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五年国外大学生就业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2017-04-05 21:12徐娟纪瑞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

徐娟?纪瑞

摘 要 对10种高等教育类影响力最高的SSCI来源期刊2001-2015年刊发的大学生就业文献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发现,进入21世纪以来国外学术界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度不断升温,发文量呈上升态势;澳大利亚、美国和英国这三个英语国家的发文数量和质量位居前三位,大致形成4类学术机构合作凝聚子群,中国大陆机构与三大强国相比均存在较大差距;丹尼斯·杰克逊、阿黛勒、曼兹·约克、彼得·奈特等学者及其经典文献在国外大学生就业研究中颇具影响力;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就业能力、就业结果、职业教育、博士生就业等4类主题;作为知识基础的经典文献有《以研究为导向的毕业生特质政策》、《理解通用毕业生特质》、《高等教育情境中的通用技能》等。

关键词 国外大学生就业;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SSCI来源期刊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1-0058-08

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和地区由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转向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机构每年为社会输送的人才日益增多,大学生就业随之成为中西方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质是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社会职业需求之间的匹配性[1]。在我国由于两者的错位匹配,大学生就业正由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转化为影响社会和谐的民生问题。国内高等教育研究者和决策者们希望系统、直观、全面地了解近年来国外大学生就业的研究现状及实践经验。本文选取最具影响力的10种高等教育类SSCI来源期刊,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研究文献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呈现国外大学生就业的研究前沿、发展动态及未来趋势,期望对相关研究者和决策者有所裨益。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为客观、全面地呈现国外大学生就业研究的进展与趋势,本文选取了2014年SSCI收录的10种高等教育类权威期刊上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在2014年共收录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类期刊219种,其中高等教育类期刊15种。依据汤森路透发布的期刊引证报告(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中对每种期刊最新影响因子和特征因子的定义,选取了10种最具学术声誉及影响力的期刊。这10种期刊的所在国家、影响因子及近15年发文量,详见表1。

本文的研究数据来自美国科学技术信息情报所(ISI)的Web of Science文献检索数据库。在Web of Science核心集合中,对10种期刊收录的大学生就业研究文献进行检索,检索标准为:分别以“graduate”“employment”“career”为关键词,时间设定为:2001-2015年,剔除书评、会议综述、广告、会议通知等非学术性文献及其明显的不相关文献后,共获得有效文献287篇,详见表2。从表2可知,21世纪以来国外学术界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度不断升温,尤其是最近5年,发文量达138篇,占近15年来关于大学生就业研究文献的一半左右。

(二)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收集的关于大学生就业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文献计量学方法是以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与统计学计量方法分析学科文献的各种特征、预测量变规律以及发展趋势的一种情报学研究方法[2]。

本文采用的主要分析工具是信息可视化软件Ucinet及NetDraw。借助此工具,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数据:第一,通过对论文的期刊分布、区域分布、核心机构、高产作者等外部特征的分析从整体上把握研究现状;第二,通过对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国外大学生就业研究的热点主题以及前沿领域;第三,通过对文献共被引图谱分析展示国外大学生就业研究的知识基础,呈现研究脉络。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期刊分析

为了解各期刊大学生就业研究论文的学术影响力以及聚焦的研究主题,统计了各期刊大学生就业研究文献的被引频次,并运用信息可视化软件Ucinet及NetDraw进行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寻找关键节点。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高等教育研究(英)》《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是刊发大学生就业研究的三个主要平台,发文量依次为56、55、46,总计占近15年发文量的54.7%,见表2。从被引频次来看,三种期刊依然排在前列,被引频次依次为:978次、682次和839次。从平均被引频次来看,《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高等教育研究(英)》论文的引用率最高,分別为18次和17次。综合发文量、被引频次和平均被引频次三项指标,可以认为《高等教育研究(英)》《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三本期刊上发表的大学生就业研究具有较高的权威性,是引领国外大学生就业研究的主阵地,其关注的研究主题容易发展成为国外大学生就业研究领域的学术新风尚。

