一点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规划,例如建立更加便捷的搜索方式从而节省创客获得相关讯息的时间;虚拟社区的平台应与企业紧密联系,为创客提供更加有效的招商引资平台;政府对于创客分享环境的支持也应着重于经济方面,如在创客空间开设针对创客的免息、低息小额贷款等业务。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可以增加创客的经济信任,从而有效促进创客的知识共享行为,推进大众创新创业。

其次,制度设计对于虚拟社区中创客进行知识共享具有重大促进作用。如前文所述,创客在虚拟社区的分享内容具有特殊性,其所共享的知识主要为个人的发明、设计、学术观点等,因此享有网络知识产权。要想推动创客空间发展,促进创客进行知识共享,首要应解决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企业与政府应该将提供法律对于创客的援助以及出台相关隐私保护机制列为建设重点。

再次,情感投入與虚拟社区中创客知识共享行为无涉。本文认为情感信任对于创客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在建设创客空间时,应以学术型建设为主,情感性投入为辅。

最后,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对建设良好的虚拟社区环境有着现实需求。信任不仅对知识共享行为产生影响,其与创客自我效能也具有显著相关性。因此,建设良好的虚拟社区环境,为创客知识共享行为创造最佳信任情境,有助于创客进行知识共享、转化及知识创新。

(三)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本文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三元交互模型探讨了虚拟社区下信任对创客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扩展了创客行为与知识共享的研究领域,为我国进一步建设创客空间,推进“双创”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今后创客空间的构建研究提出了新的切入点。

本文选取四个信任维度衡量对知识共享的作用,并不十分全面。其中经济信任这一维度中,可划分为时间、成本、知识扩展等因素进行具体分析。未来研究中可考虑增加信任的维度,对信任与创客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克里斯·安德森.创客:新工业革命[M].中信出版社,2012

2.石密,李旭培,时勘.从心理安全的视角看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J].人类工学,2012,18(1)

3.李金阳.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的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研究[J].情报科学,2013,31(4)

猜你喜欢
知识共享虚拟社区创客
基于KANO模型问答型虚拟社区用户需求的分类研究
信息自由与版权法的变革
让路人都可以坐下来当创客
创客
创客
虚拟社区人际关系对旅游行为意向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虚拟社区的定向出版模式
虚拟社区感对用户忠诚度影响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