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医学路径之一
——“源于实验-证于临床”的中药新药研究方法学*

2017-04-05 16:38张宏杜佳林张颖梁茂新甘雨王光函乔敏邹桂欣向绍杰李显华尤献民范英兰武晓琳赵磊李国信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7年4期
关键词:安神新药处方

张宏,杜佳林,张颖,梁茂新,甘雨,王光函,乔敏,邹桂欣,向绍杰,李显华,尤献民,范英兰,武晓琳,赵磊,李国信**

(1.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沈阳110034;2.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沈阳110034)

转化医学路径之一
——“源于实验-证于临床”的中药新药研究方法学*

张宏1,2,杜佳林1,2,张颖1,2,梁茂新1,2,甘雨1,2,王光函1,2,乔敏1,2,邹桂欣1,2,向绍杰1,2,李显华1,2,尤献民1,2,范英兰1,2,武晓琳1,2,赵磊1,2,李国信1,2**

(1.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沈阳110034;2.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沈阳110034)

转化医学即通过双向转化通道,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进而推动基础研究向临床医疗快速转化与应用。中医药转化医学模式,旨在梳理并建立多维的中医药转化医学模式,理性开展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探讨基于临床试验的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的方法,确定了三种转化路径,即:源于文献-证于临床;源于临床-证于临床;源于实验-证于临床;本研究是探讨建立转化医学关键技术研究路径之一“源于实验-证于临床”的方法学,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以开展了治疗便秘的中药复方药物、治疗失眠中药复方药物、治疗感冒后咳嗽的复方药物为示范,进行临床转化医学研究,为候选药物的确定和向中药新药研究转化,提供临床试验资料的支撑。建立了转化医学关键技术研究路径之一“源于实验-证于临床”的方法学。

中医药转化医学路径源于实验-证于临床方法学

1996年,著名医学杂志The Lancet刊文提出“转化医学”的概念,转化医学作为一种科学理念发展至今已近21年。这是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之间建立更为直接的联系—双向转化通道,从而推动基础研究成果的临床快速转化和反馈。转化医学倡导学科间交叉整合、学组间交流协作,并引领更多医学研究聚焦临床疾病防治,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方向发展[1]。纵观近年转化医学的发展历程,生物医学和临床医学研究者正在通过不懈努力,尽力将先进的、成功的基础理论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之间建立桥梁,推动基础研究向临床医疗诊治快速转化与应用[2]。但是,目前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仍严重脱节,先进的基础研究成果难以向有实际需要的临床医学转化,使转化医学面临诸多困境。因此,有必要找到转化医学理念应用的瓶颈所在,使基础研究向临床医学实现顺利转化。

近些年,我们通过“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中药新药临床评价研究技术平台(2012zx09303-017-001)的研究,梳理中医药转化医学模式,探讨建立了基于临床的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方法,确定了“源于文献-证于临床、源于临床-证于临床、源于实验-证于临床”三种转化路径。在此,以治疗便秘、失眠和感冒后咳嗽的中药复方药物为示范,重点介绍“源于实验-证于临床”中医转化医学路径的方法学。

1 治疗便秘中药复方药物的转化

1.1 源于实验

1.1.1 解密胶囊的立题与处方筛选

(1)古代医家治疗便秘

借助《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了解古代医家治疗便秘的一般情况。对与便秘有关的病症大肠实、大便不通、大便不利、大便秘涩、大便涩、大肠实热、热结、大便秘涩不通、大小便不通、伤寒大便不通、大小便秘涩、大便难、大便燥结、大便干燥、风秘等的检索结果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大黄为治疗上述各病症的首选药物;包括大黄在内的黄芩、栀子、黄连等寒凉药物得到重用;枳壳、枳实、木香、陈皮、槟榔、厚朴等行气导滞药物的应用占较大比重;一些润肠通便药物如胡桃仁、大麻仁、郁李仁、杏仁、当归、白蜜、桃仁,外加芒硝、朴硝之类容积性泻药也有使用。从整体上寒凉泻下药物的侧重应用,似可推断古代医家治疗便秘多从热秘遣药组方。