对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显示,《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和《高等教育》主要聚焦于就业能力问题,前者还特别关注通用技能、毕业生特质等;《高等教育地理杂志》主要聚焦于知识图谱等与大学生发展相关的课程空间属性以及就业能力;来自美国和英国的两本《高等教育研究》共同聚焦就业结果,前者还关注收入的性别差异,后者还关注博士生就业问题;《高等教育教学》主要聚焦职业教育、课程、评价等问题。

(二)区域分析

10种期刊2001-2015年论文作者所属国家(地区)统计与对比分析,按发文频数排序,得到表4。可以发现,287篇文献作者共来自31个国家(地区)。在发文频数上,澳大利亚、美国和英国占据着绝对的领先优势,其发文量分别高达158篇(25.73%)、151篇(24.59%)和140篇(22.80%),远高于排名第四的荷兰发表的27篇(4.40%)。这从侧面映射出,澳大利亚、美国和英国这三个英语国家在大学生就业研究中的强大实力,是国外大学生就业研究学术前沿的设定者、学术取向的主导者、学术风向的发起者,是其他国家(地区)模仿和学习的对象。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共发表论文9篇,其中中国大陆5篇(0.82%),台湾地区4篇(0.65%),分别排名第15和16位,彰显出近15年中国学者的学术潜力与追赶国外学术前沿所付出的努力及成效,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

如今,跨学科、跨机构、跨区域的合作研究成为一大主流趋势,选取的287篇文献有180篇是合作完成。因此,为进一步探究10种期刊文献作者的跨区域合作情况,用Ucinet及NetDraw信息可视化软件进行了国家(地区)合作图谱分析,如图1所示,由于德国、墨西哥等13个国家没有和其他国家产生合作,所以被当做“孤立者”排除在图形之外。可以发现,跨国家(地区)合作图谱的总体连线较少,表明大部分合作研究是在同一国家(地区)各机构之间或同一机构各学者之间进行的。在开展了跨区域合作的国家(地区)中,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三个发文频数最多的国家处于中心区域,节点数最多,表明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在合作网络中居于重要位置,其他国家多愿意与这三个国家开展合作。从图1可见,中国大陆虽与英国等欧洲国家开展合作研究,但中国的大学生就业研究仍处于边缘化位置,尚未在国外形成较强影响力。

(三)学术机构分析

对作者所在机构的发文频数统计与对比分析,取前20位进行分析,见表5。从学术机构分布看,澳大利亚8所,美国4所,英国3所,荷兰、瑞典、葡萄牙、芬兰和新西兰各1所,表明澳大利亚、美国和英国的学术机构在国外顶尖刊物上发表大学生就业研究文献的优势地位。居前5位的高产出机构分别是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和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表明这5所大学在国外大学生就业研究中最具实力。值得注意的是,澳大利亚作为后起之秀,不仅在大学生就业研究中具有赶超美国占据学术研究中心的趋势,甚至在高等教育研究的所有领域都表现出强劲态势[3]。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才进入大众化阶段,然而政府从制度改革层面对高等教育的支持,不仅使得澳洲的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迅速提升,也直接推动了本国的研究水平,值得同样作为后发国家的中国学习借鉴。

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的研究机构均未进入前20位,表明我国在国际顶尖刊物上的产出相对较少。对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机构的统计显示,来自这3个地区的机构发文量分别为2篇、3篇和4篇。我国港台地区由于具有语言优势,更容易追踪与把握国外学术前沿,也更容易在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国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成果,使相关研究在国外学术圈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力。这9所机构分别为中国大陆的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香港地区的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学院,台湾地区的国立高雄大学、国立嘉义大学、台北大学和辅仁天主教大学。

