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

2017-04-04 05:31杨茂伟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7年5期
关键词:钩藤天麻中风

杨茂伟

(广西上林县中医医院,广西 上林 530500)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

杨茂伟

(广西上林县中医医院,广西 上林 53050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9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加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结果:病残程度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Barthel指数改善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能够提高疗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症状,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结合;对照治疗观察

中风是目前威胁我国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环境的变化,中风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给患者、家庭以及社会均造成沉重的负担。本研究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96例,均为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中风患者,均符合《缺血性脑卒中西医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8例,研究组男30例,女18例;年龄49~83岁,平均(66.36±7.92)岁;合并高血压12例,合并糖尿病4例,合并高脂血症3例。对照组男31例,女17例;年龄47~85岁,平均(66.84±8.04)岁;合并高血压13例,合并糖尿病5例,合并高脂血症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控制血压、血糖以及血脂水平,联合抗血小板凝聚以及改善微循环等。

研究组加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药用天麻15g,石决明15g,钩藤30g,黄芩10g,益母草30g,山楂30g,杜仲20g,丹参25g,桑寄生18g,夜交藤39g,水蛭10g。眩晕症状严重者加白术18g、泽泻30g,肢体乏力者加当归15g,头晕头痛严重者加川芎、葛根各30g,肢体麻木者加丝瓜络30g、地龙18g,伴随高脂血症者加何首乌30g、泽兰15g,大便干结者给予大黄10g,语言功能障碍者给予远志18g、石菖蒲30g。加水浸泡30min,大火煮开之后改小火煎煮30min,取药液分为早晚2次温服。

两组均以2周为一疗程,治疗期间注意指导好饮食与生活,合理搭配营养、戒烟酒,适当进行康复锻炼,控制好血压。

3 观察指标

病残程度使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评价。无病残:生活能够自理,无需他人协助。轻度:症状明显改善,部分生活能够自理。中度:临床症状得到较好的缓解,对比治疗前的生活能力改善,但是需要有人协助。重度:治疗后症状改善程度较轻、生活无法自理。

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使用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对头晕目眩、肢体瘫痪、语言障碍症状进行评分。0分为无症状,1~3分为轻度症状、对生活无影响,4~6分为中度症状、对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7~10分为重度症状、无法正常生活。

用Barthel指数对日常生活指标进行评价。总分100分,得分0~20分为极严重的功能障碍,20~45分为严重功能障碍,46~70分为中度功能障碍,71~95分为轻度功能障碍,95分以上为基本生活自理。

对用药过程中发生高血压、恶心呕吐、便秘、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结果进行观察和统计。

4 治疗结果

疗效比较。研究组无病残13例(27.08%),轻度病残19例(39.58%),中度病残13例(27.08%),重度病残3例(6.25%);对照组无病残7例(14.58%),轻度病残11例(22.92%),中度病残20例(41.67%),重度病残10例(20.83%)。两组无病残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研究组平均下降(10.53±2.26)分,对照组平均下降(6.15±1.85)分。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研究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

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研究组分别为(42.52±7.47)分和(74.73±8.36)分,对照组分别为(42.87±7.32)分和(67.96±8.97)分。治疗后Barthel指数改善结果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

研究组出现高血压2例、恶心呕吐1例、便秘1例、腹泻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0.42%;对照组出现高血压1例、便秘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4.17%。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 讨 论

缺血性脑卒中属中医“中风”范畴,起病较急、病情变化快,死亡率较高[3]。中医认为,该病的主要原因在于老年人肾气不足、气血两虚加上营养失调导致气血运行受阻;同时肝肾阴虚造成肝阳上亢、气血逆乱使经络产生瘀阻,进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基于“虚风内动”这一发病机制,中风的治疗应当以活血化瘀、通经络以及驱风散热为主[4]。

天麻钩藤饮加减。方中天麻、钩藤驱风平肝,黄芩清热散火,丹参、桑寄生、益母草活血化瘀、滋补肝肾。药理研究发现,天麻钩藤饮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抑制脂质过氧化、降低血液黏稠度进而发挥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5]。天麻钩藤饮加减联合西药治疗中风疗效较好、安全性高。

[1] 卢益中,江松平,徐建欧,等.脑心通胶囊合天麻钩藤饮颗粒序贯治疗中风后眩晕症的临床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5):7-8.

[2] 白雪,罗钢,杨思进,等.蛭龙活血通瘀胶囊结合中医辨证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3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4,55(9):768-771.

[3] 张奕.天麻钩藤饮治疗急性脑梗死肝阳上亢证患者临床疗效分析及对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影响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20):96-97.

[4] 曹峰.丁苯酞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风火上扰型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33):87-89.

[5] 王军红.补阳还五汤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脑梗死的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7):1271-1272.

R743.3

B

1004-2814(2017)05-0529-02

2016-12-19

猜你喜欢
钩藤天麻中风
不同产地钩藤的药用成分含量及不同温度烘干的影响
你知道食天麻会引起“药驾”吗?
天麻无根无叶也能活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华钩藤研究综述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HPLC-RID法同时测定天麻丸中3种成分
基于HPLC-ESI-TOF/MS法分析测定乌天麻和红天麻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