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我国食用菌国际竞争力

2017-04-03 04:16韩芳玉张俊飚童庆蒙
食药用菌 2017年5期
关键词:食用菌竞争力主体

韩芳玉 张俊飚 童庆蒙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我国食用菌国际竞争力

韩芳玉 张俊飚*童庆蒙

(华中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

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从价格、质量、信誉、品牌和出口5个方面梳理我国食用菌国际竞争力发展现状。重点剖析了我国食用菌在产品结构、市场结构、贸易结构、投资结构、经营主体结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新形势下促进我国食用菌国际竞争力提升,包括调整产品结构和布局、优化市场结构、整合贸易资源、拓宽投资渠道、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等在内的政策建议。

食用菌;供给侧改革;国际竞争力;产业结构现状

1 引 言

2 我国食用菌国际竞争力的表现形式

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指一个国家在世界农业经济的大环境下,各国的农业竞争力相比较,其创造农业增加值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的能力。其表现形式有很多。按照食用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开拓能力,例如扩大市场的份额多少、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程度、持续获取的利润大小等,将其分为价格竞争力、质量竞争力、信誉竞争力、品牌竞争力和出口竞争力[3]。具体分析如下:

2.1 价格竞争力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种类繁多、数量丰富的原材料及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构成了我国食用菌产业综合成本低的特有优势,加之产量巨大,使得我国食用菌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但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衍生而来的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和劳动力成本的逐步增加,加之土地资源严重短缺、人民币升值及经营方式相对滞后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我国食用菌出口价格优势正在逐渐丧失。针对于此,政府应出台更多的惠农政策,在制定补贴政策时一方面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补贴政策不能扭曲贸易价格;另一方面要加大监督监管力度,把补贴政策落到实处。

2.2 质量竞争力

目前世界食用菌市场的竞争更多倾向于以技术和质量为主的竞争。我国由于食用菌行业标准和生产规范缺失,产业链条过短,引发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在同类竞争产品中处于劣势,我国食用菌在国际贸易中频繁遭遇到技术性壁垒即是例证。例如日本2006年开始实施的《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欧盟出台的《欧盟农药管理与食品卫生新法规》等。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一方面提高了食用菌产品出口的技术门槛,对我国食用菌产品的出口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对完善行业标准、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3 信誉竞争力

信誉是企业在市场和社会中获得的优势地位,是一种无形价值。信誉竞争力体现在企业对生产规范化、标准化的严格执行和对产品及服务的质量的承诺上。当然信誉的好坏也与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管理的科学性密不可分。一般而言,企业规模越大,管理越科学,则其越易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和信任。与此同时,以家庭为主要生产单位的我国食用菌产业由于生产过于分散,缺乏统一规范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而导致其产品的信誉难以提升,直接后果即产品在国际竞争中缺乏话语权,谈判能力较弱,不利于产品市场份额的开拓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2.4 品牌竞争力

品牌是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一张名片,知名品牌往往意味着产品的内在品质优良:优质的原材料、尖端的技术、科学的管理及完善的服务等。品牌建设不仅可以提升企业形象,创造企业价值,而且也可以为消费者增强消费信心、节省消费成本。食用菌品牌建设是生产、经销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需求。尽管我国部分食用菌产品在品质上不亚于甚至优于某些国外产品,但由于国内企业品牌意识普遍不强,产品品牌及其知名度、影响力有限,致使我国食用菌在国际竞争中常处于劣势。

2.5 出口竞争力

出口竞争力主要由出口产品品种、数量、品质和出口地区等因素构成。尽管目前我国食用菌年出口额近7亿美元,占全球食用菌贸易总量的40%左右,是世界上排名第一的食用菌贸易大国,但出口态势却不容乐观,面临着市场窄、壁垒强、技术低、加工弱、竞争烈、管理难、标准缺等一系列问题。

在全省国土资源政务公开新闻宣传干部培训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张国斌) ...................................................1-9

3 我国食用菌产业结构现状

一般而言,产品结构变化会对其国际竞争力的各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其中农产品结构优化对其竞争力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国内外许多学者将农产品结构定义为农业产业内各部门(农、林、牧、渔)及这些部门内各生产门类、生产项目的组合形式和构成关系的总和,也称之为农业生产结构[4]。笔者从产品结构、市场结构、贸易结构、投资结构和经营主体结构等5个方面对我国食用菌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逐一进行分析。