为进一步探究10种高等教育顶级期刊机构间的合作情况及聚焦的研究主题,用信息可视化软件Ucinet及NetDraw进行了机构合作图谱与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结果显示,目前国外大学生就业研究大致形成了四类机构凝聚子群,分别是: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亚利桑那大学、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等为中心形成的凝聚子群,主要聚焦于就业结果、多元化等研究;以美国佐治亚大学、美国俄亥俄大学、英国利物浦希望大学、荷兰威登堡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等为中心形成的凝聚子群,主要聚焦于就业能力、职业发展等研究;以澳大利亚墨尔本理工大学、澳大利亚天主教大学、罗马尼亚克鲁日大学、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美国德州农工大学、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等为中心形成的凝聚子群,主要聚焦于职业教育、通用技能等研究;以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等为中心形成的凝聚子群,主要聚焦于毕业生特质等研究。

(四)高产作者分析

对2001-2015年国外大学生就业研究论文的作者进行统计,按发文频数排序,取前10位得到高产作者,详见表6。近15年国外大学生就业研究的高产作者是: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的丹尼斯·杰克逊(Denise Jackson)、西班牙瓦伦西亚理工大学的阿黛勒(Adela García-Aracil)、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的凯琳·史密斯(Calvin Smith)、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加里·罗兹(Gary Rhoades)、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的曼兹·约克(Mantz Yorke)、英国开放大学的彼得·奈特(Peter Knight)、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西蒙·巴里(Simon C. Barrie)、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的曼努埃尔(Manuel Salas-Velasco)、澳大利亞查尔斯特大学的弗兰齐斯卡·特雷德(Franziska Trede)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罗伯特·罗德(Robert A. Rhoads)。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前10位高产作者中有4位来自澳大利亚,中国大陆学者均未进入前十位。

综合H指数和最大引用频次两项指标,前十位作者关于大学生就业研究的学术论文均在国际学术圈产生了较大影响力,对研究进展发挥着引领作用。比如,丹尼斯·杰克逊关于就业能力研究的系列论文[4];阿黛勒对性别收入差异[5]、工作满意度[6]的研究;曼兹·约克和彼得·奈特从认知和社会心理学角度建构的就业能力USEM结构模型[7];西蒙·巴里对毕业生特质的系列研究[8]等等,都奠定了国际大学生就业研究的主旋律。

(五)研究主题与前沿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反映论文研究主题的关键词汇,包含丰富的论文特征信息,对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可揭示、把握和预测近15年国外大学生就业研究主题、前沿热点与发展趋势。对287篇论文关键词词频统计与排序,形成表8高频关键词列表,使用Ucinet及NetDraw信息可视化软件对词频分析结果进行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根据图谱,获得2001-2015年10种SSCI高等教育类期刊大学生就业研究文献高频关键词的分布结构,见表7,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目前国外大学生就业研究的关注重点,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大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教育,此外,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毕业生特质及通用技能、就业结果、博士毕业生就业等也是几个影响力较高的选题。

为进一步探究高频关键词之间的潜在隐蔽对应性,以把握目前国外大学生就业研究的前沿热点与发展趋势,对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谱进行凝聚子群分析。通过成分分析、派系重叠模式分析(派系最小规模设置为8)和K-丛分析(k取值2,k-丛最小规模设置为3)依次考察凝聚子群的互惠性、可达性和关系频次,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的聚类分布结构。当K-核的度数为7时,有10个聚类,表明关键词共现图谱中有10个凝聚子群中的全部点都至少与该子图中的其他7个点邻接,这10个子群的内部凝聚力是比较强的,以此为依據的凝聚子群分析是令人信服的。依据上述分析结果,可以将当前国外大学生就业研究的前沿热点归结为4方面。

第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及提升策略。主要涉及毕业生特质、学生认知、通用技能、核心技能、可转化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智力发展、自我效能、情感因素、自信心、领导气质、概念模型;实习、工学结合、实践教学、大一实习经历等。

第二,就业结果及其影响因素。主要涉及工作满意度、期望值、创业、职业流动、收入性别差异、社会收益;就业目标、身份认同、职业准备、职业发展、适应性、责任意识;毕业生教育、教育不匹配、校友会、劳动力市场、社会资本等。

第三,职业教育及相应的课程结构改革问题。主要涉及职业选择、教育质量、技能训练;博洛尼亚进程、哥本哈根进程、机构变革、咨询、政策分析;知识图谱、空间属性、学习环境、价值目标、评价、反馈、雇主参与、三螺旋理论;合作学习、在线学习、经验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