(2)现代治疗便秘中成药品种

卫生部部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和国家药典中,用于便秘的中药制剂较多。这些药品包括牛黄清胃丸、黄连上清丸、九制大黄丸、四季三黄丸、更衣片、通幽润燥丸、搜风顺气丸、清热神芎丸、十五制清宁丸、润肠丸、灵芝清心丸、胃肠复元膏、通便灵胶囊、通便清火丸、麻仁润肠丸、木香理气片、龙荟丸、清泻丸、陆氏润字丸、麻仁合剂、泻热合剂、大黄泻火散、宫方润滑肠栓、益气润肠膏、五仁润肠丸、莫家清宁丸、麻仁滋脾丸、增液颗粒、导便栓、苁蓉通便口服液、番泻叶冲剂、便秘通、通便宁片等。其中,从虚论治的有胃肠复元膏、宫方润滑肠栓、益气润肠膏、五仁润肠丸、增液颗粒、苁蓉通便口服液、便秘通等中成药,多数则从实热论治,这种情况与古代医家的总体治疗规律基本相吻合。以上32种药品中,有23种配伍大黄,即便从虚论治的胃肠复元膏、五仁润肠丸中也配伍大黄而为用,此外,如番泻叶、芦荟等也有数方取用。而更衣片、灵芝清心丸等药品中还配伍用了具有肝、肾脏毒性的朱砂。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药味组成不少于10味药的几近半数。

(3)现代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便秘情况

中医药治疗便秘临床报道颇多,仅就近年来辨证论治便秘情况予以概述。高氏[3]治疗中老年便秘用通便达康口服液,该方由黄芪、当归、何首乌、大麻仁、肉苁蓉等组成,该研究设治疗组(300例)和对照组(57例,服用麻仁滋脾丸),10天为1疗程;结果显示,两组治愈分别为271、0例,有效21、43例,无效8、14例,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潘氏等[4]所用首乌润肠口服液由何首乌、玄参等药组成,治疗组111例用首乌润肠口服液,对照组50例用麻仁丸,不分证型,均15天为1疗程;经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1%,对照组为88.0%,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郑氏等[5]使用的通便宁为新上市产品,由番泻叶、牵牛子、砂仁、白豆蔻等中药组成,具有宽中理气、泻下通便功能,用于实证便秘。治疗组313例,口服通便宁,设两个对照组,对照1组52例服用润肠丸,对照2组42例,服用清泻丸,2-3天为1疗程;观察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2%,对照1组为88.45%,对照2组为85.57%,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表明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4)古今文献对比研究方法

总体说来,解密胶囊中药物古代皆用于便秘。就栀子而言,《太平圣惠方》大黄丸、《普济方》升麻汤中均与其相配以治大便不通;治疗大便秘涩不通,《卫生家宝》神效丸、《千金方》大黄汤、《太平圣惠方》大黄饮子、《圣济总录》二黄汤、《普济方》凉药子丸等也均伍用;治大小便秘涩配伍者,则有《普济方》栀子汤和栀子仁汤等方。现已明确,栀子所含的去乙酰车叶草甙酸甲酯有泻下作用,小鼠的ED50为0.53 g⋅kg-1,服用6 h后开始腹泻。都桷子甙也有导泻作用,小鼠口服的ED50为1.20 g⋅kg-1,栀子甙的导泻作用ED50为300 g⋅kg-1;栀子甙酸的导泻作用ED50>800 g⋅kg-1。柴胡古今虽未介绍其有通便功能,但伍用柴胡治疗便秘者不乏所见。《普济方》柴胡汤、柴胡通塞汤即治疗大小便秘涩;《太平圣惠方》柴胡散和石膏散、《普济方》调胃散则配伍柴胡治疗大便不通;《和剂局方》七宣丸用于大便秘涩不通,也配用了柴胡。柴胡黄酮和柴胡皂甙对血浆乙酰胆碱酯酶具有竞争-非竞争型混合抑制作用,减少乙酰胆碱水解,发挥其对胃肠、免疫、中枢神经、骨骼肌和平滑肌等生理调控功能。因此,柴胡与部分药味合用,能够产生较好的通便作用。