3.1 产品结构

产品品种方面,我国食用菌栽培历史悠久、品种较为丰富,其中人工栽培食用菌品种已超过百种,但就产品产量而言品种优势不甚明显,特色品种商品率相对不高。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度我国食用菌产量居前7位分别是:香菇、黑木耳、平菇、金针菇、双孢蘑菇、毛木耳和杏鲍菇,产量均超过100万吨,这7个品种的总产量占当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的83.4%。具体来看,香菇为766.66万吨,较上年减少0.32%;黑木耳为624.69万吨,较上年增长7.88%;平菇产量较上年增加8.1%。受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大环境影响,2016年我国食用菌产业增长速度减缓,各品种产量涨跌互现。尽管各地食用菌生产也呈现品种多样化的新特点,部分珍稀小品种如食药兼用的北虫草,同比增长400%,姬松茸同比增长48%,羊肚菌、猴头菇、灵芝、银耳、茯苓和猪苓等产量增长较快,但总体而言我国真正实现工厂化生产的以金针菇等少数大众化品种为主的品种结构并未从根本上改变。

而从区域布局来看,我国食用菌产区主要集中在传统优势的省域。2015年食用菌产量百万吨以上的地区主要为河南省(488.65万吨)、山东省(446.3万吨)、黑龙江省(323.91万吨)、河北省(270.84万吨)、福建省(247万吨)、江苏省(224.15万吨)、吉林省(196.29万吨)、四川省(194.8万吨)、广西壮族自治区(127.95万吨)、湖北省(120.33万吨)等。尽管南菇北移、东菇西渐的趋势有所显现,但我国大部分省份食用菌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食用菌虽是一种生产地域性不强的农作物,但也依赖于农林等自然资源,因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生态环境和资源分布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不能只把关注点放在优势产业和传统产区,而忽略其他特色品种和潜力地区的发展。

3.2 市场结构

当前食用菌市场结构可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我国大陆为典型代表的完全竞争市场,另一种是以欧盟、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垄断竞争市场。市场结构和产业本身的经营主体规模与投资结构类型不无关系。我国食用菌基本上还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阶段,生产主体规模小、产品差异化程度低、进出产业自由,其劳动力相对充足,不足之处在于严重分散的生产格局导致对生产技术的规范较为困难,产品品质难以保证。相比国外家庭农场和现代化的大工厂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的产品,竞争力明显不足。分散的菇农无力参与市场竞争,抗风险能力差,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市场结构,决定了我国广大的菇农只能成为生产的主体,而不能成为市场主体。分散的小农由于缺乏市场信息而导致的盲目生产现象屡见不鲜。一方面市场有效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又存在个别品种产能过剩。供需矛盾的突出表现就是食用菌价格波动大,例如,2015年滑菇和香菇价格严重下滑,收购价每千克滑菇为4.4~4.6元,较往年的6.68元降低约2元;品质好的香菇仅4元左右,较往年的6~8元降低2~4元。不少菇农成本都收不回,生产积极性屡屡受挫。这正是市场结构不合理导致的竞争力不足在国内市场上的凸显。

3.3 贸易结构

我国食用菌贸易结构主要以出口为主,进口很少,年进口额仅1 000万~2 000万美元,重点供应一些高级宾馆,产品多来自日本和韩国;与此同时,出口结构品种较为单一,尽管我国野生食用菌的种类超过2 000种,驯化成功的超过100种,其中可实现商品化的多达60余种,但出口品种并不多,仅占全部品种的约30%,且出口数量较多的品种仅限于以罐头产品为主的双孢蘑菇、干香菇和鲜香菇、野生菌和木耳等。除此之外,出口对象也相对狭窄,主要输出市场是日本、欧盟、美国和东南亚地区。近年来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出口市场的过高集中度隐含了较高的市场风险。