第四,博士生就业问题。主要涉及职业适应性、职业选择、学术发展、国际化理解力、就业方向、人力资本、文化资本、学术成就、幸福感、学术工会、知识经济、全球公民意识、学术人员等。

(六)文献共被引与知识基础分析

为探究10种SSCI来源期刊大学生就业研究前沿的知识基础及演变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重要文献,用信息可视化软件Ucinet及NetDraw对采集的287篇论文中的9673篇参考文献进行了文献共被引图谱分析,对9673篇参考文献的被引频次进行统计与分析,取前十位。

可以看出,在被引频次居前十位的经典文献中,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教学研究所的教授西蒙·巴里占居两席,分别是2004年发表在《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上的《以研究为导向的毕业生特质政策》(A Research-based Approach to Generic Graduate Attributes Policy),和2006年发表在《高等教育》上的《理解毕业生特质》(Understanding What We Mean by the Generic Attributes of Graduates),被引频次和特征向量中心度均很高,是最为重要的两个关键节点。《以研究为导向的毕业生特质政策》一文在整合了以往对毕业生特质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学科语境的新的概念框架,这个概念框架已经对大学毕业生培养政策的修订过程产生了深远影响[9];《理解毕业生特质》一文运用现象学研究方法探讨了在当代教学实践中毕业生特质的本质以及对课程改革的意义[10]。

来自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约翰·格兰齐(John Clanchy)和布里吉特·巴拉德(Brigid Ballard)1995年发表在《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上的《高等教育情境中的通用技能》(Generic Skills in the Context of Higher Education)被引频次最高,是又一居核心位置的关键节点。针对1992年高等教育咨询委员会教育质量报告中对通用技能的模糊定义,格兰齐和巴拉德提出了一个对思维、研究、交流等高阶通用技能更加系统化、清晰化的分析框架,并指出这些技能在不同学科情境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11]。

另外两篇经典文献是奠定了20世纪90年代新型学习理论基石的两本著作。一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育学教授珍妮·拉弗(Jean Lave)和埃蒂涅·温格(Etienne Wenger)合著的《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该书从人类学视角对“学习”的概念进行了深刻反思,将知识视为个人和社会或物理情境之间联系的属性以及互动的产物,将实践共同体中学习者的社会参与视为学习的关键步骤[12]。二是温格的著作《实践社团》(Communities of Practice),该书勾勒了实践社团的基本元素,指出培养实践社团的潜在缺陷以及分布式社团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明确了认识实践社团创造的价值及围绕社团制定知识战略的方法[13]。

英国苏塞克斯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系原系主任、世界著名高等教育学家托尼·比彻(Tony Becher)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教育学院高级讲师保罗·特罗勒尔(Paul R. Trowler)合著的《学术部落及其领地》(Academic Tribes and Territories)是另一本重要的经典文献。该书运用人类学方法从文化的视角解析高等教育的“学术圈”以及学科文化的运作机制,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部力作,多年来被知识社会学、高等教育管理等领域的学者大量引用[14]。

此外,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黛布拉·巴斯(Debra Bath)等人发表在《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上的论文《难以映射和嵌入的毕业生特质》(Beyond Mapping and Embedding Graduate attributes)[15],也是非常重要的文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这些高被引经典文献主要聚焦于毕业生特质、通用技能、实践导向、课程改革等几大主题,这些理论研究奠定了近15年国外大学生就业研究的知识基础。

三、结论与启发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外学术界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度不断升温,发文量基本呈上升态势。《高等教育研究(英)》《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等期刊无论是发文数量还是被引频次,均位居前列,映射出在国外大学生就业研究中的高影响力与权威性。澳大利亚、美国和英国这三个英语国家的发文量位居前三位,彰显出在大学生就业研究中的强大实力,跨区域合作形成了主要以这三个国家为中心的网络结构。与三大强国相比,中国大陆机构的发文数量和质量均存在较大差距,尚未在国外大学生就业研究中形成足够的影响力。

