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女科》《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对妊娠恶阻病的不同认识

2017-04-04 15:39谢秀琴
福建中医药 2017年2期
关键词:黄氏竹茹痰饮

谢秀琴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福州350122)

《黄氏女科》《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对妊娠恶阻病的不同认识

谢秀琴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福州350122)

《黄氏女科》;《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妊娠恶阻

新安医学是汉族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以后,徽州医学兴盛,新安医家根据徽州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性,提出了系统的医学理论,特别重视脾胃、肝肾和气血的调养,用药平正中和,形成独树一帜的医学流派,徽州古为新安郡,故称“新安医学”。闽派医学在隋唐以后得到较大发展,福建地处东南沿海,海上交通发达,使福建经济文化在漫长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地丰富起来,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从而形成了“闽派医学”。近期发现的《黄氏女科》是北宋新安黄东鸠的临床妇产科代表作[1],现存此书是明代手抄本,本书主述产科病的内容。朱端章的《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是南宋闽地医学妇产科代表作。两书属同时代的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妇产科代表作,具有理论与临床意义,故特选两书对妊娠恶阻病不同认识进行比较研究,重点比较该病的治法方药。

1病因病机和症状

1.1病因病机《黄氏女科》云:“夫妊娠恶阻病者,谓之子病皆由孕妇禀受怯弱,宿有风气痰饮,既辰之后,便有此病。”即是说由于孕妇自身禀赋不足,胆怯懦弱或身体虚弱,素有风气痰饮,到了特定的时刻,即发作此病。《卫生家宝产科备要》云:“凡女人妊娠,若素来虚羸,血气不足,体中有风气,心下多痰水者,欲有胎,喜病阻[2]。”即是说凡是女人妊娠,如果平素身体虚弱,气血不足,体内有风气,胃脘常有痰饮积聚者,怀孕后,容易发作此病。

上述两部著作对妊娠恶阻病病因病机的阐述是大体一致的,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因素体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营养摄取不够所致的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脏腑机能减退,受孕后血聚集于子宫养胎,子宫内实,冲气气盛,冲气上逆则发为恶阻。二是素有风气。风有外风、内风之分,外感风邪不愈,入里化热,热伤阴;内风即肝风,肝郁不舒,化热伤阴,致阴血虚,孕后阴血下注以养胎元致阴血更虚;阴血虚致肝失所养,肝火愈旺,火性炎上,上逆犯胃,胃失和降,遂致恶阻。三是素有痰饮,水液内停而痰湿凝聚,孕后经血停闭,冲气偏盛,冲气夹痰饮上逆,胃失和降,则发为恶阻。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妇人中脘素有风冷痰饮,经脉不行,饮与血搏,多喜阻病[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妊娠恶阻候》曰:“此由妇人元本虚羸,血气不足,肾气又弱,兼当风饮冷太过,心下有痰水,挟之而有娠也[4]。”可见妊娠恶阻病的病因不外乎是脾胃虚弱,痰饮内阻,肝郁胃热而冲气上逆,胃失和降为病机关键。

1.2症状《黄氏女科》曰:“便有此病,肢体倦怠,恶闻食,好食咸酸,吐痰水重者,必须服药以调之。”论述的是病妊娠恶阻之人,会出现肢体倦怠,全身乏力,厌恶闻到食物的气味,偏食咸酸,呕吐痰水重的,需要用药物调治。《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曰:“其状颜色如常,脉理和顺,但觉肢体沉重,头目昏眩,不思饮食,恶闻食气,多啖咸酸,心中愤懑,不知所患之所在,以至三四月已后,则大剧,吐逆不能胜举[2]。”该书论述病恶阻之人,望诊颜色正常,脉象顺畅,但是感觉四肢沉重,头昏目眩,不想进食,厌恶闻到食物的气味,喜食咸酸,心中抑郁烦闷,不知道已经患病,三四个月后,常常发生剧烈呃逆、呕吐。

两书中对于本病症状的描述,都论述了妊娠恶阻病人会出现肢体倦怠,恶闻食,好食咸酸,剧烈呕吐症状,这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妊娠剧吐,严重的妊娠呕吐会造成孕妇及胎儿的健康受损,甚至威胁孕妇及胎儿的生命。

2治法方药

2.1脾胃虚弱证针对脾胃虚弱证之妊娠恶阻,《黄氏女科》治以半夏茯苓汤、理血归原四物汤。半夏茯苓汤中重用熟地黄七钱作为补益阴血之药,再加白芍、人参、甘草作为补益药,重在补血,寓“血能行气”之义,共奏“气血双补”之效;理血归原四物汤由八珍汤去熟地黄加丁香、枳壳、半夏、桔梗组成,方中重用白术、茯苓、陈皮作为理气健脾之用,再加人参、当归、白芍等补气血药。因“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补脾胃药与补气血药合用,可达到治本的目的。两方中皆以半夏作为化痰降逆止呕之用,为治标之义。而《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治以人参散,方中重用人参一两,人参大补元气,取其“气能生血”之功,达到气血双补目的;再用生姜温中止呕,厚朴下气除满以标本兼治。两书中所载之方虽均可治脾胃虚弱之妊娠恶阻,但侧重点不同,黄氏重于补血,朱氏重于补气,但因“气能生血,血能行气”,最后都达到了气血双补之效。临床使用时应辨证论治,偏气虚则重用补气药,偏血虚则重用补血药,气血双亏则气血兼顾。

