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平教授运用紫苏子降胃气化痰湿的经验

2017-04-04 15:39赖虔青,林平
福建中医药 2017年2期
关键词:紫苏子降气胃气

·老中医经验·

林平教授运用紫苏子降胃气化痰湿的经验

赖虔青1,林平2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福州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福州350122)

紫苏子;降气化痰通便;慢性胃炎;林平

林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攻读临床医学(中医师承)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教师、福建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从事临床、科研及教学30余年,擅长脾胃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尤其对慢性胃炎有着独到的理论认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跟随导师学习,聆听教诲,获益匪浅,发现其在脾胃病治疗中紫苏子使用甚广,颇有新意。今将其临床应用紫苏子的思想及经验整理于下。

1对紫苏子降气化痰通便的再认识

紫苏子,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入药。在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新世纪第2版《中药学》中,归为“化痰止咳平喘药”,其药性“辛、温”,归经“肺、大肠”,功效为“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紫苏子入药始载于《名医别录·卷第二》:“苏……味辛,温,主下气,除寒中,其子尤良。”紫苏子作为本草正名,则始见于《药性论》,《证类本草·卷第二十八》引《药性论》云:“紫苏子,无毒,主上气咳逆,治冷气及腰脚中湿风结气。”《本草择要纲目·温性药品》云:“苏子,气味辛温无毒。主治肺气喘急,除寒温中,益五脏,破癥结,消膈宽肠,发散风气,与叶同功。”[1]

中医强调整体观,认为脾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临证指南医案》云:“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故脾升胃降方能达到水谷的受纳腐熟和运化输布目的。但脾升胃降还需要其它脏腑的协同才能实现,如脾之升清,有赖于肝之升发,肝之升发疏泄正常,则运化正常[2];胃之降浊,有赖于肺之肃降,若肺失其肃降,易引起胃失和降。因此,可以通过调节肝肺气机的升降来通达脾胃,平衡中焦气机,达到脾升胃降的效果。

基于上述认识,吾师林平教授临床上常运用紫苏子,借其降气、化痰、通便功效,达到降胃气、化痰湿的目的,常获良效。笔者查阅文献后发现:临床医生多是利用紫苏子的降气化痰作用治疗肺部疾病,而关于紫苏子治疗脾胃疾病的研究少见。因此吾师运用紫苏子降胃气、化痰湿的认识和经验值得进一步研究总结。

结合林师的相关医案及临床经验,笔者认为紫苏子的运用不应局限于治疗肺部之疾,在慢性胃炎中亦可充分利用其化痰、降气、通便之功,故虽然紫苏子未归脾胃之经,临床上亦常用于脾胃病证的治疗。

2对紫苏子降胃气、化痰湿的认识和运用

吾师林平教授常运用紫苏子降气、化痰、通便的作用治疗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以上腹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为主要表现,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归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胃痞”等范畴,主要是由于外邪、饮食不节、情志不畅、体弱引起。吾师团队研究[3]发现:慢性胃炎的“胃脘痛”与“胃痞病”均为虚实夹杂,虚证以脾气虚弱、脾阳不足为主,实证以胃气不降、肝气郁滞、湿邪阻滞为主。故慢性胃炎的中医基本病机为脾虚气滞,或兼夹痰湿、血瘀等,即便临床表现不一,但无论辨为“胃脘痛”或“胃痞病”,均可根据病证结合思想,即辨西医病与中医证相互结合,从而异病同治。针对其基本病机和常见病理变化,吾师遂自拟“调脏运气汤”治之,用药:北柴胡9 g,白芍15 g,炒白术15 g,茯苓15 g,紫苏子(布包)9 g,稻香陈6 g(或陈皮10 g),槟榔10 g,炒麦芽15 g,浮小麦30 g,醋延胡索9 g,青皮9 g,生甘草3 g。此方为柴芍六君子汤化裁而来,具有调补脾胃,理气助运之功。吾师指出紫苏子在方中原为降气化痰,作为佐使药用量减,但近年认识到其有很好的降胃气、化痰湿功效,与本病病机相符,故提升为臣药,基本必用。现将吾师对其在慢性胃炎中的运用总结于下。

2.1降气慢性胃炎的中医基本病机为脾虚气滞,而胃气不降是气滞的首要环节。脾胃为后天之本,主受纳运化,其脏腑功能的维持有赖于气机升降的调畅。若脾胃升降失调,运化失常,则易产生各种疾病与症状,如胃痛、痞满、呕吐、呃逆、泄泻等。在脾升胃降之气机斡旋中,肝之升发疏泄正常,才能鼓舞脾胃气血,增强其纳运之功,故脾之升清有赖于肝之升发;而肺以肃降为顺,可清肃周身之气,肺气肃降,则胃气同降,故胃之降浊有赖于肺之肃降。紫苏子,善开肺郁,具有降气、利隔宽肠之效[4],故可用于治疗气机逆乱、壅滞中焦导致的胃气上逆、肝气犯胃之病证,以脘腹痞闷、胀痛不适、恶心、呕吐、脉弦等为主要表现。

2.2通便《灵枢·经脉》云:“肺手太阴之脉……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大肠手阳明之脉……络肺,下膈,属大肠”。由此可知,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肺与大肠形成相表里的关系。