1.1.2 实验研究

杜佳林等[6]药效学试验表明,解密胶囊有较强的促进动物排便,增加肠蠕动和润肠通便作用,有调节改善动物肠节律活动的作用,这些作用与该药清泻热结、导滞通便,治疗习惯性便秘的功效是相一致的。

1.2 证于临床

根据已获得的专利(ZL02144940.6)研究表明,在完成全部临床前材料上报,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临床研究批文(2004L04349),即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2 治疗失眠中药复方药物的转化

2.1 源于实验

2.1.1 安眠颗粒立题与处方筛选

(1)古代医家治疗失眠的情况

利用“《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全方位筛选,失眠中医学称之为不寐、胆虚不得眠、不得眠、不得眠卧、睡卧不安等。另外,还与心虚、胆虚、健忘、心悸、心神不安、神志不安、精神不安、心神不宁、神志不宁、心忪、忪悸等情志改变的病证相互伴见。通过这些病证的中医古文献检索表明,中国历史上治疗失眠常用方剂有酸枣仁汤、栀子豉汤(《金匮要略》)、宁心丹(《卫生家宝》)、人参丸、龟甲散、荆沥汤(《千金方》)、鳖甲丸、酸枣仁煎、乳香白术散、七宝丹、琥珀生犀汤、黄芩汤、茯神汤、远志散(《圣惠方》)、人参汤、(《圣济总录》)、人参散、琥珀丸、酸枣仁丸(《杨氏家藏方》)、酸枣仁丸、八物定志丸(《卫生宝鉴》)、温胆汤、真珠丸、远志丸、小定志丸、平补镇心丹(《永类钤方》)、人参远志丸、牛黄铁粉丸(《御药院方》)、天王补心丹(《危氏方》)、宁志膏(《如宜方》)、宁志膏(《大全良方》)等。归纳结果表明,常用药物有人参、黄芩、栀子仁、酸枣仁、炙甘草、陈皮、远志、半夏、茯苓、麦门冬、桂心、当归、豆豉、泽泻、芍药、白术、朱砂、龙齿、防风、五味子等。由此可见,一些清热和祛痰药物的使用率较高,提示从热和痰论治在当时占有一定的学术地位。

(2)现代治疗便秘中成药品种情况

治疗失眠的中成药制剂中治疗失眠的上市品种较多。在国家药典和部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中,此类品种包括养血安神丸、养血安神片、安神宁、安神定志丸、安神补脑液、解郁安神剂、安神糖浆、夜宁冲剂、夜宁糖浆、宁心安神胶囊、脑乐静糖浆、安尔眠糖浆、琥珀多寐丸、安神养心丸、补脑丸、参茸安神丸、养血安神糖浆、朱砂安神丸、朱珀安神丹、枣仁安神颗粒、柏子滋心丸、养心宁神丸、神衰康胶囊、眠安宁口服液、健脑安神片、琥珀安神丸、和胃安眠丸、安神健脑液、健脾安神合剂、安神宝颗粒、枣仁安神液、宁神补心片、安神胶囊、复方枣仁胶囊、睡安胶囊等。对这些品种用药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表明,以甘草、茯苓、远志、酸枣仁、五味子、大枣、丹参、石菖蒲、首乌藤、合欢皮、麦冬、熟地、生地、琥珀、当归、人参、枸杞子、柏子仁、制何首乌、白术所用最多。总体说来,或补气,或养阴,或补益心肾,侧重使用养心安神之品,成为当今针对失眠的基本施治原则。