3.4 投资结构

目前我国食用菌产业投资结构不甚合理,存在较高的市场风险。作为高投入、高回报率的食用菌产业,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加之市场需求量居高不下,近年来,在我国部分地区甚至一度出现了食用菌投资“高烧”不退的现象。最典型的当属2008年,由于当年下半年金针菇市场平均价格高于常年,加上国家对现代农业投资的扶持力度加大,不少投资者见机行事,纷纷投资建厂。以江苏为例,当年投资额数百万元的企业就有10余家,投资额数千万元从事金针菇瓶式栽培的企业有4家。大量社会资本的进入缓解了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但盲目的跟风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给投资者埋下了隐患。一方面生产规模盲目扩大,但技术和管理跟不上,产品质量难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产能过剩带来市场风险激增。2008—2010年期间,社会资金大量涌入金针菇工厂化生产领域,刚开始还是卖方市场,福州厂家发放到上海的金针菇数量每天高达数吨,但短短两年时间,便转变为买方市场,发往上海的货量急剧减少。在全国范围内,这种供过于求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市场价格环比出现大幅回落,金针菇鲜菇价格在短期内下降15%至20%。这给投资者发出了危险信号:不能只看到表面的高利润,而忽视了潜在的危机。只有优化食用菌投资结构,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才能从根本上降低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决策风险,提高我国食用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5 经营主体结构

农业经营主体一般是指直接或间接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的任何个人和组织[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经营主体已由改革初期相对同质性的家庭经营农户占主导的格局向现阶段的多类型经营主体并存的格局转变[6]。2013年和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随着政府对食用菌产业扶持政策的不断出台,目前我国食用菌经营主体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以农户生产、“公司+农户”生产和工厂化生产三种模式为主。其中工厂化生产模式是近十年来兴起的一种新模式,其市场份额占10%,处于快速成长期,是未来食用菌发展的趋势。

借助于“工厂化”,我国许多省份食用菌产业发展都呈现新气象,内蒙古是典型代表之一。一直以来,内蒙古食用菌市场需求缺口较大,85%是从山东、河北、东北等地调入。经过短短两年时间的发展,内蒙古的食用菌产业便已初具规模,2014—2015年间,某地区发展滑子菇竟然超亿袋。2015年,内蒙古的食用菌产量增长了376%,这一切主要得益于其近两年建设投产的一系列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包括包头市草原天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双孢蘑菇大型工厂化种植项目,2015年2月投产的内蒙古根花食用菌产业园,2015年7月全面投产的内蒙古漠菇食用菌产业园,以及鄂尔多斯地区食用菌产业集群等。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时期很多食用菌生产大省出现产量下降,其主要原因归结于经营主体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过分依赖自然条件发展起来的小农生产,从而不能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对自身经营方向做出有效的调整,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由此可见,食用菌经营主体结构的变革速度与市场竞争加剧的严重脱节将不利于我国食用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4 提升我国食用菌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4.1 调整产品结构和布局,打造特色品牌

一方面要在保持传统品种的优势的基础上加大食用菌新品种的研发和商品化力度,打造绿色产业和特色品牌,从而提高特色食用菌品种的市场占有率和国际竞争力。河北秦皇岛女汉子食用菌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合作社+标准化基地+农户”的订单式生产模式,确保产品品质和农民收益的稳定。为响应秦皇岛市创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农业示范园区,秦皇岛女汉子菌业全力打造食用菌产业绿色循环型经济产业示范园。2017年计划建成我国最大的“百菇园”,集休闲旅游园、养老园、亲子园、采摘园、绿色餐饮园为一体的绿色生活乐园,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各地区自身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禀赋,合理调整食用菌的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种植产区和品种,最大限度地发挥当地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优势,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以浙江庆元为例,作为中国首个食用菌产业基地,庆元围绕“控量、提质、集聚、节约”要求,推进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2015年,当地香菇的日交易额在16亿~17亿元,木耳在6亿~7亿元,已逐渐形成“以香菇为主,灰树花、黑木耳等为辅”的“一业兴、多菌旺”生产格局和“科研、生产、加工、营销并举,一、二、三产业统筹”的多层级产业链。