(一)研究范式的规范化转向

自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一书问世,便带来了高等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一场变革。学者们开始将目光转向其他学科,倡导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并渗透进高等教育研究的各个问题领域。至今,没有哪一种研究方法在国外大学生就业研究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但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并不等同于研究范式的去規范化。在10种高等教育类顶级刊物上发表的大学生就业研究论文,无论是在高频关键词中出现的因子分析法、网络分析法等定量研究方法,还是现象学图示、叙事分析等定性研究方法,总是遵循着一套严谨的认知程式,前者通过具有普遍性的模型来解释因果规律,后者通过具有复杂性的叙事来理解“适合的”因果机制和关系。反观我国的大学生就业研究,多以经验总结与文献研究法、理论思辨法为主,这些研究方法所代表的传统主义范式在解释大学生就业现象这一宏大命题上的意义是不容怀疑的[16],但这些研究方法往往缺乏一套规范的程式。近几年,国内的大学生就业研究者们开始向科学实证主义转向,但与国际研究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定量研究仅仅是冷冰冰的数据堆砌,并没有呈现客观现象的本质、彰显数据挖掘的价值[17],定性研究并没有“与研究对象互动”[18]便建构出行为和意义的解释性理解。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急需由单一的传统主义范式向规范的科学实证主义范式和多元综合研究范式转轨。

(二)研究对象的多面向拓展

对研究热点的梳理发现,当今国外大学生就业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4个方面,其中对博士生就业问题的关注成为一大研究热点。在10本SSCI期刊中,共刊发博士生就业研究论文29篇,占总论文的10.10%。其中,《高等教育研究(英)》刊发9篇,占比31.03%,这一期刊主要关注两大博士生就业问题:职业适应性[19]和就业结果以及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20]。在我国已有越来越多的博士毕业生由于各种原因在职业选择中放弃学术职业,流向非学术领域,博士生就业方向的多元化所引发的适应性问题需要高等教育研究者们规避研究对象选取的窄化现象,在关注高职生和本科生这两类大学生群体就业问题的同时,给予博士生就业问题应有的关怀,实现研究对象的多面向拓展。

(三)研究平台的跨机构合作

本研究结果显示,国外大学生就业研究在跨机构合作中已经大致形成了4类学术机构合作凝聚子群,每一个凝聚子群的合作机构都来自多个国家。这至少可以说明,寻求跨机构、跨区域合作,尤其是与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等国家学术机构间的合作,直观感受学术中心的魅力与锐识,已经越来越成为产出高质量大学生就业研究成果的有效路径。因此,未来我国应致力于学术机构间的合作研究,实现学术资源整合,推进不同学科背景人员的优势互补合作攻关。为此,高校要消除“小家”意识,培育“大家”情怀,消解校内外界限和壁垒,鼓励跨学科、跨机构、跨地域研究团队的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研能力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模式;加大学术带头人和博士人员扶持力度,强化国际学术交流,促进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平台与国际机构的接轨,不断走向成熟化与规范化。

(四)研究视野的本土化根植

要想使我国的大学生就业研究在国际学术圈产生影响力,不仅仅要克服语言的障碍与制约,更为重要的是在国内外日渐汇流的问题领域中寻求“根植性”。任何一种现象或问题既有超越特定时空情境的普遍性,也有嵌入在特定文化和时空中的根植性。中国社会发展与转型实践、高等教育突发性增长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的历史弥漫都根植了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本土特性。在关注国外大学生就业研究进展、追踪前沿热点、把握动态趋势的同时,开展本土化研究。本文对国外大学生就业研究热点及知识基础的梳理给国内学者们提供了努力的方向,在追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就业能力、就业结果及其影响因素、职业教育及其课程改革等热点主题的同时体察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植性,深入理解根植在中国高等教育土壤中的独特属性和演变机制,才能对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恰切精当的梳理,真正捕捉潜藏在背后的结构要素,产生高质量的学术成果,进而借助英语语言在国际学术圈产生足够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
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国内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研究主题分析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从《ET&S》与《电化教育研究》对比分析中管窥教育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