(3)现代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失眠情况

在当今临床上,多从气虚(心脾两虚)、阴虚、心肾不交等辨证论治。侧重采用补益之法,通常以失眠者显现一派虚弱之象,而多半从虚立论。通过对中国古代治疗与失眠相关病症用药规律的考察可以发现,清热和祛痰药的使用占一定的比重。实际上,失眠患者在夜间则表现为亢奋的精神状态,即实热征象。因而,就诊时的状态通常是假象。此外尚可注意到,此类患者多见舌红、苔黄而腻,再结合夜间表现,我们认为,本病的临床主要证型是痰热内扰之证。这与古代医家的某些用药经验相吻合。

安眠药物组成以清热化痰为基本治法的中药复方,且经过数首复方的药效学评价,最终将安眠的药物配伍关系确定下来。安眠药物从痰热立论,共奏清热化痰,除烦安神之效,实现了中医理、法、方、药的有机结合。

(4)古今文献对比研究方法

利用《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对古代与失眠相关病、证和症状的方药应用情况进行全面检索,清热、祛痰之品较为常用,如黄连、黄芩、栀子仁、升麻、朱砂、龙胆草、远志、竹茹、石菖蒲、天竺黄、牛黄、半夏等。由此推测,古代医家群体擅长从热、痰论治失眠。结合失眠患者临床多见舌红、苔黄或腻,故确认痰热内扰是失眠的病变实质,并将其作为安眠药物的适应证。

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3年)中,失眠规范为肝郁化火、痰热内扰、瘀扰心神、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六证;王永炎院士主编的《中医内科学》则增心火炽盛证,舍弃瘀扰心神证。综合起来,肝郁化火、痰热内扰、瘀扰心神和心火炽盛四证属实;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和心胆气虚三证属虚。本病从虚或实论治,成为中药制剂研究的关键问题。失眠患者白日就诊多见精神不振、倦怠乏力、食少纳呆等虚弱征象,通常据此而从虚论治。考察上市中成药,大多采用养心安神、补脑安神等法,侧重用补。事实上,患者夜晚辗转反侧不能入睡,为精神亢奋状态,属实证。白日所见虚象为兴奋之后的“假象”,不宜据此侧重治虚。

基于前述,综合古今用药经验和申请者临床体会,选定针对痰热内扰证的安眠药物组合安眠颗粒,其功能为清热化痰、宁心安神,用于痰热内扰证失眠(神经衰弱)。另取治疗阴虚火旺证(自筛方)和心脾两虚证(《千金要方》定志小丸)两首小复方作药效学比较。

2.1.2 实验研究

安眠颗粒能增加戊巴比妥钠阈下催眠量所致小鼠睡眠数,延长小鼠戊巴比妥钠催眠作用的时间,抑制小白鼠自发活动次数,对士的宁引起的小白鼠惊厥有延长潜伏期的作用[7]。

2.2 证于临床

安眠颗粒获批医院制剂(制剂批号:辽药制字Z20150434)完成了第一步的临床转化,其临床应用表明,本剂每日临睡前0.5 h服用1袋即效,可通过逐步减少用量或间断给药,最终脱离用药。另外,鉴于安眠颗粒中医药特色突出、疗效显著,但在临床应用中由于口感问题及进一步提高疗效方面仍有空间,所以在原处方的基础上又开展了关于治疗失眠的药物的系列研究[8-13]。完成中药新药候选药的实验研究工作,完成临床前的全部实验资料,申请临床批文。

3 治疗咳嗽复方药物的转化

3.1 源于实验

3.1.1 清咳片立题与处方筛选

(1)古代文献研究

利用“《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进行全方位筛选,发现射干有以下功效:①降厥阴相火;②消痰,泄热,散结;③治痰喘及宜忌[14]等。

(2)现代文献研究

现代文献研究表明,清咳片具有如下功效:①抗炎作用[15];②抗肿瘤作用;③抑菌作用;④抗病毒作用;⑤影响消化系统作用;⑥抗骨质疏松的作用;⑦抗血栓作用;⑧降血糖作用[16]等。