大便不畅也是慢性胃炎的常见症状,其病机仍为气滞,而大肠腑气不通是主要病因。大肠为传导之官,胃主降浊,均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生理上,肺气清肃下降,气机条达,布散津液,可促进大肠的传导,有利于糟粕的排出;大肠传导正常,糟粕下行,亦有利于肺气的肃降。病理上,若肺气壅塞,肃降不利,气不下行,津不下达,可致腑气不通。可见,肺气肃降有助于大肠向下传导,且能布散津液,濡润大肠。而紫苏子质润,归肺、大肠经,可增强胃、肠通降传导之功。故当脾胃病证中出现气机不畅,传导失常,腑气不降时,可用紫苏子。

2.3化痰痰是体内水液不能正常输布而停聚凝结形成的一种质稠浊而黏的病理产物。脾胃为水谷精微运化之枢纽,若由于各种病因导致脾胃枢机不利,则水谷成邪,易化为湿、滞,聚而为痰,故脾胃又称“生痰之源”。痰浊中阻,胃失和降,可引起脘痞不适、纳呆、泛恶呕吐痰涎等症状。故痰既为病理产物,又是引起或加重脾胃气机紊乱的因素。而气机不畅,运化失常,又可生痰,恶性循环,故痰不易治。

吾师团队研究[5]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发展与“痰、湿”密切相关,“痰”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重要的病理产物。故在治疗慢性胃炎时,需重视痰的防治,才能提高疗效,促进疾病的痊愈,减少慢性胃炎癌变的可能性。《临证指南医案》也云:“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对于慢性胃炎而言,辨为痰湿型的较为难治,其病情反复,病程缠绵。紫苏子具有化痰之功,故常用于慢性胃炎的治疗。

病例介绍

余某,女,61岁,2016年7月2日首诊。主诉:反复胃脘胀闷2 a余。患者诉2 a多前因饮食不慎后出现胃脘胀闷不适,于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体检中心查胃镜示:“萎缩性胃炎”,未规律诊治。近日服“气滞胃痛颗粒、胃得安”等药物,症状有所缓解,但病情时有反复。现症见:胃脘胀闷,食后尤甚,嗳气,无口干口苦,纳寐尚可,大便不畅,小便调,舌淡暗,边有齿痕,苔微黄腻,脉沉细弦。辅助检查: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Hp(+)。病理示:(胃角)全层黏膜重度慢性萎缩性炎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肠化+++,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中医诊断:胃痞(脾虚气滞,痰湿阻滞证)。治疗予健脾理气、化痰去湿,方药以“调脏运气汤”为基础方加减,酌加化湿、补气之品。处方:炒白术15 g,茯苓15 g,北柴胡10 g,白芍15 g,紫苏子(布包)9 g,陈皮10 g,槟榔10 g,炒麦芽15 g,浮小麦30 g,醋玄胡9 g,青皮9 g,砂仁(后入)5 g,木瓜10 g,酸枣仁10 g,黄芪25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嘱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油腻食物,每周随诊。

二诊:患者诉胃脘胀闷较前减轻,大便稍有改善,无明显嗳气,小便调,舌淡暗,苔微黄腻,脉沉细。气滞稍轻,但痰湿仍见,故守上方去黄芪,加法半夏9 g,佩兰10 g加强去痰化湿之力,再服7剂。此后每隔1~2周门诊随诊,守方随症加减,但紫苏子必用。2个月后症状消失,舌脉正常,4个月后复查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Hp(+);病理示(胃角)全层黏膜中度慢性萎缩性炎(慢性炎症++,萎缩++,肠化++)。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病情最为严重、颇为难治疾病。本病例中,患者初由饮食不慎,损伤脾胃,气机不畅,故见胃脘胀闷不适,以实证为主;后症状反复发作,脾胃渐虚,水湿运化失常,渐生痰湿,大肠腑气不通,故大便不畅;胃失和降,故胃脘胀闷,食后尤甚,嗳气。结合舌脉,证属脾虚失运,胃气不降,肠腑不通,痰湿阻滞,病位在脾胃,病性属虚实夹杂。同时从微观辨证,脾气亏虚,气血乏源,无以濡养,痰湿阻滞,故镜下可见黏膜充血糜烂,红白相间,白相为主。治以“调脏运气汤”为基础方“健脾理气、化痰去湿”,并随证(症)加减。其中,紫苏子有宣降肺气之功,有利于胃气的通降,增强胃肠通降传导之力,又可化痰去湿,共收降气、化痰、通腑之功。

[1]倪世美.紫苏子药名沿革[J].河南中医,2005,25(5):62-63.

[2]林辉辉,刘中勇.从肝肺气机升降论治脾胃病[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27(3):12-13,16.

[3]林平,黄小燕,施婧瑶,等.慢性胃炎的证素特点[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3(2):7-9.

[4]吕玉伦,张增祥.许翠如应用苏子降气汤治疗胃脘痛的经验[J].陕西中医,1995,16(8):358.

[5]李宇.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痰”“湿”证候的证素特点研究[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6.

R249

B

1000-338X(2017)02-0056-02

2017-02-03

福建省科技厅2015年引导性项目(2015Y0023)

赖虔青(1994—),男,2016级中医内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脾胃疾病中医临床研究。

林平(1961—),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fjlp@sina.com

猜你喜欢
紫苏子降气胃气
紫苏子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黄芪-紫苏子配伍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作用机制
白前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冷/热榨紫苏子油氧化稳定性及其α-亚麻酸氧化动力学探究
不同基原紫苏子及炮制品的化学成分差异性研究
也来谈谈“胃气”
胃气痛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自拟疏降和胃方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79例临床观察
三种紫苏子的红外光谱分析与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