4.2 优化市场结构,降低生产成本

我国食用菌市场属于典型的完全竞争市场,相比国外家庭农场和现代化的大工厂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的产品,分散的菇农生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成本居高不下,与此同时由于缺乏行业标准和科学管理,竞争力明显不足。行业标准是工厂化食用菌产品能否走进国际市场的决定性因素[7]。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食用菌主要是散户种植生产,既没有统一的生产标准,也没有指标证明产品安全,无法获得国际认可。尽管2000年以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行业标准,制定了保证香菇无污染、绿色的香菇栽培技术规范、无公害标准和产品品质,但与日趋严格的国际市场标准和准入条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和滞后性。因此,需要更加完善、严格的行业标准为食用菌国际市场化保驾护航。针对于此当务之急一是需要加快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进一步整合土地资源,扩大种植大户的生产规模;二是要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大力推行绿色、无公害生产,出台完善规范的生产标准,从技术层面逐步实现生产过程标准化、规范化;三是食用菌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种植技术的宣传和指导,进一步加强对农药生产许可、生产和市场流通等环节的管理。

4.3 整合贸易资源,增强出口能力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食用菌产业也将迎来市场稳定下的缓慢增长,技术、品种、模式的创新,形态更为高级,分工更为复杂,以及结构更为合理的专业化分工的新常态[7]。在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一方面国内食用菌企业在引进国外公司、设备过程中,要从根本上消化、吸收,掌握核心技术,并注重科技研发和创新,使之转变成为现代化的高技术、高水平、拥有自身知识产权的标准化生产方式;另一方面要调整好贸易布局,实施贸易多元化战略,提高出口地区分布范围,一者增加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份额,二来积极开拓东南亚、非洲等有潜力的发展中国家市场,规避出口集中带来的风险,提高食用菌出口竞争力。企业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这一良好战略机遇,加强对食用菌产业的研究和探索,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合作,尽可能地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和投融资风险,促进我国食用菌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4.4 拓宽投资渠道,稳定产品质量

资金不足、融资渠道单一是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瓶颈问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产业风险,制约了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农村金融改革是助力农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驱动力。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开展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订单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加大服务“三农”力度。要在总体上继续推行农村普惠金融和农村金融服务多元化,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大的新助力。一是创新农村融资机制,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可以合作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差异化需求,提供专门的、多样的金融产品;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设立专门的农业保险产品,拓展农业保险的品种和覆盖范围,有效分担农业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二是政府应认真落实关于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税收优惠和减免政策,并注重加大对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的税收优惠力度。优化投资结构可以有效降低我国食用菌产业的贸易风险,稳定并提高产品质量。

4.5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产品信誉

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很难抵御市场风险,只有通过新型经营主体形成合力才能有效适应市场变化,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工厂化生产是未来食用菌经营方式转变的大趋势。食用菌的工厂化生产在完全可控制的环境下按照批量和规格进行生产,打破了食用菌季节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保障市场全年供应,且生产过程不使用任何农药,生产出的产品无论外观还是品质,都远优于一般大棚栽培形式所生产的产品。此外,工厂化生产的效率高,规模化、自动化、工业化生产方式带来的高效率是传统生产方式无法比拟的,整个生产过程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成本。工厂化生产有利于转化农业科技成果、引导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带动农民致富,有利于安全生产、循环产业以及标准化的示范,更有利于国际行业交流,促进产业国际化,大大提高了产品的信誉竞争力。

培育和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政府政策导向的科学性。制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认定标准,培育真正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竞争力,引导农业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范化程度;积极培育示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发挥优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N]. 人民日报, 2017-02-06(01).

[2] 张俊飚, 李鹏. 我国食用菌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与对策建议[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3(5): 1-7.

[3] 江六一, 李停, 雷勋平. 结构优化视角下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机理及对策研究[J]. 管理世界, 2016(1): 170-171.

[4] 李轶冰. 国内外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比较及启示研究[D]. 咸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5] 我国农业经营主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 新疆农垦经济, 1998(5): 7-9.

[6] 黄祖辉, 俞宁.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现状、约束与发展思路——以浙江省为例的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 2010(10): 16-26.

[7] 李玉. 我国食药用真菌产业发展前瞻[J]. 微生物学杂志, 2013, 33(1): 1-3.

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CARS-20)资助的专题研究成果

韩芳玉,硕士研究生,E-mail:1558547961 @qq.com

S646

A

2095-0934(2017)05-284-06

*通讯作者:张俊飚,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E-mail:zhangjb513@126.com

猜你喜欢
食用菌竞争力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日本竞争力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