(3)射干现代临床应用的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记载,射干用于治疗热毒痰火郁结、咽喉肿痛、痰涎壅盛、咳嗽气喘。现在临床上多用射干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例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慢性鼻窦炎、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肺心病而见咽喉肿痛和痰盛咳喘者,并有较好的疗效。口服射干抗病毒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效果显著,以射干等为主药的清咽退热汤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疗效显著,可以缩短病程及提高治愈率。研究表明,射干口服液治疗病毒引起的咽喉疾病总有效率为91%,特别用于治疗喉头痉挛水肿效果较好。此外,以射干为主药组方治疗慢性胃炎、高酶高疽急性乙肝、慢性外阴营养不良、伤科创面感染、足癣、阳痞等其它系统和皮肤疾患,均具较好的疗效[14]。

3.1.2 实验研究

药效学试验表明,射干制剂有镇咳、祛痰、抗炎、抑菌、免疫调节作用,并有一定的平喘及镇痛作用[17-20]。

3.2 证于临床

目前,清咳片已获医院机构临床研究批件(LZXL20150001),进行了100例的临床观察。申报院制剂的生产批号,等待批复后,用于临床。后续根据临床应用的反馈,进行中药新药候选药的实验研究工作,完成临床前的全部实验工作,申请临床批文。

4 讨论

众所周知,在全面递交临床前研究资料基础上,获批逐步开展Ⅰ-Ⅳ临床研究,是中药新药经实验(药学、药效学、毒理学)研究过渡到临床研究的基本形式。此类研究严格执行CFDA相关规定,按照中药新药研制和审批的程序规范化操作。本研究所说的“源于实验-证于临床”区别于中药新药的研发过程,存在于中药候选药物研究的实践中。

在中药新药研制过程中,先期需将候选药物(主要指复方)确定下来,方可正式进入临床前研究。因此,前期候选药物研究的缜密程度和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关乎后续新药研究顺利与否,新药疗效水平,以及研究成功的几率。基于这一角度,候选药物的确定理应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不断优化、不断评价的过程。优化评价研究越精细、越到位,推出的候选药物的论证强度越高,临床前研究和后续研究的风险就越低,最终研究上市的中药品种的疗效才能是上乘的,经得起推敲的。

一般来说,中药候选药物主要来源于传统名方加减、医院协定处方及老中医经验方。通常,通过这些渠道获取的候选药物均具有一定的文献和临床经验的支撑。然而,深入考察即可发现,在确定为候选药物之前,三种来源的处方大多存在不容忽视的共性问题:处方结构不固定、剂量配比不固定、目标疾病不固定。处方结构不固定,是指原本针对目标疾病设立了一个基本方,随着症、病、证和轻重程度的变化,以及同一病症不同患者之间的个体差异,该基本方一直处于加减化裁、灵活调整的状态之中,体现个体化诊疗思想,应当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此基础上确定的候选药物,因处方结构临时固定下来的经验决策,给后续研究增加了显而易见的不确定性。随着处方结构的变化调整,药物的剂量配比同样随机应变,也未能固定下来。所谓目标疾病不固定,是指一个基本方通常不是治疗一种疾病,多半治疗相互关联的多种疾病。事实证明,三种来源的处方在作为候选药物之前,确实存在目标疾病并非十分固定的问题。这三种不固定情况,在临床治疗时是正常的、必要的、体现中医药特色的,但这一基础上经验决策产生用于新药研制的候选药物,三种不固定转化为三种不稳定因素,也转化为对中药新药研制的负面影响。

对来自三种渠道的处方,在经验决策确定的处方结构、剂量配比和单一目标疾病基础上,尚需开展如下工作:①基于处方结构优化的实验和临床评价研究;②基于处方最佳剂量配比优化的实验和临床评价研究;③基于生物效应的处方最佳提取工艺研究。前两项研究内容,可采用相关数学模型,进行处方结构和剂量配比的优化设计,再通过主要药效指标的评价和复核实验,确定最佳处方组成和最佳剂量配比关系。然后,把实验研究确定的新处方通过小样本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此时的临床验证,不属于获取新药临床研究批文后实施的临床研究,是为最终确认候选药物而开展的确证性研究。故而应当建立符合伦理要求、确保受试者权益和安全的准入原则和规范。