2.2肝郁胃热证针对肝郁胃热之妊娠恶阻,黄氏与朱氏皆用竹茹汤,不同之处在于《黄氏女科》用姜竹茹,而《卫生家宝产科备要》中用淡竹茹。姜竹茹温中止呕力强,淡竹茹清热化痰力强,余药两方均相同,取橘皮、厚朴理气健脾化痰之效,人参、白术、麦冬补气养阴生津之功,茯苓利湿健脾之用。全方理气与清热生津并用,祛邪扶正兼顾,清而不寒,补而不滞为其特点。此方效若桴鼓,一直沿用至今,但应辨证论治,偏于热则用淡竹茹,偏于寒则用姜竹茹。

2.3痰饮内阻证针对痰饮内阻之妊娠恶阻,黄氏用旋覆半夏汤、茯苓汤,而朱氏的《卫生家宝产科备要》中并未记载针对此证的处方。旋覆半夏汤用白术、黄芩、茯苓燥湿健脾安胎;茯苓汤用赤茯苓,重于利湿。且旋覆半夏汤中祛痰药用量更重,若是用于痰饮内阻甚者可用之,轻者则用茯苓汤。

此外,两书中均记载了地黄丸,且所载之地黄丸药物相同,都是由人参、干姜、生地黄组成。此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面记载的参姜地黄茶(主治妊娠早期,胃脘隐痛,时时干呕,不能进食),原名“小地黄丸”,此方是《金匮要略》干姜人参半夏丸之通变方剂。方中人参大补元气,益脾生津,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再加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共奏温中散寒,益气生津之效,治初妊娠、腹痛不能食者效果佳。

3结语

由上可知,两书中对妊娠恶阻的治疗均以降逆止呕为大原则,与近现代中医疗法相同。针对脾胃虚弱证,黄氏用半夏茯苓汤、理血归原四物汤,朱氏用人参散;肝郁胃热证两书均用竹茹汤;痰饮内阻证黄氏用旋覆半夏汤、茯苓汤;针对腹痛不进食、吞酸吐清水者,两书均用地黄丸治以清热和胃止呕。此外,《黄氏女科》中所载的六个处方与《卫生家宝产科备要》中的三个处方,虽所治主证不同,但都使用了化痰药及降逆止呕药。黄氏喜用半夏、旋覆花化痰降逆止呕。新安医家指出:半夏为化痰止呕之要药[5],虽为妊娠禁忌药,但炮制配伍得当,可彰显其优势,扬长避短;又喜用赤茯苓利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而朱氏喜用枳壳、厚朴行气宽中,下气化痰。

《黄氏女科》和《卫生家宝产科备要》两部妇产科著作,对妊娠恶阻病的治疗各有其特色,所用处方不同,反映了中医“同病异治”的特点。究其治法方药侧重点不同的原因,黄氏所处的地理环境为安徽,朱氏为福建,针对同一病证,用不同的治法方药,应是因地制宜的缘故;《黄氏女科》成书于北宋,《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成书于南宋,虽同为宋代,但处于不同时期,且不同地域,气候条件也不同,此为因时制宜之故;居住于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人,生活习性不同,所得之病症状各有偏重,黄氏针对妊娠恶阻病,强调“痰水重”者须服药以调之,朱氏用方则侧重行气宽中,此为因人制宜之故。因地、因时、因人制宜,也是两大流派各自特色形成的原因。因此现代临床应用时,应遵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之原则,继承它们的优点,摒弃它们的不足之处,辨证施治,使古医籍得到合理的使用和继承。

[1]温建芳,吴童.新安妇科著作《黄氏女科》考证研究[C]//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十四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集,大连:2015:102-107.

[2]宋·朱端章.卫生家宝产科备要[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4-36.

[3]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38.

[4]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412.

[5]梁文珍.新安医学妇科精华[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44.

R249.1

A

1000-338X(2017)02-0046-02

2016-12-10

谢秀琴(1990—),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医史文献。

猜你喜欢
黄氏竹茹痰饮
经典名方橘皮竹茹汤历史文献考证与分析*
百年黄氏,传续经典
以《中国药典》为引考证竹茹止血功能
从痰饮、血痹论治眩晕医案2则
从“痰饮”辨治感染后咳嗽
狐生子
黄氏家风警世
总裁出场自带水军
清热化痰的竹茹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病机与治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