5 总结

最后,我们简要归纳“源于实验-证于临床”转化医学方法学路径如下:

5.1 源于实验

5.1.1 立题与处方筛选

(1)古代方药文献研究方法

首先,开展以文献为先导的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如利用《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可提供的技术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确认供临床试验用方药的古代文献来源;②单一病(症)证用药规律考察;③相关病症(证)用药规律考察;④单一症状用药规律考察;⑤症状集合用药规律考察;⑥单药单一病(症)证分布规律考察;⑦单药全病(症)证分布规律考察;⑧药对单一病(症)证分布规律考察;⑨药对全病(症)证分布规律考察。

另外,还可以利用电子书《历代本草药性汇解》,比较系统查询50余部历代本草学对单一药物的药性、功能主治的阐述,主要包括:①单一药物药性、功能主治历代增衍的状况和规律;②单一药物主治范围的总体构成;③单一药物主治病症的差异性;④单一药物的主治和非主流功能主治。

采用上述方法比较分析后明确以下信息:①单一药物本草学记载的功能主治与古代方剂应用的吻合情况,应用程度差异;②单一药物本草学记载的功能主治在古代方剂中未曾应用情况;③古代方剂超越单一药物本草学记载的功能主治扩大应用情况;④其他。

(2)现代中医药文献研究方法

第一,利用“中成药数据库”进行检索,考察如下规律:①中医疾病用药规律;②西医疾病用药规律,同一疾病同证用药规律;④不同疾病同证用药规律;⑤相同功能中成药和用药规律;⑥关联疾病用药规律比较分析;⑦单一药物中西医疾病分布;⑧药对中西医疾病分布考察。

第二,利用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检索分类,考察如下规律:①治疗某病的基本方用药考察;②治疗某病在基本方基础上加减用药考察。③治疗某病辨证构成;④治疗某病辨证用药考察;⑤治疗某病中药并用考察;⑥治疗某病中西药并用考察;⑦治疗某病中药给药途径考察;⑧其他。

(3)古今方药文献对比研究方法

古今方药文献研究结果比较研究,获得如下数据信息:①古今相同、相近疾病用药总体构成的异同和规律性差异;②古今相同、相近疾病首选药物的异同;③古今相同、相近疾病首选药对的异同;④古今相同、相近疾病常用药物的异同;⑤古今相同、相近疾病常用药对的异同;⑥发现药物业已失传的潜在功能;⑦产生整合古今用药知识、可供初步临床评价和后续实验研究的候选药物和中药小复方。

5.1.2 实验室研究方法

依据处方的功能主治,依据药理、毒理的相关技术指导原则开展药效、毒理试验研究。①基于处方结构优化的实验和临床评价研究;②基于处方最佳剂量配比优化的实验和临床评价研究;③基于生物效应的处方最佳提取工艺研究。

5.2 证于临床

通过申报专利、进入临床验证、申报院制剂,在临床实践中验证方剂的功效,使新药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得到验证和完善。

5.3 实验室完善

根据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再进行实验研究与完善,比如剂型问题、疗效问题、安全问题。

5.4 进行中药新药候选药的实验研究工作,完成临床前的全部实验工作,申请临床批文。

5.5 进入临床研究,申请生产批件,完成产品的转化,应用于临床。

1陈发明,金岩,施松涛,等.转化医学:十年回顾与展望.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1,27(1):5-6.

2高峰,赵明杰.转化医学应用现状及其困境分析.医学与哲学,2013, 34(6):4-8.

3高贞国,孙玉琢.通便达康口服液治疗中老年人便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5,3(1):29-30.

4潘希雄.中药新药研制中若干问题的思考.湖北中医杂志,1998,20 (4):59-60.

5郑筱文,陈露西,朱柏华,等.通便宁治疗实证便秘313例临床总结.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0,11(2):74-75.

6杜佳林,贾东,张宏,等.解密胶囊药效学实验研究.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4):24-26.

7张宏,杜佳林,李显华,等.安眠颗粒治疗失眠的药效学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2003,19(2):42-43.

8顾晓路,梁茂新,等.安眠颗粒结构优化的步骤与方法.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8,14(6):22-26.

9付琳媛,张宏,等.治疗失眠中药小复方提取工艺筛选方法的研究.实验动物科学,2009,26(5):10-12.

10王贺超,张宏,张会宗,等.综合评价安眠方剂对小白鼠戊巴比妥钠催眠、阈下催眠量影响随机平行对照研究.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3,27(9):34-37.

11张宏,甘雨,乔敏,等.治疗失眠中药小复方剂量优化研究.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5,17(4):101-105.

12王光函,张宏,姜鸿,等.基于苦参碱含量的中药失眠小复方提取工艺研究.时珍国医国药,2015,26(11):2673-2674.

13范英兰,张宏,甘雨,等.抗失眠中药复方对KM小鼠戊巴比妥钠催眠作用影响随机平行对照研究.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6,30(9):91-93.

14汪天清,张颖,尤献民,等.射干古今方药历史应用考证.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11):2728-2730.

15齐建红,李宏卫.123射干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国外医学(植物药分册),2006,21(3):111-114.

16张明发,沈雅琴.射干药理研究进展.中国执业药师,2010,7(1):14-18.

17张宏,甘雨,乔敏,等.射干提取物抑菌实验研究.实验动物科学, 2012,29(2):5-7.

18甘雨,乔敏,张宏,等.抗病毒片的止咳祛痰作用.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2,27(2):466-467.

19乔敏,甘雨,张宏,等.射干抗病毒片免疫作用的实验研究.辽宁中医杂志,2012,39(3):385-386.

20甘雨,乔敏,张宏,等.射干提取物含药血清对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收缩功能的影响.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7):164-165.

New Chinese Medicine Methodology of One Research Path--“from Experiment to Clinical Verification”on Key Technology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Zhang Hong1,2,Du Jialin1,2,Zhang Ying1,2,Liang Maoxin1,2,Gan Yv1,2,Wang Guanghan1,2, Qiao Min1,2,Zou Guixin1,2,Xiang Shaojie1,2,Li Xianhua1,2,You Xianmin1,2,Fan Yinglan1,2, Wu Xiaolin1,2,Zhao Lei1,2,Li Guoxin1,2
(1.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4,China; 2.Liaoning Provincial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4,China)

Translational medicine means that to establish a bridge between fundamental research and clinical medicine through bidirectional translation path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translation and application from fundamental research to clinical medicine.The purpo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translational model is to collate and build one multidimensional TCM translational model,rationality carry out the research on TCM translation.Three paths have been confirmed,where are from literature research to clinical verification,from clinical application to clinical verification,and from experiment to clinical verification.In this research,methodology of one path mentioned above could be established,which is the key technology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Take constipation,insomnia,and post-flu cough as target diseases to investigate the herbal compounds which could be qualified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based on preliminary work.This research not only provided clinical data to TCM translation,but also established one methodology of TCM translation path--“from experiment to clinical verific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ranslational path,from experiment to clinical verification,methodology

10.11842/wst.2017.04.001

R2-03

A

(责任编辑:马雅静,责任译审:王晶)

2017-04-13

修回日期:2017-04-20

*科学技术部“十二五”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9303-017-001):中药新药临床评价研究技术平台,负责人:李国信。

**通讯作者:李国信,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药临床药理研究。

猜你喜欢
安神新药处方
床头挂香囊,安神又助眠
醒酒安神,用“五灵脂丸”
人间处方
分清安眠药与安神药
解决因病致贫 大小“处方”共用
丙型肝炎治疗新药 Simeprevir
处方
鲁先平:一个新药的14年
新药来自何方
养血安神汤治疗失眠30例